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經注(中信國學大典)
- 張偉國 饒宗頤
- 1015字
- 2019-01-04 06:40:31
秦函谷關
經 又東過河北縣南。
注 (門水)又東北徑邑川城南,即漢封竇門之故邑,川受其名,亦曰竇門,城在函谷關南七里。又東北,田渠水注之。水出衙山之白石谷,東北流徑故丘亭東,是薛安都軍所從城也。其水又徑鹿蹄山西,山石之上有鹿蹄,自然成著,非人功所刊
。歷田渠川,謂之田渠水,西北流注于燭水。燭水又北入門水。水之左右,即函谷山也。
門水又北徑弘農縣故城東。城即故函谷關校尉舊治處也
,終軍棄于此
。燕丹、孟嘗亦義動雞鳴于其下,可謂深心有感,志誠難奪矣。昔老子西入關
,尹喜望氣于此也。故趙至《與嵇茂齊書》曰:『李叟入秦
,及關而嘆。』亦言《與嵇叔夜書》。及關尹望氣之所,異說紛綸,并未知所定矣。漢武帝元鼎四年,徙關于新安縣,以故關為弘農縣、弘農郡治。王莽更名右隊。劉桓公為郡,虎相隨渡河,光武問而善之。其水側城北流而注于河。
譯文
又往東經過河北縣南。
門水又往東北流,經過邑川城的南面,這就是西漢封給竇門的食邑故地,水道因人而得名,亦稱為竇門,城在函谷關以南七里。又往東北流,田渠水注入。田渠水發源于衙山的白石谷,往東北流,過故丘亭的東面,這是薛安都軍隊所筑的城。這條水又經過鹿蹄山的西面,山石之上有鹿蹄的印跡,是自然生成,并非人工所鑿。這條水經過田渠川,稱為田渠水,往西北流,注入燭水。燭水又往北注入門水。水道的左右兩岸,便是函谷山了。
門水又往北流,經過弘農縣故城的東面。這座城就是從前函谷關校尉的治所,漢朝人終軍在這里丟失了過關的憑證。燕太子丹、齊孟嘗君也因他們的義氣,感動門客,在關下模仿雞啼,使他們可以連夜出關,可以說用心深遠,志誠感人,他們與門客的互相信任,堅定難以動搖。從前老子西入函谷關,尹喜在這地方觀望氣色。因此趙至《與嵇茂齊書》說:“李老先生西入秦國,到達關前喟然嘆息。”也有人說這句話出自《與嵇叔夜書》。至于關尹望氣的所在,各種說法紛紜,不知如何定奪。漢武帝元鼎四年,把函谷關城遷徙往新安縣,在舊關城設立弘農縣和弘農郡治,王莽改稱為右隊。劉桓公擔任郡太守時,有老虎跟著他渡河,光武帝問清楚情況之后,對他非常贊許。這條水沿著城邊往北流,注入大河。
賞析與點評
春秋時代,函谷關阻扼了秦國勢力向東擴展,成為秦晉、魏晉必爭之地,漢朝以后,函谷關仍是位于關中的首都長安的東面最重要要塞,關城移至函谷的東口。古代有多個王朝定都長安或洛陽,函谷關成為兩都之間的交通孔道,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多次重要戰爭。唐朝以后,長安不再成為都城,函谷關的重要性大幅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