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模式:經驗與挑戰(全新修訂版)
- 鄭永年
- 2416字
- 2019-01-04 10:20:22
中國的政治體制為何屹立不倒
對我來說,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在于:中國在過去30年間既然已經發生了如此急劇的變化,但為什么中國的政治體制還能屹立不倒?根據馬克思的理論,經濟基礎的變革必然導致政治上層建筑的變遷。如果你相信馬克思的理論,你就必須回答這個問題。實際上,這個問題也是西方一直所關切的問題。中國改革的模式一直被西方認為是“只有經濟改革而無政治改革”。從世界歷史來看,馬克思是對的,即經濟的變化會導致政治的變化。正是從這個經濟和政治的邏輯出發,一些人一直在預測中國的解體和崩潰。不過,現實是,中國的政治體制仍然存在著,并且活得好好的。如何解釋?有兩種可能的解釋。第一種可能的解釋,中國是一個特例,馬克思所說的經濟和政治關系之間的邏輯不適用于中國。或者說,中國的經驗打破了馬克思所發現的這個規律。第二種可能的解釋,中國政治并非如一些人所說的沒有改革,而是通過改革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因此得到生存和發展。
我自己傾向于第二種解釋。這里,我選擇回答中國政治之變的問題。圍繞著這個問題,可以提出其他很多相關的問題:中國的政治體制是如何生存下來并且得到發展的?中國政治體制的本質是什么?它實際上是怎么運作的?它如何不同于其他政治體制?是否與西方民主制有嚴重的沖突而對其構成威脅?中國的政治實踐具有世界意義嗎?
實際上,我思考這些問題至少已經有20多年了。這也是人們觀察中國時會不斷提出的一個問題。實際上,可以這么說,這已經成為中國研究的一個“標準問題”。不提這個問題似乎變成研究者們“政治上不正確”了。近年來,“顏色革命”不斷爆發,中東與北非一些政權垮臺,這些讓很多人相信,中國共產黨可能會在數年、數月甚至數天內崩潰。近幾年來,被外界解讀成為內部權力斗爭的周永康等腐敗事件的發生更是在強化著這些人的看法。
然而,這種看法非常脫離中國的政治現實。中國共產黨不僅沒有解體,而且生存下來,并且還在擴大。如今,它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黨,擁有超過8000萬的黨員。或許有人會說,黨員的數量并不重要。蘇聯和東歐共產黨當時也有龐大的黨員數量,不也解體了嗎?重要的是精英政治,如果精英層面出了問題,那么再多的黨員也會無濟于事。經驗地看,的確如此。如果要理解中國共產黨的變化,人們同樣需要理解精英政治層面所發生的巨大變化。鑒于中國共產黨正面臨越來越多的難題,人們似乎有理由提出這個問題,但更重要和更有意義的問題是,為什么它存活了下來并且持續發展?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去猜想它是否會解體所得來的“知識”必然是假的。
要理解中國共產黨的生存和發展能力,我們必須理解它的學習、適應和變革能力。換句話說,我們必須考察中國共產黨是如何保持創新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的。我寫過題為《作為組織化王權的中國共產黨:文化、再生產和轉型》的一本書,主要闡述這樣一個觀點:盡管中國的政黨政治的概念和理論深受近代西方政治的影響,但中國共產黨基本是中國文化的產物。中國近代以來最巨大的政治變遷就是如何從傳統基于個人之上的王權轉變成為基于組織之上的黨權。
今天,我想聚焦于中國的政治創新,一個長期以來被各界所忽視但對中國來說又至為關鍵的問題。但在進入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講一講中國的經濟發展和馬克思意義上的“經濟基礎”的變化。在經歷了30年那種“貧窮社會主義”之后,中國共產黨最終理解、吸收并執行了促成西方發展的所謂的“七大支柱”,包括將自由市場經濟、科學技術、實用主義文化以及教育包含在內的方式應用到國家對財富和力量的追求上。沒有人會否認這些是中國經濟增長獲得矚目成績的背后因素。根據世界銀行國際比較項目按購買力平價(PPP)對各國GDP的一份估算,2011年,中國GDP的總量已經達到13.5萬億美元,遠遠大于原來根據匯率估算的7.3萬億美元,而美國在2011年的GDP總量為15.5萬億美元。世界銀行因此得出結論,中國GDP總量會超過美國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
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這一估算結果并沒有多大意義。這份報告在世界范圍內引出了新一輪有關中國崛起的爭論,但在中國本身并沒有受到多大的注意:政府不愿意接受它,老百姓不相信它。中國經濟仍然面臨巨大的挑戰,諸如投資過度、產能過剩、地方債務過高等等。中國已經在快速失去基于廉價勞動力之上的競爭優勢,但在管理經驗、技術和金融專業等這些對可持續增長至為關鍵的方面,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
這種冷靜的態度很現實,很重要。近年來,中國的政策制定者和政策研究者一直在爭論中國是否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問題。“中等收入陷阱”這個概念本質上是指一個國家在(因某些特定優勢)達到某個特定收入水平后會長期停留在那個水平上的經濟現象。當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達到中等收入水平后進入平穩期并最終停滯下來的時候,這個國家就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這個問題經常發生在那些因為工資增長、成本競爭力下降、無法在高科技創新領域與發達經濟體競爭,或是因為在廉價工業制成品生產中保持低收入、低工資經濟模式而卡在中等收入水平的發展中國家身上。
我并不打算詳細討論中國是否會掉進這個陷阱,這會偏離本章的主題。我要說的是,中國領導人已經敏銳地意識到了這樣一種可能性。盡管中國已經出現了一些這種陷阱的跡象,但由于對此有著敏銳的認識,中國已經開始尋找避開這種陷阱的種種策略,包括引入新的工業生產流程、尋找新的市場以保持出口增長,以及更重要的一點,提高內需。中國正力圖避免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等一些已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亞洲經濟體所具有的那些隱患。中國的近鄰經濟體,比如日本、韓國、新加坡,以及中國的臺灣和香港已經提供了很好的榜樣。這些高收入經濟體的經驗表明,一個經濟體要想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必須從依靠廉價勞動力來增長轉變為依靠高生產率和創新來增長。在這一點上,中國必須建立一個鼓勵創造和支持科技突破的高質量教育體制。作為東亞共同體的一部分,中國有望保持經濟增長并成為高收入經濟體。如果在下一個15年左右的時間里,中國能夠實現每年6%~7%的增長率,就可以讓中國實現這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