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里仁第四(1)
- 華杉講透《論語》
- 華杉
- 4974字
- 2016-12-09 16:56:16
世風敗壞,責任在誰?責任在“我”
原文
《里仁篇第四》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華杉詳解
上一章《八佾》講禮樂,又講禮樂之本,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仁”,是禮樂之本。這一章,就講仁。
“里”,二十五家為一里,今天很多街道地名還用這個里字,比如北京的曙光西里、珠海的湖灣里。鄰里關(guān)系,就是這個里。
“里仁為美”,什么樣的里弄是最美的呢?有仁厚之風的里弄最美。
“擇不處仁,焉得知?”如果選擇居所、買房子,不選在風俗仁厚的地方,那就是不智啊!“知”,念智。
仁厚之里,在家庭,夫妻和睦、父子相親、兄弟相愛。在鄰舍,出入相依,患難相助,沒有殘忍浮薄之人。對來訪者,熱情招呼,一家有客自遠方來,左鄰右舍跟著不亦樂乎。
今天中國社會,殘忍刻薄的事太多,老人倒地沒人扶。佛山那個市場,小孩被車撞了,左鄰右舍的人都視而不見。
怎么辦?從自己開始辦,自己做一個仁厚之人。
有人說,電梯里,陌生老外之間相遇,就點頭致意打招呼,很美。中國人,禮儀之邦,卻都板著臉不認人,不美。那就自己先做一個仁厚的美人,主動向人致意。碰見老外,都知道人家風俗,都微笑致意。碰到同胞,自己就板起臉,還覺得對方?jīng)]向自己致意,中國風俗沒外國好。如何改善呢?先要求自己,大聲打招呼,大聲喊:“你好!”對方?jīng)]有不笑臉回應的。
中國世風敗壞,責任在誰?在“我”!每個人都覺得“責任在我”,世風就會日上。
君子不怕吃虧,最怕占人便宜
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華杉詳解
“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約”,節(jié)約的約,這里是窮困的意思。
不仁的人,不能長期安處在窮困的環(huán)境中,時間長了,他就不要原則,不擇手段要改變;也不能長期安處在富貴安樂的環(huán)境中,時間長了,他就要驕奢淫逸。
這就是孟子說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仁德的人,仁則心安,不仁則不安,仁,是他的本心、本性。智慧的人,知道“小勝靠智,大勝靠德”,知道仁義的價值和利益,所以也按仁德的標準來行。
這仁者和智者的區(qū)別,就是《中庸》里說的“生知安行”和“學知利行”。仁者生而知之,安而行之,不行仁德,自己不安。智者學而知之,利而行之,因為聰明,知道了仁德的意義、價值和利益,所以能約束要求自己。不管是“生知安行”,還是“學知利行”,只要行了,其結(jié)果都是一樣的。
我們做事求什么?
求心安。
我喜歡講一個“吃虧論”——
小人怕吃虧,一旦吃了虧,心不安,痛苦憤懣,恨不得要爆炸,馬上要找回來。小人如果占了便宜,他心里美滋滋的舒坦!
君子相反,君子不怕吃虧,最怕占人便宜,一旦覺得自己占了別人便宜,渾身難受,坐立不安,馬上要加倍還給別人。而如果吃了虧,則心中安然,因為覺得不小心占別人便宜的風險降低了。為降低占別人便宜的風險,君子會主動先找點虧吃了,墊墊肚子。
這里君子和小人,追求的都是一個事——心安,但獲得心安的價值觀不一樣。
我們?yōu)槭裁蠢险f做人太累,是因為自己有了私心
原文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華杉詳解
只有仁者能真心地喜歡某人,能真心地厭惡某人。
好惡之心,人人都有。但是自己先有了私心,好惡也不得其正。因為有所謀求,或有所顧慮,喜歡的,不敢表白;厭惡的,假裝附和。
我們?yōu)槭裁蠢险f做人太累,是因為自己有了私心,有了謀求顧忌,那就累了。無欲則剛,無求則樂,少一分私心,就多一分自由快樂。王陽明說他的修行法:減一分人欲,便多一分天理。只是減,何等簡易灑脫!
對仁德之人來說,喜歡的,就是我要發(fā)揚光大的,我必光明正大地喜歡。厭惡的,必是我希望人人厭棄的,我必拿麥克風表達我的厭惡。
所以說仁者必有勇。心中有了仁,有了價值觀,就對世界有了要求,有了責任心,有了勇氣。
錢穆說,如果人人都能明明白白拿出一顆仁德之心,把自己的好惡直接表達出來,則人道自臻光明,風俗自臻純美,人群形成一正義快樂的人群,而惡不能留存。
反過來,那不仁之人,心所喜,不能好;心所厭,不能惡。連好惡都不得其正。慢慢地,心退化了,良知退化了,勇氣、心氣都沒有了,覺不出好惡,覺不出是非,于是變得沒有人格。
“仁人志士”的原意,不是拋頭顱、灑熱血、鬧革命,就是立志做個好人,自己不要變壞而已
原文
子曰:“茍志于仁矣,無惡也。”
華杉詳解
朱熹注解說,有志于仁,他的心誠在于仁,那就不會去做惡事。
楊氏注解說,有志于仁者,有時候做事過分,不恰當,那是有的,要說惡行,那一定沒有。
這里是講“仁人志士”,仁人志士這個詞的原意,不是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者,就是有志于做一個仁者,有仁德,有節(jié)操。志,不是立志改變世界,是立志做個好人。
曾經(jīng)很火的一段北大法律系女生演講視頻,正應了這句話,那姑娘說:“年輕人如何能改變這個國家?我們能有多大力量,能做多大事?但我們至少可以做一點——就是我自己不要變壞!”
那姑娘,就是仁人志士,就是有志于仁者,她畢業(yè)了,或許沒有成為一個優(yōu)秀法官,但也不至于有太大惡行。
這句話,孔子是勉勵人,要立志做個好人,要有追求,要對自己有要求。
社會需要的,首先不是改變世界的人,而是人人都能立志自己做個好人。
我處理這個事情,如果和圣人一樣,那我就是圣人了!
原文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華杉詳解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孔子說,富貴是人人所想要的,但如果不是正道得來,那我不要。
這不一定是撿來、偷來、騙來、搶來,而是說那不是我該得的,它自己來了,那我“不處也”,“處”,安住的意思,我不要,因為不能安處這富貴。
比如是人家給的,但我覺得我不該得,是不是他搞錯了呢?心中不安,不能安處。
這就像前面說的“吃虧論”,不怕吃了別人的虧,就怕不小心讓別人吃了自己虧。不怕沒得到該得的,就怕拿了不該拿的。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反過來,貧賤是人人都不喜歡的,人人都想擺脫貧賤,但如果以不義之道脫貧,那我還是不要脫貧吧!
總之是安貧樂道,審富貴而安貧賤。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君子如果違背了仁,“惡乎成名”?那怎么能被稱為君子啊?
“終食之間”,一頓飯工夫。“造次”,匆忙。
君子沒有一頓飯的工夫是違背了仁的,匆忙急遽之時仍是仁,顛沛流離之時仍是仁。從富貴、貧賤的取舍之間,以至于穿衣吃飯之常、匆忙急遽之時,顛沛流離之中,也不會“去仁”,不會放棄仁。
我們有時候會說:“喂!我跟你說!我不管了哈!”這時候是啥?不管啥?事實上就是準備“去仁”了,不管什么仁不仁了。給自己壯膽,準備干壞事,傷害他人。
所以孔子用了“去仁”兩個字,深可玩味。不是要你“取仁”,而是叫你不要“去仁”。因為仁本來就在你身上。
你自己愿意怎么要求自己,你自己想明白,別去要求別人
原文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華杉詳解
孔子說,我沒有見過喜好仁德的人,和厭惡不仁德的人。
“好仁者,無以尚之。”喜好仁德的人,那是再好沒有了。他真知道仁德之美好,天下之物無以加之。
“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厭惡不仁德的人,必能絕去不仁之事。因為有一點不仁在他身上,他就渾身難受,自己受不了,必欲去之,才能心安。
所以仁德是一種好惡,如王陽明說,“如好好色,如惡惡臭”。見到美女,自然就喜歡,至少也多看兩眼。聞到臭狗屎,馬上掩鼻而過。成為好惡,就能成為生理反射。
當然孔子也說:“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在好色這一點,每個人都一致,但在好德上,喜好的人就不多了。
王陽明又說了,一樣的,人們都是像好色一樣好德的,每個人都有良知。比如一個賊,被抓住了,你罵他是賊,他卻不會愛聽,不會覺得很自豪,他不愿意被罵作賊,這就是良知未泯,他也是好德的。
就像我們?nèi)タ措娪埃恳粋€觀眾都是站在好人一方的,沒誰看電影希望大結(jié)局是壞人獲勝的吧?所以每個人都有正義之心。
那為什么仁德之人那么少呢?是因為私欲所蔽,做不到。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孔子又說了,做不到?那有人肯花工夫用一天的時間來行仁德嗎?你下功夫試試看,我沒見過說下功夫去做,還力有不足做不到的。
善惡是全世界哲學家永恒的話題。這里插播一下榮格的觀點。
榮格還在少年時代,就懷疑伊甸園的故事,那個蛇的問題,亞當和夏娃受了蛇的引誘,犯下了原罪。榮格說,那上帝不知道蛇嗎?上帝不知道蛇會引誘他嗎?上帝既然是創(chuàng)始者,安排一切,顯然那蛇的存在,和蛇要干什么,都是上帝安排的!上帝就是要人行惡!上帝是贊成惡的!
榮格很激動,他認為他真正懂得了上帝,可以和上帝單獨對話了。
這有點像《浮士德》,上帝同意魔鬼來和浮士德交易,歌德說上帝讓魔鬼來攪和攪和,讓人精神精神,惡的引誘刺激,也成為一種體驗、一種訓練、一種修行。
榮格到了晚年,八十多歲了,他又討論到善惡的問題。他說:“倫理的標準存在一種簡單的看法,即善具有一種絕對命令的力量,而所謂惡則可以堅決地加以避免。善惡首先是一種判斷,但所有人的判斷都難免有謬誤,因此我們無法相信我們的判斷是正確的,但我們?nèi)匀恍枰S時做出倫理上的決定。”
“道德信條總是假裝精確地知道何為善何為惡的樣子,但我們一旦知道這種基礎(chǔ)是何等不確定,倫理上的決定,就變成一種主觀、創(chuàng)造性的行為了。”
“所以個人首先要有‘自知之明’,亦即需要最大限度地懂得他自己的完整性,他必須無情地知道自己能為善到什么程度,又能做些什么惡,并且小心地加以提防。這二者都是他天性中的成分,而且這二者都肯定能在他身上顯露出來,要是他想——像他所應該的那樣——不自欺欺人或異想天開地生活的話。”
榮格能有這些看法,一方面他自己的私德不算太“好”,他放縱了自己的欲。另一方面,他是精神病醫(yī)生,見到了太多病人,都是被善惡標準的壓力逼瘋的。而治療首先就是要接受自己,接受了,病就好了。
榮格的觀點是,降低一下道德標準,更“人性化”一點。
善惡是一種標準,是一種好惡,也是認識自己,自己要求自己,又能接受自己。
今天我們的社會好用道德的標準來攻擊他人,這是最大的惡!你自己愿意怎么要求自己,自己想明白,別去要求別人。
從一個人犯的錯,可以看出他是什么人
原文
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華杉詳解
孔子說,人犯的錯誤,各有各的不同種類。看他犯什么樣的錯,就知道他心目中仁的分數(shù)了。這里的“黨”,是種類。
為什么要觀過呢,因為做好事是功德,人人都想做。而做壞事,犯錯誤,人人都想避免。這個大家都懂的,都一樣。那么一個人在哪些方面,到什么程度,會向私欲投降,犯下過錯,就可以看出他心目中仁義的價值分量了。
這和前面的“去仁論”是一件事,在什么情況,到什么程度會“去仁”,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常說的底線。看一個人的過錯,可以知道他的底線在哪。
不過呢,讀書是切己體察,我們還是別急著去看別人犯什么錯,評判他是什么人。先捋一捋自己犯的錯,想想自己是什么人。
不知道,本來就是人生的意義和游戲的樂趣,都知道了,真就可以結(jié)束了
原文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華杉詳解
這是《論語》中的千古名句之一了。
“道”,是事物當然之理,人生之大道。屈原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孔子一生都在追求道。追求什么道呢,宋儒張載有一句話,概括了儒家追求的道:“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這是為往圣繼絕學;把堯、舜、文王、武王、周公之道,發(fā)揚光大,這是為萬世開太平。正如他所說:“雖百世可知也。”再過一百代人,也不過如此。
但是,他沒有機會啊!顛沛流離十幾年,沒能施展他的抱負。
他羨慕管仲,因為管仲得了機會輔佐齊桓公。他也贊賞管仲,因為管仲成就了民富國強的霸業(yè)。但他也說“管仲之器小哉”,說管仲器局不夠,因為人亡政息,得三十年富強而已,沒有為萬世開太平。
那孔子自己的器局夠不夠呢?他的“道”能不能為萬世開太平呢?他沒試過,他自己也不知道啊!
追求真理的道路是無限的,而人生是有限的,說不定哪天就死了!那我到死也不知道!
如果今天早上讓我知道了,讓我晚上就死,我也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