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總序:文明歷史的叩問(1)

【獻給中國原生文明的光榮與夢想】

漫漫歲月,滄桑變幻。

人類歷史在甘苦共嘗中拓展伸延,已經進境為工業文明與科學文明交匯的時代了。

整個人類的生命史,是一部遼闊激蕩、深遠相續的文明創造史。只要人類的生命在延續,人性的基本方面——善與惡的沖突就在延續,人類社會的基本問題就在延續。任何力量都不能割斷人類生命進程的連續性,也不能割斷人類文明發展的連續性。我們的今天,曾經在昨天生長。我們的昨天,不斷在今天重演。我們的未來,永遠浸透著昨天與今天的重疊與沉淀。要走向更高的文明形態,我們就必須摒棄種種形式的歷史虛無主義,以高端文明的視野回望文明發展的足跡,與我們的歷史傳統完成精神的對接,對我們的未來方向做出清晰的選擇。

人類前進的腳步,永遠經受著種種形式的歷史質詢。

1840年以來,自古老的中國打開封閉的大門,就一直面對著文明史的嚴酷拷問。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偉大民族,為什么近現代以來淪落為窮弱之邦?百余年后,當我們重新崛起的時候,為什么仍然有著深刻而普遍的社會迷茫?在西方文明面前,中國為什么出現了黃色文明落后論、中國文化醬缸論?我們的歷史意識,為什么不能明確地認知中國文明的根基?我們對文明歷史的價值評判標尺,為什么始終沒有社會共識性的基本標準?我們的歷史充滿了煙塵濃霧,充滿了非理性糾纏,問題人物與問題事件層出不窮,原因究竟在哪里?面對新的文明跨越,我們為什么無法確認中國文明發展的歷史坐標?我們這個歷史如此悠久的國家,為什么始終沒有自己的文明話語體系?我們對自身文明史的反思與總結,為什么兩千余年來始終停留在史料整理、細節考證、編年敘述的技術層面上,直至當代,我們依舊沒有總體反思的歷史哲學意義上的突破?

……

問題太多太多,答案太少太少。

我們的文明史意識蒼白得驚人,我們的文明史研究幾乎是一片沙漠。

要創建新的文明形態,就不能回避基于生存法則的文明史叩問。

它來自我們靈魂深處的精神發展需求,來自我們賴以生成的久遠根基。

各個民族在各個時代,都在對自己的歷史進行著不斷的回顧與總結。

西方人需要不斷反思自己的文明史,我們也需要不斷反思自己的文明史。人類各個國家各個民族,都需要不斷反思自己的文明史,不斷尋找符合當代需求的新答案,而不是將某一時代關于文明歷史的認識與評判,當作永恒不變的金科玉律,當作束縛自己的古老教條,從而禁錮我們實現文明跨越的歷史腳步。

古典文明時期的中國,曾經產生出龐大的史書體系,曾經產生出汗牛充棟般的種種歷史評判。可是,既往所有的歷史書寫與既定結論,都僅僅表明了那個時代的社會意識,表明了那個時代的現實需求。對于今天的我們,那些龐大復雜的評判體系,顯然已經與當代社會對文明歷史的繼承需求有相當大的距離了。那些價值觀與評判體系,對于我們,已經成為一座座古老的歷史遺跡,它們具有無比豐厚的歷史美感,但卻無法成為我們繼續前進的精神基地。那些龐大的史書體系,那些不斷被發掘的歷史遺存,留給我們的,只是豐沛充盈的歷史素材。在無垠的素材海洋中,究竟隱藏了什么樣的未曾被發現的歷史發展邏輯鏈條,究竟隱藏了什么樣的經驗教訓,它們指向未來的歷史延長線究竟在哪里?

甚或,廣闊的素材海洋中,究竟還有沒有被刻意掩蓋扭曲的有用材料?

舉凡這一切,都得我們用當代高端文明視野,去努力開掘,去尋求新的答案。

地球環境的差異,生命群體的龐大,注定了人類一開始只能是天各一方。

大約上萬年之前,這些天各一方的人群,漸漸形成了千姿百態而又相對穩定的原始生存方式。以不同的生存方式為根基,在同一地域謀生的人們又漸漸形成了聚居的群落。大約從公元前3500年開始,人類在各個地域漸漸形成了穩定的族群,并先后進入了國家時代,各自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早期生存形態。

這種穩定而自覺的生存形態,就是我們所說的文明。

作為近現代以來的人文科學概念,“文明”這個詞是西方人確立的。

文明,英文是Civilization。在英語世界,“文明”的含義是逐步演變的,又是不斷豐富的。《不列顛百科全書》與《大美百科全書》對“文明”概念的發展都進行了較為詳盡的解說。在現代理念的意義上,《美國傳統詞典》對“文明”的內涵與應用,又作出了理論說明,大體有六層含義:

其一,文明是人類社會知識、文化和物質發展的一個高級階段,標志為藝術和科學的發展、文字的廣泛使用,以及復雜的政治及社會機構的出現;

其二,文明是一個特定國家或地區,在一個特定時期中發展出的文化和社會類型;

其三,文明是對一種歷史文化的概括,譬如瑪雅文化、古羅馬文化就是一種文明;

其四,文明是一種過程與狀態,譬如人群的開化、教化,就是這樣的文明過程;

其五,文明是一種蘊含著文化與智慧的優雅品位,是人的教養與修養;

其六,文明是一種社會狀態,譬如人們常說的文明社會。

這六個方面是文明理念的綜合內涵。從總體上說,“文明”是指與“野蠻”狀態相對應的一種人類自覺生存的高級狀態。這種生存狀態,包括了人類在自覺生存狀態下的一切基本方面,也包括了它的整體形態。

中國社會的文明意識是什么樣的狀態?

歷史文獻證明,中國當代文明意識的淡薄,并不是先祖遺傳的。中國人對“文明”的概括比西方要早得多,作為古典語匯的“文明”,其內涵也非常地逼近當代理念。已知的古典文獻表明,“文明”一詞的最早出典,是《尚書》與《周易》。

在《尚書·舜典》中,有“濬哲文明,溫恭允塞”的概括。古文獻家對這句話的解釋是:“經緯天地曰文,照臨四方曰明。”《周易·大有》云:“其德剛健而文明,應乎天而時行,是以元亨。”另外,《周易·乾卦》的說明辭《文言》又云:“見龍在田,天下文明。”

對于古典“文明”的含義,唐代學者孔穎達的具體說明是:“天下文明者,陽氣在田,始生萬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顧名思義,文明者,文章之光明也。這就是說,陽氣升騰,萬物生長,天下有了“文章”,就會一片光明;文明者,文章之光明也。

那么,“文章”是什么呢?它為什么能給天下以光明呢?春秋戰國時期的三種文獻,給我們呈現了那個時代所說的文章的含義:其一,《論語》說,文章是禮樂法度;其二,《左傳》說,文章是車服旌旗;其三,《楚辭》說,文章是花草與織物的燦爛文采。

顯然,在我們的原典時代,文章是社會秩序,是生活狀態,是人與天地自然和諧相處所生發的燦爛華彩。用今人聽得明白的語言來表述古典文獻中的“文明”內涵,那就是:依據天地運行而創造的生存狀態、普遍基本的社會制度,以及天地人之間的和諧華彩。也即經緯天地、照臨四方的文章之光明,就是文明。

這種古老而深邃的智慧理解,不能不使我們發出由衷的驚嘆!

人類社會究竟創造了多少種文明?目前尚無確切計數。

關于世界文明史的基本理念,當代有三種主要的說法。

其一,英國學者湯因比的《歷史研究》。這部著作將人類古典文明看作多元化的發展,并分作了21個類型:西方基督教社會、東正教社會、伊朗社會、阿拉伯社會、印度社會、遠東社會、古代希臘社會、古敘利亞社會、古代印度社會、古代中國社會、米諾斯社會、蘇美爾社會、赫梯社會、巴比倫社會、古埃及社會、安第斯社會、墨西哥社會、尤卡坦社會、瑪雅社會……后來,湯因比又將其發展為31種,我們不再具體羅列,也不對湯因比的劃分做具體的評價。

其二,美國學者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這部著作自1970年出版以來,連續再版七次。它的文明史基本理念是:世界文明并不是以西方文明為軸心發展的,而是多樣化地有差異地發展的;在文明生長時期與此后相當長的古典時期,各個地區、國家的文明都是獨立發展的。這種獨立發展的古典文明,有五個被作者列為專章論述的基本類型:歐洲大陸文明、中國文明、印度文明、非洲文明、世界游牧文明。

其三,美籍德國學者卡爾·A.魏特夫的《東方專制主義》。這本書有一個頗為驚人的副題——“對于極權力量的比較研究”。他的基本理念是以政治體制模式為文明核心,將人類文明分作兩大類:西方民主文明和東方專制文明。包括中國、埃及、俄羅斯等大國在內的大部分東方國家,都是基于遠古治水而生發的專制主義文明;西方世界則是民主文明。

大量的世界文明史研究著作,告訴了我們一個最基本的歷史事實:人類文明的歷史發展不是單一的,世界上有多少個國家,有多少個民族,便有多少種文明形態。它們千姿百態,色彩紛呈,各具特色,獨樹一幟。這些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文明體系,構成了人類生命史的燦爛華章。

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文明演進史的研究著作中,關于文明起源與文明原創的探究與反思,都居于絕對中心的地位。這一現象的形成,有著深刻的歷史邏輯。這個邏輯就是:不清楚某種文明的起源根基,不清楚某種文明的原創特質,便不能了解這一文明的衍生傳承法則,更無法預測這一文明的未來變化趨勢。

這一邏輯,提出了一個必然的問題——

文明,既然是社會生存發展的總體反映,為什么還要受到遠去的歷史的制約?

文明,是人類精神連續發展的外在化。

沒有人類精神活動連續發展的積累,便沒有文明的創造,沒有文明的跨越。

正因為如此,任何文明形態的根基都深深埋藏于久遠的歷史之中。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它由涓涓細流匯成澎湃江河的歷史中,必然有一段沉淀、凝聚、錘煉、升華、成熟并穩定化的樞紐時期。這個樞紐時期所形成的生存形態、生存法則,以及思維方式、價值理念、精神特質,等等,都具有極大的穩定性,具有極強的傳承性。這些穩定的傳承要素及其綜合形態一旦形成,便如同生命基因對一個人的決定性影響一樣,將永遠地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影響或決定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生命歷史的發展軌跡。這種在早期國家時代生成的獨具特色的穩定的生存方式,是一個族群永恒的文明徽記,將之與其他一切族群的生存方式顯著地區別開來,就形成了世界民族之林中無數的“這一個”。

這種具有極大穩定性與傳承性的創始期文明形態,我在1993年所寫的長篇歷史小說《大秦帝國》的“序言”中,稱之為“原生文明”。

原生文明,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進入自覺生存狀態的第一生命載體。

原生文明,是一個族群擺脫自發生存狀態,進入到理性生存階段的社會創造。

原生文明,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生命延續的第一根基。

所謂歷史傳統,所謂特殊國情,所謂民族精神,所謂價值理念,所謂國家性格,所謂社會風習,所謂民族文化,等等,從實際上說,都是文明大創造時期生成的這種具有極大穩定性的原生文明的種種體現。它們歷經錘煉升華,一旦穩定下來,便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生存發展的根基。其后,無論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歷史軌跡如何演變,原生文明都具有恒定的、難以改變的基本特質。

這種難以改變的基本特質,在不同的文明體系中,表現為方方面面的差別:各不相同的文字,各不相同的價值觀,各不相同的生活方式,各不相同的思維方式,各不相同的政治體制與權力運行方式,等等。所有這些差別,所有這些特殊性,形成了一個國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風貌。即或在人類交流融合充分發展的今天,各民族基于原生文明而形成的種種差別,依然是非常鮮明的。

不同的文明目光,對其他文明的觀察與評估,往往是有很大差異的。

美國學者約翰·托蘭曾經在他的《日本帝國的衰亡》中,具體描述了日本文明的思維方式與行為方式,并給予了自己的評判。他是這樣說的——與西方人黑白分明的思想方法不同,日本人的界限比較模糊。在國際關系中,日本人講究的是政策,而不是原則。日本人的邏輯,就像日本人用的包袱布,可大可小,隨機應變。不需要時,還可以疊起來裝在口袋里。日本人是不可理解的矛盾:既講禮貌,又野蠻;既忠誠老實,又詭計多端;既勇敢,又懦弱;既勤勞,又懶惰——統統同時存在。對日本人來說,這沒有什么不正常。日本人認為,一個人的矛盾越多,他便越深奧,自我斗爭越尖銳,他的生活便越正常。

為你推薦
麻衣神算子
會員

爺爺教了我一身算命的本事,卻在我幫人算了三次命后,離開了我。從此之后,我不光給活人看命,還要給死人看,更要給……

棺香美人
會員

我出生的時候,江水上漲,沖了一口棺材進了我家。十五年后,棺材打開,里面有個她……風水,命理……寫不盡的民間傳說,訴不完的光怪陸離。

奪嫡
會員

【古風群像+輕松搞笑+高甜寵妻】【有仇必報小驕女X腹黑病嬌九皇子】《與君歡》作者古言甜寵新作!又名《山河美人謀》。磕CP的皇帝、吃瓜的朝臣、大事小事都要彈劾一下的言官……古風爆笑群像,笑到停不下來!翻開本書,看悍婦和病嬌如何聯手撬動整個天下!未婚夫又渣又壞,還打算殺人滅口。葉嬌準備先下手為強,順便找個背鍋俠。本以為這個背鍋俠是個透明病弱的“活死人”,沒想到傳言害人,他明明是一個表里不一、心機深沉的九皇子。在葉嬌借九皇子之名懲治渣男后。李·真九皇子·策:“請小姐給個封口費吧。”葉嬌心虛:“你要多少?”李策:“一百兩。”葉嬌震驚,你怎么不去搶!!!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會員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它以一種網絡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明朝那些事兒》為我們解讀歷史中的另一面,讓歷史變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

天之下
會員

昆侖紀元,分治天下的九大門派為新一屆盟主之位明爭暗斗,關外,薩教蠻族卷土重來……亂世中,蕓蕓眾生百態沉浮,九大家英杰輩出,最終匯成一首大江湖時代的磅礴史詩,并推動天下大勢由分治走向大一統。

主站蜘蛛池模板: 自治县| 疏勒县| 松原市| 德格县| 宁陵县| 安达市| 凌源市| 武威市| 芜湖县| 灌阳县| 青龙| 泉州市| 定陶县| 贵州省| 介休市| 霸州市| 手游| 彭水| 任丘市| 辽阳县| 布尔津县| 报价| 广河县| 香格里拉县| 台东县| 潞西市| 荆州市| 安远县| 铅山县| 二手房| 平顶山市| 辉县市| 镇宁| 遂溪县| 旅游| 宣恩县| 湘阴县| 芜湖市| 嫩江县| 桃江县| 锦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