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歷史名商

靠“周期”成為首富

為商之道關鍵在于認識周期,同時善于運用周期,在這方面,范蠡無疑是一位世界級的先覺者。

講周期,是因為任何一個企業都是生存在三個周期之中——一是宏觀波動周期,二是產業成長周期,三是企業生命周期。對三個周期的了解及其對應,是企業戰略是否有效的前提之一。那么對于個人來說,對這些周期的掌握,也是成功的關鍵之一。古往今來,所有在商業上得大成就者,無一不是掌握了周期規律的人。

在中國企業史上,第一個靠了解周期來從事經濟活動的人,就是范蠡。范蠡生活在公元前五世紀的春秋末期,在有文字記載的中國商業史上,他是第一個被看成首富的人,他的另外一個名字叫“陶朱公”,這已經成了大富豪的代名詞。范蠡的天才之處,就是發現了周期的存在。

經濟周期是現代經濟學中的名詞。為商之道關鍵在于認識周期,同時善于運用周期,在這方面,范蠡無疑是一位世界級的先覺者。

他是一位天文學家,在越國主政時曾籌建了有史以來第一個高46丈的觀象臺。他將天文運行與農業豐歉進行了周期性研究,并據此預測商品供求及價格的周期性變化趨勢,形成經營的策略。他說:“歲星(木星)運行到金的位置時是豐收年,在水位時是澇災年,在木位時可能有饑荒,在火位時則是大旱之年。每隔六年有一次豐年、一次平年,每隔十二年出現一次大饑荒。”這里將古代天文知識與五行學說結合起來,認為“歲星”即木星在十二年間分別經過金、木、水、火等方位而繞太陽一周期,同農業生產由豐年到災年的一個周期是相吻合的。

當掌握了農業豐歉周期之后,范蠡提出了自己的戰略,他說:“論其有余不足,則知貴賤。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就是說,只要搞清楚哪些商品是供過于求的,哪些商品是供不應求的,就可以知道哪些商品價格要下跌、哪些商品價格要上漲——“即知貴賤”。他已認識到,由于市場供求對生產的影響和調節,供不應求的商品上漲到一定程度,由于供給的增加和需求的減少,商品價格就會下跌——“貴上極則反賤”;反之,供過于求的商品下跌到一定程度,由于供給的減少和需求的增加,商品價格又會回升、上漲——“賤下極則反貴”。換言之,他已從現象上認識到,由于供求關系的影響,商品的價格會圍繞其價值而上下波動。

且不論這一周期性總結發現是否完全符合科學,范蠡能夠以長期循環波動的眼光看待客觀世界,無疑已是非常卓越。農業生產從來就有靠天吃飯的特征,范蠡從氣候和自然條件的變化來探求農業豐歉的周期性循環規律,以此掌握未來不同年份的農產品尤其是糧食產量的增減趨勢,他能富冠天下,便不是意外的事情了。

在掌握了周期性規律之后,范蠡提出另外一個重要的商業思想,就是“待乏”。所謂“夏則資皮,冬則資,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夏天的時候要儲備皮毛,冬天的時候要囤積薄紗,大旱之時就去造船,澇災之時就去買車,一切都需提前準備,等待貨物缺乏的時候,就可獲取百倍、千倍之利。

囤積居奇,自能獲取利潤,但又不可以賭博式地追逐暴利,“貨無留,無敢居貴”——手中的貨物不應該讓它久留,不要貪婪地追求過分的高價。所以,在“待乏”的同時,范蠡還強調薄利多銷,加快資金的流動,這樣才能獲得長久的利益。

范蠡的這些商業思想,百世以降仍然不覺陳舊,將之用于治國,國家可興盛,將之用于治家,家庭可富足,“陶朱公”之所以成為富豪者的代名詞,顯然不僅僅因為財富之多寡,更在于他智慧之高超。

到《全唐詩》里尋找商人

從先秦到南北朝,以商人之“賤”,其形象很少出現在文學作品之中。而入唐之后,大有改觀。

公元815年,時年44歲的大詩人白居易被貶到江州(今江西九江)出任司馬一職。第二年的深秋月夜,他到城郊的湓浦口送別友人,突然聽到一艘舟船上有人彈奏琵琶,美妙若天籟之音。他陡發感懷之情,因作一首長詩相贈,這就是流傳千古的《琵琶行》。

彈奏之女原本是長安城里的歌妓,此時則是一位茶商的妻妾。其中關于那位茶商的詩句有四節,曰:“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

商人入唐詩,這不是第一首,卻是最出名的,當然其形象也是最經典的——“商人重利輕別離”。從先秦到南北朝,以商人之“賤”,其形象很少出現在文學作品之中。而入唐之后,大有改觀,經商活動及商人生活、心態成為了描寫的主體。有人做過一個粗略的統計,唐代的商賈詩約203首,大約是唐以前商賈詩總量的100倍,涉及的詩人共90人。

在這些唐詩中,商人形象大抵有四:

辛苦勞頓——把商人視為一個正當職業,同情他們的謀生艱辛,這是唐人與前代最為不同的地方。白居易有詩曰:“莫作商人去,恓惶君未諳。雪霜行塞北,風水宿江南。藏鏹百千萬,沉舟十二三。”黃滔作詩《賈客》,把經商比作如在鯨鯢牙齒上行走,艱險非同尋常:“大舟有深利,滄海無淺波。利深波也深,君意竟如何。鯨鯢齒上路,何如少經過。”

忙于逐利——追逐利益是商人的職業本性,唐詩對經商活動中的細節多有描述。

元稹寫長詩《估客樂》,對商人的為利而行、以次充好、六親不認等等行跡進行了細致描寫,詩中寫到:“估客無住著,有利身則行”、“父兄相教示,求利莫求名。求名有所避,求利無不營。火伴相勒縛,賣假莫賣誠。交關但交假,本生得失輕。自茲相將去,誓死意不更。亦解市頭語,便無鄰里情。”

勾結權貴——詩人對官商勾結進行了揭露,表達了極大的憤怒。

元稹在《固客樂》中描寫商人以“奇貨通幸卿”,“先問十常侍,次求百公卿。侯家與主第,點綴無不精”,此外還行賄市卒、縣胥,使他們對商人“豈唯絕言語,奔走極使令”。從這些詩句中可見,大商賄賂大官,小賈賄交小官,從兩京到地方均極盛行,以致州縣差科盡歸貧下,為弊之深,由此可見。高適有一首《行路難》,寫官商勾結尤為著名:“君不見富家翁,舊時貨賤誰比數,一朝金多結豪貴,萬事勝人健如虎。”

奢侈消費——詩人們描寫了商人的奢靡生活和貧富不均的社會現象。

劉禹錫在《賈客詞》一詩中寫了商人的巧取豪奪之后,繼而描寫其生活的奢華:“妻約雕金釧,女垂貫珠纓。高貲比封君,奇貸通倖卿。趨時鷙鳥思,藏鏹盤龍形。大艑浮通川,高樓次旗亭。行止皆有樂,關梁自無征。”施肩吾的《大堤新詠》則描寫了商人在長江大堤沿岸城市尋花問柳的景象:“行路少年知不知,襄陽全欠舊來時。宜城賈客載錢出,始覺大堤無女兒。”

唐代詩人豁達天真,觸景皆可入詩,生情俱能成句,從他們的詩句中透露出大量的社會實景。開元年間,國力昌盛,工商繁茂,生活在這一時期的詩人對當時的經商風尚多有詠誦,李白詩云:“云陽上征去,兩岸饒商賈。”

進入中唐之后,民間經商之風更為盛行,元和詩人姚合有詩記錄他在長安城郊所見的景象:“客行野田間,比屋皆閉戶。借問屋中人,盡去作商賈。”貞元詩人盧綸有詩記他的友人從軍隊退役后的生活:“全身出部伍,盡室逐漁商。”也就是說,舉家從賈、全村經商的情況在唐代已經不再罕見。

朱元璋怎樣搞“穩定”?

也是從此之后,在長達400年的漫長時間里,中國成為一個與“世界公轉”無關的、“自轉”的帝國。

朱元璋,乞丐出身,當上皇帝是在1368年。此前的200多年,漢人受盡了外族的壓迫和侵略,先是南宋偏安百余年,再是蒙古人統治98年。所以,當上皇帝后,他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讓國家穩定下來。

在物理學上,一個物體要達到“穩定”的狀態,有兩種實現途徑,一是在動態中實現,一是在靜態中實現。朱先生向往的是第二種狀態。

當一個統治者想要通過靜止的方式實現穩定,他就會很自然地接著想——影響“穩定”的因素到底有哪些?答案是有兩個,一是外患,一是內憂。控制前者的最可靠的辦法是杜絕對外的一切交流,與各國“老死不相往來”;實現后者的辦法,則是讓人民滿足其溫飽而民間財富則維持在均貧的水準上。

朱元璋確實也是這么做的。明朝從創建之初起就推行對外封閉的政策,具體而言,就是“北修長城,南禁海貿”,把帝國自閉為一個鐵桶。

在北方,為了防止蒙古勢力的卷土重來,明朝修筑了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的萬里長城,全線劃分為9個防備區,由重兵駐守,時稱“九邊”,這些邊關成為被官府嚴密管制起來的邊貿集散地。從此,自漢唐之后就綿延不絕的“絲綢之路”日漸堵塞,中國與歐洲的大陸通道上駝馬絕跡、鴻雁無蹤。

在南邊,朝廷下令禁止民間出海,朱元璋在登基的第四年,1371年12月,就下達了“海禁令”——“禁瀕海民不得私出海”。直到1492年,明朝索性宣布“閉關鎖國”,而正是在這一年,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

在對內政策上,朱元璋大力倡導“男耕女織”。在他的理想中,一個完美的帝國就應該是無貧無富的小農社會,“男力耕于外,女力織于內,遂至家給人足”,每個人都安于眼前,如鄉野之草,自生自滅,帝國將因此綿延百世,千秋萬代。為了建設這個“人間桃花源”,他剪滅了天下豪族,然后在“耕”和“織”兩個產業上進行重大的變革,逐漸形成了一個以小自耕農為主的農耕經濟。

也是從此之后,在長達400年的漫長時間里,中國成為一個與“世界公轉”無關的、“自轉”的帝國。而正是在這400多年里,西方社會走出了黑暗的中世紀,由自由民組成的新興商業城市成為歐洲的新希望,一場以“文藝復興”為主題的啟蒙運動拉開了帷幕。同時,北歐和西歐各國開始海外大冒險。在政治革命、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的綜合推動之下,“世界時間”的鐘擺終于從東方猛烈地搖向西方。

如果從靜態的角度來看的話,朱元璋所追求的“穩定”,是一種效率與管理成本同步極低的社會運行狀態,若沒有外來的“工業革命”的沖擊,竟可能是中國歷史的終結之處。

黃仁宇便論述說,“在明代歷史的大部分時期中,皇帝都在沒有競爭的基礎上治理天下。在整個明代,都沒有文官武將揭竿而起反對國家。此外,普通百姓對國家的管理不當極為容忍……由于這些條件,王朝能以最低的軍事和經濟力量存在下來,它不必認真對待行政效率,王朝的生命力不是基于其優勢,而是因為沒有別的對手替代它。”

黃仁宇所謂的“替代的對手”,僅僅是站在競爭的角度觀察,而如果從制度的角度來看,又存在兩種可能性:其一,新的“替代者”繼續延續明帝國的模式,讓社會在靜止的、超穩定狀態下緩慢地“自轉”;其二,則是出現一種根本性的、新的制度將之徹底地推翻并更換之。這兩種狀況后來都發生了。第一次的替代出現在1644年,而第二次則出現在遙遠的1911年。當然這些“后話”,在今天的我們看來,一定也不陌生。

誰是中國的杰克船長?

在正統的中國經濟史上,從來沒有為海盜留一席之地。然而,正是非法的海盜活動造就了南太平洋地區的貿易繁榮。

《加勒比海盜4》中德普扮演的杰克船長迷倒了一堆人。走出影院,就想著要寫這篇專欄:誰是中國的杰克船長?

中國歷史上海盜最盛的是明朝。朱元璋開國之后,就頒布了海禁令,1492年之后更是強調“片木不得下海”,當海外貿易的正常渠道被全面封殺之后,非法的海盜事業就變得十分蓬勃且難以遏制。種種史料顯示,從15世紀到19世紀末的400多年里,跨越明清兩代,南中國海是全世界海盜最為盛行的地區之一,極盛時多達15萬人。

明中期,最出名的海盜是一群來自徽南的商人。最早在江浙東南沿海從事走私的是歙縣人許辰江、許本善等。嘉靖初年,歙縣許村的許家四兄弟組成了一個勢力龐大的海盜集團,他們以寧波附近的雙嶼島為基地,把商品販銷到了泰國和馬來西亞的馬六甲。到了嘉靖中期,許氏集團被擊潰,其部下、同樣是歙縣人的汪直起而代之。

除了徽商背景的海盜之外,另外一個人數龐大的走私集團來自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這些中國籍的海盜與日本浪人糾結在一起,成了讓明政權頭痛不已的倭寇之禍,他們游弋于浙閩沿海,有商機則交易,乘人不備則劫掠。嘉靖年間的抗倭名將胡宗憲寫道:“倭寇與海商其實是同一個人,如果開放海禁,倭寇就轉身變成了海商,如果實施海禁,海商就立即變成了倭寇。”

到了明后期,最出名的海盜集團是鄭氏家族,父親叫鄭芝龍,兒子名氣更大,叫鄭成功。

鄭芝龍會講日語和葡萄牙語,與荷蘭人非常熟悉,他還皈依了天主教,教名尼古拉。他原本是海盜李旦的部下,李死后,繼承了他的地盤和勢力,經過數年的攻伐和機緣巧合,成為南中國最強悍的海盜集團。1624年,明廷不得不采取招安政策,任命鄭芝龍為“五虎游擊將軍”,此時,鄭芝龍有部眾3萬余人,船只千余艘。在后來的幾年里,鄭芝龍掃蕩各路海盜,成了唯一的海上霸王。他除了從事走私之外,還向其他商船征收保護費,史載:“凡海舶不得鄭氏令旗,不能來往,每舶例入三千金,歲入以千萬計,以此富敵國。”

清軍入關之后,鄭芝龍先是擁立唐王稱帝于福州,受封平虜侯、平國公,掌握軍政大權。旋即清軍入閩,他又投降了清朝。而他的18歲的兒子鄭成功卻率部出走金門,在其后的15年里,成為最重要的反清勢力。1661年,鄭成功擊敗了占據臺灣島的荷蘭人,收復寶島。

在抗擊清軍的十余年中,鄭氏集團仍然牢牢控制了東南沿海的外貿事業,清政府為了切斷其財源,三度頒布“遷界禁海令”,實施了嚴酷的禁海政策。到1683年,清軍收復臺灣,兩年后宣布開海貿易,隨后又確立了“一口通商”的政策,此后近200年間,再沒有出現像汪直集團和鄭氏集團那樣龐大的海盜勢力。

在正統的中國經濟史上,從來沒有為海盜留一席之地。然而,近世史料發現,自16世紀之后,正是非法的海盜活動造就了南太平洋地區的貿易繁榮。據嚴中平研究,從1550年到1600年前后,海盜商人把大量商品販運到馬尼拉,進而通過西班牙商人遠銷到歐洲和美洲。

與此同時,海盜商人還把出產于日本和墨西哥的白銀大量運回中國市場。根據計算,明朝由日本流入中國的白銀為1.7億兩,西屬美洲流向中國的白銀為1.25億兩,合計2.95億兩。嚴中平因此認為:“實際上,中國對西班牙殖民帝國的貿易關系,就是中國絲綢流向菲律賓和美洲,白銀流向中國的關系。”

海盜經濟是中國經濟歷史上十分重要而隱晦的一頁,如果我們要為海盜商人設立一座紀念碑,確乎很難找到合適的代表人物,也無法用簡單的文字來記錄他們的功過。

一位你不知道的中國首富

伍秉鑒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他誠實謙順的經商個性以及與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密切關系。然而,他對鴉片泛濫難辭其咎。

亞洲《華爾街日報》曾經選出過去一千年來全球最富有的50人。其中,中國有六個人入選,分別為成吉思汗、忽必烈、和珅、劉瑾、伍秉鑒和宋子文。此六人中,有五位大家都比較熟悉,只有伍秉鑒,知道的人很少。今天說說他。

伍秉鑒是六人中唯一的商人。清朝自乾隆之后,只允許廣州“一口通商”,并以特許經營的方式讓十多家洋行壟斷其事,伍家就是特許商人之一。伍氏之富聞名天下,1834年,他對自己的各種財產進行了粗略統計,共約2600萬元。當時,清帝國一年的財政收入為8000萬元左右,伍氏之富可以想見。

伍家并非老字號的洋行世家,他的父親曾是潘家同文行的賬房先生,后來在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扶持下自立門戶,自創怡和行。伍秉鑒在32歲時繼承父業,歷二十余年,終于成為行商的總商。他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二,一是誠實謙順、敢于吃虧的經商個性,二是與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密切關系。

流傳至今的伍秉鑒故事,大多與“吃虧”有關。1805年,一家外國商號按照約定運到廣州一批棉花,貨到港后發現是陳貨,行商們都不肯碰,然而伍秉鑒卻收購了這批棉花,也因此虧了1萬多元。

還有一次,一位欠了伍秉鑒7.2萬銀元的美國波士頓商人,因為經營不善無力償還債務,欠款在身,離家多年卻不能回國,伍秉鑒撕掉了借據,讓他放心回國。

這些小故事讓西方人印象深刻,他們稱伍秉鑒“在誠實和博愛方面享有無可指摘的盛名”。當時,行商與外商的交易雖然數額巨大,但全憑口頭約定,從不用書面契約,人格信用自然成了做生意最重要的前提。

伍秉鑒與英國東印度公司的交情延及父輩,雙方都在長期貿易中獲得了最大利益。而他的衰落與林則徐禁煙有關。1839年,朝廷委派林則徐南下禁煙。此刻,夾在政府與洋人之間的,就是伍秉鑒。

后世學界一直有爭論,洋行商人、特別是伍秉鑒的怡和行到底有沒有參與到鴉片生意之中。從史料上看,怡和行向來做的是茶葉貿易。然而,也有資料顯示,伍秉鑒和怡和行對鴉片泛濫難辭其咎。

當時廣州地區最大的兩個鴉片走私商是英國寶順洋行和美國旗昌洋行,前者屬于英國東印度公司,后者的老板是伍秉鑒的義子、美國人約翰·福布斯,伍家在旗昌洋行中擁有60%的股份。以伍秉鑒的精明,不可能不知道他最親密的商業伙伴在從事非法業務。

早在1817年,一艘由怡和行擔保的美國商船私運鴉片被官府查獲,伍秉鑒被迫交出罰銀16萬兩,其他行商被罰5000兩,罰金相當于鴉片價值的50倍。

由這些細節看,怡和行即便沒有直接參與鴉片業務,也至少起到了掩護和包庇的作用。或許,商人的賺錢本能以及性格中的懦弱一面,是事實的真相。

從禁煙的第一天起,林則徐就把洋行商人看成了煙商的同謀。他認定寶順洋行的英國老板顛地“誠為首惡,斷難姑容”,下令傳訊他“聽候審辦”。而顛地也非常強硬,竟然提出要林則徐頒發親筆護照擔保他能24小時內回來作為條件。盛怒之下的林則徐當即派人鎖拿伍秉鑒的兒子伍紹榮,將他革去職銜,逮捕入獄。伍秉鑒派人前去說情,林則徐斷然拒絕說:“本大臣不要錢,要你的腦袋爾!”

1839年6月3日,林則徐主持了震驚世界的虎門銷煙,共銷毀鴉片兩萬余箱。隨后,義律訴諸武力,第一次鴉片戰爭因此爆發。

1843年9月,一代首富伍秉鑒在內憂外患和責備辱罵聲中去世,終年74歲。在此前幾個月,他還寫信給在馬薩諸塞州的美國友人J.P.庫森說,若不是年紀太大,經不起飄洋過海的折騰,他實在十分想移居美國。

110年前的那個“裱糊匠”

反思那一段歷史,我們必須說,精英階層對傳統文明的過于自信以及對制度重構的漠視成為中國近代化進步的最大障礙。

本文紀念一位百年前的風云人物。

1901年11月7日,當時中國政壇最重要的政治家李鴻章殞于北京城郊的賢良寺,據說,臨終時“雙目猶炯炯不瞑”。屈指一算,這是整整110年前的事情了。

李鴻章是安徽合肥人,少年時才情萬種。1842年夏,弱冠之年的他赴京趕考,是年,中英《南京條約》剛簽署,少年李鴻章心憂國難,做《入都》一闋,詩內有“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一時傳誦京城。

1851年,南方爆發太平天國運動,李鴻章隨曾國藩起兵,由一介儒生而成領軍十萬的一方統帥。之后他又力促洋務運動,成為中國近代化變革的中流砥柱。早在1864年5月,時任江蘇巡撫的李鴻章就在一份奏折中提出要學習西方,同時他還試圖修改千年科舉制度的取士標準,在當時十分驚世駭俗。

李鴻章一生辦了很多洋務,回望百年工業化,他應該是第一個不能忘記的人物。不過,李鴻章一輩人也有很大的局限,那就是,他們始終認定中國之落后只在“物器”而已,以為只要有了先進的“火器”,中國便可爭勝于天下。

李鴻章等精英階層的這些觀念與同時代的日本人形成鮮明之對照。就在李鴻章、曾國藩等人大搞洋務運動的同時,日本也開始了明治維新。在一開始,日本的改革家們也曾預想用“西方的學識、日本的精神”作為日本變革的方式。然而,在對西方各國進行一番考察之后,他們意識到,“這樣的公式與實行近代化是相背離的”。

明治維新的代表人物伊藤博文便認定說:“國家富強之途,要在二端,第一開發國民多數之智德良能,使進入文明開化之域。第二使國民破舊日之陋習,不甘居被動地位,進而同心協力于國家公共事務,建設富強之國家。”

李鴻章對伊藤博文的這些觀點非常不以為然,多年嘲笑之。在各自的國家中,兩人聲望與地位相同;在私人交情上,他們“亦友亦敵”,惺惺相惜。反思那一段歷史,我們必須說,精英階層對傳統文明的過于自信以及對制度重構的漠視成為中國近代化進步的最大障礙。其實,直到今天,李氏與伊藤氏的分歧仍然在中國存在。

李鴻章的晚年,過得苦風凄雨,他對自己作如下總結:“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涂飾,虛有其表,不揭破尤可敷衍一時。如一間破屋,由裱糊匠東補西貼,居然成一間凈室,明知為紙片糊裱,然究竟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風雨,打成幾個窟窿,隨時補葺,亦可支吾應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預備何種修葺材料,何種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術能負其責?”

1900年,北京爆發了義和團運動,慈禧試圖借勢把洋人趕出去,貿然向八國宣戰,結果導致“庚子國變”。為了跟列強談判,慈禧急命當時正任職兩廣總督的李鴻章赴京北上。李鴻章途中路經上海,專門召見了幫他搞洋務的盛宣懷。兩人在位于寶昌路(現今的淮海中路1517號)的盛家花園促膝對話兩晝夜。臨別,77歲的李中堂與比他小20歲的盛宣懷,執手相看淚眼,留下六字曰,“和議成,我必死”。果然,到1901年冬,李鴻章簽下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賠款條約《辛丑條約》,賠款總額相當于11年的全國財政收入總和。李某人被看成賣國賊,舉國皆曰可殺。

據說李鴻章臨終前一日,俄國公使還逼他在條約上簽字,他呈慈禧太后《絕命詩》一首,其中有四句是:“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吊民殘。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言辭凄慘,若秋風落葉。110年后,我們紀念這位面孔模糊的“裱糊匠”,也許該有一些當世之思。

江湖誰憶穆藕初

穆藕初出生在上海浦東一個棉商家庭,19歲就進了棉花行當學徒,終他一生,都與棉花糾纏在一起。

“你好,吳先生。我叫穆家修,我的父親是穆藕初……”幾個月前,手機上突然收到這樣的一條短信。

今天的商業界,已很少有人知道穆藕初了。不過,在80年前,他卻跟如今的張瑞敏、任正非類似,以管理而聞名全國。

穆藕初出生在上海浦東一個棉商家庭,19歲就進了棉花行當學徒,終他一生,都與棉花糾纏在一起。33歲時,他深感中國棉紡業的落后,下決心到當時棉業最發達的美國德克薩斯州讀書,這一讀就是整整8年。

1916年11月,穆藕初把全球管理學的奠基之作、美國人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出版于1911年的《科學管理原理》翻譯引進到了中國。正是在這本書里,泰勒第一次提出了科學管理理念。穆藕初曾幾次拜訪過泰勒,是唯一跟這位偉大的管理學家有過切磋的中國人。更有意思的是,穆藕初的中文版竟比歐洲版出得還要早。

穆藕初學成歸國后,當即與兄長籌集20萬兩銀子創辦了上海德大紗廠。一年后,德大生產的棉紗在北京商品陳列質量比賽中得到第一名,頓時一夜成名。棉紡織業在當時是中國第一大產業,聚集了張謇、榮家兄弟和周學熙等眾多頂級企業家,穆藕初后來居上。德大成功后,他先后籌建了厚生紗廠和鄭州豫豐紗廠。回國五年后,穆藕初一躍與張、榮、周并列成為棉紗業的“四大天王”。

與其他三位“天王”相比,穆藕初出身科班,對產業進步和工廠管理創新的貢獻尤為突出。在經營工廠的時候,他先后寫成了《試驗移植美棉紡紗能力之報告》、《紗廠組織法》等長篇文章,對民族紡織業的進步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他發起“中華植棉改良社”,開辟棉花試驗場,大力推廣種植美國的脫字棉。

當時,中國紗廠的管理方式十分落后。穆藕初率先取消了工頭制,改為總經理負責制。另外,他建立新式財務制度,把傳統的流水賬改為復式結賬法,這也是西方財務制度在中國的第一次引進。在具體實務管理的基礎上,他對泰勒的科學管理法進行了中國式的改良,總結出科學管理的四大原則:無廢才、無廢材、無廢時、無廢力。此外,他還概括出當經理的“五個會用”原則:會用人、會用物、會用時、會用錢、會利用機會。

1928年,穆藕初出任國民政府的工商部次長,相繼編訂了眾多的工商法規。這位深得美式商業倫理精髓的實業家認定,“在人事日趨繁頤,社會日趨復雜的現在,無論什么團體,都要以法治為本,然后有一定的軌道可循,有一定的規矩可遵”。

抗戰爆發后,穆藕初擔任農產促進委員會的主任委員,為了改善后方棉布急缺的情況,他發明了“七七棉紡機”,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為抗日做出了重大貢獻。

1943年,穆藕初因罹患腸癌去世,簡陋的奠堂之上,最醒目的一條挽聯是四個字——“衣被后方”。

中國這一百年,最大的特征就是善于遺忘。時至今日,后世商業界很少有人知道穆藕初了。他的名字偶爾出現,卻是在八桿子也打不到的戲曲圈。穆藕初長得風流倜儻,一表人才,平生喜歡昆曲、書法、學佛、養魚和斗鳥,是一個少見的才子型企業家。1921年,他感于古老昆曲的日衰,便贊助成立了昆劇保存社和昆劇傳習所,今天我們還能聽到昆劇,多半還拜穆先生的恩澤。

那次,與穆藕初的公子穆家修在杭州見面,他告訴我,上海社科院和復旦大學等學術機構,將在11月中旬召開穆藕初管理學術研討會,以紀念他誕生135周年。我專撰此文,以表達自己的敬意。

穆公子學的是工科,不懂棉花,不擅昆曲,不過卻也生得一表人才,雖至暮年,仍可見乃父當日豐采。

為你推薦
三體全集(全三冊)
會員

【榮獲世界科幻大獎“雨果獎”長篇小說獎,約翰·坎貝爾紀念獎,銀河獎特別獎】套裝共三冊,包含:《三體I》《三體II:黑暗森林》《三體III:死神永生》對科幻愛好者而言,“三體”系列是繞不開的經典之作。這三部曲的閱讀體驗和文字背后的深刻思想配得上它所受的任何贊譽。

劉慈欣 213萬讀過
民調局異聞錄之勉傳
會員

這是關于一個長生不老的男人跨越兩千年的故事,在每一段歷史的角落里都曾經留下過他的名字。他曾經是一些人心中的噩夢,也曾經把一些被噩夢困擾著的人們喚醒。故事的開始他的名字叫做吳勉,故事的結局他的名字叫做無敵。

耳東水壽 234萬讀過
龍族Ⅱ:悼亡者之瞳(修訂版)
會員

《龍族第2季》7月18日起每周五10點,騰訊視頻熱播中!六年前的暴雨之夜,楚子航第一次誤入龍的國度——尼伯龍根,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人。六年后的夏天,龍王還未蘇醒,就已經對世界發出了沉雄的呼喚:“誰來殺我?”這一年,群龍蘇醒,災難接踵而至,那個宿命中的日子即將到來。卡塞爾學院最優秀的學員們,被輸送到世界各地,最高級別的預警已經發出。有時候,你留著命,就是等著把它豁出去的那一天。而在那個古銅色的輪盤上,路明非的生命刻度只剩下1/2。

江南 5.9萬讀過
長安的荔枝(雷佳音、岳云鵬主演影視劇原著小說)
會員

同名實體書新鮮上市,馬伯庸歷史短小說“見微”系列神作!大唐天寶十四年,長安城小吏李善德突然接到一個任務:要在貴妃誕日之前,從嶺南運來新鮮荔枝。荔枝保鮮期只有三天,而嶺南距長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這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為了家人,李善德只得放手一搏……古裝版社畜求生記,帝國夾縫中的小人物史詩。

馬伯庸 7.2萬讀過
天之下
會員

昆侖紀元,分治天下的九大門派為新一屆盟主之位明爭暗斗,關外,薩教蠻族卷土重來……亂世中,蕓蕓眾生百態沉浮,九大家英杰輩出,最終匯成一首大江湖時代的磅礴史詩,并推動天下大勢由分治走向大一統。

三弦 29.5萬讀過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乌| 湟中县| 河池市| 沙湾县| 崇文区| 新平| 克什克腾旗| 应用必备| 射阳县| 乌兰县| 家居| 永和县| 赫章县| 绵竹市| 新野县| 司法| 长沙县| 遵义市| 高清| 平顶山市| 莱西市| 广平县| 阿鲁科尔沁旗| 都江堰市| 苏尼特右旗| 香港 | 池州市| 东乡族自治县| 卫辉市| 大名县| 玛纳斯县| 温州市| 郓城县| 仪征市| 石柱| 台东县| 敖汉旗| 福建省| 安丘市| 嵊泗县| 黄大仙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