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模式:經驗與挑戰(全新修訂版)
- 鄭永年
- 957字
- 2019-01-04 10:20:21
社會正義是持續發展的前提
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要求基本社會正義,或者說基本社會正義是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所有經濟活動并不發生在抽象的空間內,而是發生在實實在在的社會空間里,任何經濟交易都是發生在人與人之間和不同社會群體之間。或者說,經濟生活不能獨立于社會生活,而是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經濟活動本身的意義要到社會關系中來尋找。社會的正常運作是經濟發展的最基本的條件。前面所說的社會政治秩序就是一個重要的方面。基本社會正義的重要性也就在這里,如果沒有基本社會正義,社會運作就會出現很大的問題。經濟活動能夠給基本社會正義創造經濟條件,但經濟活動對社會正義的影響并不見得都是正面積極的。如果在經濟發展中不能給予社會群體同等的機會,社會正義就難以得到保障;如果由經濟發展而產生的大量財富在社會群體中不能公平分配,那么社會正義也難以得到保障。而一旦社會缺少基本的正義,那么社會不穩定甚至無秩序就會成為可能。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很多發展中國家在一定的階段并不缺乏經濟發展,問題在于發展沒有持續下去,而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社會正義,最后導致社會失序。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很多國家今天就面臨著如何實現基本社會正義的挑戰。
中國在這方面也有經驗。經濟發展在給人民帶來很多好處的同時,也導致了很多方面的社會正義問題。因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是通過大規模的分權運動實現的,各級地方政府及其官員掌握了大量的資源,他們的權力過大,得不到制約,造成大量的腐敗。中國盡管沒有發生像俄羅斯那樣大規模的私有化,但是各種變相的私有化還是發生了。西方稱為公共部門的領域包括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教育等,過度產業化,大量財富通過產業化的途徑流向了少數社會成員。同時,鄧小平所倡導的讓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的政策到現在為止,并沒有導向共同富裕的結果。根據世界標準,中國收入差異已經到了很危險的地步。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很自然地出現了社會不和諧的癥狀。近年來,群體事件不斷,并且一些群體事件向政治化方向演變。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最近幾年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和建設“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顯然是為了實現基本社會正義目標。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沒有經濟發展就不會有社會正義,但經濟發展并不能等同于社會正義,關鍵在于在出現社會非正義的時候,能否采取有效的方法來糾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