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創業就是失去現在要未來(2)
- 馮侖:我的風馬牛哲學
- 莊日新
- 2900字
- 2017-02-23 16:03:37
第三條:每年分別開展至少三次邀請中小投資者實地考察公司和主動拜訪中小投資者的活動,創造中小投資者與公司高管人員面對面互動交流溝通的機會;
第四條:改革現行由大股東提名獨立董事的方式,依據法律法規,邀請符合條件的中小投資者提名公司獨立董事的候選人,充分發揮獨立董事的獨立作用和專業水平,更好地代表以及維護中小投資者的權益;
第五條:邀請行業內相關專家參與對投資項目的論證,充分發揮第三方專家的專業知識和經驗,提高公司投資決策的科學性,有效防范投資風險;
第六條:聘請專業機構擔任公司的管理顧問,制訂提升公司股東價值的長期戰略,提高公司管理的合規性、科學性和有效性;
第七條:探索和擬訂管理團隊的多元化激勵模式,最大限度地激發經理層的主人翁精神,致力于實現股東價值的最大化;
第八條:試行分配方案事先公開征集中小投資者意見的制度,更好地維護公司中小投資者的權益,進一步提高中小投資者對公司長期投資價值的認同度;
第九條:創建學習型、創新型以及和諧型的投資者關系管理機制,董事會增設投資者關系管理委員會,認真總結和學習國內外上市公司投資者關系管理的有益經驗,提出和組織實施公司加強投資者關系管理的建議,探索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投資者關系和新股東文化,自覺維護全體股東特別是中小投資者的權益。
“新九條”中,萬通對獨立董事制度作出的新規定,充分表明了萬通按法律法規辦事的決心。這一系列的具體措施都是為了進一步提高公司的治理水平,同時也加強了投資者關系管理。在這一點上,公司關于獨立董事的候選人觀點是最鮮明的體現。萬通提出,會邀請符合條件的中小投資者作為獨立董事的候選人。這樣做的目的就是保證中小投資者的利益不會受到大股東集權的牽制,讓他們選出真正能夠代表他們自身利益的人,站在他們的角度來參與公司的管理。這樣既可以充分發揮獨立董事的獨立作用和專業水平,又可以使那些中小投資者的權益得到應有的保障。
根據“新股東文化”措施的規定,符合條件的萬通地產中小投資者將有望成為公司獨立董事的候選人。萬通這種按照法律法規辦事的做法,看似中規中矩,束縛性極強,但實際上也是一種制度的創新。這樣做既可以保障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又可以使他們積極參與公司的管理,為公司的長遠發展出謀獻策。
創新就是“導演+制片”
對于創業者來說,創新是其取得成功的重要條件。馮侖指出,企業成立后,要想取得實質性的發展,調整、變革、創新都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尤其是創新,無論是公司的起步階段還是發展階段,它都能成為決定企業命運的關鍵。
在馮侖看來,創新有三層含義:第一,更新;第二,創造新的東西;第三,改變。馮侖對創新的認識來源于對創新理論的研究。
創新作為一種理論,形成于20世紀,由哈佛大學的熊彼特教授于1912年第一次引入經濟領域。他從經濟學的角度提出了創新,認為創新就是建立一種生產函數,實現生產要素新的組合。20世紀50年代,美國管理大師德魯克把創新的概念引入到管理的領域,形成了管理創新。在他看來,創新就是賦予資源以新的創造財富的能力的一種行為。對于創新,馮侖也有自己的認識:
創新是一種價值觀,創新是一種生存狀態,創新是一種生命的本能。創新要合乎三樣東西,首先要合乎人情,要符合中國本土的文化、習慣,所創新的東西不能太離譜;其次要符合事理,就是一般做事的道理;最后要符合商業邏輯。
毫無疑問,中國房地產企業的體制和模式也同樣需要創新。馮侖把中國房地產的發展模式歸結為三種:“地主+工頭”模式、“廠長+資本家”模式和“導演+制片”模式。
執行“地主+工頭”模式的房地產商主要由建筑公司轉型而來,從土地、資本運作到工程建設,再到市場銷售,完全都是由他們自己一手包辦,國內大多地產商即屬此類。
“廠長+資本家”模式就是產業化運作加上資本運作,地產商就是一個“住宅工廠”,其產品就是“住人的機器”,與現代中國制造業沒有本質的差異。
“導演+制片”模式則是一種國際化的運作模式,馮侖最想做的就是這種模式。在馮侖看來,這種模式主要掙三筆錢:第一筆錢叫權益金,第二筆錢是勞務成本,第三筆錢是營業額超過固定數值之后的分賬。馮侖一直在對房地產的發展模式進行系統地研究,他認為“導演+制片”模式就是美國模式的進化。
對于當前的中國企業而言,“創新”是一個耳熟能詳的詞。不過,大部分企業追求的創新,都是泛泛而談,甚至已經成了空談,離嚴格意義上的創新有著極大的距離。幾乎每個企業都在談創新,雖然在行動和理念上有著巨大的差異,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即三句話不離本行,并且普遍強調“自主創新”,如“別讓國外企業的新產品掐斷我們的脖子”等等。
馮侖認為創新是一種價值觀、生存狀態和一種生命的本能。正是馮侖個人的生命體悟,使他創立了獨特的企業模式。萬通的創新,主要體現為體制創新及模式創新,公司的長遠發展與其息息相關。
萬通的第一個創新,是體制創新。這一點集中體現在萬通與泰達集團的合作上。萬通地產控股母公司萬通實業于2003年引入了國有資本戰略投資人泰達集團,使其成為了公司的大股東,于是就史無前例地形成了民營企業讓國有企業控股的局面。這也是黨的“十六大”提出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之后,第一個公開實踐的案例。當時很多人都不能理解,但馮侖這樣做卻是基于長遠的考慮。
馮侖認為在當時的那個階段,民營企業的體制確實具有優越性,且正在進入快速發展時期,但五年、十年以后會怎么樣呢?民營企業什么時候能夠取得國際主流企業的位置呢?這種思考讓馮侖認識到,民營企業存在著“有動力、無約束”的缺限,這種缺限極有可能讓民營企業陷入盲目追逐暴利的不利局面。但是,國有企業就沒有這種問題,而且恰恰相反,它的問題是約束過度,動力不足,懶惰和不思進取將成為它最大的威脅。如果把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結合起來又會怎么樣呢?這個企業將會既有動力,又有約束,又能夠在資源配置上找到一個更廣泛的途徑。
馮侖特意寫了一篇論述民營資本的文章——《跨越歷史的河流》。文章中,他對民營資本與國有資本的合作進行了一番總結:
民營資本從來都是國有資本的附屬或補充。因此,最好的自保之道是要么遠離國有資本的壟斷領域,偏安一隅,做點小買賣,積極行善,修路架橋;要么與國有資本合作或合資,形成混合經濟的格局,以自身的專業能力與嚴格管理在為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的同時,使民營企業獲得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認可,創造一個相對安全的發展環境。
……
不僅如此,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更是強調國有資本的控制力、影響力和帶動力。可以預見,今后隨著和諧社會的建立和發展,民營資本將以數量多、規模小、就業廣、人數多為特征,其生存空間將被局限在與國有資本絕無沖突或者國有資本主動讓出的領域。面對國有資本,民營資本只有始終堅持合作而不競爭、補充而不代替、附屬而不僭越的立場,才能進退裕如,持續發展。
可以看出,馮侖對民營資本與國有資本之間的關系分析得相當透徹。他不僅考慮了中國當前的現實,而且反思了中國的歷史;不僅考慮到了經濟,也考慮到了政治。最后的結論是,“合作而不競爭,補充而不代替,附屬而不僭越”。所以,萬通選擇國有資本泰達做大股東,正是馮侖多方面權衡利弊的結果,而此舉恰好還與其“傍大款”思路不謀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