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霍桑實驗
- (美)喬治·梅奧(George Mayo)
- 1050字
- 2019-01-04 19:43:30
譯者序
當提到歷史上那些著名的心理學實驗時,霍桑實驗是我們一定不能忽略的。在近一個世紀前,梅奧教授和他的團隊通過細致科學的現場研究而一舉奠定了管理科學中人本主題的研究領域,為當時飽受兩次世界大戰重創的歐美工業文明開出了一劑良藥,它使西方管理思想在經歷了早期的管理理論和泰勒、法約爾及韋伯的經典管理理論階段之后,進入了行為科學的理論階段。
霍桑實驗是指在1924—1932年,哈佛大學教授G.E.梅奧帶領一批學者在美國芝加哥西方電氣公司霍桑工廠所進行的一系列實驗的總稱。霍桑工廠是一個制造電話交換機的工廠,這家工廠具有較完善的娛樂設施、醫療制度和養老金制度等,但缺勤、人員流動過快等情況仍然存在,工人們憤憤不平,工作效率低下。為探求原因,1924年11月,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組織了一個由心理學等多方面專家參加的研究小組,在該廠開展實驗研究。這次實驗的目的,旨在探討工作環境、工作條件對工人工作效率的影響,但是實驗的結果卻非常出人意料——實驗數據揭示了管理方式對工作效率的影響,而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勞動者的內在心理因素。
霍桑實驗后,梅奧教授針對經濟學理論中的“經濟人”假設而提出了“社會人”的假設,他指出人們的行為并不單純受經濟利益驅動,還有社會方面的、心理方面的需要,而后者更為重要,即人們在工作中更看重精神激勵與人際關系;他也第一次將企業中的非正式群體作為研究對象來進行論述,并指明了非正式群體在企業中的積極與消極作用,提出了正確處理非正式群體的方法。同時,他還提出了企業中提振士氣的重要性,指出員工對企業的滿意度是決定生產率的第一要素,駁斥了經濟利益第一位的觀點。正是這些通過現場研究確立的基本主題,奠定了人際關系理論的基礎。
隨著時間的推移,霍桑實驗及其結論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一些大學也陸續設立相應的課程,在1949年,這一系列理論被正式定名為行為科學,成為管理科學的重要分支。人際關系學說及其觀點還逐步進入了企業,福特基金會成立了科學部,于1952年建立行為科學高級研究中心,并在1953年撥款委托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等高等學府從事行為科學的研究;洛克菲勒基金會、卡耐基基金會也相繼撥款支持行為科學的研究。1956年,美國出版了第一期《行為科學》雜志。在企業管理中,管理者也更為關注人的因素,重視人力資源的開發和管理。
今天,我們的社會與梅奧教授生存的時代相比已經有了巨大的改變,但是人本理念仍然是現代管理的核心,如何在新的技術條件下改進企業中的人際關系,重構我們的社會結構,是擺在企業管理者面前的要務,因此再次閱讀梅奧教授的卓見無疑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