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模式:經驗與挑戰(全新修訂版)
- 鄭永年
- 1389字
- 2019-01-04 10:20:18
資本、國家與全球化:簡單的歷史
近代國家形式或者近代民族國家產生于西歐。在此之前,世界上主要有兩種國家形式,即帝國和地方化的各種政權形式。帝國的統治比較松散,沒有一整套國家制度。帝國所爭取的主要是土地和人口,并且是以農業為社會基礎。一些研究表明,帝國對帝國內部的“全球化”有推動作用。歷史上,帝國往往由很多地方化的政權組成,甚至橫跨幾個洲。帝國產生之后,在帝國之內,往往能夠消除貿易壁壘。因此有人說,帝國是第一波全球化。但帝國沒有一整套制度來支撐,在帝國解體之后,又會演變成地方化了的政權形式。
在歐洲,市場經濟是在帝國解體的廢墟中崛起的。市場經濟由小到大,從一個地區到另一個地區,這是一種自下而上的運動。現在人們稱之為“資本主義”的制度是和市場機制一同產生的。有了市場,資本就可以運作,發生作用。對“資本主義”的概念學術界并沒有一致的定義,但大家都會同意,資本主義的兩大特點,就是市場機制的存在和資本對利潤的追求。前者是條件,后者是結果。有了市場制度,投資者才有可能追求利潤,而利潤的擴大又為資本拓展市場提供動力。
馬克思科學地指出,資本就是追逐利潤。資本對利潤無窮的追求也使得資本從一開始就是全球化的最主要動力。資本的全球化是從一個個國家內部開始的。資本首先要求有一個統一的國內市場。當市場本身沒有足夠的能力來消滅一個個非常地方化了的政權從而形成一個統一市場的時候,資本就轉向了國家政權的幫助。在歐洲,君主專制國家應這個要求而崛起。專制國家在相當長的歷史時間里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往往用武力消滅了一個個“城堡”國家,造就了一個統一的國內市場。這也就是近代民族國家的起源。
資本在專制國家政權的幫助下統一了全國市場之后,開始往海外市場方向發展。這就是資本開拓海外市場的時代。這個過程也非常血腥。中國自己有親身的感受,那就是兩次鴉片戰爭。在政治上,海外市場的開拓往往伴隨著殖民主義政權。殖民主義政權既幫助開拓海外市場,也用來保護殖民國的海外利益。資本的擴張和全球化,就是馬克思所研究的問題。當然,對這一過程也有其他不同的解釋。例如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等從比較優勢的角度來解釋這個過程,就是說各個國家都存在著自身的比較優勢,通過自由貿易都可以把自己的比較優勢發揮出來,從而創造財富。不可否認,各國的確存在著比較優勢。但是比較優勢本身不足以構成全球化的動力。如果是比較優勢,那么全球化會是一個和平的過程。比較優勢本身難以解釋為什么全球化是那么血腥的一個過程。
資本者或者資產階級在國家政權的幫助下統一了國家市場,開拓海外市場。市場越大,利潤越高,資本的力量就越大。在市場擴展的同時,資本者開始要求政治權力。于是,他們開始要求和君主貴族分享國家政權,權力分享的最主要的目標就是要用法律的形式來保護他們的利益,免于政治權力對他們的經濟利益的掠奪。這是西方民主政治的起源,也是私有產權制度的來源。資本者或者資產階級是爭取民主的第一個社會群體。因此,馬克思說民主是“資產階級的民主”。美國歷史學家巴林頓·摩爾的名言“沒有資產階級就沒有民主”,就是對這一歷史事實的總結。從君主貴族統治到資產階級民主(或者精英民主)時代,是西方社會國家建設最重要的一個階段。也就是說,西方在大眾民主化來臨之前大多數國家制度尤其是法律制度就已經到位,這些國家制度也為日后的大眾民主奠定了制度基礎。這一點后面會再次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