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卷 概念與觀念

第4章 單位的選擇

在本章以及接下來的三章中,我將努力澄清一些困惑,這些困惑與我們專門要討論的問題并沒什么特殊關系,所以這幾章的內容在本質上是偏離了主題的。之所以在這里對這些偏離主題的內容進行討論,是因為我發現別人用的處理這些困惑的方法并不適用于我所進行的獨特研究。

在寫本書的過程中,有三個困惑阻礙著我的進度;只有找到了解決這些困惑的方法,我才能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意見。這三個困惑是:第一,選擇適合整個經濟系統問題的數量單位;第二,期望在經濟分析中所起的作用;第三,收入的定義。

經濟學家經常使用的幾個單位不能令人滿意。我們可以舉例說明,例如:國民收入(national dividend)、實際資本的存量(the stock of real capital)和一般價格水平(the general price-level)。

(1)國民收入(national dividend),按照馬歇爾和庇古教授的定義參見庇古《福利經濟學》(Economics of Welfare),第一篇第3章。,只衡量了當前的產量或實際收入的數量,而沒有衡量產量或貨幣收入的價值盡管為了方便起見,組成國民收入的真實收入只限定于可以用貨幣來購買的產品和服務。。而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國民收入取決于凈產量,也就是說,必須從當期的產出中減去本期開始時現存的資本設備存量的損耗,兩者之差才是社會的凈增加量,它可以用于社會經濟活動中的消費,也可以犧牲當期的支出而留作資本的儲蓄。在這個基礎上,我們試圖建立一種數量化的科學。但是我們努力所做的定義肯定會遭到強烈的反對,因為社會產品的產出和服務是不同質的。因此,從嚴格意義上說,是不能用數量來衡量的,除非一些特殊情況,例如,所有產出的產品都以相同的比例增加時。

(2)當我們為了計算凈產量而試著測量資本設備的凈增加值時,就更加困難了。因為只有找到某種基礎,才能對本期生產出的新設備目錄與本期所損耗的舊設備目錄進行數量上的比較。我們不妨看一下庇古教授的做法:為了計算得到的國民收入,庇古教授減去了參見庇古《福利經濟學》(Economics of Welfare),第一編第5章,“什么是維持資本的完整性”;以及他在《經濟學雜志》1935年6月,第225頁的一篇文章中所作的修改。這種折舊(obsolescence)“可以被稱為‘正常的(normal)’折舊,對這種正常性的實際檢驗就是看這些損耗是否能夠被預見到,即使不是從細節上被預見到”。但是,由于這種減法不是以貨幣作為衡量單位的,因此,庇古教授假設:盡管沒有物質的變化,但是物質的數量已經發生改變了。也就是說,他引入了價值變化(changes in value)的概念。而且當由于新技術的出現而引起新設備與舊設備的不同時,他也沒有辦法比較新舊兩種設備的價值。我相信,庇古教授所追求的概念是正確的,對經濟分析也是合適的,但是在沒有采用令人滿意的單位系統之前,對這些問題做出精確的概念定義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人們可以自信地說:把一種實際產量(real output)與另一種實際產量進行比較,然后通過比較新資本設備的項目來抵消已經消耗的資本設備的方法,計算凈產量(net output),實在是一個沒有辦法解決的難題。

(3)眾所周知,一般物價水平這個概念是非常模糊空泛的,所以利用這個概念進行因果分析(causal analysis)得到的結果,就不會令人滿意;但是對這個概念進行準確定義也不可避免。

然而,人們把這些困難也的確看作是一個“難題”。它們從來都不是復雜的,或說它們也沒有以任何方式阻礙商業決策,它們與經濟事件所引起的原因也沒有任何的關系;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是一個“純粹理論上的概念”。由此,我們能很自然地得出結論:這個概念不僅是缺少準確性的,而且是不必要的。很明顯,進行數量分析時,我們絕對不能使用任何數量上模糊的概念,而且一旦人們開始嘗試用這些概念來進行數量分析,就會發現不用這些模糊的概念,分析反而進行得更加順利。

兩組在數量上無法進行比較的混雜物體,本身就不能給數量分析提供支持。然而這種事實并不阻礙我們進行一些粗略的統計比較,此類比較不是建立在嚴格計算的基礎上,而是在某種廣泛的判斷基礎之上。因此,在一定的限度內,這種粗略統計上的比較,既有意義又有效。所以諸如凈實際產出、一般物價水平問題,最好的方法還是在歷史的或統計的范圍內進行描述,其目的或許是為了滿足歷史的、社會的好奇心。單論“絕對準確的描述”就顯得既不平常,也不必要。但是我們的因果分析要求必須是絕對準確的描述。不論我們對于這些具有數量關系的實際價值的掌握完整、準確與否。這句話可以用如下例子解釋:假如今天的凈產量大于十年或一年之前,而物價水平卻低于十年或一年之前;抑或說,維多利亞女王與伊麗莎白女王相比,在政治上看來,她是更好的女王;但從女人的角度看,她不是一個快樂的女人。這些陳述不是沒有意義,也不是不能引起人們的興趣。但是,它們卻不適合作為數量分析的材料。假如我們試用如此模糊和非數量化的概念作為數量分析的基礎,那么我們的計算就沒有任何精確度可言。

1 由于市場需求是從個人需求推導出來的,所以,市場需求量取決于決定個別買者需求量的因素。因此,市場需求量不僅取決于一種物品的價格,而且還取決于買者的收入、嗜好、預期,以及相關物品的價格和買者的人數。

——曼昆

請大家一定要記住,在每個特定的場合,企業主都是在做決策:給定資本設備情況下,應該雇傭多大的勞動規模。當我們說需求預期增加時,實際上就等于說,總需求函數的增加將引起總產量的增加。也就意味著,工廠或企業在擁有資本設備不變的情況下,將會雇傭更多的勞動力。就單個工廠或者生產同類產品的行業來說,假如我們愿意,還是可以合理地說出產量的增減。但是,當我們談論的是所有工廠的生產活動時,我們就不能準確地說出產量的增減,除非用一定資本設備上投入的勞動量作標準來進行表述。在這里,社會總產量和一般物價水平的概念是用不著的,因為我們不需要對當前的社會總產量進行數量上的絕對測量,用以比較當前產量與不同的資本設備和不同數量的勞動力所生產的總產量之間孰大孰小。如果僅僅是為了描述目的或為了進行比較時,我們希望能夠測出產出的增減,此時必須依賴于一種假設:假定在特定資本設備上相聯系的就業量和該就業量下的產量之間具有良好指數關系,或者說,假設這兩者同時增減,盡管它們之間并沒有確定的數字上的比例關系。

因此,在討論就業理論時,我建議引進兩個基本的數量單位:貨幣價值量(quantities of money-value)和就業量(quantities of employment)。前者是絕對同質的,后者也是可以變為同質的。因為只要勞動的等級、種類和薪水具有相對穩定的數值,那么,為了方便研究,可以把單位就業量定義為普通勞動力工作一小時,而特殊的勞動力工作一小時的就業量要根據其所得的報酬而定。比如:如果一小時的特殊勞動力工作所得的報酬是一小時普通勞動力所得報酬的兩倍,那么其就業量就是兩個單位。我們稱衡量就業量的這種單位為勞動力單位(labour-unit);一勞動單位所得的貨幣工資我們稱為工資單位(wage-unit)如果x表示以貨幣計量的數量,那么我們用xw表示用工資單位所表示的相同數量的貨幣,這樣表示非常方便。。因此,如果E為工資或薪水,W為工資單位,N為就業量,那么它們之間的關系可以表示為:E=W·N。

1 工資差別的另一個來源是歧視。當市場向那些僅僅是種族、宗教、性別、年齡或其他個人特征不同的相似個人提供了不同機會時,就出現了歧視。歧視反映了某些人對某個社會群體的偏見。

——曼昆

勞動力供給是同質的假設——不會被下列事實所推翻:因為每個工人的特殊技能是不同的,所以他們對不同工作的適應性也會不同。假如工人的報酬與其工作效率構成一定的比例,那么,我們在計算勞動力供應時,按照工人所得報酬的一定比例進行計算就需把各種工人之間的差異也充分考慮在內。另外,由于產量的增加,一些工廠不得不雇傭那些對他們來說,工作效率越來越低的工人,這是導致隨著雇傭勞動力的增加而資本設備的(邊際)產出遞減的諸多原因中的一個。也就是說,我們把勞動力這種非同質性包括在資本設備中,當產量增加時,我們認為是資本設備變得越來越不適應雇傭勞動力單位,而不是勞動力單位不適應同質的資本設備。因此,如果專業工人或熟練工人不足,而只能雇傭技術不熟練的工人,那么單位產出的勞動力成本提高,就意味著隨著就業量的增加,資本設備報酬的遞減速度,比專業工人或熟練工過剩時要大這是為什么即便在現有設備仍然存在過剩的情況下,需求增加仍然可以引起產量的供應價格增加的主要原因。如果我們假定所有勞動力供給的剩余組成了一個可以被所有的企業主用的蓄水池,為了一定的目的而雇傭的勞動力部分是根據努力的單位得到報酬的,而不是全部根據特殊的勞動力雇傭的效率,那么雇傭勞動力的效率降低不是由于內部的不經濟引起的,這是一個說明產量增加時供給價格仍會提高的典型例子。。即便是非常極端的例子,如不同勞動力之間專業化程度非常高,他們彼此之間是不可替代的,也不會出現什么麻煩的結果。因為這種情況僅僅意味著,當專門用于某種資本設備的可用勞動力都雇傭完畢時,這種特殊資本設備所生產的產出供給彈性突然降到了零通常的供給曲線是如何處理上述特殊情況的,我說不明白,因為使用供給曲線的人并沒有把他們的假設說得很明白。也許他們假定為某一目的而雇傭的勞動力是嚴格地按照他的工作效率得到報酬。但是這是不現實的。把勞動力的不同效率看作是資本設備的性能不同,其主要原因也許就是這樣的事實,即產量增加時,剩余也會增加,實際中這種剩余主要是屬于資本設備的擁有者,而不是屬于有效率的工人(盡管這些工人也得到了比較容易被雇傭、比較容易得到晉升的機會這樣的好處)。也就是說,從事同樣的工作,但是效率不同的工人,所得工資很少是與其效率成正比的。但是較高的工資通常支付給效率較高的人,我的方法已經把這樣的事實考慮在內了。因為在計算雇傭的單位勞動力的數量時,單個工人是根據他們得到的報酬來計算的。根據我的假設,我們在處理特殊的供給曲線時,由于這一供給曲線的形狀取決于其他的生產方向對合適勞動力的需求,此時必定會發生一些有趣的復雜情況。而忽略掉這些情況,就像我之前說過的,也是不現實的。但是當我們把就業量看作一個整體時,我們就不需要考慮這些復雜的情況,因為我們已經假定有效需求給定的情況下,與這種復雜情況之間唯一聯系的不同產品的分配具有特殊的需求分配方法。然而在有效需求發生改變的情況下,這種分配方法也未必是正確的。例如,由于消費傾向的增加而引起的有效需求的增加所面對的總供給函數,與投資的增加所引起的有效需求的增加所面對的總供給函數可能是不同的。然而這些問題都是屬于對我們所提出的一般概念進行詳細分析時所發生的問題,這些問題不是我進一步深入研究的目標。。因此,我們對勞動力同質性的假設是沒有任何困難的,除非各種勞動力的相對報酬都是不穩定的。即使勞動力的相對報酬是不穩定的,我們也可以通過假定勞動力供給和總供給函數的形狀發生迅速的改變來處理這種困難。

當我們把經濟系統的行為看作一個整體時,如果我們把研究范圍嚴格限定在貨幣單位和勞動力單位這兩個概念上,就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困難。我對此深信不疑。當孤立分析單個工廠或者單個行業的產量時,我們就可以應用特殊產量和設備的單位;當我們嘗試在一定的誤差率和大致估計的(或許相當寬)限度內進行歷史數據的比較時,我們可以用一些不明確的概念。例如,關于總產出量和總資本量,以及價格的一般水平等概念。

據此,我們可以通過現有的資本設備所雇傭的人員數量、所雇傭的技術工人的報酬等來測算當前的產量變化(不管這些產量是用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還是用來生產新的資本設備)。我們沒有必要比較這種產量與不同的工人和資本設備所生產出來的不同產量。要預測擁有給定設備的企業主是如何面對總需求函數的變化,這并不要求我們必須對由此引起的總產量、生活水平和一般物價水平與不同的時期、不同國家的總產量、生活水平和一般物價水平進行比較。

顯然,無論我們所研究的是一個特殊的工廠或行業還是整體的經濟活動,都不需要用產量,而只需要用供給情況。例如,我們常說的供給曲線、產量對價格的供給彈性,這些都可以用我們所選定的兩個單位以及總供給函數來表示。一個工廠(與之類似,也可以是一個特殊的行業或者作為整體的行業)的總供給函數可以表示為:

Zrr(Nr

上式中,Zr代表預期收益,該預期收益將導致就業量達到Nr。因此,如果就業量Nr與產出量Or之間的關系可以表示為Orr(Nr),那么

這就是通常所說的供給曲線。

因此,在每種商品都是同質的情況下,也就是Orr(Nr)如果具有確定的意義,那么我們也可以用普通方法估計Zrr(Nr);我們可以用某種方法將Nr相加,但是我們不用這樣的方法將Or相加,因為∑Or并非一個數量單位。更進一步地講,如果我們可以假定在給定的情況下,只有一個方法把給定的就業量分配到各個行業中,此時Nr就是N的函數,這樣就可以使問題簡化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竹溪县| 日喀则市| 甘孜县| 乌审旗| 永寿县| 重庆市| 渑池县| 马公市| 河西区| 南汇区| 南漳县| 家居| 平顶山市| 南开区| 响水县| 漳州市| 德安县| 八宿县| 蕉岭县| 巴南区| 毕节市| 富民县| 宜兰县| 鄂伦春自治旗| 师宗县| 洞口县| 孟津县| 济南市| 乌拉特前旗| 泗水县| 巨鹿县| 通江县| 封开县| 麟游县| 颍上县| 卓尼县| 东源县| 葫芦岛市| 福海县| 紫金县| 河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