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模式:經驗與挑戰(全新修訂版)
- 鄭永年
- 942字
- 2019-01-04 10:20:21
社會多元促進政制改革
民主化需要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結構。在21世紀,很少有國家及其人民不向往民主政治。但在很多場合,民主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發展中國家并不缺乏民主化的經驗,但并非所有的民主化經驗都是積極的,有“好”民主也有“壞”民主。有些國家的民主給人民很多正面的體驗,但在另外一些地方,民主帶來的是不好的體驗。如前面所討論的,很多發展中國家的首要任務是基本國家制度建設。民主制度只是眾多國家制度中的一個重要部分,而并非全部。民主并不能替代現代國家制度的全部,民主也并不見得有能力建設各方面的現代國家制度。再者,盡管在西方社會民主和經濟發展可以平行,但在很多發展中國家,民主不見得能夠推動經濟發展。經濟發展需要秩序,但民主政治并不能保證這樣一個秩序。民主也不見得能夠帶來社會和諧。在發展中國家,民主往往造成國家經濟和社會生活的過分政治化。國家過分政治動員,造成政治空間過大,經濟和社會空間過小。這些都是不利于社會和諧的。
對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來說,關鍵的問題并不是要不要民主的問題,而是如何追求“好”的民主而避免“壞”的民主。從發達國家和發展中民主國家的經驗來看,一個“好”的民主需要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結構。就是說,“好”的民主需要一定的社會和經濟發展程度和水平。窮的地方可以發展民主,但人民過于貧窮的話,就沒有力量去抵抗掌權者,無論這個掌權者是選舉出來的還是通過其他方式產生出來的。有太多的歷史經驗告訴人們,農民的反叛和革命產生不了民主,尤其是“好”的民主,而中產階級革命則往往帶來“好”的民主。
中國的經濟發展還處于早期,中產階級規模還不很大,窮人還很多。這些年來,很多群體事件就發生在窮人中間。如何解決窮人的問題是中國領導者面臨的重要任務。很顯然,如果不能消除絕對的貧窮,就很難根除中國歷史上一而再、再而三發生的惡性革命。就民主化來說,中國存在著很大的希望。在中國的一些地方,也正在經歷著中產階級的覺醒。發達地區的一些群體事件就和中產階級有關,尤其在與環境保護等問題相關的領域。經濟的發展促成了社會的多元化,而社會的多元化反過來又促成中國政治體制的調整,以適應社會經濟的現實。所以,盡管漸進性主導著中國的政治變革,但人們可以對民主政治保持樂觀。從各個方面來說,民主化可以說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