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為沒有秘密:華為如何敬畏和堅守常識(珍藏版)
- 吳春波
- 5175字
- 2019-01-04 13:29:47
華為的管理創新邏輯
華為將管理視作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反對閉門創新。
20多年來,華為一直跟在別人的后面不斷地追,緊盯著客戶,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工作上,一路狂奔,追著追著發現前面沒有人了,這是任正非最大的擔憂。他說,華為還沒有做好成為商業領袖的準備,帶領這個行業往前走。
我們有本書叫《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有人說我們是在炒作,但這本書對華為內部來講就是一個警告: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如果員工倒下了,倒在泥里,就像大家在書中那張照片上看到的那樣,華為就不會倒下,至少不會是下一個倒下的;但如果員工在咖啡廳里喝著咖啡,享受人生,華為就會倒下。
夢想牽引華為
2008年,時值任正非被《中國企業家》雜志評為“2008年度25位最具影響力的企業領袖”終身成就獎之際,我曾應邀寫過一篇文章,標題是“華為沒有秘密,任正非沒有密碼”。如果一家企業靠秘密長大,那么這家企業肯定是黑社會。作為管理顧問,我也一直在探尋華為的成功基因或者所謂的成功的秘密。很遺憾,十余年了,我依舊沒有找到。所以,我覺得華為真的沒有秘密,任正非也沒有密碼。
但是,華為能夠成為世界級企業,或許有它的非典型意義。會不會像很多企業喊出的口號那樣,它們會成為第二個華為?這要打個問號。華為到底可不可學,華為究竟可不可復制?
哪些不可學?術不可學,學了也學不像。道可學,道正則術通。很多企業都想學華為某一點上的術,比如管理制度、營銷模式等,但是學到后面就被一面墻給擋住了,因為價值觀不一樣。但道可學,因為華為的這些經營之道不是秘密,也不是密碼,而是一種商業常識,商業的共性大于差異。所以,要學華為,就要先把華為的價值觀學透,在這個前提下再學華為的術,就相對簡單了。
我覺得,華為作為一個管理學現象,其意義在于,它為中國企業提供了成為制造業領袖的管理思想體系,探索出了在中國發展與管理高科技企業的道路。
我把企業的領袖分為兩類:一類叫商人,一類叫企業家。企業家和商人最大的區別就在于夢的不同。北京奧運會有一句歌詞:有夢想誰都了不起,有夢想就會有奇跡。
“通信行業三分天下,華為將占一分。”這句話是任正非在1994年講的。1995年他在公司員工大會上講這句話時,我也曾親耳聽到,但當時聽的時候,沒有人相信。1994年,和華為同行業的都是百年老店,是一個個巨人,華為要仰視這些競爭對手,但是華為有夢。《基本法》在1997年就提出,華為要做“世界級企業”,這就是夢。華為一直被自己的夢想牽引著,孤獨地走在成為世界級企業的路上。
所以,華為是一家有夢的公司,其夢想不僅植根在任正非的頭腦中,而且通過各種機制傳遞給每個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小夢,數萬個人匯集成一個大夢。所以,我們在書上寫道:“15萬大軍,孤獨地走在追夢的路上。”
現在,華為已經在通信業立足,而且成了行業老大。任正非的夢實現了,華為是不是沒有夢了?不是。現在,華為又有新的夢,這個夢更大——做信息產業的霸主。
2017年,華為的目標銷售額要達到700億美元。2012年,其銷售額是350億美元(合同銷售額),2013年的目標是400億美元,準備再用5年時間翻一番。困難雖然大,但我相信華為的能力。有個夢總比干一天算一天強得多,這就是華為未來的格局。
華為的戰略:活下去
華為的成功來自創新,首先是戰略創新。
有句話叫“戰略無密可保”,什么是華為的戰略?有一次,我陪任正非見一位著名的經濟學家,這位經濟學家反復問這個問題,但任正非一直回答說華為沒有戰略。后來,我又問他,華為的戰略到底是什么?他說,只有三個字——活下去。活下去,既是華為的最低戰略,也是華為的最高戰略。
為了活下去,華為的眼睛必須始終盯著客戶。
第一,為客戶服務是華為存在的唯一理由。很多企業大包大攬,對社會負責,對員工負責,對利益相關者負責,但就是不對自己負責。華為從“乙方”的角度來對待客戶,即便發展到今天,華為還是謙卑地為客戶服務著。
第二,怎樣為客戶服務?落實到產品和服務上,就是質量好、服務好、運作成本低。做到這三點,天下無敵;做不到這三點,客戶就不會選擇你,而會選擇你的競爭對手。這樣,你的生存壓力就增大了。
第三,怎樣做到質量好、服務好、運作成本低?持續管理變革,實現高效的流程化運作,確保端到端的優質交付。有人問,任正非的座右銘是什么?我說“沒有”,但他經常說的一句話是,“在商言商”,即回到商業的本質來思考問題。
第四,與友商共同發展,它們既是競爭對手,也是合作伙伴,華為要與它們共同創造良好的生存空間,共享價值鏈的利益。
全世界各類組織90%的戰略都以失敗告終。華為的戰略得以有效落實,依賴的不是任正非,也不是特殊的人才,而是整套管理體系。華為認為:管理是真正的核心競爭力。華為的成功是管理平臺的成功。
華為擁有技術研發平臺、中試平臺、制造平臺、采購平臺、營銷平臺、資源平臺、融資平臺、服務平臺、管理平臺、數據平臺等,這些平臺中的組織文化、戰略方向、組織結構、流程管理、管理體系、管理模板、管理工具、衡量方法、求助體系、激勵約束機制自成一體。華為20多年來的發展實際上就是構建這個平臺的過程,其未來的發展也是基于這個平臺。有了這個平臺,撒上什么種子都能發芽,都能收獲糧食,別的公司根本無法與其競爭。
在戰略創新上,華為堅持“壓強原則”,即集中所有優勢,實現重點突破、系統領先。換句話講,就是“殺雞用牛刀”。
華為在戰略上最值得肯定的是20多年來經得住誘惑、耐得住寂寞,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做自己擅長的事。很多企業做大后就覺得自己是萬能的,看著別人賺錢,就到處“插足”,最后把自己的企業做成了國民經濟;學者也給它們找理由,說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但很多企業最后連自己都不知道把雞蛋放在哪兒了,搞得遍地都是小野雞。
華為20多年來堅守兩個“高投入”不動搖,一個是投資研發,一個是投資于人。20多年來,華為保證將至少10%的銷售收入用于研發,只許花完,花不完要追究責任。如果通過搞風投、買地來賺錢,太容易了。所以華為沒有泡沫,不管是遇到了冬天還是遇到什么,都能活得很好。華為堅持對人力資源的高投入。《基本法》規定:華為堅持人力資本的增值優于財務資本的增值。相對于利潤和財務指標,華為更看重人力資本的增值和回報。華為對任正非也有一個考核指標,就是人均效率。任正非關注人均效率,任何部門都不能通過人海戰術完成任務,華為形成規模是在人均效率提升的前提下實現的。
創新:鮮花插在牛糞上
華為的創新還體現在決策制度的創新。
在決策上,華為遵循的第一條原則是民主決策、權威管理。有人說任正非獨裁,但實際上,任正非在決策層面絕對沒有獨裁。其決策一定要經過細密的思考,在華為的EMT會議上圍繞問題的討論太多了,一個偉大的決策就是在妥協和討論中形成的。第二條原則是貫徹“小改進,大獎勵;大建議,只鼓勵”的方針。華為反對員工心存高遠地站在山頂上看未來,擔心自己的員工都變成北京的出租車司機——車開不好,卻整天給國家領導人支招。對于員工來說,做好小改進就是對公司的貢獻。
此外,華為還有管理創新。1997年,隨著公司的規模做大,任正非產生了一種恐懼。員工越來越多,產品線越來越多,客戶越來越多,他發現管理不了這個公司了,怎么辦?于是就有了《基本法》(1995年開始萌芽,1998年3月審議通過)。為什么《基本法》搞了3年?原因在于要統一思想。《基本法》給華為的未來指明了方向,有了《基本法》之后,“農民”要脫下“草鞋”換上“皮鞋”,但中國沒有“皮鞋”,所以只能花大價錢到國外買。1997年,華為引進世界級的HAY、NVQ,從IBM引入了IPD和ISC,然后又做財務、客戶關系管理等。這個過程很艱難,因為每一次變革都是對利益的一次剝奪和重新分配,華為的很多高層都在這個過程中離開了公司。
任正非一直警惕創新,華為是一家不創新的公司。很多企業都在創新,華為卻一直反對內部改革,不允許新官上任三把火,它要求的是繼承。華為的創新是在技術層面上的創新,其創新一定要帶來商業上的成功。華為考核創新的一個指標是新產品占當年銷售額的比重。任正非說,華為不能有院士,它不允許有研究蜘蛛腿上有毛的人,它是一個商業組織,在商言商。如果我們為了追求創新而創新,會把公司帶到不歸路上。
任正非說,創新就是把鮮花插在牛糞上,華為就是“牛糞”,人家的東西就是“鮮花”,“牛糞”給“鮮花”提供營養。繼承就是“牛糞”,創新就是“鮮花”。
華為的管理核心
華為的管理核心有三句話:第一,企業文化上的高績效導向;第二,商業模式上的客戶化導向;第三,業務運作的流程化導向。
有人做過調查,在中國的500強企業中,80%以上的企業,其企業文化中都有“以人為本”這四個字。華為卻不是以人為本,而是以事為本,用我們人力資源的話說就是高績效導向。高績效也是國外領先企業的企業文化中一個通用的導向。華為不反對以人為本,它在2012年給員工發了125.7億元獎金(華為2012年的利潤為154億元),發錢發得手軟。由此可見,華為是把以人為本作為結果,而很多企業則把以人為本作為前提,本末倒置。
世界上哪支軍隊最有戰斗力?答案是索馬里海盜。為什么?因為它有良好的分贓機制。任正非說,華為的人為什么戰斗力比別人強?因為華為有一個好的“分贓機制”。華為人并沒有多么優秀,多么出類拔萃,但他們卻被一個平臺、一種力量、一個夢想、一個方向整合起來,這就是華為的人力資源管理。
華為的人力資源管理所遵循的原則只有三句話:價值創造、價值評價、價值分配。用任正非的話來說,價值創造是將人的頭腦中的價值提煉出來,以客戶為中心,全力為客戶服務。價值評價的原則就是按勞分配,而很多企業都是按資本、職務、學歷、資歷、關系進行分配。價值分配就是多勞多得,華為的理念就是不讓“雷鋒”吃虧,也就是以奮斗者為本。
在華為,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新員工到公司報到一個月后就要“取消”一切學歷。因為,學歷是“茶壺里的餃子”,你要拿報酬,就得把餃子從茶壺里倒出來。華為給事發工資,而不是給人發工資。而且評價人的不是人,而是制度,因為制度最客觀。在華為,有三大評價體系:一是任職資格評價體系,二是職位描述體系,三是績效衡量體系。這些體系皆來自國外,都不是華為的獨創。華為最大的創新就是把這三者融合到自己的體系中,最后和報酬掛鉤。
要激勵那些為公司做出貢獻的人,就要約束甚至限制那些“搭便車”的人,要告訴員工不上進的后果是什么。企業大事,唯賞與罰。罰當其勞,有能者自進;罰當其責,無能者減退。華為是這樣規定的:第一,完不成績效承諾的主管降職或免職;第二,副職不能晉升為正職,這把副手跟主管綁在了一條船上,所以他們得肩并肩一起奮斗;第三,一個部門所有員工都不能加薪,這又把員工綁在一條船上;第四,從本部門調出的降職使用,沒有退路。所以,“海盜”是評出來和考出來的,不是選拔出來、培養出來的。
客戶化導向
以客戶為中心絕對不是一種理念,而是一種實踐,怎樣讓每一個人都擁有這種實踐?2012年6月,華為在上海的一名研發人員發了一條微博,我轉發了。微博說,他們部門去海底撈聚餐,聚完餐到前臺開發票,前臺問發票抬頭寫什么,他說華為公司。當他回到餐桌時,他發現新上的果盤是用水果組成的華為的標志,這給了他很大的震撼。這條微博在華為公司引起了巨大的反響,8塊西瓜皮就能解決的問題,為什么海底撈能做到,華為做不到?需要智商嗎?需要人才嗎?根本不需要。在這個行動的背后是什么?是理念、文化、機制、流程。
我曾在華為看到其內部文件。文件要求,公司所有員工和干部都要體驗一次海底撈,體驗一次順豐速運。華為不斷吸取別人的正能量,甚至把對華為的批評、謾罵都變成了正能量來改進自己。那么,它為什么改進自己?為客戶。
怎樣為客戶服務?這是一個組織問題。華為是一個流程組織。在準備接待大家的過程中,任務要經過審批,要界定客戶等級,然后確定接待這個客戶用什么樣的車,送什么鮮花等,而打理這些事物的只是一個小女孩,因為它們已經流程化了。
華為的流程也是運用端到端模式,從客戶的需求出發的。客戶也許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但是客戶有煩惱,有挑戰,華為就要深入一線了解客戶的挑戰和壓力,理解他們,并從中找到研發的方向,然后通過集成產品開發、客戶關系管理、集成供應鏈,滿足客戶需要。所有部門都不能凌駕于這個流程,也不能改變這個流程。所以華為就形成了優質、低價、快速的服務模式。
華為的組織不是直線職能制,而是扁平化的。華為沒有事業部,所有的部門、平臺都面向客戶。在很多企業中,問題的第一推動力往往都是老板,這使得很簡單的問題一直存在,需要老板自己去發現。因為大家的眼睛盯的都不是客戶,而是老板。
華為的文化是以客戶為中心,以奮斗者為本,長期堅持艱苦奮斗。以客戶為中心是方向,以奮斗者為本是動力,長期堅持艱苦奮斗是機制。你也許會說,人家都在外面享受生活,我干嗎要艱苦奮斗?華為找的是同路人,道不同不相為謀。
(本文由李傳濤先生根據2013年1月20日在黑馬——華為特訓營上的演講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