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內科疾病(2)
- 名醫推薦家庭必備偏方(珍藏本)
- 曠惠桃
- 4942字
- 2017-01-17 11:50:33
中醫診斷急性肝炎為“肝熱病”,診斷急性重癥肝炎為“肝瘟”,診斷慢性肝炎為“肝著”。多因濕熱或濕熱疫癘之邪入侵機體,蘊結中焦,脾胃升降失司,濕熱熏蒸肝膽,或熱毒內陷營血所致的疫病類疾病。
【必備偏方】
偏方一
[組成]甜瓜蒂10克。
[主治]黃疸。
[用法]研末搐鼻取嚏,每日數次,黃水流盡則愈。
偏方二
[組成]茵陳30克,豬肝120克。
[主治]病毒性肝炎。
[用法]以茵陳煎水大半碗去渣,將豬肝切片初炒,用茵陳水一半,邊炒邊浸,不用鹽,待茵陳水盡炒干后取出,用紙攤地上,待冷后再浸茵陳水炒,再攤冷;如此三炒三攤將茵陳水完全用盡為度。每日1劑,1次服完。
偏方三
[組成]虎杖30克,三葉人字草60克。[主治]急性黃疸型肝炎。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10~15日。
偏方四
[組成]矮地茶全草30克,紅糖適量,大棗10枚。
[主治]急性黃疸型肝炎。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1個月。
偏方五
[組成]龍膽10克,苦參30克。
[主治]黃疸。
[用法]共為細末,牛膽汁和丸,如梧桐子大。麥飲湯下5~20丸,每日3次。
【名醫指導】
1.保持居室安靜、整潔、舒適、干燥。光線柔和,空氣新鮮。室溫以保持在22℃~24℃為佳,濕度以50%~60%為宜。
2.餐前、便后要洗手,及時處理嘔吐物、排泄物、體液、血液。
3.餐具、兒童玩具每日用消毒劑浸泡消毒。病毒性肝炎患者需實行分餐、分飲,急性期避免密切接觸。
4.急性肝炎、重型肝炎、慢性肝炎活動期患者絕對臥床休息。
5.肝炎患者注意適度運動,避免疲勞。
6.肝炎急性期患者宜進食清淡、易消化、含多種維生素的飲食。
傷寒與副傷寒
傷寒、副傷寒分別是由沙門菌屬傷寒、副傷寒沙門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傷寒、副傷寒沙門菌經污染食物由口進入消化道,入侵淋巴組織繁殖,進入血液循環,產生大量毒力很強的內毒素,引起炎癥病變和臨床癥狀。本病經糞口傳播,人群普遍易感,發病以青年、年長兒多見。全年散發,以夏季多見,也可引起暴發流行。
本病中醫診斷為“濕溫”,又稱“濕瘟”。多因濕熱疫癘之邪,經口鼻而入,蘊結中焦,阻滯氣機,濕熱熏蒸彌漫而成。以持續發熱,脘痞腹脹,苔膩脈緩,神情淡漠,玫瑰疹或白瘖,左脅下痞塊,白細胞減少為主要表現的疫病類疾病。
【必備偏方】
偏方一
[組成]西瓜1個(約1200克),最好用白皮、白瓤、白子的三白西瓜。
[主治]傷寒、副傷寒早期。
[用法]取西瓜瓤,然后去子,用潔凈紗布包好后絞出汁液即可。將汁代茶飲用。
偏方二
[組成]西瓜1個(約1000克),番茄500克。
[主治]傷寒。
[用法]西瓜取出瓤去掉子,用潔凈紗布包扎后絞出汁液,待用;番茄用開水沖洗剝皮、去子,也用潔凈紗布包扎絞出汁液即可。將兩汁混合,代茶飲用,每日數次。
偏方三
[組成]鮮蘆根、梨子、荸薺、鮮藕各50克,鮮麥冬20克。
[主治]傷寒。癥見發熱、頭痛、全身無力,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脹腹瀉等。
[用法]將蘆根洗凈,梨子削皮去核,荸薺去皮,鮮藕去節洗凈,鮮麥冬洗凈,然后將這些藥物食料切成細末,用潔凈紗布包扎絞汁即可。隨意飲用汁液,每日數次。
偏方四
[組成]穿心蓮30~60克。
[主治]傷寒。癥見高熱不退,伴頭痛全身無力,腹瀉等。
[用法]將穿心蓮洗凈,加入清水煎煮20分鐘左右。每日1劑,連服5~7日。
偏方五
[組成]烏梅500克,蜂蜜1000克。
[主治]脾胃虛寒型傷寒。
[用法]先用冷水將烏梅泡發去核,加水適量,大火煮沸,再以小火煎煮,每20分鐘取煎液1次,再加水繼續煮,共取煎汁3次;合并煎液再以小火煎熬至稠膏狀態時,對入蜂蜜煮沸后停火,冷卻后裝瓶備用。每日2~3次,每次1匙,以沸水沖服,連服8~10日。
【名醫指導】
1.不要到衛生條件差的攤點、餐館就餐。
2.不生吃或半生吃毛蚶、牡蠣、蟶子等海產品。
3.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不喝生水,飯前便后要洗手。
4.凡有不明原因持續發熱患者,要及時到醫院診斷治療,以免延誤病情。
5.家中以及周圍有傷寒患者時,更要注意自我保護。對可能污染的物品可選用煮沸、消毒藥浸泡等方式消毒。
細菌性食物中毒
細菌性食物中毒是指由于進食被細菌及其毒素所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由于病原及發病機制不同,臨床上可分為胃腸型與神經型(肉毒中毒)兩類。發病多呈暴發形式,夏、秋季節發病較多。
中醫認為本病多因食入含有邪毒的食物,或因寒濕暑熱等邪氣內侵,損傷脾胃,使胃腸氣機紊亂,運化功能失常所致的胃腸疾病。
【必備偏方】
偏方一
[組成]柿蒂10個。
[主治]細菌性食物中毒。癥見嘔吐、腹痛等。
[用法]取柿蒂加水700~800毫升,煎煮,取汁,每次400~500毫升,頻頻灌服。
偏方二
[組成]生油菜子、炙甘草各25克。
[主治]細菌性食物中毒引起的腹瀉等癥。
[用法]將生油菜子和炙甘草共搗碎成散。每次10克,用水1杯煎汁,飯前溫服。
偏方三
[組成]谷芽110克,姜汁適量,食鹽少許。
[主治]細菌性食物中毒。癥見消化不良,脘悶腹脹,嘔惡,食欲不振等。
[用法]把谷芽研為細末,加入姜汁、食鹽,將其和勻,做成餅。每次5克,每日3次。
偏方四
[組成]蘋果、山藥各30克。
[主治]食用不潔食物引起的泄瀉,消化不良,或久瀉而脾陰不足者。
[用法]蘋果洗凈干燥,與山藥共研細末即可。每次服15~20克,加白糖適量。溫開水送服。
偏方五
[組成]大蒜2個,蜂蜜30克。
[主治]細菌性食物中毒。癥見嘔吐。
[用法]將大蒜去皮燒熟,蜂蜜加開水調勻。每次400毫升,溫熱服。
【名醫指導】
1.掌握食物中毒的自救方法:食物中毒后,首先要懷疑是不是所吃的食品有問題。這時候要停止進食,并觀察一下吃過的食品是不是生冷的、變質的。其次,可以進行自我催吐,用手指或筷子等刺激舌根部位,使吃過的東西盡量嘔出來。可以大量飲水或喝一點淡鹽水,目的也在于稀釋毒物,促進排泄。
2.挑選食品,要選擇新鮮、未變質的;蔬菜類食物在食用前應充分清洗和浸泡。
3.為防止熟食被細菌污染,切生的食品和熟的食品所用的刀、砧板要分開;做涼拌菜一定要洗凈消毒,最好不要吃隔頓涼拌菜。
4.冰箱里存放的食物應盡快吃完,冷凍食品進食前要加熱,因為不少細菌在冷藏、冷凍條件下不會死亡,決不能把冰箱當作食品保險箱。
5.有些細菌產生的毒素不怕高溫,因此并不是食物加熱后就可以吃了,一些剩飯、剩菜經加熱后仍有引起食物中毒的危險,常溫下保存時間不得超過2小時。
6.細菌性食物中毒多發于高溫、潮濕的夏、秋季節,尤其是6~9月份。因為這段時間細菌在各種動、植物上會迅速生長繁殖,加之烹調、儲藏不當、滅菌不嚴,易發生中毒。因此夏秋季節尤須預防食物中毒。
細菌性痢疾
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是由志賀菌屬所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少數可成為慢性或反復發作。細菌通過污染的食物或水源而經口傳染。細菌及其毒素破壞結腸黏膜,引起結腸化膿性炎癥與全身中毒癥狀。本病全年均可發生,夏、秋季節多見。兒童發病率高。
本病中醫診斷為“痢疾”。多因飲食不潔,過食生冷肥甘,脾胃受損,濕熱疫毒之邪壅滯腸間,阻遏氣機,損傷腸絡所致。以腹痛腹瀉,里急后重,大便下膿血為主要表現的疫病類疾病。
【必備偏方】
偏方一
[組成]馬齒莧、蜂蜜各30克。
[主治]痢疾初起。
[用法]馬齒莧搗汁加蜂蜜,開水沖服,每日3次。
偏方二
[組成]生苦瓜1條,紅糖、白糖各60克。
[主治]痢疾。
[用法]苦瓜搗爛如泥,加入紅糖、白糖搗勻,2小時后將水濾出,1次冷服,每日2次。
偏方三
[組成]蘿卜汁2酒杯,姜汁半酒杯,生蜜1酒杯,濃茶1盅。
[主治]赤白痢。
[用法]和勻溫服。
偏方四
[組成]山楂90克,紅糖、白糖各30克。
[主治]赤白痢。
[用法]水煎,分4次服,1日服完。小兒酌減。
偏方五
[組成]馬齒莧90克,雞蛋清2個。
[主治]赤痢。
[用法]先將馬齒莧洗凈搗如泥,用白布包住擰汁,再將雞蛋清混合一起攪勻。1次服完,每日2次。
【名醫指導】
1.急性期腸道癥狀嚴重,腹瀉頻繁、開始時應禁食,繼之食用清流質飲食,主要補充水分,可供給米湯、藕粉、淡果汁、淡茶、菜汁等。忌食牛乳、豆漿等。
2.病情穩定、腹瀉次數減少后,可采用低脂流質飲食和基本無渣、少油的飲食,增食牛乳、豆漿、米湯、蛋花、蒸嫩蛋等。
3.菌痢恢復期,腹瀉停止,宜采用少渣、低脂、半流質飲食。可食粥、燴軟面片或面條、無油肉松、魚片、炒嫩蛋、豆制品等,以補充能量及營養素的攝入。患者還應增加B族維生素及維生素C的攝入。
4.急性期臥床休息,避免過度勞累,消化道隔離。給予易消化、高熱量、高維生素飲食。
5.注意保暖,勿使腹部受涼,勿食生冷飲食,體質虛弱者應及時使用免疫增強藥。
6.注意飲食衛生,不喝生水,不食不潔瓜果,不吃變質食物,做到饑飽有度,不酗酒,以保護脾胃的正常功能。
7.養成飯前、便后洗手的良好習慣。
腸阿米巴病
腸阿米巴病是由溶組織內阿米巴所引起的腸道感染,以近端結腸和盲腸為主要病變部位。病原體以滋養體和包囊兩種形態存在于人體。包囊隨糞便排出體外,經手或污染的食物由口進入人體胃腸道,到達小腸末端、結腸上部,包囊被腸液消化變薄、破裂變為滋養體。多數受感染者處于病原體攜帶狀態而無癥狀,如滋養體侵入結腸,溶解黏膜下組織,使之壞死,形成潰瘍,排出時糞便呈紅棕色果醬樣,帶腥臭。臨床表現以腹瀉或痢疾癥狀為特征者,則稱阿米巴痢疾。
本病中醫診斷為“奇恒痢”。多因飲食不節或不潔,濕熱、寒濕、蟲毒之邪內侵,蘊結大腸,腸絡受傷所致。以腹痛,腹瀉暗紅色果醬樣糞便為主要表現的疫病類疾病。
【必備偏方】
偏方一
[組成]糯米250克,姜汁適量。
[主治]阿米巴痢疾。
[用法]用姜汁將糯米拌濕,炒熟干后,研成細末。每次10~15克,沸水沖服,每日3次。
偏方二
[組成]冰糖15克,烏梅1個。
[主治]慢性痢疾。
[用法]將冰糖與烏梅加水濃煎成汁液,每日頻服。
偏方三
[組成]生姜、茶葉各10克。
[主治]痢疾病初發。
[用法]生姜洗凈切成薄片,與茶葉一同入沙鍋內煮沸5~10分鐘,過濾后取汁倒入杯內即成。每日1劑,趁熱飲,每日2~3次。
偏方四
[組成]胡椒、炮干姜各15克,訶子4枚,瘦羊肉110克,白面適量。
[主治]氣痢。
[用法]將前3味搗碎,研為末,瘦羊肉洗凈切細,與藥末調勻,以水和面,裹肉作餛飩,煮熟食之。
偏方五
[組成]胡椒、炮干姜各15克,訶子4枚,瘦羊肉110克,白面適量。
[主治]氣痢。
[用法]將前3味搗碎,研為末,瘦羊肉洗凈切細,與藥末調勻,以水和面,裹肉作餛飩,煮熟食之。
瘧疾
瘧疾是由瘧蚊傳播瘧原蟲而引起的傳染病。臨床以間歇性寒戰、高熱,大汗后緩解為特征。間日瘧和卵形瘧常有復發,惡性瘧的發熱不規則,常侵犯內臟,可致兇險發作。其臨床癥狀系瘧原蟲的紅細胞內裂體增加及其代謝產物所致。全年均有發病,以夏、秋季為多,農村高于城市。瘧疾患者和無癥狀帶蟲者是傳染源。
本病中醫稱“瘧疾”。多因攝生不慎,飲食所傷或勞倦太過,加之瘧蚊叮咬,瘧邪入血,衛氣與瘧邪交爭為病。以往來寒熱,休作有時,頭痛,汗出而解,日久左脅下有痞塊等為主要表現的疫病類疾病。
【必備偏方】
偏方一
[組成]青蒿葉適量。
[主治]瘧疾。
[用法]取其葉在烈日下曬干,研末,用玻璃瓶盛儲勿泄氣。癥狀發作前3小時用濃茶泡服30克,臨睡前1小時服15克。
偏方二
[組成]常山30克,雞蛋2枚。
[主治]瘧疾。
[用法]常山入水煮雞蛋。蛋熟后破殼再煮1小時,在瘧疾未發作前2小時服1枚,隔1小時再服1枚。
偏方三
[組成]鵝不食草10~15克。
[主治]瘧疾。
[用法]搗爛沖開水,于瘧疾發作前2小時服,或搗爛塞鼻孔。
偏方四
[組成]常山葉(酒炒)、草果仁(姜水炒)各等份。
[主治]瘧疾。
[用法]共研細末,以飯搓成如豌豆大丸子,雄黃為衣。瘧發前2小時服7粒。
偏方五
[組成]青蒿適量。
[主治]瘧疾。
[用法]將青蒿葉揉碎,于發病前1~2小時塞鼻腔,可兩鼻交替塞,直至不發作為止。
【名醫指導】
1.發作期及退熱后24小時應臥床休息。
2.注意水分的補給,對食欲不佳者給予流質或半流質飲食,至恢復期給予高蛋白飲食;吐瀉不能進食者,則適當補液;有貧血者可輔以鐵劑。
3.忌生冷、油膩食物,忌食生冷瓜果、葷腥油膩食物。
4.忌食不易消化食物。
5.不宜食用海腥發物,應忌食公雞肉、鯉魚等腥發食物。
6.忌食溫熱性食物,如羊肉、狗肉、韭菜等,能引發諸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