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關中迎來了大豐收,生產(chǎn)得到了恢復,李世民的統(tǒng)治也逐漸鞏固。那時突厥地區(qū)連年遭到災害天氣,牲畜大量死亡。突厥可汗對各部進行勒索,各部紛紛叛離。李世民覺得時機成熟,就派大將李績、李靖帶領十幾萬軍隊出擊突厥,俘虜了突厥可汗,東突厥滅亡。李世民見到突厥可汗后說:“當年我們歃血為盟,你也沒有違背我們的誓約,所以我不會殺你。”還把他和他的家屬安置好。然而突厥可汗住不慣房屋,在院子里搭了帳篷,每天和家人相擁而泣。李世民知道后,讓他當虢州刺史,對他說:“虢州的野獸很多,可以打獵,和你家鄉(xiāng)的環(huán)境比較接近。”可是他不想去,李世民又任命他為右衛(wèi)大將軍,賞賜了大量田宅。后來突厥可汗病死,李世民按照突厥的風俗施行火葬,為他修筑了高大的墳墓,讓他的兒子終身襲得父親的官職。
對于歸附唐朝的突厥人,李世民不知應該怎樣處理才好,于是召集群臣商議。有的大臣主張把他們分到內(nèi)地的各州縣,改變他們的生活和風俗;有的大臣如魏征等,認為突厥人來到內(nèi)地會有后患,主張讓他們回到原來的地方居住。李世民最終采取了溫彥博的主張,把歸附的突厥人安置在河南朔方,保留原有的部落,維持原有的風俗習慣,仍以畜牧業(yè)生產(chǎn)為主。也有近萬戶突厥人住進了長安城,與當?shù)厝撕湍老嗵帯狒[非凡。李世民還任用了一些少數(shù)民族大臣,比如以智勇聞名的阿史那社爾,他被李世民封為左驍衛(wèi)大將軍,后在平定高昌的戰(zhàn)役中立功,被封為畢國公。還有一位被封為左領軍將軍的契苾何力,他屢建戰(zhàn)功,有一次他被敵軍刺傷,李世民還親自為他敷藥療傷。
唐太宗李世民統(tǒng)治下的大唐王朝,國力強盛,他和手下的將領們四面出擊,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四海折服,周邊各族的首領派出的求婚者紛至沓來,所以唐代也是我國歷史上和親公主最多的一個朝代。其中最為有名的就是文成公主入藏,嫁給吐蕃的松贊干布。當時突厥、波斯、霍爾、格薩、吐蕃等都派出了使者前往長安求婚。李世民出了幾個難題給這些使者。第一道題是分辨出一百匹小馬的媽媽,松贊干布的使者讓人把母馬喂飽,母馬吃飽后開始招呼自己的小馬去吃奶,于是他毫不費力地解開了這個難題。第二道題要用線穿過彎曲孔道的玉石,松贊干布的使者捉來一只螞蟻,把細線粘在螞蟻腳上,在玉石另一個孔處抹上蜜,螞蟻聞到蜜香,使勁往里鉆,結(jié)果又是松贊干布的使者得勝。第三道題是讓使者分辨一根兩頭被削得一樣粗細的木頭,哪頭是樹梢,哪頭是樹根,松贊干布的使者把木頭放在河里,木頭浮起,輕者是樹梢,重者是樹根。最后一道題要在五百個打扮得一模一樣的姑娘中認出誰是文成公主,松贊干布的使者從一位老婦人那里得知公主從小喜歡涂香水,經(jīng)常引得蜜蜂在周圍飛,于是他辨認出了公主。文成公主進藏后將當時漢族的紡織、建筑、造紙、釀酒、制陶等先進生產(chǎn)技術,以及儒家書籍、歷法、醫(yī)藥等帶了過去,促進了民族團結(jié)和文化交融。
東突厥滅亡后,薛延陀汗國強盛起來。貞觀二十年(646年),唐朝出兵平定漠北。貞觀四年,四夷君長請?zhí)铺诶钍烂癞斕炜珊梗撼技八囊慕苑Q萬歲。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唐朝設置六都督府七州,統(tǒng)治漠北。諸部的首領紛紛說:“我們都是唐朝的子民,到天可汗這里來就像見到父親,請在回紇、突厥部修建道路,稱之為參天可汗道,我們世世代代都會是唐朝的臣民。”
后來,唐太宗李世民逝世的時候,幾百名少數(shù)民族首領聽到這個消息,放聲大哭,有的甚至剪去頭發(fā),用刀劃破臉,割去耳朵,用鮮血去祭奠天可汗。阿史那社爾和契苾何力聞訊趕來,請求自殺殉葬。松贊干布也寫信致哀說:“先皇駕崩,現(xiàn)在新的皇帝登基,如果有哪里的臣子不忠,我會帶兵協(xié)助。”可見“天可汗”唐太宗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是多么深入人心。
集思廣益,改革吏制避專權
唐太宗李世民對政治制度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中的吏制改革不但避免了大臣專權的現(xiàn)象,還加強了皇權,鞏固了自己的統(tǒng)治。李世民自己親身經(jīng)歷過隋王朝從強盛到衰敗的整個過程,隋煬帝剛剛登基的時候,隋朝還十分興盛,儲備的糧食夠全國食用五十年之久,但是僅僅用了十三年,隋王朝就在農(nóng)民起義的沖擊下土崩瓦解,落得了滅國的悲慘下場。他認真思考過這其中緣由,除了隋煬帝自己昏庸無道之外,政治腐敗、官吏侍寵專權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唐朝的時候繼承了隋朝的制度,中央實行尚書、中書、門下三省制,尚書省主要負責行政事務,最高長官是尚書令,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中書省主要掌管軍國政令,最高長官是中書令;門下省主要掌管出納王命,長官為侍中。唐朝初年,尚書令、侍中和中書令都是宰相,但是其中尚書令的地位最為高貴。
在唐高祖李淵統(tǒng)治時期,便對隋朝的各項制度進行了一些改革,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時期,中央和地方的機構改革方面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行政效率得到了提高。李世民起用了一些資歷較淺、品位較低的官員來參與朝政,人數(shù)沒有限制,也沒有統(tǒng)一的名目和頭銜。
貞觀八年(634年)的時候,尚書仆射李靖因病向皇帝提出了辭職的請求。唐太宗求賢若渴,不想失掉李靖這個人才,但是看他的確是身患重病,就同意他先回去休養(yǎng)一段時間,但同時下令,讓李靖的病情好轉(zhuǎn)后就兩三日到“中書門下平章事”,也就是讓他隔三差五地去中書門下執(zhí)行宰相的職權,參與朝廷的決策。
貞觀十七年(643年),李世民又讓李勣以太子詹事的名義擔任中書門下三品,和侍中、中書令的職能一樣。中書令和侍中是朝中三品官,“同中書門下三品”就是與中書令和侍中一樣參與朝政。在那之后,“同中書門下三品”和“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便成為用其他官職擔任宰相的固定名稱。李世民采取這樣的方式可以說是十分的聰明,因為原有的三省長官人數(shù)有限,用這種方式既可以增加參政決策的人數(shù),達到集思廣益的效果,又不會苦惱于讓誰擔任三省長官才好。而且采用品位比較低的官員和三省長官一起決策,避免了權勢大的官員過多,便于控制,還能讓宰相之間互相牽制、制約,避免了權臣專權。隨著唐太宗李世民這一系列任官措施的改革,尚書和左右仆射的絕對地位開始動搖起來。
李世民十分重視人才的選拔,要求地方官必須德才兼?zhèn)洹KX得地方官掌管一方百姓的生活和安樂,是親民官,只有真正為民所憂、為民所思,才能勝任。李世民規(guī)定,地方縣令必須由五品以上的官員進行推薦,刺史由他自己選拔,為了選好刺史,他把全國各州的刺史姓名寫在屏風上,隨時記錄他們的各種事情,用來作為賞罰的參考。他還規(guī)定,地方官每年年末都要來朝廷匯報一次工作,吏部根據(jù)匯報和收集來的地方官員政績,進行品級的評定,優(yōu)秀的人進行升遷和獎勵,政績差的人進行懲罰和降級。
唐太宗李世民時期的宰相班子和唐高祖李淵時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李淵的門第觀念很重,對貴族出身十分看重,看不起布衣出身的朝臣。所以唐高祖時期的朝中重臣大部分都是貴族,比如裴寂、裴矩、蕭瑀、封德彝、楊恭仁、陳叔達、竇威等,只有劉文靜一個人是出身于庶族。劉文靜的父親本就是官員,勇猛善戰(zhàn),后來因為四處征戰(zhàn)而戰(zhàn)死沙場,劉文靜襲任了父親的官職,被授儀同三司。但是劉文靜最后的下場也并不好。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時期,雖然他從小生長于顯貴家族,也有些門第觀念,但是在青少年時期經(jīng)歷了長期的戰(zhàn)爭,了解到百姓的苦難,又接觸到了很多來自底層社會但是才華橫溢的人才。本著“唯才是舉”的原則,只要是有才有志的人,他都兼收并用,給他們安排合適的職位,讓他們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才干。太子左庶子張玄素就是出身于庶族,還有刑部尚書張亮出身于農(nóng)家,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唐朝初年,朝廷的官吏大多由武將擔任,這些人都是有功之臣,在沙場上領兵打仗是一把好手,但是處理國事政務就開始紛紛撓頭。李世民出身于關隴軍事貴族,但是他決定選拔一些真正懂得治國方略的人才,來充實各級政權機構。所以到處尋求有才之士,一旦發(fā)現(xiàn)就破格錄用。他沒有受到關中思想的影響,在貞觀時期位居相位的有二十五人,不是關隴貴族出身的多達十八人。關隴貴族是北魏時期主要籍貫位于陜西關中和甘肅隴山周圍的門閥軍事集團的總稱,當時為了保障首都平城的安全,在今天的河北北部、內(nèi)蒙古南部建立了六個軍鎮(zhèn),合稱六鎮(zhèn)。在最初的時候,六鎮(zhèn)將士大部分都是鮮卑的貴族,還有一部分是漢族的豪強,到了后期,漢族慢慢成為了六鎮(zhèn)中數(shù)量最多的民族。這些人定居關中,各種民族互相通婚,慢慢地就形成了關隴貴族集團。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的皇帝都出自于這個集團。
李世民還要求,五品以上的官員任命要由宰相討論之后,經(jīng)過皇帝的批準才行,這些被選拔出來的官員要輪流到中書省任職,在自己需要的時候隨時召見。在處理政事的時候,中書省和門下省的官員要相互監(jiān)督,起草文書的時候也要各抒己見,寫好后還要經(jīng)過中書侍郎、中書令的審查,再送到門下省進行審定,如果有不合適的地方要據(jù)理力爭,不可以馬虎了事。這樣既避免了權臣專權和皇帝獨斷,又保證了各項政策法令制定的準確度。
君心若鏡,兼聽明偏信暗
在玄武門事變發(fā)生之后,有人向李世民告發(fā),東宮有個官員名叫魏征,曾經(jīng)參加過李密和竇建德的起義軍,李密和竇建德失敗之后,魏征來到長安,在太子李建成手下做事,還曾經(jīng)勸說李建成殺掉李世民以絕后患。李世民聽后,立刻派人把魏征帶來。李世民冷著臉問他:“告訴我,你之前為什么要在我和我哥哥之間挑撥離間?你有什么目的?”旁人聽李世民這樣問,以為是要跟魏征算賬,都替他捏一把汗。但是魏征神態(tài)自若、不緊不慢地回答說:“哎,可惜那時候太子沒能把你殺掉,要不然也不會發(fā)生這樣的事了。”李世民聽了,愣了一下,沒想到這個人會這樣說話,真是膽大包天,但是轉(zhuǎn)念一想,覺得魏征說話直爽,不但沒有責怪魏征,反而一揮衣袖說:“罷了,這已經(jīng)是過去的事了,就不要再提了。”
后來,李世民繼位,成為一國之君。他提拔曾經(jīng)反對過自己的魏征做了諫議大夫。恰好那時,李世民在鎮(zhèn)壓李建成和李元吉在各地的追隨者們,那些人受到各種迫害都在伺機反叛,魏征就此事向唐太宗進諫說:“陛下,作為皇上要不計前嫌,以怨報怨無法解決問題,只能讓禍根永遠都清除不掉。”唐太宗覺得言之有理,采納了魏征的意見,下令赦免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部下們,并派魏征作為特使,去做安撫工作。這樣,一場一觸即發(fā)的殘酷戰(zhàn)爭很快就和平解決了。從此之后,李世民對魏征更加信任了。
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征說:“歷史上的君王,為什么有的明智,有的昏庸?我看隋煬帝這個人,學問淵博,也懂得堯、舜好,桀、紂不好,為什么干出事來這么荒唐?”魏征說:“一個皇帝光靠聰明和學識是不行的,還得虛心傾聽臣子的意見,隋煬帝天生聰慧,自以為才高、驕傲自大,說的是堯舜的話,干的是桀紂的事,到后來糊里糊涂,就自取滅亡了。所以要多聽各方面的意見,這樣可以變得明智,如果只聽單方面的話就會變得昏庸,也就是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如果治理天下的君王都能夠采納下面的意見,那下情就能上達,他的親信想蒙蔽也蒙蔽不了。”唐太宗聽完連連點頭,贊同地說:“你說得真好啊!”
貞觀初年,李世民的老部下,汴州刺吏龐相壽因為貪污被人告發(fā),唐太宗極力袒護他,并派人告訴他:“我送你一百匹絹,以后不要再貪污了,你還是做你的刺史好了。”魏征知道此事后,當面責問唐太宗說:“龐相壽因為是你的老部下就可以不追究他的貪污罪,而且還厚賞他,你做親王時有那么多的部下,如果他們都像他那樣貪贓枉法,你又如何懲治他們呢?”在魏征的諫諍下,唐太宗不得不改變了原來的做法。
貞觀二年(628年),魏征擔任秘書監(jiān)。李世民想要將官員鄭民的女兒納為妃子。魏征聽說這位女子已經(jīng)許配了人家,立刻入宮進諫,他對李世民說:“陛下,鄭民的女兒早已許配給了陸家,您沒有詳細查問就將她納入宮中,如果這件事傳了出去,該讓百姓怎么議論呢?”李世民聽后決定收回成命,但是房玄齡等人卻堅決要執(zhí)行詔令。這時,陸家也派人遞上了表章,聲稱之前雖和鄭家有資財往來,但是并沒有正式訂親。李世民聽得半信半疑,又把魏征叫來詢問。魏征說:“陛下明鑒,陸家之所以否定此事,是因為害怕您以后會用此事加害于他,所以才謊稱并未訂婚。”李世民最終還是收回了納妃的詔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