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經注(中信國學大典)
- 張偉國 饒宗頤
- 2613字
- 2019-01-04 06:40:31
陜城、漫澗水、茅城(故茅亭)、茅津、咸陽澗水、虢國上陽、金人
經 又東過陜縣北。
注 橐水出橐山,西北流。又有崖水出南山北谷,徑崖峽,北流與干山之水會。水出干山東谷,兩川合注于崖水。又東北注橐水,橐水北流出谷,謂之漫澗矣。與安陽溪水合,水出石崤南,西徑安陽城南。漢昭帝封上官桀為侯國。潘岳所謂『我徂安陽』也。東合漫澗水。水北有逆旅亭,謂之漫口客舍也。又西徑陜縣故城南,又合一水,謂之瀆谷水,南出近溪,北流注橐。橐水又西北徑陜城西,西北入于河。
河北對茅城,故茅亭,茅戎邑也。《公羊》曰『晉敗之大陽』者也。津亦取名焉?!洞呵铩肺墓辏夭x,自茅津濟,封崤尸而還是也。東則咸陽澗水注之,水出北虞山南,至陜津注河。河南即陜城也。昔周、召分伯,以此城為東、西之別,東城即虢邑之上陽也,虢仲之所都,為南虢,三虢,此其一焉。其大城中有小城,故焦國也,武王以封神農之后于此。王莽更名黃眉矣。戴延之云:『城南倚山原,北臨黃河,懸水百余仞,臨之者咸悚惕焉?!晃鞅睅Ш?,水涌起方數十丈,有物居水中,父老云,銅翁仲所沒處。又云,石虎載經于此沉沒
,二物并存,水所以涌,所未詳也。或云:翁仲頭髻常出,水之漲減,恒與水齊。晉軍當至,髻不復出,今惟見水異耳,嗟嗟有聲,聲聞數里。
按秦始皇二十六年,長狄十二見于臨洮,長五丈余,以為善祥,鑄金人十二以象之,各重二十四萬斤,坐之宮門之前,謂之金狄。皆銘其胸云:『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以為郡縣,正法律,同度量,大人來見臨洮,身長五丈,足六尺?!焕钏箷?。故衛恒《敘篆》曰:『秦之李斯,號為工篆,諸山碑及銅人銘,皆斯書也。』漢自阿房徙之未央宮前,俗謂之翁仲矣。地皇二年,王莽夢銅人泣,惡之,念銅人銘有皇帝初兼天下文,使尚方工鐫滅所夢銅人膺文。后董卓毀其九為錢。其在者三,魏明帝欲徙之洛陽,重不可勝,至霸水西停之?!稘h晉春秋》曰:或言金狄泣,故留之。石虎取置鄴宮,苻堅又徙之長安,毀二為錢
,其一未至而苻堅亂,百姓推置陜北河中,于是金狄滅。余以為鴻河巨瀆,故應不為細梗躓湍;長津碩浪,無宜以微物屯流。斯水之所以濤波者,蓋《史記》所云魏文侯二十六年,虢山崩,壅河所致耳。獻帝東遷
,日夕潛渡,墜坑爭舟,舟指可掬
,亦是處矣。
譯文
河水又往東流,經過陜縣的北面。
橐水發源于橐山,向西北方流。又有崖水發源于南山的北谷,經過崖峽,往北流,與干山之水會合。干山之水發源于干山東谷,兩水會合,注入崖水。崖水又往東北注入橐水。橐水往北流,出山谷之后,便稱為漫澗。澗水與安陽溪水會合,安陽溪水發源于石崤的南面,往西流經安陽城南。漢昭帝把安陽封給上官桀,立為侯國。這就是潘岳所說的:“我前往安陽?!卑碴栂鶘|流,會合漫澗水。水的北邊有座旅館,稱為漫口客舍。又往西流經陜縣舊城的南面,又與一條水道會合,稱為瀆谷水,發源于南面的近溪,往北流注入橐水。橐水又往西北流,過陜城的西面,向西北流,匯入大河。
河水北與茅城相對,這是從前的茅亭,是古代茅戎的城邑?!豆颉氛f:“晉國在大陽打敗他們(茅戎)?!倍煽谝虼说妹!洞呵铩酚浭觯何墓辏ㄇ傲模?,秦伯攻打晉國,從茅津渡河,在崤山秦軍堆積尸首的地方堆封泥土之后退回。東面有咸陽澗水注入,水發源于北虞山的南面,流至陜津注入大河。大河的南岸就是陜城。從前周公、召公分管諸侯,以這座城作為東、西的分界。東城就是虢國的上陽,是虢仲定都的地方,稱為南虢。古代有三個虢國,這是其中之一。大城之中還有小城,就是古代的焦國,周武王把神農氏的后裔分封在這里。王莽改名為黃眉。戴延之說:“城的南面倚靠山地,北面瀕臨黃河,瀑布往下直瀉百余仞,身臨崖岸的人,都不禁心驚膽戰?!贝蠛泳蛷某堑奈鞅狈搅鬟^,洶涌的河水翻騰而過,延續數十丈。水中不知藏著什么怪物,父老們都說:這是銅翁仲沉沒的地方。又說:后趙石虎運載石經,也在這里沉沒。這兩種物件都在水下,所以使河水翻騰,但詳情卻不得而知。有人說:以前銅翁仲的頭上發髻時常露出水面,無論水漲水退,一直與水位齊平。但自從晉軍就快來臨,發髻就不再露出,現在只能看見水流有異樣,嘩啦嘩啦的響聲,幾里之外就能聽到。
查證史書,秦始皇二十六年(前二二一),在臨洮出現十二個長狄人,每個身高五丈有余,認為是吉祥的征兆,于是仿照他們的模樣,鑄造十二個銅人,每個重二十四萬斤,放置在皇宮大門的前面,稱之為金狄。每個都在胸前刻字:“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以為郡縣,正法律,同度量,大人來見臨洮,身長五丈,足六尺?!庇衫钏箷鴮?。因此衛恒《敘篆》說:“秦朝的李斯,以擅長篆書著名,各處山上的石碑以及銅人上的銘文,都是李斯所寫?!钡搅藵h朝,從阿房宮移徙到未央宮前面,民間稱之為翁仲。地皇二年(二一),王莽在夢中見到銅人哭泣,內心感到很不安,想起銅人身上刻有“皇帝初兼天下”的銘文,命令尚方派遣工匠鏟掉夢中所見銅人胸上的文字。其后董卓銷毀其中九個,用來鑄造銅錢。保留的仍有三個,魏明帝準備把它們移徙到洛陽,但太重無法搬運,只好停在霸水西岸?!稘h晉春秋》說:有傳說金狄流淚,所以把它們留下。石虎把它們搬到鄴城的皇宮,苻堅又把它們移徙回到長安,銷毀兩個用來鑄錢,另一個還未運抵長安,苻堅政權已經發生動亂,百姓把它推到陜城以北的大河之中,于是金狄全都毀滅了。我認為廣闊洪流,不應該被細小的物件所阻塞;滾滾巨浪,不會因微物而斷流。這處的河水之所以波濤洶涌,是由于《史記》所記述“魏文侯二十六年(前四二○),虢山崩塌”,阻塞河道,造成了激流的。漢獻帝東遷,天黑后偷偷渡河,隨從和士兵紛紛從高岸跳下,爭先恐后地爬上渡船,已登船的人揮刀亂砍,掉落船上被砍下的手指,隨便可以拿起一大把。事發的地方就在這里。
賞析與點評
黃河往東流到陜城之下,兩岸的山勢已經逐漸平緩。而陜城就是峽谷東端的城邑,古代人的觀念,陜城往東就是平坦的中原大地,陜城往西就進入崇山阻隔的關中,因此有“分陜”的說法。今天的陜西省,就是因此得名,但陜西省的東界還要往西,在潼關附近。現在的陜縣隸屬河南省三門峽市。
陜縣和縣東的三門峽,自古以來是戰略重地,周朝把同姓的族人分封于此地,建立虢國(虢國的后裔以郭為姓氏),其后又分為東虢、西虢、小虢等分支。春秋時,晉國滅虢,發生了“假途滅虢”的故事,控制了此地。陜縣附近的黃河渡口名為茅津,波濤相當洶涌,經常有翻船事故。西晉末五胡在中原混戰時,曾經嘗試從長安把秦朝所鑄金人,及漢朝所刻石經運送到東方,卻在這里翻船沉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