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天的作為:企業如何逆境增長(修訂版)
- 陳春花
- 2969字
- 2019-01-05 06:03:17
序
境由心造
2008年11月的一個早晨,我再次閱讀法國作家圣埃克蘇佩里(Antoine de Saint-Exupéry)的《小王子》,其中的一段故事再一次觸發我的思考:
當我只有6歲的時候,在一本描寫原始森林的名為《真實的故事》的書中,我看到了一幅精彩的插畫,畫的是一條蟒蛇正在吞食一只大野獸。
這本書中寫道:“這些蟒蛇把它們的獵獲物不加咀嚼地囫圇吞下,而后就不能再動彈了;它們就在長長的六個月的睡眠中消化這些食物。”

當時,我對叢林中的奇遇想得很多,于是,我也用彩色鉛筆畫出了我的第一幅圖畫,我的第一號作品。它是這樣的:

我把我的這幅杰作拿給大人看,我問他們我的畫是不是叫他們害怕。
他們回答我說:“一頂帽子有什么可怕的?”
我畫的不是帽子,是一條巨蟒在消化著一頭大象。于是,我又把巨蟒肚子里的情況畫了出來,以便大人們能夠看懂。這些大人總是需要解釋。我的第二號作品是這樣的:

書中那位對森林著迷的6歲小男孩,畫下了他生平的第一幅畫。他很清楚自己畫的是什么——蛇吞象,但是大人看到的是一頂帽子,這令他很驚訝!他再畫一幅畫來解釋,大人才恍然大悟。只有小王子和他一樣,第一眼就看出那是蛇吞象。
我也很驚訝于這幅畫,同樣驚訝于我們的思維慣性是多么強大。這幅畫說明了我們的“看”法受限于我們的想法,一旦我們拋開桎梏,看到的就是蛇吞象。
2005年,我經常為企業成長的問題深感不安。當時,企業開始感受到原有的成長優勢已經不再;2006年,環境的不確定性已經成為常態;2007年,企業不得不開始面對全球化的挑戰,原材料和匯率的問題讓很多企業感受到成本的壓力;2008年,金融海嘯波及全球。
近幾年,我幾乎每天都在思考企業依靠什么成長,企業需要怎樣調整才能和環境匹配。從對不確定性成為常態的理解,到對中國企業持續成長的七個不安,再到為改革開放30年后的中國企業尋找下一個機會,我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來做調研和思考,正是基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我不斷地強調企業所要面對的最大問題就是:在不確定性成為常態的時候,持續增長會遭遇到挑戰,所以需要轉變企業的增長方式,尋找企業成長的下一個機會。
對于我來說,雖然很多結論是明確的,也在不同的企業實踐中被驗證,但是,面對2008年企業所面臨的困境,企業家和管理者依然提出需要新的解決思路的愿望,依然覺得針對金融海嘯需要有一套新的解決方案。2008年9月,我被問到最多的問題就是:危機來了,我們該怎么辦?那么我的答案是:
重點不是方案而是看法。
我告訴每個詢問我的人,經濟危機既然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地爆發了,那么經濟危機就成為企業所處的環境,面對環境,我們只有接受。最終解決方案和眼前的危機沒有關系,最重要的是企業本質上就應該做對的事情是什么,我堅信只要回歸本質去做選擇就可以了。所以我決定動手寫這本書,探究企業在經濟危機條件下如何作為。
為了弄清楚企業本質的含義,在短短的幾個月里,我開始回顧我之前14年所做研究的核心本質,回顧最近3年來我所倡導和堅持的觀點,14年來,我把大部分時間花在冥思苦想的兩個問題上。第一個問題是,企業為什么可以實現成長,為什么維持成長是如此艱難的事情?《中國營銷思考》和《超越競爭》
這兩本書總結了我對這一難題的理解。回歸基本層面是面對不確定性的選擇而離開競爭,回歸到產品、顧客價值、價值鏈協同、速度優勢和服務上做出努力才能夠維持成長。第二個問題集中在獲得成長的機會上,企業需要做什么樣的努力才可以獲得成長的機會。具有價值驅動的增長戰略,集中市場占有率、集中資源以及集中管理效能,同時具有融合的文化,也就是成為價值型企業,就可以獲得下一個成長的機會。這些觀點都寫在了《中國企業的下一個機會:成為價值型企業》
這本書里。
我知道接下來我需要做的工作是研究“在經濟危機中企業如何持續地成長”,這項研究對我來說是一項巨大的挑戰,但是長久以來對“持續成長”以及“獲得成長機會”這兩個問題的持續思考在今天給了我幫助,讓我可以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尋找到脈絡和方向。
在本書中,我所專注的是那些刻意為解決在危機中增長而培養出來的思考模式,我并不關心危機帶來什么影響,而是關心危機中增長的關鍵是什么。因此,本書將更多地借助于已經安然渡過危機的企業的成長實踐,佐證我所得出的結論。
看見帽子,也看見蛇吞象
對于每個看本書的人來說,我更希望你和小王子一樣,在看到帽子時知道是蛇吞象。我們看到的環境中的任何現象都是一種存在,都是你自己可以確定的事實,然而正如大人和6歲的小男孩所看到的“事實”其實是不一樣的,我們的“看法”決定了我們對“事實”的判斷。
在危機的環境中,我可以回顧過去14年的研究思考,我意識到自己是多么幸運:我有機會深入地分析企業、研究顧客、了解市場、徹底地改造企業;我有機會與最優秀的企業家和經理人交流,能夠在研究和學習中獲得這些一流企業的經營理念。
由于危機,環境變得更加錯綜復雜,很多企業都在考慮裁員或者關門歇業,一些不負責任的企業甚至發生“半夜逃跑”事件,所以我比以前更期望企業可以沉靜下來,認真思考如何在這個關鍵時刻有所作為。和我一直堅持的一樣,我還是建議企業重新認識消費者、重新思考自身的增長方式和經營核心,如果不能持續地關注消費者和變化,企業就會喪失核心競爭力,并可能導致企業無法持續地增長。然而,我也很清楚,并沒有現成的速成解決方案,也沒有即刻成功的方式可遵循,一個具有遠大抱負、想要出海的企業,就不能指望總在港灣里享受風平浪靜。此時需要做的就是基于對環境的判斷做出選擇,因為畏懼危機不做選擇可能遭遇更大的危機。
因此我也做了選擇,決定撰寫本書,短時間內完成這項研究對我來說是很大的挑戰,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圍,我不得不依靠優秀的人來幫助我完成它。首先,我要感謝機械工業出版社華章公司的周中華先生和張渝涓女士,當我決定為危機中的企業寫一本書的時候,得到了他們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他們不僅仔細研讀書稿,還對書稿結構和部分企業資料的整理提供了建議與支持,無論是在表現形式上還是在問題的梳理上,都給予了充滿智慧的幫助。其次,我要感謝于進松先生,他很早就建議我為中小企業寫一本解決危機的書。最后,我要感謝劉楨同學,他在很短的時間內給予我極大的支持,雖然我們還沒有機會在課程中交流,但是對本書而言,他的迅速反應以及肯吃苦的精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這一段研究的日子里,我還得到很多企業經理人的支持。廣東威創視訊的同事們堅持不懈的追求,在市場中不斷為顧客創造價值的努力,讓我對企業的一些思考得以具體化和驗證;美的微波爐事業部的經理人更是在2008年前三季度完成了全年的任務,他們回歸產品價值的戰略獲得了用戶的認可,而所有同事創造性的工作是獲得成功的強大驅動力;山東六和集團的同事們多年推動企業高速增長,確信深植于用戶和員工的成長是可持續的成長;中國香港星光集團的林光如主席時刻關注員工、關注客戶、關注社會實踐,更證明了增長是一個持續創造的過程。
研究是一項孤獨求索的事業,但是我很幸運,能夠和實踐中的企業家和經理人一起探索,也可以獲得充滿智慧、謙遜、愿意付出的人的支持,正是他們共同推進了這本書的出版。在我們的企業遭遇困境的時候,作為一個管理學的研究者,我非常期望本書能給它們帶來一些切實的幫助。其實,一切取決于自己,中國有句俗語說得好——“境由心造”。當危機是一種“事實”時,我們的“看法”將決定我們的出路。
陳春花
2009年7月26日于華南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