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如何讓別人喜歡你(5)
- 卡耐基大全集
- 卡耐基
- 4987字
- 2017-04-12 16:24:06
我已經說過,我們這是在宴會中。我違反了所有的禮節規矩,忽略了在座的其他十幾位客人,而專心與這位植物學家談了數小時之久。
出乎我意料的是,到了深夜,當我向眾人請辭的時候,這位植物學家這時轉而面對主人,對我大加恭維,說我是“最富激勵性的人”。在我離開之前,我還聽他說我是一個“最有意思的談話家”。
一個有意思的談話家?我?可是在這次交談中,我幾乎沒有說什么話。因為就算給我機會讓我來說,我也說不出什么來,除非轉換話題。我對于植物學所了解的知識少之又少,不比對企鵝的解剖學的了解多多少。但是請注意,我已經這樣做了:我在認真地、專注地傾聽他的談話,因為我真的對此產生了興趣。顯然,他也察覺到了這一點,這顯然讓他也很高興。
可見,專注地傾聽是我們對任何人的一種最好的恭維。
“很少有人能拒絕恭維,我指的是那種隱藏于專心傾聽中的恭維。”伍德福德在他的《相愛的人》中寫道。而我卻比專心傾聽還要更進一步。我這是“誠于嘉許,寬于稱道。”
我告訴這位植物學家,我已經得到了周到的款待和指導——我確實感到如此。我告訴他,我希望自己能和他一樣,擁有淵博的知識——我也確實希望如此。我告訴他,我希望和他一起去田野中漫游——我真的希望是這樣。我還告訴他,我必須還要再見到他——我真的必須再見到他。
就因為如此,我給這位植物學家的印象是我是一個非常善于與人談話的人。可是說實話,我一直在鼓勵他談話,充其量我不過是一個善于傾聽的人而已。
商業會談成功的秘訣是什么呢?伊利亞——一位非常務實的學者認為,就是“至于成功的商業交往,并沒有什么神秘的——專心致志地傾聽正在和你講話的人,這是最為重要的。沒有別的東西會比這更使人開心的”。
這個道理很淺顯,是不是?淺顯到你無須去哈佛大學讀4年書也能領悟。但是,正如我們都知道的那樣,有的商人舍得租用豪華的店面做生意,把櫥窗設計得很動人,甚至有的還不惜投入巨資來做廣告,可是他們雇用的服務員卻不知道如何做一個好的傾聽者——這些服務員有時還會打斷顧客的談話,甚至反駁他們的觀點,激怒他們,更有甚者,有的還將顧客驅出店門。
這方面,沃爾頓先生的經驗可以作為一個極好的例子。在我的班上,他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他在新澤西州靠近大海的紐瓦克市——這是一座富于企業精神的城市——的一家百貨公司里買了一套西裝。可是當他穿上這套新買的西裝沒多久,失望的情緒就找上了他,因為上衣褪色,他的襯衫領子都被弄黑了。
于是,沃爾頓回到百貨公司,拿著西裝找到賣給他的那個店員,告訴他有關的情況。可是他還沒有把事情的經過說完,就被店員打斷了。
“這種衣服我們已經賣出了好幾千套”,這位店員反駁說,“你還是第一個來挑毛病的人。”他那充滿火藥味的聲音好像在說:“你在說謊。你想欺負我們,是不是?好,讓我給你點顏色看看。”
正在兩人激烈辯論的時候,另一個店員也加入進來。“所有的黑色衣服起初都會褪顏色的,這種價格的衣服就是如此,那是顏料的關系,”他說,“那是沒有辦法的事。”
“我實在是忍無可忍了,當時我氣得火冒三丈”,沃爾頓先生講述他的經過說,“第一個店員懷疑我的誠實,而第二個卻暗示我買了一件便宜貨。我惱火極了。正當我要大罵他們一頓的時候,售貨部的經理走了過來,他使我的態度完全發生了改變。顯然,他很懂得他的職務的重要性,并成功地使我由一個怒惱的顧客變成了一位滿意的顧客。
他又是怎么做的呢?他采取了三個步驟:首先,他仔細聽我說了一遍事情的經過,靜靜地聽我從頭至尾講了一遍,沒有插一句話。然后,當我說完的時候,這位經理站在我的立場與我辯論。他不僅指出我的襯衫領子顯然是被西裝弄臟的,并且堅持說他們那里不應該出售不能讓顧客滿意的商品。最后,他承認他雖然知道是西裝出了毛病,但并不知道毛病出在哪里,并很坦率地直接問我:‘你希望我怎樣處理這套衣服?你說什么,我們都可以照辦。’
就在幾分鐘以前,我想的還是把將那套可惡的衣服還給他們自己,但我現在回答說,我想聽聽你們的意見。我想知道這種情況是否是暫時的,或者有什么辦法可以得到解決。
于是,他建議我將這套衣服再穿一個星期試試。他說,‘如果到那時候你仍不滿意的話,我們一定會給你拿一套你滿意的。我們非常抱歉,給你添了這樣的麻煩。’
我走出這家商店的時候已經非常滿意,和進入之前的心情大大不同。而一個星期之后,這衣服也沒有出現過其他什么毛病,這也讓我恢復了對那家商店的信任。”
無論是喜歡吹毛求疵的人,還是最激烈的批評者,在一個具有忍耐心和同情心的傾聽者面前,也往往會變得軟化起來——當一個尋釁者怒火萬丈地像一條毒蛇張開嘴巴準備咬人的時候,這位傾聽者也應當保持緘默,只是認真地傾聽。
例如,紐約電話公司在幾年前應付過一位顧客,這位顧客兇言惡語地痛罵接線員,那可是真的咒罵。他甚至威嚇要毀掉電話線路,簡直有些歇斯底里。他不僅拒絕支付某些費用——那些他個人認為不合理的費用,還多次向公眾服務委員會投訴,并寫信給各家報紙,還曾好幾次向法院起訴這家電話公司。
不得已,電話公司只好派遣調解員去處理這件事,公司最富技巧的調解員最終接受任務去見這位桀驁不馴的顧客。他到了這位顧客家中之后,什么話也沒有說,只是靜靜地聽他抱怨,聽這位喜歡爭辯的老先生大發牢騷,并對其表示同情,不斷地說“是”。
“我第一次去時,他一見到我就喋喋不休。我則靜靜地聽,一直聽了將近3個小時”,這位調解員在我的班上敘述他的經歷時說,“以后我又多次去他那里,每次都是靜靜地聽他訴說。我前后一共訪問過他4次,而在最后一次訪問結束之前,我已經成為他正在創辦的一個組織的主要會員了,至今仍是。他給這個組織起名為‘電話用戶權益保障協會’。有意思的是,據我所知,我是這個組織在這個世界上唯一的會員,除了這位老先生之外。
“在這幾次拜訪中,我從未像電話公司其他人那樣同他談話,我始終都是傾聽他談話,并且贊同他的話,包括所談的每一件事。他的態度也隨著談話的次數增多而變得友善。
我第一次訪問他時,并沒有提到我來見他的目的,第二、第三次,我也始終沒提。到了我第四次拜訪老先生的時候,他將所有的欠費都付清了,我也圓滿地結束了這一事件,完成了我的任務。自從他與電話公司作對以來,他還撤銷了向公眾服務委員會的申訴,這可是他第一次這樣做。”
毋庸置疑,這位老先生自認為是在保障公眾的權利,不愿意無情地被剝削,他認為自己是在為公義而戰。實際上,他是在追求一種尊重感。他想通過挑剔和抱怨,來得到這種尊重感。后來,當他從我班上的學生——那位電話公司的代表那里得到了他想要的尊重感時,他的冤屈——原本就不切實際的委屈,立即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德第蒙德毛尼公司是世界上服裝行業最大的毛呢料供應公司,幾年前的一個早上,有一位客戶怒氣沖沖地闖進了這家的創始人德第蒙德先生的辦公室。
“他欠了我們公司15美元的款項沒付清,”德第蒙德先生向我解釋說,“我們知道他確實錯了,所以我們公司信用部堅持要他付款,但這位顧客不承認。他在收到我們催款的幾封信之后,穿戴整齊地來到芝加哥,怒氣沖沖地闖進我的辦公室,告訴我說他非但不會付那筆錢,而且今后再也不會訂購德第蒙德公司的貨物,一美元的貨也不訂了。”
“我好幾次都想把他的話打斷,但我知道那對解決問題沒有任何幫助,因此我耐心地傾聽他所說的一切,讓他盡情發泄。最后,他怒氣全消,能夠靜下心來聽別人表達見解的時候,我平靜地對他說:‘我得向你表示感謝,為了你親自到芝加哥來告訴我這件事。我們信用部如果使您不愉快的話,他們也可能會讓別的顧客有相同的感覺,那可真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從這個方面說,你已幫了我一個大忙。你一定要相信我,我比你更想聽到這件事。’”
“我的話大大出乎他的預料。甚至還可能會有一點點失望,我猜。因為他到芝加哥來,原本是想和我‘大動干戈’的。可是我在這里不但沒有和他爭論,反而向他表示感謝。我明白地告訴他,我們要注銷那筆15美元的賬,并徹底忘掉這件事。我還說,因為他是一個非常細心的人,而且只是涉及這一份賬目,而我們的員工卻要負責數千份賬目,因此和我們的員工相比,我們出錯的可能性更大。”
“我告訴他我十分能理解他,換作是我處在他的位置,我也會和他有完全一樣的感受。如果他不想再買我們的產品了,我可以給他推薦幾家其他公司。”
“以往他每次來芝加哥,總是和我們一同吃午餐,所以那天我還是像往常一樣請他吃午餐。他答應得很勉強。但是當我們吃晚飯回到辦公室之后,他加大了訂單,居然比以往多出了許多倍,然后平心靜氣地回去了。為了回報我們的寬厚,他特意再次檢查了他的賬單,結果他找出了一張以前放錯了地方的賬單。于是,他給我們公司寄來了一張15美元的支票,并鄭重向我們表示道歉。”
“后來,他生了一個兒子,他為這個男孩取名德第蒙德。他一直是我們公司的朋友和顧客,直到他22年以后去世為止。”
多年前,有一個貧困少年從荷蘭移居來到美國,他每天放學后都為一家面包店擦窗戶,這讓他每周可以賺到50美分。他家太過貧困,以至于他每天都必須挎上一個籃子,去街上撿拾煤車送煤時掉落的碎煤塊。這個孩子名叫巴克,他一生只上過6年學,但他最后竟成為美國新聞界最成功的一家雜志的編輯。
他是怎么成功的呢?說來話長,但關于他是如何開始的,我們可以來做個簡單的介紹。正是本章所提出的原則使他走向成功。
13歲時,巴克不得不離開了學校,去西聯公司做了一名童工,每個星期的工資是6美元25美分,但他從來都沒有放棄過尋求教育。于是,他開始拼命地自學。他不坐車,不吃午飯,把錢省下來,直到積攢的錢足夠買一部《美國名人傳記大全》——這使得他以后做了一件人們從來沒有聽說過的事情。
他讀了這些名人傳記后,開始給他們寫信,懇請這些名人談論他們自己的故事,并請他們寄來有關他們童年時代的補充材料。他給當時正在競選總統的加菲大將寫信,問他以前是否真的在一條運河上做過纖夫的工作,加菲給他寫了回信。他還給格萊德將軍寫信,詢問某一次戰役的有關情況,格萊德將軍邀請這位14歲的少年和他共進晚餐,和他談了一整夜,還為他畫了一張地圖。他寫信給愛默生,懇請愛默生講述他自己的情況。他真是一個善于傾聽的人。
這位西聯公司的信童不久便和這些國內最著名的人通起信來——愛默生、勃羅克、夏姆森、朗雷洛、林肯夫人、奧爾科特、謝爾曼將軍以及戴維斯。
他和這些著名人士不僅維持通信,一到休息日或節假日,他還常去拜訪他們中的許多人,成了他們家中受歡迎的一位客人——這些經歷使他培養出一種無價的自信心。這些名人激發了他的理想,促使他樹立了志向,從而改變了他的人生道路。而所有這一切,讓我再說一遍吧,都只是因為實行了我們在本章所討論的原則而已。
馬可遜——他可能算得上這個世界最優秀的名人訪問者,曾說:“有許多人之所以不能給別人留下深刻而良好的印象,就是因為他們不注意傾聽別人的講話。他們所關心的是自己接下來要說什么,而從來都不會認真地聽別人要說什么……許多大人物曾告訴我,比起那些善于談話的人,他們更喜歡那些善于傾聽者。可惜的是,我們所具備的善于傾聽的能力,好像比任何其他的能力都要少。”
不僅僅是那些大人物,普通人也一樣,也更愿意和善于傾聽的人打交道。這正像《讀者文摘》中曾說過的:“許多人之所以去看醫生并不是他們有病,很多時候,他們并沒有大礙,他們所需要的不過是一個善于傾聽的人。”
在美國內戰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時候,有一次,林肯寫信給一位朋友,請他從伊利諾斯州斯普林菲爾德鎮來華盛頓。林肯告訴對方,自己有一些問題要與他一起討論。
這位老朋友到了白宮,于是林肯就關于是否應該解放黑奴這個問題,和他談了好幾個小時。林肯做了詳細的分析,研究了贊成或反對這項措施的各種觀點,又認真地讀了一些譴責他的信件以及一些報紙上的文章,包括各種觀點:有的怕他不解放黑奴,但也有的怕解放黑奴后會引起國內的混亂。
在他們談論了幾個小時之后,林肯和他的這位老朋友說了晚安,并握手道別,然后就派人將他送回了斯普林菲爾德,事實上,林肯沒有征求他什么意見。
所有的話都是林肯一個人說的,說是會談,其實更像是為了舒緩他的心情。“談話之后,他似乎稍稍感到好些。”這位老朋友說。
林肯由頭到尾沒有征詢他的什么意見。林肯所需要的只是一位傾聽者,一個友善的、同情的傾聽者,使他可以宣泄內心當中的苦悶,而這正是我們每個人在困難中都需要的:那些憤怒的顧客需要,那些不滿意的雇員需要,感情受到傷害的朋友也一樣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