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權設計:互聯網+時代創業公司股權架構
- 郭勤貴 耿小武
- 1520字
- 2019-01-04 06:36:00
大眾創業:股權是企業的根
現在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年代,伴隨著第四次創富的浪潮,“股權”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股權的書籍、培訓如雨后春筍,紛紛涌現。股權既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藝術。多少企業成也股權,敗也股權。我們今天聊聊創業股權。股權,想說愛你不容易。
中國歷來重視天時、地利、人和,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對創業公司來說,人和離不開企業的股權設計。我經常提到股權設計的道、法、術、器。
先用一個例子來講明道、法、術、器的概念。一輛奧拓車和一輛奧迪車同時從鄭州往廣州開,哪個先到?你可能回答:奧迪先到。那假如奧迪的司機是一個才學會開車的、長發飄飄的美女,沒在高速上開過車,而奧拓的司機是一個有著十年駕齡的老司機,答案是不是會不一樣?奧拓車、奧迪車是“器”,而司機的技術則是“術”,即使器有優劣,術也可以彌補器的不足。
同樣水平的司機,結果會不會一樣?假如奧拓走的是高速,而奧迪走的是國道或者省道,結果也有可能是奧拓先到,這是“法”。法不同,結果也不同。
法也相同,結果就一樣嗎?假如同時從鄭州出發,目的地是廣州,奧拓往南開,奧迪往北開,奧迪開得越快,可能離目標就越遠。這即是“道”。
在合伙股權設計中“道法術器”依然有效。
器,指的是合伙人的根器,即智商、情商是不是高。未必智商高、情商高的合伙人一定能干成大事,假如他們之間的利益分配沒有設計好,即合伙股權設計沒有做好,越是能人可能分的越快。假如合伙人之間的利益分配設計好了,并且制定好規則、協議、章程作為企業發展的基本制度,則合伙有了穩定的根基,有利于企業的發展。
道,即企業為何而存在,企業的方向。企業存在的理由有三個層次:一是為解決合伙人個人的生存、發展問題;二是為解決合伙人、員工發展的平臺,讓員工也成為事業的合伙人;三是為社會、國家謀福利,為人類健康、幸福而存在,這是企業的道。如果企業存在的道反了,如生產地溝油的企業,“器法術”越好,危害越大。
術,即股權設計。股權設計是企業的根基,就像蓋大樓的圖紙一樣重要。蓋一座大樓,必須要有一張圖紙;如果只是搭一個小棚子,可能就不需要圖紙。企業想做大做強,也需要一張股權圖紙;如果僅僅開個夫妻店,可能就不需要股權圖紙。
股權就是企業的根,樹沒有根會死掉,股權出問題企業也難活。創業企業失敗的原因,固然有市場的原因、產品的原因,但是很大比例是因為股權設計失當導致企業夭折。企業的死亡不是死于外部的競爭,而是死于企業內耗。中國有句老話:生意好做,伙計難擱。“合伙”大部分都是兄弟式合伙,仇人式散伙。這跟中國人的離婚差不多,沒有幾個和平分手的。散伙時的心理我不好過,你也不能好過。
股權設計,事關企業的未來,是企業的根基。新一代的企業家由產品經營上升到資本經營。新一代的企業家要將企業做大做強,離不開股權設計、公司治理。縱觀世界,99%的好公司都是公眾公司,90%的百年老店都不是家族企業。公眾公司擁有完善的股權治理架構。例如,某老總在監獄里,其公司依舊正常運轉,而另一位老總進監獄后其公司卻瓦解了。之所以有這樣的差別,就是股權治理架構的差別。如果想讓你的企業真正實現百年老店,完善的股權治理架構是繞不開的。
新一代企業家還要有股權也是商品,可以買賣的理念。天使投資人王剛,70萬投資嘀嘀打車,3年時間回報超35億。未來十年是股權投資的黃金十年,如過去十年的房地產市場,是黃金十年。新一代的企業家,你考慮過用股權融資嗎?現在,企業普遍在銀行借錢困難,民間借錢也特別難。股權融資的工具你會用嗎?例如我們服務的一家企業,去年利潤300萬,經過進行股權模式的梳理,估值1.5億,然后通過出讓20%的股份融資3000萬。
股權伴隨企業從生到死,一路相隨。開始在某一個領域創業時,核心大股東吸引一批創業合伙人,他們之間需要股權分配。企業干大了,核心大股東需要給核心員工一些股份,以顯示企業不僅是核心大股東的,還是大家的。萬科的副總裁郁亮提出:雇傭制已死,事業合伙人制已生。企業不斷發展壯大,需要股權融資。企業股權如何進行估值?融資時怎么跟投資人談?占多少股份?怎么控制公司?這離不開股權設計。當你考慮股權投資時,就是要在別人的公司里占股份,你在擬投資的公司里,是想擁有絕對控制權、相對控制權,還是一票否決權?這就需要了解股權。企業家的夢想就是股權的財富傳承。而企業從小到大,股權法律風險管理貫穿始終。
股權是企業的根,是如此重要,你重視企業的股權了嗎?
股權時代:中國新一代的創富機會
中國的發展已經由計劃經濟發展到市場經濟,進而進入了資本經濟的新時代,人們的財富除了用“鈔票”來衡量之外,更增添了“股票”“股權”“期權”等財富衡量維度。“大眾創業”也包括讓更多的人成為股東,參與資本的運作。股權投資將成為最賺錢的商業模式之一。
我們服務的一家燴面企業,用了我們的股權設計整體方案,未開業就估值1000 萬,融來200萬元資金,占股20%。開業一年,用我們的股權激勵方案,一年開出五家直營店,并采用股權眾籌方案,解決了開店的資金問題。一年半以后,企業估值達到5000萬。這在傳統企業是不敢想象的。
我總結這家燴面企業股權融資的成功,主要有以下兩點。
1.定位精準,觀念升級,借助資本市場,商業模式清晰
企業未成立,創始人就在深度思考,企業將來如何在競爭中勝出,如何占領消費者的心智,如何走差異化路線,如何贏得資本的青睞。企業負責人張耀軍先生經過調研,找到自己的優勢,聚焦單品,做傳統燴面的顛覆者、創新者,定位快餐燴面。提出“不膩不膻,快速出餐”,燴面一分鐘可以端到客戶面前。
創始人對燴面進行產品研發,700天研制一碗面,看似慢實則快。企業成立之初,先解決產品的標準化、流程化問題,一碗面三分鐘以內做好,不再依賴大廚的手藝,如麥當勞、肯德基模式,這家企業成為燴面中的快餐。
企業家對企業未來的戰略清楚,定位精準,這樣的企業一出生,就會贏得資本市場的青睞。
2.變以終為始的思維到以始為終的思維
舉一個例子:父母教育孩子,有的是順其自然進行教育,即小學、初中、高中,孩子上到哪算哪,這是以始為終的思維;還有的是因材施教,提前布局,包括提前購買學區房,找準孩子的特長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這是以終為始的思維。
這家燴面企業用以始為終的思維,做出三年、五年的規劃,設定完整的股權架構,并預留投資人的股份和員工股權激勵的股份,事先做好股權激勵方案。我們協助企業進行股權設計和估值。讓投資人了解企業的戰略、規劃,投資人才愿意投200萬元,占股20%才成為可能。這家企業贏在深度思考、深度布局的能力。
股權激勵:創業公司成功的秘籍
案例:
喜家德蝦仁水餃358合伙模式——用成功復制成功
我們股權團隊參與喜家德蝦仁水餃的358合伙模式,極大地調動了店長培養人才的積極性,在連鎖快速擴張之時保證了人才的輸送,解決了連鎖發展最大的難題。喜家德蝦仁水餃現在全國有420家店,其創始人高德福的夢想是在其有生之年培養100個千萬富翁。到底什么是358模式?
一、什么是358模式
1.店長股份獎勵
“3”就是3%,即所有店長考核成績排名靠前的,可以獲得干股“身股”收益,這部分不用投資,是完完全全的分紅。
“5”就是5%,如果店長培養出新店長,并符合考評標準,就有機會接新店,成為小區經理,可以在新店“投資入股5%”。
“8”就是8%,如果一名店長培養出了5名店長,成為區域經理,并符合考評標準,再開新店時可以在新店“投資入股8%”。
另外還有“20”,就是20%,如果店長成為片區經理,可以獨立負責選址經營,此時就可以獲得新店“投資入股20%”的權利。這種方式極大地調動了店長培養人的積極性。并且店長與新店長之間利益相關,溝通成本極低。
2.管理層股份獎勵
對于公司職能管理層,也根據不同的層級設定考核標準。達成考核標準,即可以2%和5%占比投資入股到新開門店,獲得門店收益。職能管理層的成功也給員工帶來十足的干勁。喜家德蝦仁水餃董事長高德福的理念是:用成功復制成功,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調研時,多位員工表示對投資入股非常期待:我得努力干,你看某某人干得非常好,進步非常快,我不努力就要落后了。
二、358模式實例調研
哈爾濱:區域總經理,程女士
目前主管沈陽、長春、哈爾濱的程總是喜家德的店長,同樣是喜家德第一批受益于平臺助力和358模式的人,當年正是由于看好這種發展模式,程總放棄了自己經營的生意,義無反顧地來到喜家德。憑借358模式,目前她已實現年收入300萬元以上,同時她也是堅定的傳承者。程總說,在喜家德真正感受到了一生做好一件事的專注付出帶給她的回報,企業的平臺使她能夠有今天的成就。依靠358模式她培養出了一批區域經理和小區域經理,目前她已經是三個城市的區域總經理。
沈陽:區域經理,王女士;哈爾濱:區域經理,楊女士
王經理和楊經理是典型的80后,獨立自主有見解,大學畢業后頂著家人的反對來到喜家德,其中一位放棄了家人給安排好的工作,另一位更是放棄了考研的機會。兩位年輕人的想法都是:要做就做行業的第一品牌,要選就選最有發展潛力的平臺。通過努力,兩位經理分別用10個月和12個月時間就實現投資入股,成長為企業合伙人,在收入上也遠超同齡人,她們用事業上的成績說服了家人,令朋友、同學羨慕。傳統行業更要付出百倍熱情去專注,才能成為專家。在她們身上,明顯感受到一生做好一件事和平臺文化對她們的影響。
走訪過程中,還有很多這樣的案例,比如接受我們調研的一位僅畢業1年的大學生,不僅半年時間快速成長為店長,而且還帶出了一個店長,成為小區域經理。他時刻想的是:如何找到合適的人,把他們盡快培養出來。358確實效果顯著。
三、喜家德數據的啟示
(1)358模式經過持續完善,目前在企業當中獲得了90%左右的高度認同。
(2)依托358模式,喜家德優秀店經理的流失率不到5%,享受到358模式收益的小區經理更是全年零流失。而普通餐飲企業流失率是30%~50%。
(3)3%的身股收益不受年限和資歷限制,而要具備5%的投資入股資格,平均計算下來只需要不到19個月。在此基礎上再經過14個月左右,又可以獲得8%投資入股的資格。裂變速度令人咂舌。當然,在這個平臺上奮斗越久,創造的價值越大。
喜家德蝦仁水餃股權激勵成功的案例,讓我們看到股權激勵的創新性。股權激勵不是照搬照抄,而是為企業量身定做。通過合適的股權激勵方案,可以讓企業成為員工創業的平臺,實現利益綁定,最大限度地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實現員工和企業的共贏。
股權融資:創業公司的吸金大法
股權融資是現行最流行的融資方式之一,這種融資方式受到廣大創業者青睞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股權融資的含義
股權融資是企業的股東愿意出讓部分企業所有權,通過企業增資的方式引進新的股東的融資方式,即資金融出方通過購買資金融入方的股票實現資金的流通。資金融通發生后,資金融出方成為資金融入方的股東,擁有公司的部分股權,行使股東權利,并可從公司股息紅利和股票轉讓中獲得收益;資金融入方在融入資金后擴大生產規模,增強企業的盈利能力。
股權融資所獲得的資金,企業無須還本付息,但新股東將與老股東同樣分享企業的盈利與增長。股權融資的特點決定了其用途的廣泛性,既可以充實企業的營運資金,也可以用于企業的投資活動。而債權融資則不同。債權融資是指企業通過借錢的方式進行融資,債權融資所獲得的資金,企業首先要承擔資金的利息,另外在借款到期后要向債權人償還資金的本金。債權融資的特點決定了其用途主要是解決企業營運資金短缺的問題,而不是用于資本項下的開支。
股權融資在企業投資經營方面占據一定的優勢。
二、股權融資的特點
● 長期性,股權融資籌措的資金具有永久性,無到期日,不需歸還;
● 不可逆性,企業采用股權融資無須還本,投資人欲收回本金,需借助于流通市場;
● 無負擔性,股權融資沒有固定的股利負擔,股利的支付與否和支付多少視公司的經營需要而定。
股權是企業的初始產權,是企業承擔民事責任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基礎,也是投資者對企業進行控制和取得利潤分配的基礎。
股權融資形成的所有權資金的分布特點,以及股本額的大小和股東分散程度,決定了一個企業控制權、監督權和剩余價值索取權的分配結構,反映的是一種產權關系。
三、股權融資的渠道
股權融資按融資渠道劃分主要有兩大類:公開市場發售和私募發售。
所謂公開市場發售,是指通過股票市場向公眾投資者發行企業的股票來募集資金,包括我們常說的企業上市、上市企業的增發和配股都是利用公開市場進行股權融資的具體形式。
所謂私募發售,是指企業自行尋找特定的投資人,吸引其增資入股企業的融資方式。絕大多數股票市場對于申請發行股票的企業都有一定的條件要求,例如中國對公司上市除了要求連續3年盈利之外,還要企業有5000萬元的資產規模。因此對大多數中小企業來說,較難達到上市發行股票的門檻,私募成為民營中小企業進行股權融資的主要方式。
股權結構:創業公司必須面對的難題
一、股權結構的重要性
我們在談論、探討、研究企業管理問題的時候,往往會從戰略、流程、市場、績效考核、人力資源、制度建設、企業文化等方面入手,但這些可能多少有些“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嫌疑,最終結果也只是“治標不治本”,治本則需要討論公司股權結構。
相對于股權結構,公司戰略、組織流程、市場營銷等其他各個方面都顯得次要。不同的股權結構發揮不同的作用。股權結構不僅決定了權利關系、企業理想,還決定了包括公司戰略、組織流程、決策方式等在內的各種公司行為(態度、方法以及表現),并最終導致了相應的結果,即績效。只有企業發展到了一定程度,股權結構的影響力才開始逐步減小,但同時這本身還意味著股權結構的自然作用,是產權結構讓事情發生了變化。
二、股權結構背景:企業低存活率與合伙人股權
業內有種說法,投資=投人=投股權結構。可見,股權結構對一家公司長遠發展的重要性。根據國家工商總局統計數據,截至2015年5月底,中國的企業數量是1959.4萬戶。中國每天有1萬多家企業注冊,平均每分鐘誕生7家企業。但是,中國企業的存活率卻很低,近一半企業的存活期不到4年。
即便是拿到融資的企業,也很難說都能存活。易凱資本CEO王冉提出“警惕C輪死”,預測90%企業會死在C輪。很多企業會走上“一年發家,二年發財,三年倒閉”之路。我們不去逐一分析每家創業企業具體的死因。但是,影響創業企業生死存亡的,肯定包括合伙人股權分配不合理的因素。
三、股權分配:利益結構要合理
現實生活中,股權結構的情形大致有如下三個大類。
1.股權平均分配,企業致命隱患
我們在現實中經常碰到這樣的股權比例:兩個人合伙,一個人51%,一個人49%,或每個人50%;三個人合伙,分別為40%、30%、30%,甚至有的是各33%;四個人合伙,每個人25%;五個人合伙,每個人20%。
為什么平均股份會失敗?我歸納原因如下:
首先看兩個漢字:忠與患。一個“中心”是忠心耿耿的“忠”,兩個“中心”是禍患無窮的“患”,創業企業如果有兩個中心,誰說了算?國不可一日無君,家不可一日無主。企業股東都說了算,結果可想而知。
其次思考:人和人為什么會合伙?因為1+1大于2,合伙的目的是為了創造更大的價值而不是相反。人與人的合作背后到底是什么?試問誰愿意和一個乞丐交朋友?那為什么我們不愿意和一個乞丐交朋友呢?
我們再去思考為什么合伙人會分手。因為人和人的能力不一樣,對企業的貢獻一定不一樣。如果股份平均,能干的人長期付出卻得不到更多回報,干著干著就不想干了。“價值”一詞隱含的意思是付出與收獲要匹配。干的不一樣,得到的一樣,一定出問題。人與人的合作起步于“情”,但是最后一定長久于“利”!當利益失衡的時候,也就預示著股東的合作開始瓦解。
這就是股權平均分配里的問題。如果你要再次創業,千萬不要平分股份。最好的股份結構是這樣的:1大于2+3、1大于2+3+4。在創業初期一定要一個人說了算。如果你的企業沒有核心大股東,你們平均股份,那么趁著企業還不大,要趕緊調整;否則越走越累,平均股份是走不長久的。
觀察身邊成功的企業,往往有一個核心大股東說了算,如馬云之于阿里巴巴,任正非之于華為,劉強東之于京東。
初創企業,不要用兄弟情誼去追求共同利益,而要用共同利益去追求兄弟情誼。平均股份的企業之所以還活著還可能是因為企業還沒有賺大錢,彼此之間的矛盾還不是足夠大。
2.股權人資倒掛,發展潛力受阻
羅振宇與合伙人申音,股權比例羅振宇占18%,申音占82%,合作一年估值1個億,倆人就分手了。我判斷他們分手的原因是:合作之初羅振宇占的股份太少了,為以后分手留下隱患。
舉一個例子:我認為中國90%以上的企業家是不懂股權的,股權培訓市場非常大。現在我準備和投資人啟動股權培訓,啟動資金需要100萬,我只有10萬,需要找投資人給我投資,股份比例怎么分?傳統觀點是投資方占比90%,我占比10%。這樣合理嗎?
2016年我的目標是100場培訓,1萬人聽,10萬+粉絲,1000萬收入。按此計算,2016年利潤至少在600萬,如果投資方占比過高,會挫傷人力股即我本人的積極性,顯然合作不會長久。
那如何設計股份比例呢?既要對資本定價,還要對人力進行定價,在此例中,可以采取資本占比不超過20%的原則,進行動態的股權設計,最終實現長遠合作。
3.股權相對均等,人數太過分散
近期我碰到一起股權設計的案例,創業的股權結構是這樣的:六個人創業,核心大股東占34%,還有兩個股東占10%,剩下的兩個股東占15%,還有一個占16%。這樣的比例如何?
這種情況有別于上述“一股獨大”和“絕對均等”的形態,是介于兩者之間的股權分布狀態。在比較分散的前提下,一個或少數幾個股東占有相對比較集中的股權,相對控股,并發揮召集人的作用。
應該說,每一種股權分布都有它的肯定和積極意義,但一個合理的股權設計可以讓創業公司日后避免諸多不必要的糾紛和麻煩。諸多失敗的合伙人,其導火索都是一份失敗的股權結構設計。
多位合伙人一定要有主導者,且主導者需要把控股權分配。當然,這并不一定要有足夠多的控股,眾所周知馬云在阿里巴巴的持股不超過8%。股權控制的關鍵在于股權分配形式——2/3左右的股權需要集中分配給“有需要”的主體,可以是一個人或者是多個人。
隨著聯合創業成為主流,公司股份需要在多個團隊成員間進行分配,主導者的股份占比顯著降低,部分主導者融資之前的股份比例甚至不到35%。但事實上,從一個中長期的角度來看,過于分散、平均的股權結構對公司可能是隱患,甚至成為公司發展道路上的一個“暗雷”。
初創企業必須推選出明確的主導者來做絕對的大股東。如果創業初期大家的貢獻和條件相差不大,建議主導者通過個人向公司注資的方式獲得更高的股權。股份上的明顯優勢對于主導者在團隊內部增強影響力和話語權很有幫助。但與此同時,主導者持有的股份比例也不能過高,需要為創始團隊留出股份,也為員工和后續核心成員留出期權的空間。
合伙創業的時候,大多是因為惺惺相惜、理念相同;而分道揚鑣的原因卻可以有很多,為了在出現這種窘境時盡可能地保護公司和全體股東的利益,創業之前一定要提前簽好退出協議,明確不同退出情況下的股份處理和轉讓相關條款、機制。如果創業之前顧及情面,沒有明確規定出現問題后的應對和調整機制,一旦不利情況發生,公司和剩余股東將陷于被動的境地。
創業期的公司一般都是有限責任公司,出資形式可以是現金、實物、知識產權等,其中現金以外的出資需要評估或者大家協商,按價值設定股權比例。即資金算一部分,工作能力算一部分,原來的背景、將來的貢獻也算一部分,從這三個層面來劃分股權比例。股權分配的基本原則是:利益結構要合理,與貢獻要正相關。比如銷售型公司,負責銷售的創始人占股份多一些;而產品型公司,負責研發的創始人就占股多一些。基本的原則就是股權只發給不可被替代的人,可被替代的人一般不需要股權。
對于一開始不在公司工作的創始人,大家評估他的貢獻,給他一定的股權,建議不要超過5%。這種創始人往往都是資源型的,比如可能掌握一些流量或者有一些客戶關系,在創業初始特別重要,但是公司發展到一定的階段,重要性就會降低。如果他拿的股份太多,反而會變成一個障礙。如果覺得這樣的人比較重要,可以在利益分配上根據他提供的資源給一些補足。創始人不在公司全職工作,這種兼職創業基本上成功率很低。
只出資金的創始人其實就是一個民間的天使投資人,也可以給股份。對一個公司來說,出資人占什么樣的比例,實際操作者又占什么樣的比例,需要一個博弈過程才能達成共識,想一下子確定下來是比較難的。但是,第一期天使投資人,最好不要超過30%。如果太高,再做幾次融資,主要的創始人很可能就不控股了,對有著長遠創業激情的創始人會是一個傷害。
四、決定發起人股權比例的四因素
股權結構設計,股權分配比例是基礎。股權比例不合適,是股權結構設計的硬傷,也是導致創業團隊分家的重要原因。每個發起人的股權比例取決于四個因素:創始人身份、發起人身份、出資額、崗位貢獻。
首先,創始人身份股,是指CEO身份應該獲得的股權比例額度,是其獨占的。為何要讓其獨占呢?主要是因為在創業項目發起時,CEO往往是牽頭人,是創意的來源,其對該創業項目最具有使命感,這樣的人如同華為的任正非、阿里巴巴的馬云。在比例上,參考值為25%,如果是3人以上團隊,該配額不應低于20%。根據早期發起人的多少,可上下浮動10%。
其次,發起人身份股,是指合伙人身份應獲得的比例額度,這部分是均分的。均分就是吃大鍋飯。在這里各個合伙人一起創業,應無論職務、出資一律平均獲得該配額的股權分配。這部分比例,一般為10%左右。
再次,出資額,是指現金出資以及渠道資源等能評估作價、能獲得的股權,不包括來自外部的天使或種子投資,僅僅考慮全職的發起人的出資。對于這部分股權比例的額度,各發起人按照實際出資比例獲得分配,一般來說該部分所占的股權比例應不超過20%。
此外,崗位貢獻股,是指發起人所在的崗位,能給創業公司帶來的預期業績貢獻。能夠獲取這部分股權的,應該為全職創業的發起人。該部分比例一般為45%。根據發起人職位和公司業務導向,確定各自比例,可在均分原則上進行浮動調整。如果是兼職,則只能是該崗位全職的20%股權,其余待全職后可分配。
同時,考慮早期發起人自有資本投入的情況,這能夠避免傳統模式下,誰出資比例高誰獲得的股權比例就高的弊端。
五、結語
我們已經進入合伙創業的新時代。在這個新時代,創始人需要可以并肩作戰的合伙人。而公司核心創業團隊之間建立共創、共擔、共享以及陽光透明、相對公平合理的合伙創業文化,做好合伙人股權分配,有利于吸引合伙人。即便如此,仍然有很多創業者還在犯股權分配的常識性錯誤。初創企業的基礎,一是合伙人,二是股權。基礎沒打好,糾正的代價極大,甚至無法挽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