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經注(中信國學大典)
- 張偉國 饒宗頤
- 1802字
- 2019-01-04 06:40:28
河源、昆侖之墟
經昆侖墟在西北。
注三成為昆侖丘。《昆侖說》曰:『昆侖之山三級:下曰樊桐,一名板桐;二曰玄圃,一名閬風;上曰層城,一名天庭;是為太帝之居
。』
經 去嵩高五萬里,地之中也。
注 《禹本紀》與此同。高誘稱:『河出昆山,伏流地中萬三千里,禹導而通之,出積石山。』按《山海經》
:『自昆侖至積石千七百四十里。』自積石出隴西郡至洛,準地志可五千余里。又按《穆天子傳》
,天子自昆山入于宗周
,乃里西土之數:自宗周瀍水以西,至于河宗之邦、陽紆之山,三千有四百里;自陽紆西至河首四千里,合七千四百里。《外國圖》又云
:『從大晉國正西七萬里,得昆侖之墟,諸仙居之。』數說不同,道阻且長,經記綿褫,水陸路殊,徑復不同,淺見末聞,非所詳究,不能不聊述聞見,以志差違也。
經 其高萬一千里,
注 《山海經》稱方八百里,高萬仞。郭景純以為自上二千五百余里。《淮南子》稱高萬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三尺六寸
。
譯文
昆侖墟在西北方。
昆侖山丘重疊為三層,《昆侖說》說:“昆侖之山有三層:下面一層稱為樊桐,又名板桐;第二層稱為玄圃,又名閬風;上面一層稱為層城,又名天庭;這是天帝的居處。”
距離嵩高山五萬里,在大地的中央。
《禹本紀》的說法也相同。高誘說:“河水發源于昆山,在地底潛流一萬三千里,大禹疏導使它暢通,然后從積石山流出。”查閱《山海經》:“從昆侖至積石山有一千七百四十里。”從積石山出隴西郡到洛水,按各種地理書的推算,有五千多里。又查閱《穆天子傳》所載,天子(周穆王)從昆山到達周朝的都城,以向西行的里程計算:從周都城瀍水以西,到河宗之邦、陽紆之山,計三千四百里;從陽紆以西到河首四千里,共計七千四百里。《外國圖》又說:“從大晉國往正西方行七萬里,就到達昆侖之墟,眾神仙居住在那里。”以上幾種說法各不相同,但由于路程遙遠,而且險阻難行,經籍記載又年代久遠,脫略模糊,水路陸路行程有差異,往返路線不同,加上我的見聞淺陋,沒有做過詳細的研究,我只能隨手摘錄前人的見聞,記錄各不一致的說法而已。
它的高度是一萬一千里。
《山海經》說:“昆侖山方圓八百里,高萬仞。”郭景純認為,昆侖山高二千五百多里。《淮南子》說:“昆侖山高一萬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三尺六寸。”
賞析與點評
大河的源頭在何處?《水經注》的開端就是嘗試找尋大河的源頭。《水經》經文第一句是:“昆侖墟在西北,去嵩高五萬里,地之中也。河水出其東北陬,屈從其東南流,入渤海。”意思是大河發源于昆侖墟的東北角,最終流入渤海。“昆侖墟”在哪里?古人不太清楚,大抵從輾轉的傳聞得知,遙遠的西北方有高山名為昆侖,是眾仙所居的地方,應該是大河的源頭所在。漢武帝派遣張騫通西域之后,中原人對西域的情況認識加深,于是把西域南方的大山稱為昆侖山,從昆侖山流出的眾多河流,匯集成為大河(現代的塔里木河),而這條西域大河,沿天山南麓向東流,注入一個大湖,名為蒲昌海(今羅布泊)。西域與中原關山遠隔數千里,這條西域大河與中原的大河并不連接,于是有人提出西域大河與中原大河是同一條河,只是注入蒲昌海之后,“伏流地中萬三千里”,經由大禹疏導,再從積石山流出。這似乎解決了“河出昆侖”的說法與西域大河注入蒲昌海存在矛盾的問題。由于時代的局限,以及實地考察難以進行,酈道元只能遵從俗說,他在《水經注》卷一中說:“余考群書,咸言河出昆侖,重源潛發,淪于蒲昌,出于海水。”但隨著唐初征服居住于今青藏高原上的游牧民族吐谷渾,中原人對黃河源頭的了解加深,逐漸知道河水“伏流地中萬三千里”的說法是無稽之談。中唐時,杜佑主編的史書《通典》批評這說法是“灼然荒唐”。
東漢、魏晉時期,佛教在中原已廣泛傳播,按照佛教源于印度神話的說法,世界的中心是須彌山(梵文:Sumeru,又譯為蘇迷嚧、蘇迷盧山、彌樓山,意思是寶山。意譯是妙高山,或稱妙光山),周圍有咸海環繞,海上有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
人們居住在四大部洲之中的南贍部洲(又稱閻浮提),中原位于南贍部洲其中一角,而各大部洲的水道,都從須彌山流出。《水經注》成書的南北朝后期,不少帝王將相崇信佛教,佛教的世界觀深受信眾尊奉,因此酈道元以大量篇幅引述佛教經典,把天竺(印度)的恒河等河流,與西域大河及中原大河連成一體。現傳日本奈良法隆寺的《五天竺圖》,據說是唐代繪制的世界地圖,就是據佛教的想象加上實際的地理知識繪制而成。不過大河發源于須彌山只是傳說而已,唐朝以后已不受有識之士所重視。《水經注》保留了當時社會流傳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