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識大融通
- (美)愛德華·威爾遜
- 1522字
- 2019-01-04 14:03:42
跨領域融通
我們能不能在最內圈的區域里獲得融通,好讓忠實可信的判斷能輕易地由一個領域傳到另一個領域?這個問題相當于在質問:如果我們將不同的領域聚集起來,各領域的專家能不能達成共識,找到一組共同的抽象原則和能提供證據的明證?我認為他們能做得到。相信融通的存在是自然科學的基礎,至少在研究物質世界的科學中,趨勢是強烈指向觀念上的統一。自然科學內各學科之間的界限正在逐漸消失,將被一些正在變化但具有內在融通的混合領域所取代。這些混合領域能跨越許多復雜程度不同的層次,從化學物理、物理化學到分子遺傳學、化學生態學和生態遺傳學。其中每一個新興的專業都是一種單一焦點的研究,都是攜帶著新觀念和先進科技的產業。
既然人類的行動是由具有實體因果關系的事件所組成,那么為什么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不能與自然科學貫通起來?這樣的結合又怎么可能不帶來幫助?我們不能只說人類的行為具有歷史性,而歷史又是獨特事件的顯現,這個理由并不充分。無論是從星球還是從有機物的多樣性來看,人類歷史和物理學發展史,都沒有根本上的差異。比方說,天文學、地質學和進化生物學這類基本上屬于歷史的學科,就是通過融通的原理,和其他自然科學相結合的。當然,歷史學本身是學術上的一個基本分支,它有它獨特的細節。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在上萬個像地球這樣的行星上,記錄上萬個類似人類的歷史,就可以從這些歷史的比較研究中,得出經驗法則與根據經驗而產生的測試法,那么,用來解釋歷史趨勢的史學法,也早就成為自然科學的一部分了。
這個有關融通的提議,可能會讓一些專業哲學家坐立不安。對于我所提出的主題,他們會認為屬于哲學范疇,應該用他們的語言和他們正式的思考框架來探討。他們將給我套上一連串的罪名:綜合異端(conflation)、簡化主義(simplism)、本體論的化約主義(ontological reductionism)、科學主義(scientism)和其他一些帶著“主義”名稱的官方罪名。面對這些罪名,我確實要承認有罪,有罪,有罪!現在讓我們繼續說下去。哲學在知性的綜合(intellectual synthesis)上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它讓我們意識到許多世紀以來思想發展的連續性和威力,同時也幫助我們展望未來,給定未知事物某種形象,這向來是哲學被賦予的天職。
羅森博格(Alexander Rosenberg)是最出色的哲學家之一,他最近指出,哲學實際上只探討兩類議題:物理、生物和社會等科學所無法回答的問題;為什么科學沒有能力回答這些問題。他的結論是:“當然,從長期來看,當所有事實都被考慮進來時,最后可能沒有什么問題是科學無法回答的。但在目前,有些問題仍然是科學沒法解決的。”羅森博格這樣的評論令人欽佩,既清晰、誠實,又具有說服力。不過,他忽略了一個明顯的事實:科學家也具有和哲學家相同的判斷力,可以決定還有什么仍有待發現,以及為何如此。在科學家和哲學家之間,從來沒有出現過比現在更好的合作機會,尤其是當他們在生物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的交界面上相遇時。我們正邁向一個綜合的新世紀,我們對學術融通的測試是目前學術界最大的挑戰。至于哲學,這個冥想、研究未知的學科,則是一個正在逐漸縮小的“自治區”。我們的共同目標是把哲學盡可能地轉變成科學。
這個世界的運作方式如果真的支持知識融通的存在,我相信人類文化產業最終將可以歸入科學的范疇,我所指的包括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尤其是其中的創造性藝術)。這兩個領域將是21世紀學術的兩個主要分支,而社會科學的各個部門將繼續細分,這個過程早已無情地開始,將使一部分社會科學變成生物學或生物學的延伸,而另一部分則和人文學科相結合。這些社會科學會繼續存在,只是在形式上會發生極大的轉變。在這個過程中,從哲學、歷史到道德理性分析、比較宗教學和藝術詮釋等的人文學科,都會向科學靠攏,并且有一部分會和科學結合。我在后面的章節里,會對這些主題做更多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