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緊挨著不祥之地的吉祥之門
- 半劫溝只有一半是天堂
- 筆膽文心客
- 4373字
- 2016-11-29 11:33:17
緊挨著半劫溝這不祥之地的三戶人家,也就是村子最西端的三戶人家。北面的孫家,南面的王家,還有劉家。在當時,最顯赫的應該就是王家,其次是孫家,后來又有了劉家。孫家在北溝上,宅基東西的跨度,相當于王劉兩家的。到不是說孫家的宅基多大,而是孫家的宅基東西跨度大。而王家的宅基是南北跨度大。如果單說宅基的面積,王家不知道勝出孫家多少。就是其豪華和氣派,王家也要勝出孫家。孫家就是祖祖輩輩以土地為生,手里握有了大量的土地,在村子里也算得上殷實人家。和當時村里其它的人家相比,除了王家以外,就是孫家了。
孫家,擁有村里絕大部分的土地,可以說是當時村里數一數二的地主;而王家則擁有當時村里最好的百畝良田。王家則是方圓近百里有名的木材商人。據說王家的老祖先是一個很好的木匠,其手藝在這一帶,當年沒有人可以望其項背。慢慢的打拼,直至今天的局面。半劫溝是不祥之地,但這村里數一數二的兩戶人家,卻又是距離半劫溝最近的人家。因此,在當時,也就有所謂的相士說:“因為這兩戶人家把持了全村所有的風水。”好似相士說的也有道理,孫家幾代以來,人丁興旺。到了眼下這一代人,光孫老賢這一代就弟兄六個。而這兄弟六個的家中,老大家,也就是孫老賢家,村子的最西端,北溝沿上第一家。(其余的人家都搬到了村子南溝沿的最西端。)又六個兒子,三個女兒。老二家,孫老世家,又四個兒子二個女兒。老三家,孫老奎家,也是四個兒子兩個女兒。老四家孫老壽家是五個兒子一個女兒。老五家,人稍單一占,三個兒子,三個女兒。老六家,也就是孫老剛家,則是七個兒子,沒有女兒。一個大家族,幾十口子人。而最近幾年,其孫家的田地沒有增長。因此分來分去的,和王家相比,也處于了下風。
而王家呢,則是村子里最富有的人家了。其氣勢也要比比孫家大很多,家里長年的使用著六七個奴婢丫環,還有兩個專門看孩子的老媽子。但王家的香火好像不如孫家旺盛,眼下的當家人,王世杰,就哥一個。有兩個姐姐,也嫁到外地,據說也都有著相當大的勢力的人家。到了前文失蹤的王文海這一代,略有起色,二男二女。王世杰的大兒子王文海,二兒子王文祥。大女兒緊挨著王文海,名字叫王文珍。比王文海小三歲。比二兒子王文祥大十歲。王文祥排行第三。最小的一個女兒,叫王文英。比王文祥又小三歲。即便沒有孫家人口興旺,也可以說兒女雙全,完完美美的一個家。王家除了錢多以外,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特別注重對孩子們的培養,歷代如此。在老學究的記載中,王世杰是念過大書的人。此人,不但文筆好,而且聰明伶俐,機智過人。也就是憑借這一點,到了王世杰這一代,家業,不但沒有蕭條,反而比以前更紅火了,家業也越來越大。加之王世杰本人雖說能力極大,但又是一個絕對本分的人,在其身上找不見一丁點的不良嗜好。孫家呢,只知道擁有村里最多的土地。也就知道依靠土地來發展和壯大家業,但其子女們的學業卻都極為不佳。斗大的字,無論男男女女的都識不了幾個。
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后期,一個夏末秋初和時候。一天早晨,秋里來了七匹高頭大馬,馬上端坐著七個荷槍實彈的軍人,人們感到頗為新鮮。因為,這個村子多少年沒有過部隊了,人們對于軍人的概念已經模糊了。也不知道在街里游走的人,誰的眼尖,竟認出是是王文海和劉振天回來了。立刻喊了一聲:“那不王家的大少爺和劉振天嗎?”立刻街的兩邊都站滿了看熱鬧的人。兩個人都是騎著高頭大馬,一身戎裝回來的。而且身邊前呼后擁的跟著幾個挎著雙把盒子炮的衛兵。一進了村,劉振天趾高氣昂的和人們打著招呼。而王文海畢竟歲數小一些,在兩個隨從的護衛下,急急忙忙的跑回了家里,去見自己的父母。當然,父親王文海是沒能立刻見到。因為父親在縣城和府城打理著生意,所以,只能見到母親和弟妹們了。王文海一進門,甩鐙離鞍,風風火火的一邊往門里跑,一邊喊:“娘!娘!娘!我回來了。娘!我回來了……”當年照顧王文海的老媽子,先見到的這一幕。立刻激動地迎上前去,抓住了王文海的手說:“大少爺回來了。”“嗯!奶娘,我回來了。”老媽子,也不知道是激動的,還是高興的,也忘了說其它的話了,掉轉身就跑,一邊跑,一邊喊:“太太!太太!海兒大少爺回來了,海兒大少爺回來了……”王太太急匆匆的從屋里走出來,一看是大兒子。一下子不知道說什么好了,扶著兒子的兩只胳膊,直愣愣的瞪著兩只眼睛,半天沒有說話。“娘,你不認識我了,我是你大兒子,文海呀!”“身后的兩個士兵雙腳跟一碰,啪地一個立正、舉手、行禮:“老太太好!”一下子把王太太從夢中驚醒過來,王太太也知道做什么好了。只見王太太瘋了似的轉過身,一邊走,一邊說:“快去叫老爺,快去叫老爺,告訴他海兒回來了!”王文海說:“娘,別急,不用讓別人去了。”“得去的,得去的,必須得叫人去告訴老爺才行的。”王文海一轉身,對兩個士兵下著命令:“你們立刻去到縣城的茂源木器行,去找我爹。如果茂源木器行沒有,就一定在府城里的德發家具行!”只見兩個士兵啪的一下立正,響亮的回答著:“是,長官。”翻身上馬,絕塵而去。
王文海攙扶著母親走進客廳,等母親落坐后,王文海才坐下,和母親嘮起了家常。弟弟妹妹們也都進來了,王文海一把抱起弟弟,嘴里說著:“臭小子,想哥哥了沒有?”由于王文海出走的時候,老三王文祥才三歲。因此,可能是時間長了,王文海的印象在王文祥的頭腦中已經淡化了。因此,老二顯得有點怯生生的說道:“想。”嘴里說著想,眼睛卻怔怔的看著王文海,好像有點陌生的樣子。“怎么,把哥忘了。你個臭小子。”母親說道:“你走的時候他才多大,你走了這么多年,他能記住你嗎?如果再晚幾年回來,恐怕娘也不認識你了。”王文海嘿嘿一笑說:“是的娘,都是兒子不孝,不應該不辭而別的。”說完王文海把大妹妹和二妹妹拉了過來,分別拿出了兩塊布料。兩塊都非常素凈和淡雅,遞給了大妹妹,“給,這是南方的上好絲綢。去做兩件衣服,等將來嫁人的時候穿。”王世珍抿嘴一笑,說:“媽,你看有他這樣當哥的嗎?這么多年不回來了,剛一回來,就拿自己的妹妹尋開心。”而小妹妹呢!就更不認識王文海了,因為王文海出走的時候,小妹妹才剛出生,因此,對王文海一點印象也沒有。所以只是怯怯的躲在母親的懷里,也不說話。只是兩只眼睛直勾勾的看著王文海,并且低言細語的問母親:“這個人,是個大官吧。”引得大家哄堂大笑。這時候,只聽院子里有人應聲說著:“什么高興的事呀,竟把大家笑成這個樣子。”王文海一聽,立刻站了起來。剛站好,王世杰推門走了進來。王文海趕緊一個立正,啪的行了一個標準的軍禮。同時口中說著:“爸爸,我回來了。”王文海一下子把臉繃緊了,緊挨著夫人坐了下來。不冷不熱地說:“還知道回來呀!我以為這輩子也不回來了。”王文海趕緊陪著笑臉說:“爸爸,當年是我不對,我不該背著你,偷偷溜走的。今天我也回來了,你打也打得,罵也罵得,今天我任你處置。”母親趕緊接過話來說:“行了,老頭子,兒子這不是回來了嗎!別沒完沒了得。”王世杰問:“這次準備什么時候偷偷溜走哇?”“爸爸,這樣的事情以后不會發生了,因為我們的部隊今后要在咱們一帶駐防。所以最近幾年,我不會離你太遠的,我的辦公地點就在縣城,時常可以到你的茂源木器行去看你。”王文海仍然筆直的站著說話。王世杰說:“行了,在家里就別裝樣子了,跑也跑了,還裝什么樣子呢?”
王家由于王文海的回來,一整天家里都是喜慶和歡快的。二弟王文祥,這時候也不對王文海陌生了。而且時不時的跑進屋里來,摸一摸王文海腰上的佩槍。
到了晚上,王文海和王世杰父子二人,在王世杰的書房里坐著聊天。雖然王家是大戶,是這個村子里首屈一指的富貴人家,但家里也沒有電燈,也是用煤油燈照明。只不過他們的燈是要比其他人家的高級的多了,也不用像其他人家那樣,算計著用燈油。只見王世杰讓下人遞上來兩杯茶,自己一杯,兒子一杯。王世杰端起來喝了一口問道:“說說吧,當初為什么走的,以及在外面這么多年,都干了些什么?”王文海也抿了一口茶說:“你還記得當年那個拿著掃帚的瘋女人嗎?其實,那不是個瘋子,而是一個思想進步的革命黨。也是我當年在府城上學的時候,我的國文老師。她其實是想到我們這一帶,為馮玉祥將軍招募人才的,她一來就和我還有東院的劉振天聯系上了。她本來還想在我們這兒多發展點人,但是,由于咱們村的人的思想比較落后,所以,就只發展了我們倆。我們先是到了河南鄭州,然后輾轉到陜西,先在一個軍官教導團受訓了一年多的時間。然后,我和劉振天就被分配到了石友三的部隊。但說實話,我本來是抱著救國的心愿去的,但是,這幾年一直不怎么讓我滿意。因為打來打去的,并沒有見百姓的生活有一丁點的改善,而是日見貧困。打來打去的,沒有打的百姓安居樂業,相反卻打的百姓民不聊生。我現在是一少校營職情報官,劉振天是少將旅長。這不是馬上又要有一場大戰嗎?我們負責回到咱們這一帶,籌積糧餉。我是師直屬的,駐在縣城里,劉振天的旅部也在縣城。過不了幾天,我們這里將來一個連的兵力駐守。他們的駐地就是出門的雙廟,并且要嚴格的控制住這條西部山區通向東部平原的交通要道,同時負責征收糧餉。”“劉振天你們倆一同當兵吃糧的,他就是比你歲數大了點兒,升的倒是挺快的。是不是人家干得比你好哇,你小子是不是不正玩呀!”“不是爸爸,這也正是我的困惑,我正要給你說起這事呢!其實,我不怎么看好這支部隊。這支部隊說起來是兵,其實比匪還可惡。所過之處,到處燒殺搶掠,搜刮民脂民膏。而且像劉振天這樣的軍官還不是一個兩個,幾乎都這樣的。百姓被他們逼的走投無路,而他們一個個富的流油。就說劉振天吧!在外面又討了三房姨太太,這次還把一個帶回了縣城里。但也不知道怎么回事,這三個姨太太都不生養。如果能夠給他生個一男半女的,恐怕這個家他都不會要了。”王世杰聽到這里,嘆了口氣說:“人家怎么做是人家的事情,咱們自己怎么做,是咱們自己的事情。記住,人永遠要行的正!走的端!否則,遲早會遭報應的。”“嗯!我知道,爸爸。”王文海喝了口茶繼續說:“目前,全國,像咱們村這么平穩的地方已經少的可憐了。南方在鬧共產黨,其它的地方幾乎到處都在打仗。到處都是烏煙瘴氣,兵荒馬亂的。餓殍遍野,民不聊生。一個國家如果長期的這樣發展下去,不是什么好兆頭。不是自己的內部兵變,就是遲早被外族侵入,我聽說東北已經有日本人的滲透了。這幾年,你如果到處走一走,你會發現,洋人的勢力在中國大的沒邊。任意欺凌和宰割我們的同胞,這成個什么體統呢?”“兒子,國家的事情咱們管不了,如果覺得在部隊混不下去了,就回到家里來,正好幫助我打理咱們家的生意。”“嗯!我也正在尋找一條正確的救國道路。我看過共產黨的一些宣傳材料,他們的理論是沒有問題的,確實是為百姓在著想。等有機會,我準備去見一見他們。但這,這個事情不能對任何人講;否則咱們一家人的性命都不保。因為,現在無論是政府,還是地方軍閥,都相當的仇視共產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