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中國模式:經驗與挑戰(全新修訂版)作者名: 鄭永年本章字數: 1035字更新時間: 2019-01-04 10:20:21
通過政治與行政手段保護產權
經濟發展需要有效的產權保護。產權保護關系到投資者的積極性問題。如果沒有產權保護,就沒有動力機制。因此,西方各經濟學派尤其是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特別強調產權保護在經濟發展中的核心作用。問題在于用什么樣的機制來保護產權。在這一點上,中國和其他一些發展中國家與西方國家有不同意見。西方國家特別強調依靠法治來保護產權。這也很容易理解,因為在發達政治體系和經濟體系里,法治是產權最有效的保障。但西方批評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沒有建立起有效的法治來保護產權,并不見得公平。如同民主,西方法治制度也是經過了數百年的演進才發展到現在這個程度。要求發展中國家在短時期內建立有效的法治并不現實。關鍵在于,在沒有一個有效法治制度的情況下,發展中國家必須找到其他的產權保護機制。
在中國,改革一開始,就提出了要建立法制。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更是把建設法治作為中國政治改革的主要目標。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已經制定了無數的法律和規章,不能說中國不重視法治。但另一方面,也應當看到,因為中國缺乏良好的法治基礎設施,很多法律和法規在執行的時候往往困難重重。在產權保護方面也是這樣。如果沒有產權保護,那么又如何來解釋中國高速而持續的經濟發展呢?事實上,中國的產權保護主要是通過政治和行政手段來進行的。在法治沒有建立起來或者法治不能有效運作的情況下,如果要追求經濟發展,通過政治和行政手段來保護產權就變得不可避免。在改革開放時代,中國建立了一個可以稱為“親商”或者“親發展”的政府。中共修改黨章容許私營企業家入黨,享受政治權利。中國的憲法也已經修訂來保護產權。在經驗層面,中國各級政府對資本和產權的保護已經大大超越了法治的程度。地方政府為了應付競爭和推進地方經濟發展,往往以政治和行政手段為資本提供額外的保護和額外的激勵機制,如壓低工人的工資、廉價出讓土地,等等。但是應當看到的是,通過政治和行政方式保護產權有其先天的不足。因為政治和行政權力的介入,各級政府及其官員的權力往往得不到制約。過度的權力往往會造成對產權和其他各種權利的侵犯。資本的權利得到保護了,但勞工和農民的權益卻往往得不到保障。很自然,有些場合,過分的權力也會侵犯資本的權利。
政治和行政手段不可避免,但更為重要的是能否從政治和行政的保護轉型到法治的保護。在這一點上,中國通過《物權法》顯得意義重大。盡管中國國內對這部法律有諸多爭論,但這一法律的通過是一大進步,它表明中國對產權的保護已經開始從政治和行政的方法轉型到法治。
- 三國文化與特色城市建設研究
- 當代中國政治經濟學:新發展理念的邏輯機理和實現路徑
- 調查研究 求真務實:四川省委黨校行政學院系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理論研討會論文集
- 中國夢經濟目標及實現路徑研究
- 供給側改革與企業盈利水平研究
- 中國低碳發展中的碳排放與福利關系研究
- 改革新啟蒙:思想市場驅動中國變革
- 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經典文選(傳統經典文獻導讀叢書)
- 區域投資環境評價:理論、實踐與反思
- 第三次大轉型:中國經濟拐點下的戰略選擇
- 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管理與改革創新
- 生態優先原則下的土地利用規劃技術研究
- 硬科技:大國競爭的前沿
- 以綠色區域治理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國社會科學院“一帶一路”研究系列·智庫報告)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