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霍和浪費是在制造災難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中,據說,寒冷衍生了節儉的母親。正因為如此,歐洲北部的一些國家認為他們之所以能繁榮,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寒冷的天氣。因為寒冷,他們必須在夏天就開始為冬天儲備食物、煤炭和衣服,修建好房子,管理好家務。因此,德國人比西西里人勤勞,荷蘭人和比利時人比安道爾人勤勞,美國人和加拿大人比墨西哥人勤勞。
沒有人會否認英國工人的勤勉,他們甚至比任何一個國家的工人都要勤奮,技能也更嫻熟。只要他們能發揚節儉的品行,就如同保持勤勞一樣,他們就能享有舒適和富足的生活。但是,遺憾的是,這個階級存在著一大弱點——揮霍浪費。有一部分人,他們的薪水是英國工人中最高的,甚至比專業人士的平均收入水平都要高,但是他們最后還是屬于貧窮階級,因為一旦消費起來,他們總是不顧后果。在經濟景氣的時候,他們只顧享受“好日子”,根本沒有想到要為以后作準備,一旦面臨突如其來的壓力,就可以想象得到,他們的處境有多么糟糕。
有“好日子”過的時候,工人們把酒當歌,尋歡作樂,等到“好日子”到頭,他們只能干瞪眼。用他們自己的話來說,他們的工資是“小管子進,大管子出”。等到他們失去了工作,就只能指望仁慈的上帝保佑他們——揮霍浪費者。
這種習以為常的揮霍,當然其中有很多人持欽佩態度,是工人們墮落、貧窮和社會不幸的主要根源。這些人的無知和放縱造成了所有的不幸。上帝雖然給了這些人貧窮和困苦,但是窮人的不幸并不是必然的,而且事實上也正是如此。很多的不幸是由于他們人性中的非道德因素和揮霍浪費的習慣造成的。

金錢只是一種工具,如果你用金錢來謀求幸福,那么它將是你的得力助手;如果你用金錢來揮霍人生,那么它就是最好的慢性毒藥。
羅瑞斯先生曾經這樣評價南斯塔夫謝爾那些有著豐厚收入的礦工和煉鐵工人:“對于他們的脾性來說,揮霍一詞顯得太蒼白無力,更準確的形容應該是魯莽。這里的人,年輕的也好,年老的也罷,已婚的還有未婚的,他們都毫不掩飾自己的揮霍放縱。他們任由這種魯莽抵消人性中的高貴。他們面對困難時的勇敢和蠻干相差無幾。除了彌補因為狂宴而損失的時間外,他們很少緊張忙碌地工作。當說起為生病的朋友或結婚的朋友舉行聚會時,他們一個個興致高昂,似乎只有一個目的——花掉以前的積蓄和手中的現金。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他們的虔誠讓人奇怪。一旦陷入困境,他們就熱衷于祈禱會,他們的信仰把他們引入狂熱的宿命論中。他們在痛苦的同時清醒地認識到一個事實:年復一年,過剩與匱乏總是交替出現,似乎所有的人都不能安定平穩地生活。
薪水發下來之后,他們就沒日沒夜地狂飲,周日則不醉不歸,一周的前兩天恐怕是不會真正投入工作的,接下來的兩三周內,家里和上班的地方都狼藉一片,但是他們是不會輕易去收拾和整理的。他們讓孩子放棄學業,變賣家具,甚至讓自己的妻子和子女也到礦上去充當勞力。盡管他們領取不菲的薪水,但是他們的家卻在鄉間泥濘的小道上,搖搖欲墜。簡陋的房子從屋頂到屋腳裂了縫,沒有下水管道和通風設施,也沒有足夠的水供應日常生活所需。本來這筆工資足以保證他們舒適甚至富裕地生活,但是最終他們卻都陷入了可憐的處境。從上面的種種情況看來,似乎沒有任何法律能夠改變他們的命運。
僅僅指望法律,或者抱怨法律的不公和稅收的沉重,能夠對他們的命運帶來什么幫助嗎?一個人欲望的邪惡及其慘烈的危害性,恐怕連殘暴的阿里斯多克洛蒂政府也望塵莫及。男人們大多心甘情愿地誤入歧途,也愿意為此負責,但是最后的結果是——虛度光陰、揮霍浪費、自我放縱、行為不端。非常明白的事實是,生活和工作沒有任何計劃、缺乏條理、不會事先考慮的人會花費自己的所有,無法為未來做任何儲蓄,他們在這樣做的同時,也在為自己醞釀苦酒。只貪圖今天的享受必然有損于將來。一個信守“只管今天吃好喝好,哪管明天是死是活”的人,能有什么希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