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經注(中信國學大典)
- 張偉國 饒宗頤
- 2677字
- 2019-01-04 06:40:28
河水(卷一至卷五)
本卷導讀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
先秦及漢初的文獻沒有“黃河”一詞,古籍稱黃河為“河”,或稱為“大河”。成書于漢武帝時的《史記·河渠書》,詳細講述了治理黃河的歷史,卻也只稱它為“河”。其他河流也各有專名,例如“江”、“淮”、“汾”、“渭”、“汶”、“泗”、“伊”、“洛”、“汝”、“潁”等?!包S河”一詞最早見于東漢班固的《漢書·地理志》,以“黃”字形容河水的渾濁。黃色就是大河的最明顯特征,因此“黃河”之名逐漸通行。《水經注》以《河水》為開端,全書四十卷,《河水》獨占五卷,詳細記述了黃河主流經過的地方景物和歷史掌故,而黃河的重要支流,如渭水、汾水、伊水、洛水等,也獨立成卷,可見黃河流域地位的重要。
黃河是中國的母親河,從上古石器時代以來,她孕育了不知多少代的炎黃子孫。炎帝神農氏和黃帝軒轅氏是我們所公認的兩位祖先,傳說他們活動于黃河中游的平原、河谷,辛勤耕作,把河灘、荒野開墾成農田,發展農耕,孕育出華夏文明,并以此為核心,向四周擴展,經歷數千年的互動、同化,把古代中原的華夏先民與四方的戎狄夷蠻融合為漢民族,因此,炎帝、黃帝被后世公認為中華民族的始祖。
中華民族起源于黃河,中華文化肇始于黃河,然而,黃河之水從何而來呢?古人無法得知黃河的真正源頭,只能靠傳說和推想。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名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雖然是文學的想象,但也反映了古人對黃河之水發源于天的崇敬。當然,據現代的科技和深入的實地考察,我們已得知黃河的源頭不在天上,而在青藏高原上的巴顏喀拉山脈北麓的冰川,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山東九個省區,全長約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最后在山東省東營市注入渤海。但數千年來的黃河,幾經滄海變遷,古代黃河下游流經的地方,與今日并不相同。
黃河自滎陽(今鄭州附近)到開封一帶,歷史上曾多次改道,《水經注》對多條黃河故道,例如“禹河”、“大河故瀆”、“王莽河”等都有記述。讀者可以追溯古代不同時期黃河流經的地方,以對應史事。《水經注》成書之后,黃河也有過多次重大的改道,北宋末年,黃河從開封附近折向東南流,曾經奪淮河流入黃海,擾亂了淮河下游水系,后來因沉積日漸嚴重,尾閭淤塞,改道經徐州直出黃海。至清咸豐五年(一八五五),黃河在開封銅瓦廂決堤改道,折向東北流,奪濟河出渤海,也就是現代黃河的下游河道。因此,《水經注》所記述的黃河下游,并非現代的黃河下游;而《水經注》的濟水下游,卻相當于現代的黃河下游。
經昆侖墟在西北
,去嵩高五萬里
,地之中也。其高萬一千里。河水出其東北陬
,屈從其東南流,入渤海
。又出海外
,南至積石山下
,有石門。又南入蔥嶺山
,又從蔥嶺出而東北流。其一源出于闐國南山
,北流與蔥嶺所出河合,又東注蒲昌海
;又東入塞
,過敦煌、酒泉、張掖郡南
;又東過隴西河關縣北
,洮水從東南來流注之
;又東過金城允吾縣北
;又東過榆中縣北。又東過天水北界
;又東北過武威媼圍縣南
;又東北過天水勇士縣北;又東北過安定縣北界麥田山。又北過北地富平縣西
;又北過朔方臨戎縣西
,屈從縣北東流,至河目縣西,屈南過五原西安陽縣南
,屈東過九原縣南;又東過臨沃縣南;又東過云中楨陵縣南
;又東過沙南縣北,從縣東屈,南過沙陵縣西;又南過赤城東;又南過定襄桐過縣西
;又南過西河圁陽縣東
;又南過離石縣西;又南過中陽縣西;又南過土軍縣西;又南過上郡高奴縣東
。又南過河東北屈縣西
;又南過皮氏縣西;又南出龍門口
,汾水從東來注之
;又南過汾陰縣西;又南過蒲坂縣西;又南至華陰潼關
,渭水從西來注之
;又東過河北縣南;又東過陜縣北;又東過大陽縣南;又東過砥柱間
;又東過平陰縣北,清水從西北東注之
;又東至鄧。又東過平縣北,湛水從北來注之;又東過鞏縣北
,洛水從縣西北流注之
;又東過成皋縣北,濟水從北來注之
;又東過滎陽縣北,蒗
渠出焉
;又東北過武德縣東,沁水從西北來注之
;又東北過黎陽縣南;又東北過衛縣南;又東北過濮陽縣北,瓠子河出焉
;又東北過東阿縣北;又東北過茌平縣西;又東北過高唐縣東;又東北過楊虛縣東,商河出焉
;又東北過漯陽縣北;又東北過利縣北;又東北過甲下邑,濟水從西來注之
;又東北入于海
。
譯文
昆侖墟在西北方,距離嵩高山五萬里,在大地的中央。河水從它的東北角流出,曲折地在它的東南面流過,注入渤海。又有說河水發源于海外,往南流至積石山下,有一處石門。又往南流進入蔥嶺山,又從蔥嶺流出而向東北方流去。其中一處源頭發源于于闐國的南山,往北流,與發源于蔥嶺的河道會合,又往東注入蒲昌海;又往東流進入內地,經過敦煌、酒泉、張掖郡的南面;又往東經過隴西郡河關縣的北面,洮水從東南面而來注入河水;又往東經過金城郡允吾縣的北面;又往東經過榆中縣的北面。又往東經過天水郡的北界;又往東北經過武威郡媼圍縣的南面;又往東北經過天水郡勇士縣的北面;又往東北經過安定縣的北界麥田山;又往北經過北地郡富平縣的西面;又往北經過朔方郡臨戎縣的西面,曲折地從縣的北面向東流過,到河目縣的西面,曲折地向南流過五原郡西安陽縣的南面,曲折地往東流過九原縣的南面;又往東經過臨沃縣的南面;又往東經過云中郡楨陵縣的南面;又往東經過沙南縣的北面,在縣城轉向東流,往南經過沙陵縣的西面;又往南經過赤城的東面;又往南經過定襄郡桐過縣的西面;又往南經過西河郡圁陽縣的東面;又往南經過離石縣的西面;又往南經過中陽縣的西面;又往南經過土軍縣的西面;又往南經過上郡高奴縣的東面。又往南經過河東郡北屈縣的西面;又往南經過皮氏縣的西面;又往南流出龍門口,汾水從東面而來注入;又往南經過汾陰縣的西面;又往南經過蒲坂縣的西面;又往南到了華陰縣的潼關,渭水從西面而來注入;又往東經過河北縣的南面;又往東經過陜縣的北面;又往東經過大陽縣的南面;又往東經過砥柱之間;又往東經過平陰縣的北面,清水從西北面向東流,注入河水;又往東到了鄧鄉(在洛陽西北四十二里)。又往東經過平縣的北面,湛水從北面而來注入;又往東經過鞏縣的北面,洛水從縣的西北面流過注入河水;又往東經過成皋縣的北面,濟水從北面而來注入;又往東經過滎陽縣的北面,蒗渠分流出來;又往東北經過武德縣的東面,沁水從西北面而來注入;又往東北經過黎陽縣的南面;又往東北經過衛縣的南面;又往東北經過濮陽縣的北面,瓠子河分流出來;又往東北經過東阿縣的北面;又往東北經過茌平縣的西面;又往東北經過高唐縣的東面;又往東北經過楊虛縣的東面,商河分流出來;又往東北經過漯陽縣的北面;又往東北經過利縣的北面;又往東北經過甲下邑,濟水從西面而來注入;又往東北注入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