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部創業:傳統企業的組織裂變、模式升級與管理變革
- 張采明 蔡余杰
- 2859字
- 2019-01-04 11:01:51
轉型中的陣痛:傳統媒體內部創業必須要克服的“五大癥”
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普及的時代,傳統媒體面臨轉型,原有的廣告商業模式在當今已經變得不可持續。所以,新的商業模式和創新業務必將取代傳統媒體。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新產品的研發成為必然,而解決產品研發和新商業模式創新無非包含幾種方法。首先,自己投入大量成本,開創新媒體。這個辦法已經被很多傳統媒體試過,并以失敗告終。失敗的原因有兩點:一是因為開創新媒體的資源短缺,無法滿足構建新媒體的需求;二是因為新媒體即使被當下主流公認,但其本身并沒有獲取利潤。因此,單單靠新媒體轉型是難以取得成功的。
其次,傳媒集團可以對一些具有戰略投資價值的新產品和新業務進行收購,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媒體都能認準目標,所以存在一定的風險。而且,即使媒體眼光不錯,但投資資金的匱乏也會讓這種想法無法實現,恐怕只有像華聞、浙報傳媒這樣進入資本市場的傳媒集團才有能力嘗試,所以這種方法具有局限性。
如何發揮企業內部需要轉型的存量員工的價值?在拓展新產品和新業務方面如何貢獻他們的力量?
而傳統媒體最終選擇鼓勵員工內部創業。然而,員工長期在某個職位工作,很容易形成思維定勢,從而有礙于傳統媒體內部員工的創業轉型。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困難與挑戰以及需要解決的問題,如圖1-9所示。

圖1-9 傳統媒體內部創業必須克服的“五大癥”
◆基因缺失癥
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基礎網絡設施水平的提高,讓現代社會中的每個個體都對互聯網耳熟能詳。智能手機的普及也讓人們的生活與移動應用變得息息相關,甚至是普通老百姓都可以通過觸手可及的互聯網,對互聯網思維有一定的了解。然而,如果這種理解從一個消費者的角度來講,提高了社會個體的生活水平,那么每個人的理解幾乎都是到位的。
但是,作為創業者一定要比普通消費者對互聯網的理解更加深刻才行。然而,傳統媒體的創業員工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對互聯網的理解還沒有達到一定的層次,所以距離成為一個真正的創業者還有相當一段距離。
真正的創業者應該從各個層面(市場、用戶、技術、理念等)來把握互聯網思維的本質。如果你將自己對互聯網的理解水平定位在與普通消費者的同一水平上,那就說明你連最基本的創業基因都不具備。
那些長期報道新聞事件,但從未親身經歷過的媒體從業者,通常將創業認為只是一個idea那么簡單。其實,擁有idea只是一個開始,隨后還需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與實戰經驗,促使idea變成現實。但是媒體從業者并未認識到這一點,這也是他們缺乏創業基因的典型表現。
◆玩票依賴癥
公司在進行內部創業時,通常會為員工配套制定一些保障措施。一方面是出于媒體組織自身,希望為員工帶來更為輕松、舒適的環境,提供最基本的保障;另一方面是出于創業者個體,他們希望公司能給予他們最大的保障,提供基本的工資待遇,或者在一段時間內為他們保留原來的職位等。
公司所提供的這種特殊待遇,看上去對雙方都有利,但在實際中卻出現了很多負面作用。
企業為員工提供的這些保障,讓創業者對創業過程缺乏一種緊迫感和壓力感,雖然創業項目正在進行,但是員工一想到公司為自己留有后路,當遇到困難或者挑戰,在自己力不從心的時候容易選擇退縮,而不是背水一戰。
這時,員工往往對追求創業結果的動力感到不足,不會逼著自己去成功,這就導致了員工在創業過程中不能全力以赴,具有玩票性質,從而影響了項目的正常進行。
所以,公司的這一舉措使得員工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創業項目中,出現嚴重的玩票現象,對整個創業過程產生不利影響。
◆資源幻想癥
媒體為創業員工提供的資源,如媒體版面、渠道、客戶等,大多是自身所具備的,而這些資源在創業者創業過程中到底能發揮多大作用,是每個創業者在創業前期就該想好的問題。
現實情況是,創業員工往往不會察覺到媒體本身所具有的隱性資源價值,而那些顯而易見的顯性資源往往對創業過程起不到多大作用。由此,創業員工會陷入一種資源依賴和幻想癥中,誤以為自己所察覺到的媒體所提供的資源能提供足夠的保障,但在實踐中才發現,這些資源簡直是杯水車薪,而到那時就為時已晚了。
隨著互聯網的到來,傳統媒體的傳播渠道不再只是報紙版面、電視媒體,現在很多新媒體諸如微博、微信等也隨之產生。這些新媒體產品雖然擁有大量粉絲,但是卻沒有足夠的用戶積累,從而影響了傳播效果。而報紙版面上報道的都是一些關于大型知名企業或者進入B輪融資的新創企業,對于那些早期創業項目沒有給予重視。
但是如果內部創業員工看到自己的創業項目被自家媒體報道就沾沾自喜,那就大錯特錯了,他們應該關注那些新媒體資源—由早期創業項目提供,而非傳統媒體,這就導致了長期存在的資源幻想癥。
◆知行分離癥
傳統媒體的生產模式:首先,由負責營銷策劃的人員對項目或者活動做出策劃案,其次,把策劃案交給負責執行的人員來做。策劃案交出之后,策劃者就不再參與執行活動中。所以,傳統媒體生產模式的各個環節比較分明,策劃人員與執行人員各司其職、互不干擾。
但是,這也造成了策劃者與執行者之間的分離。在沒有相互溝通的況下,執行人員面對突如其來的一份策劃案,自然有時候會感到措手不及,從而大大影響了工作效率。然而這一問題遲遲沒有得到解決。
在傳統媒體中,那些進行內部創業的都是一些思想活躍、具備宏觀策劃和項目統籌能力的發起者,他們在工作中習慣了根據自己的想法制定策劃方案,不管這些想法是否具有實際價值或者可執行性。而這些方案制定出來之后只能自己去執行,沒有團隊可以幫助你、配合你,這就意味著項目創業者面對自身有限的能力和資源,無法將現有方案執行下去,于是只能重新返工,或者去完善執行者這一角色。在這個過程中,無疑會消耗策劃者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精神也會受挫。
◆人才缺失癥
鑒于傳統媒體內部創業人員都來自于傳統的業務模塊中,所以人才同質化嚴重,這就導致了在創業過程中,大家都集體側重于某一方面,使得創業項目在實施的過程中難以進行。
雖然項目負責人可以引進外部人才或者技術人才,但是在實施的過程中卻很困難,這主要是因為負責人與外界缺乏必要的連通,也沒有跨界人才資源的儲備,同時沒有足夠的能力組建一支結構合理、分工明確的創業團隊,從而導致了在創業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團隊打造的嚴重脫節,這種種原因致使項目難以開展。面對傳統媒體組織轉型過程中各種人才的缺失,尤其是互聯網和運營人才的缺失,內部創業孵化再一次陷入困境。
由此可見,傳統媒體內部創業孵化的道路布滿荊棘。如何激發員工工作積極性?如何集合傳統媒體品牌、內容、資源等社會化力量?這些都是必須面對的問題。
內部創業孵化這條道路雖然艱辛,但卻是一條必須要走的路,否貝,員工內部的創業激情無法疏解,傳統媒體體制對創新人才的束縛也無法得到釋放,那些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潛力的員工無法得到可以展示自己的舞臺,導致的后果就是,隨著創業環境的進一步成熟,具有創業轉型能力的優秀員工會選擇離開傳統媒體,到那時,企業再想通過內部創業孵化留住人才,就為時已晚了。
所以,企業應把握時機,推行內部創業孵化,這是必然的也是明智的選擇。但在未來,如何評價創業孵化,這需要時間的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