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種黑猩猩:人類的身世與未來(簡明版)
- (美)賈雷德·戴蒙德著 麗貝卡·斯黛芙奧夫改寫
- 1500字
- 2019-01-04 13:24:19
第二部分 奇妙的生命周期
在我們發展出語言和藝術之前,較大容量的大腦和直立行走姿勢的演化是必需的,但也不是只有這些就夠了,人類的骨骼并不能保證人性的產生。我們人性的發展還需要在我們生命周期上發生的巨大改變。
每一個物種都具有生物學家稱為生命周期的一系列特征。這些特征包括:每次分娩或產仔的后代數量,親代給予子代的照料程度,成熟個體形成社會關系的方式,兩性之間如何擇偶,個體通常存活的時間。

有些人類文化是容許一夫多妻制的。這張照片大約拍攝于1900年,展現的是“耶穌基督后期圣徒教會”(Church of Jesus Christ of Latter-Day Saints)或稱摩門教(Mormon religion)的創立人約瑟夫·史密斯(Joseph Smith)和他的大家庭,這里面還包括他孩子的配偶。史密斯有多個妻子,但這種制度后來還是被摩門教會禁止了。
我們認為人類在這些特征上的表現是理所當然的,就好像它們是正常的。但孰知以動物的標準而言,我們的生命周期是十分奇怪的。就比如說:大多數動物每次分娩都會產下遠不止一個的幼崽,大多數動物的父親不會對它們的后代進行照料,另外就壽命而言,大多數動物的存活年限不到70年的一個零頭,而70年對于人類而言,算不上多么神奇的壽命長度。
猿類和人類一樣,具有一部分特殊的生命周期特征。例如,它們與貓狗、黃鶯和金魚不同,它們通常每次分娩也只生產一個后代,而且個體也能存活數十年之久。然而,就某些方面而言,我們與猿類仍有巨大的差異。年幼的黑猩猩僅由它的媽媽照料,但在人類中,大多數的父親會同母親一起緊密地照看他們的后代。我們人類的嬰兒在較長的時間段內都需要喂養、訓練和保護,也就是說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非僅是猿類母親那樣的貼臉對視就足夠了。那些希望自己后代茁壯成長的人類父親通常也會幫助他們的伴侶一起來撫養后代。
同野生猿類相比,我們的生命周期還有其他方面的不同。人類女性在更年期之后,即她們度過了不能再生育的時間節點后,她們還會繼續存活數年。在其他哺乳動物中,這種特征幾乎聞所未聞。人類的性行為也是與眾不同的。猿類可以當著它們群體中其他成員的面公開地進行性行為,而且是只在雌性進入發情期可以生育后代時才進行性行為。而在人類社會中,性行為通常是隱私的,而且那并不只是為了繁衍后代。
人類社會和兒童撫育不僅有賴于第一部分中提到的骨骼的改變,還有賴于我們生命周期中這些顯著的新特征。然而,與我們的骨骼變化不同,我們生命周期的改變并沒有在化石中體現出來。不過可以明確的是,我們的生命周期特征自有其基因基礎。在我們與黑猩猩存在差異的1.6%基因中,在那些有著某種功能的基因中,很可能有塑造我們生命周期的重要部件。
我會在后面的三章中詳細說明人類生命周期中三個特色鮮明的方面。首先就是人類的社會組織和性行為。其次是種族差異,即地球上不同地區的本土居民之間存在的明顯差異。我將會論證這些差異是源于我們人類選擇伴侶的方式。最后,我會提出為什么我們會衰老和死亡這一問題。老化是我們生命周期中的一部分,我們會想當然地認為這是必然的——每個人必然都會衰老,并最終走向死亡。但為什么我們不得不衰老呢,什么時候我們的身體可以進行大程度的自我修復呢?
相比本書中的其他部分,在這一部分以“權衡”(trade-offs)的觀念思考問題顯得尤為重要。在動物世界里,沒有什么東西是完全免費或者純粹有益的。每一個事物不僅牽扯到利益,也必然伴隨損失,即損耗掉本可以用于其他方面的使用空間、時間或者能量。在演化生物學領域,成功的衡量標準是能產生更多的后代。正如你將在第五章中看到的,這種成功觀可以幫助解釋為什么我們不會僅在自我修復功能上加大投資來換取更長的壽命。這種權衡觀也可以解釋關于更年期的謎題:關閉了生育后代的途徑其實是為了讓婦女可以保證更多的子女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