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 1評論第1章 荒誕的傳說和眼見的事實
在漢朝,我們村還是一個很小的村落。說村落稍好一點,如果說是個湖泊中的荒島到更為貼切。從幾十年以前的地貌,也能夠看出來。我們村原來沒有一條正規的大街,大概在漢朝那個洪荒的年代,也不需要什么大街。所以現在的大街的位置,是一條深溝。而這條溝到了現在我家的房后,又分出了向北、向南還有向西的三條溝。而我們村的地貌呈現一個東高西低的走勢。東邊過來的溝,在分叉以前是二米半深。而西面的地勢和溝底持平。而西面的溝又和東面的連接起來,因此再向西延伸,也是兩米半深。所以,在這里就形成了一個水位落差。在水流量大的時候,遠遠望去,就和瀑布一般,因此人們管這個地方叫水簸箕。西面的溝和南面的溝是相通的;西面的溝和北面的溝也是相通的。我想,當時這大概就是漢朝時期的古河道所留下的痕跡。
緊挨著水簸箕的南北兩側,各有一座廟。每座廟墻的外面都有一個平臺,人們在炎熱的夏季,喜歡晚上在這里侃大山,消夏避暑。而在冬天農閑的時候,則喜歡在這里曬太陽,取暖聊天。因此,人們又把這里形象的叫做雙廟。
再往西走一華里,有一個大約幾十畝大的水塘。而這個水塘如果沿溝底往下量,又有一丈多深。人們把這里叫做半截溝,后來由于老學究的原因,把這里改名,叫做半劫溝了。至于前人為什么把它叫半截溝,我不知道。我想,大概是因這個地方所在的位置的感恩,這個地方正好位于我們村西邊和東邊的中間吧。我們村距東邊的村子四華里,距西邊的村子十華里,當時村子東西的跨度是三華里左右。而在東西走向的溝到了這里以后,又和溝底平著,沿著兩側水塘的壁掏出了近兩米寬的平臺。象路一樣,其實這就是路。
這條溝由東向西,在旱季還是一條從西部山區通向東部平原的交通要道。由于溝或者是河道的存在,村子的布局也就顯得分散。主要是最東北角的郭家,正東,北溝沿上的孫家。正東南溝沿上的張家,東南角的百把十戶的雜姓人家。北溝沿上正北方向的商家西北角的張家。正南,南溝沿上的杜家再向南走最南端的郭家。和最西端的北溝沿上的雷家和北面緊挨著的王家,還有最西端南溝沿上的孫家。這是村里基本的人員分布情況,全村大概六七百戶人家。但是在北溝沿上緊挨著溝住的卻是一戶姓孫的人家。南溝沿上緊挨著溝住的是兩戶人家。一家姓劉,一家姓王。而這幾家都分散在別的姓氏里邊,雜居著。而且,也都在村子的最西端。而南沿上的兩戶雜姓人家,劉家在東側,王家在西側。在河溝分叉的地方,西面被通向西部的河溝分成了南北兩塊。東面被由東向西走向的河溝也分成了南北兩塊。也就是在河道分叉的這個地方,東西的地勢又有明顯的差別。也就是在這里,東西的地表垂直下落,西部平臺比東部的平臺要低三四米。而所有的人家都在東部的平臺上。緊挨著河道北面西邊第一戶人家姓孫。南面西邊第一戶人家姓王,第二戶人家姓劉。因此,半劫溝發生的事情,只要是能夠讓人看見和理解的,總也逃不過這幾戶人家的眼睛。
關于半截溝這個名字的來歷,比我們村子的來歷還要多。村子的名字怎么來的沒有版本。但半截溝的來歷,卻有著三個版本。第一個傳說是關于大唐尉遲恭,前文已經說過,在這里就不再重復了。
第二個傳說是宋朝的楊六郎,幽州兵敗,逃到這里,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用槍奮力一挑,挑出了半截溝。瞬時,溝里的水,全部的集中到了半截溝里,阻擋住了追兵,保全了自己和士兵的性命。而半截溝,是形容楊六郎的槍是寶槍,人是神力。
第三種傳說,是說不知道那個朝代的一個什么王爺,(經考證可能是漢朝)要在不遠的山上修墓,但山的四周全是水,沒有辦法開工。于是,就有人出主意說,在這個地方,開一個方圓多大,多深的溝,就能把山周圍的水給撤到這里來。王爺照辦了,水真的過來了。等墓修成了,王爺一想不妥,墓的入口,不能開在顯眼和離墓近的地方,那樣容易被盜。于是,就把墓的出口開在了半截溝里。并將修墓的人全部殺死,扔在半截溝的水塘里。
歷史發展到上世紀二十年代初期,這里的河道就是名存實亡了。只有在夏季,雨水充足的時候,才見由西部山區的河套里下來的水,源源不斷的流向半截溝,而東部流過來的水就是時有時無的了。因為東部流過來的水,主要是雨水和污水。
也就是在這個年代,村子里的人們在半劫溝看到了非常稀奇的一幕。那就是幾乎每天的同一時間,都能夠看到一個瘋老婆子。說是瘋老婆子,其實就是一個四十多歲的女人。身上斜挎一個花布包,頭上包著一塊花布頭巾,而且還是短發。手里拿一個大掃帚,一邊走,一邊唱。而且走的十字步,也就是現在人們所謂的秧歌步,唱的內容大概是:“東邊日出西邊亮,有了月亮,星無光,有了太陽沒月亮。中華民國大改行,拆了廟宇蓋學堂”
也就是這個瘋女人,每天準時的出現在最東邊的河溝的北上沿,唱著,跳著秧歌步走著,而且那個大掃帚,還不停的掃。嘴里還念念有詞:“怪,怪,怪,妙,妙,妙。這個世界真奇妙,男人的辮子不見了,女人都要放大腳。家家戶戶不過年,卻是天天放大炮,東跑跑,西跑跑,街上到處紙錢飄,做人還是多行善,惡事做絕天要報?!边@幾句是念快板似的念出來的。而且在念這幾句的時候,也不跳舞了,只是隨著節奏走,隨著節奏掃。念完了,向前跳三步,然后再重復前面的秧歌舞和唱詞。每次的節奏和頻率都不會亂,每天的時間也不會錯。每天早上六點,這個女人一準從最東邊的溝北上沿準時出現。然后經過村子,再到半劫溝消失,一共需要兩個半小時。到了半劫溝,再轉著圈重復著說和唱,走和跳舞,也是三圈。但是最后是怎么消失的,卻從來沒有人看見過。反正,就是到了這里,轉上三圈以后,這個人就不見了。有的人說這個地方溝深林密,草木茂盛,是趁人們不注意滾入了草叢。也有的人說是半劫溝有暗道,從暗道走的。而且,關于這個女人,也有很多的版本。有的人說這個女人就是個瘋子,有的人說這個女人是個得道的神仙。不然說得怎么這么準呢!果然沒有幾年,每個村子的廟宇、觀堂,都幾乎改成了學校。過去所謂的私塾,也被廢除了,而興起了公學。而老學究的研究結論則和以上的版本不同,在老學究的研究文獻當中,是這樣記載的:“我不一承認這個傳說中的女人是瘋子,也不贊同這個女人是個得道的神仙的說法。我認為這個女人,好像是一個當初,代表先進思想的國民黨的宣傳員。因為,當時的國民黨興起的辛亥革命,本身就具有不徹底性。就和我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說的一樣,發動群眾不徹底,并且忽略了農民在這場運動中的作用。因此,作為離武漢和廣州甚遠的我們村;這么一個偏遠,而且名不見經傳的小村,更不會受到什么新思潮的波及。因此,我認為這個女人,在當時,是借著瘋子的身份做掩護,而實際上在替國民黨進行宣傳。
也就是在這個人們不知道從什么地方消失的女人,也不知道準確的什么時候消失的女人,反正當時的村子里,無論是傳說也好,還是記載也好,沒有一個準確的時間。所有的人都是只知道大概是什么時候,再也沒有見過這個女人。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說不出具體和準確的時間。在這個村子里,只有兩個人能夠說上來。但這兩個人,幾乎是和這個瘋女人同時消失的,而且也確實是同時消失的。但村子里的人,也說不準這兩個人消失的準確時間。這兩個人消失的準確時間,也只有很少的幾個人知道。一個溝南沿西邊第二家,劉家的女主人。除她以外,連劉家三歲的兒子,都說不清楚他爹消失的準確時間。再就是溝南沿西邊第一家,老王家的女主人。因為消失的這兩個人,一個是劉家的當家的劉振天。一個是王家的大兒子,王文海。劉振天和王文海兩家還是老親,劉振天的歲數大,但是輩份低,得管著比他小十二歲的王文海叫表叔。在兩個人消失的時候,王文海是十六歲,劉振天是二十八歲。為什么我們用消失這個詞來形容這兩個人,而不其它的詞呢?因為無論是劉家的人,還是王家的人,都是只知道兩個人消失的準確時間,但是兩個人去了哪里?去做什么?確實是任何人都不知曉的。
對于兩個人的突然消失,而且是一種沒有任何征兆的消失,村里的人也是議論紛紛。一傳十,十傳百。雖說傳說各不相同,但總歸還有一點共同的地方。那就是人們常說:“你說,人家劉振天,不吭聲的走了,是因為家里過不上來了,欠的債太多了,一走了事。一是可以賴掉債務,二是省的在家里心煩。可王家的大兒子走的原因是什么呢?”“哎!誰說不是呢!劉振天原來也是有些家業的,只不過人不爭氣罷了。整天的吃喝嫖賭的,把光景敗完了??墒沁@一走,留下孤兒寡母的怎么過呢?王家的大兒子,這走的原因可就讓人費心思了。王家可是有錢人家呀!王家大兒子也是在府里讀過大書的人。人聰明,透靈。怎么會和劉振天混到一起呢?讓人費心思?!薄澳阒朗裁囱?!兩家不是親戚嗎?再者,劉振天不也是念過大書的人嗎?人家念過大書的人,就愿意和念過大書的人在一起呆著。只不過呀!如果不是王家接濟劉振天,劉振天一家人非得餓死不可。就是劉振天走了,劉振天的媳婦和兒子也不會遭什么罪,王家不會坐視不管的。王家那么大的家業,王老爺可是個大木材商?。∪思以诟镞€有門臉呢!村東還有人家上百畝的良田,不再乎多添一兩張嘴。況且,王家的二女兒和二小子還都需要人照顧呢!而且,王家的二兒子和劉振天的兒子幾乎同歲。大不了,劉振天的媳婦去給王家做個老媽子,也就是了。反正,兩家即是親戚,也是街坊?!?
議論歸議論,傳說歸傳說。就在兩個人消失的前二年,也確實如同人們說的那樣。劉振天的媳婦確實做了王家的老媽子,一是照看王家的二兒子和二女兒。同時,也照看著自己的孩子。兩家畢竟是親戚,況且王家的女主人為人忠厚。也不拿劉振天的媳婦和孩子當外人,吃和自家的人吃一樣的,用和自家的人用一樣的,從來沒有把劉振天的媳婦和孩子當下人一樣的看待。
但是,到了第三年,事情卻有了轉機。從劉振天和王文海消失的第三年開始,幾乎每年的同一個季節,而且每年都前后差不了幾天的時間,都有一個人騎著快馬給劉家來送錢。送的數目沒有人知道,但是,誰都知道送的挺多的。因為劉振天的女人也不在王家當老媽子了,而且也就是從那時候起開始置辦產業,購田,買地;也開始用起了長工和短工。等到了二十年代末期,由于一個特殊的事件,也就是這個事件,導致了也就是在幾年的時間,劉家就成了有著氣派的房屋,家里用著奴仆。并且出出進進,劉振天的媳婦和兒子,也是穿綢掛緞的。這在當時的農村里,特別是我們村里,可是了不得的家庭才有這樣的氣派呢!其家業和王家幾乎不相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