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經注(中信國學大典)
- 張偉國 饒宗頤
- 1436字
- 2019-01-04 06:40:31
潼關、風陵渡、函谷
【】注 河在關內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濩水注之。水出松果之山。北流徑通谷,世亦謂之通谷水,東北注于河,《述征記》所謂潼谷水者也。或說因水以名地也。河水自潼關東北流,水側有長坂,謂之黃巷坂。坂傍絕澗,陟此坂以升潼關,所謂『溯黃巷以濟潼矣』。
歷北出東崤,通謂之函谷關也。邃岸天高,空谷幽深,澗道之峽,車不方軌,號曰天險。故《西京賦》曰:『巖險周固,衿帶易守,所謂秦得百二,并吞諸侯也?!皇且酝踉f隗囂曰
:『請以一丸泥
,東封函谷關,圖王不成,其弊足霸矣。』郭緣生《記》曰:『漢末之亂,魏武征韓遂、馬超,連兵此地。今際河之西,有曹公壘。道東原上,云李典營。義熙十三年,王師曾據此壘?!弧段髡饔洝吩唬骸貉芈峰藻疲牒懒?,有舊城,城周百余步,北臨大河,南對高山
?!灰κ现藐P以守峽
,宋武帝入長安
,檀道濟、王鎮惡
,或據山為營,或平地結壘,為大小七營,濱帶河險,姚氏亦保據山原陵阜之上,尚傳故跡矣。關之直北,隔河有層阜,巍然獨秀,孤峙河陽,世謂之風陵
。戴延之所謂風塠者也。南則河濱姚氏之營,與晉對岸。
譯文
河水在關內往南流,水流撞激關山,因此稱為潼關。濩水在這里注入大河。濩水發源于松果之山,往北流,經過通谷,民間也稱之為通谷水,往東北流,注入河水,這就是《述征記》所說的潼谷水。也有說法是地名依水名而來。河水從潼關往東北方流去,水道邊有長長的堤坂,稱為黃巷坂。堤坂依深澗旁而建,沿堤坂往上行,可以到達潼關,所謂“上溯黃巷通往潼關”,就是指這堤坂路。
往北出了東崤,通稱為函谷關。陡直的岸壁高入天際,空谷幽暗深沉,澗邊的山路狹窄,容不下兩車并行,號稱天險。因此《西京賦》說:“四周絕壁堅不可摧,形勢險要易守難攻,所謂秦國有以二當百的優勢,因而并吞了列國?!币虼送踉握f隗囂說:“只需要用一顆丸泥(派一點兵),在東端封住了函谷關,就算做不成皇帝,最低限度也足以稱霸一方?!惫壣妒稣饔洝氛f:漢朝末年天下大亂,魏武帝征伐韓遂、馬超,在這里連兵會戰。現在西面的河岸上,有曹公壘;道路東面的平原上,據說是李典駐軍的營地。東晉義熙十三年,朝廷的大軍曾經占領這處營壘?!段髡饔洝氛f:“沿著彎曲的道路,進入狹窄的小路前行六里,有一座舊城,方圓百余步,北靠大河,南對高山?!边@是后秦姚氏為防守峽谷而設立的關隘。宋武帝領兵進入長安,檀道濟、王鎮惡等將領,有些依山扎營,有些在平地結壘,大大小小共有七處營盤,依靠大河天險據守;姚氏也占據著山上平地和山岡,遺跡仍然存在。函谷關的正北,隔著大河,有一座層疊的山嶺,高聳特出,屹立在河的北岸,民間稱之為風陵,也就是戴延之所稱的風塠。南岸的姚氏營地,與晉軍隔岸對峙。
賞析與點評
風陵渡位于黃河轉向東流的河彎之處,是古代黃河上最大的渡口,現在是山西、陜西、河南三省的交界點,今山西省芮城縣有風陵渡鎮,架設了貫通三省的風陵渡高速公路大橋。相傳軒轅黃帝與蚩尤大戰于涿鹿,蚩尤施展法術,頓時大霧迷天,黃帝的將士迷失方向,不能作戰。在危急關頭,黃帝部將風后(也稱風伯),獻上指南車,給大軍指明方向,擺脫了困境,終于戰勝蚩尤??上эL伯戰死沙場,黃帝把他葬在黃河邊上,后世稱風伯的墓冢為風后陵,又稱風陵。風陵附近的渡口就是風陵渡。
崤山山脈逼近風陵渡以南的黃河南岸,因此自潼關以東至陜縣百多公里的道路,必須從崤山的峽谷中穿過,這峽谷古代稱為函谷,是非常重要的戰略要塞,西周初稱為桃林塞,春秋時晉國越過黃河控制了這要塞,在峽谷的西口建筑關城,駐兵鎮守,稱為函谷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