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陰陽
古老的辯證法

《易經》中把對立統一的事物稱為兩儀,即陰陽。古人認為:“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陰陽兩者間存在著相互依靠、相互制約、相互轉化等關系。

兩儀,是一切可以二分的、相對的事物和規律。如:天地、日月、晝夜、寒暑、男女、上下等,概括起來叫“陰陽”。代表陽的事物如:天、父、雄性、熱、晝、表面、過去、破壞力、單數;代表陰的事物如:地、母、雌性、寒、夜、里面、未來、包容力、復數。對人來說,意志為陽,軀體為陰;理智為陽,欲望為陰。對社會來說,大眾為陽,小我為陰;公益為陽,私利為陰……

陰陽的屬性

陰陽雖是劃分萬物對立統一的依據,但對立的雙方的陰陽屬性不是任意的,而是按照一定規律固定下來的。所以,“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而不能是“乾道成女,坤道成男”。詳細來說,事物的陰陽具有以下屬性:

1.相對性:陰陽屬性是相對的。如:中原十月份的氣候較之七月份的炎夏,屬陰;但較之十二月份的嚴冬,又屬陽。

2.相關性:陰陽屬性不是孤立的,用陰陽分析的事物應該在同一范疇、層次或交點上。不相關的事物或現象不宜分陰陽。如:理智為陽,欲望為陰;炙熱為陽,寒冷為陰,而寒冷和理智之間不存在陰陽關系。

3.普遍性:陰陽屬性不是特殊的,而是普遍的。凡屬于相關的事物或現象,都可以用陰陽對其各自的屬性加以概括分析。如:水與火、動與靜。

4.變化性:陰陽屬性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相對的,在一定條件下可轉化。如:樂極生悲,悲極生樂。

5.可分性:陰陽之中可再分陰陽。如:以天而言,晝為陽,夜為陰;白晝又可再分,上午為陽中之陽,下午為陽中之陰;黑夜也可再分,前半夜為陰中之陰,后半夜為陰中之陽。

對陰陽理論的經典詮釋:太極圖

陰陽理論滲透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如哲學、宗教、歷法、中醫、書法、文學、建筑、占卜等。對陰陽思想的最形象的圖示就是北宋時出現的太極圖。它以一條曲線將圓形分為兩半,形成一半白一半黑,白者像陽,黑者像陰,白中又有一個黑點,黑中又有一個白點,表示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分開的兩半像兩條魚,俗稱“陰陽魚”。

陰陽與五行的結合

把陰陽與五行相結合是中國古代人民的一項杰出貢獻。此后,陰陽與五行兩個詞被緊緊聯系到了一起,并稱“陰陽五行”,對整個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什么是陰陽?

陰陽說認為萬物都有陰陽兩個對立面,并以陰陽來解釋自然界的各種現象,陰陽的對立和統一,是萬物發展的根源。

什么是五行?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古人認為這五種元素是構成宇宙的最基本物質,宇宙萬物及其發展變化都是由這五種元素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它認為世界在陰陽二氣的推動下產生、發展和變化;五行這五種基本物質是構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它們與陰陽一同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中。

陰陽學說

陰陽學說早在夏朝就已形成。此說認為,任何事物都包含著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陰陽”就是對相關事物或同一事物內部對立雙方的屬性的概括。陰陽之間是對立統一、互根互用的,它們始終處于運動變化中。陰與陽之間有如下幾種關系:

1.交感相錯:交感指陰陽的交互作用,相錯指這種相互作用十分復雜。陰陽交感是萬物得以產生和變化的前提。

2.對立制約:陰與陽是對立、矛盾的。如:上與下、水與火。在屬性對立的基礎上,陰陽還存在著相互抑制、約束的性質,表現為“陰強則陽弱、陽勝則陰退”的動態聯系。

3.互根互用:陰陽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對方而單獨存在。如:沒有上就沒有下。在相互依存的基礎上,某些范疇的陰陽還體現出相互滋生、相互為用的特點。

4.消長平衡:消意為減少,長意為增多。消長可分為四種情況:陰消陽長,陽消陰長,陰陽皆長,陰陽皆消。“平衡”指陰陽的消長在一定范圍內相對穩定而不易察覺。

5.相互轉化:陰陽可各自向其對立面轉化。陰陽的孰主孰次決定了事物的主要特性。但這不是一成不變的,一旦消長變化達到一定界限值,會導致轉化,即“物極必反”。如果說“陰陽消長”是量變,“陰陽轉化”就是質變。

中醫學中的“陰陽”

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有廣泛的應用。它被用來解釋人體生理現象及病理變化的規律。簡單地說,陰指人體實質性的物質,如血液、津液、淚水、鼻水、內分泌液等;陽指人體非實質的物質,即身體的機能和氣。陰陽協調,則身體健康;陰陽失調,則百病叢生。人體內若陽氣偏旺,陰氣就必然受損;相反,陰氣過旺,陽氣則受抑制。陽氣旺盛會產生熱證,陰氣至極會產生寒證。寒到極點會生內熱,熱到極點也會生內寒。如《黃帝內經》中所說:“陽勝則陰病,陰勝則陽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

“陽盛”表現為:身體機能過度活躍,精神亢進,損耗體內液體,內熱,口渴、大便燥結、煩躁不安等。“陽虛”表現為:身體機能衰退,活力減弱,內寒,癥狀是疲乏無力、畏寒肢冷、盜汗、大便稀溏等。“陽虛則寒”,陽氣虛損,陽不能制約陰,則陰相對偏盛而出現寒象。“陰虛則熱”,陰液不足,陰不能制約陽,則陽相對偏亢而出現熱象。

陰陽學說的完美詮釋:太極圖

太極圖是古代哲學家、煉丹家等解說陰陽理論的模式圖。此圖有很多種,其中陳摶公布的太極圖又稱“先天太極圖”。朱熹認為,陳摶是向世外高人——隱士、道士學來的。后來,周敦頤將此圖改造為今天常見的太極圖。

陰陽的屬性

陰陽的關系

多種太極圖

太極圖有很多種,如周敦頤之圖、陳摶之圖、來知德之圖、張景岳之圖、端木國瑚之圖。但只有陳摶和周敦頤的太極圖流傳廣泛。

來知德的太極圖

來知德的太極圖以居中的黑白二線代表原始太極圖中的兩點。來氏認為:“此圖為圣人作易之原。理氣象數,陰陽老少,往來進退,常變吉兇,皆寓于其中。”

張景岳的太極圖

張景岳的太極圖中,內圈左黑右白,中圈左白右黑,最外圈全白,以示陰陽循環,象征生生不息。一般認為此圖從立論到作圖,均源于周敦頤的太極圖。

太極圖的產生

太極圖是對陰陽學說的完美詮釋。“太極”一詞首見于《系辭》,但無圖形。直到宋代才由陳摶傳出太極圖。現代學者經過研究,對太極圖的產生有如下觀點:

遠古之人把日看做是天的實質性內容。古人看天主要是看天的變化,如晝夜變換、四季更替等,這些都與太陽的運動有關。古人在長期的天文觀測中發明了立桿測日影的儀器——晷儀。晷儀中心及圓周各有圓孔,以備立竿(圭表)。在盤中心立有一個定表,圓周則立一個游表,逐日流動。每日午時測影,日影皆投向表的北方。圓盤半徑依冬至所測日影長度為準。夏至太陽由北回歸線往南移時用游表測日影,并在日影盡頭作記。這時游表在定表南邊,圓盤按逆時針方向,日轉一孔,直到冬至太陽南移到南回歸線為止。日影逐日增長,到冬至最長,由游表點達定表點。這樣就在圓盤上留下了太陽秋冬二季的視運動投影圖。然后將圓盤和游表轉 180 度,將游表轉到定表的北邊,日轉一孔,直到夏至太陽北移到北回歸線為止。日影逐日縮短,到夏至則無影。這樣就在圓盤上留下了太陽春夏二季的視運動投影圖。將四季投影圖合起來看,據這些晷數制圖,就可獲得原始實測的太極圖。

將圓盤按二十四節氣劃分成二十四等份,每份顯示出十五天中的日影盈縮情況。再將圓盤用六個同心圓等分半徑成六,每等份代表四個影長單位,表示一個月的日影盈縮情況。后將二十四節氣日影長度點用曲線連接起來,陰影部分用黑色描出來,即成太極圖。

圖中大圓圈表示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跡。圓盤逆時針方向移動,表示太陽周年視運動右行,游表順時針方向移動,表示太陽周日視運動左行。太極曲線表示地球自轉的軌跡,即赤道。黃道與赤道之間的交角叫黃赤交角,即陰陽魚的魚尾角。這個交角現在為23度26分,由此造成太陽直射點在地球上的往返移動稱為“回歸運動”,這便產生了四季。所以說,太極圖表示了太陽回歸年的陰陽節律周期。

這幅實測的太極圖經過漫長的歲月,經后人改造而成現代流行的太極圖,但其無論是圖形位置還是圖形形狀都已失去原始面目,是一種抽象化的太極圖。

太極圖的由來

陳摶公布的“先天太極圖”反映了地球繞太陽公轉及繞地軸自轉造成明暗交疊的陰陽面。而這個發現來源于古代的天文觀測儀器——晷儀。

晷儀中心及圓周有圓孔,可立竿。在盤中心立定表,圓周則立游表,逐日流動。每日午時測影,夏至時在日影盡頭作記,日轉一孔,冬至時游表點達到定表點。

隨著時間推移,圓盤上便留下了太陽秋冬二季的視運動投影圖。將圓盤和游表轉180度,按照同樣的方法記錄軌跡,就可獲得秋冬二季的視運動投影圖。

先天太極圖

將四季的投影圖合并就可得到原始的實測太極圖。大圓圈表示地球公轉的軌跡,即黃道;S曲線表示地球自轉的軌跡,即赤道。這幅實測圖經周敦頤改造而成現代流行的太極圖,但無論是圖形位置還是形狀都已失去原始面目,是一種抽象化的太極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都市| 东海县| 芜湖县| 塘沽区| 砚山县| 宿松县| 安陆市| 北宁市| 张掖市| 封开县| 三穗县| 梁河县| 来安县| 开封县| 化德县| 崇义县| 依安县| 吉安市| 无锡市| 公安县| 克什克腾旗| 茌平县| 阿拉善左旗| 额尔古纳市| 视频| 鹤峰县| 玉溪市| 修武县| 赤水市| 宜兰县| 庄河市| 搜索| 武安市| 吉木乃县| 辉县市| 余江县| 灵石县| 家居| 荣昌县| 广河县| 襄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