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區塊鏈技術指南作者名: 鄒均 張海寧 唐屹 李磊等本章字數: 3151字更新時間: 2019-01-04 10:27:54
序二:區塊鏈——未來已來,只是尚未流行
比特幣誕生于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的末期。在比特幣白皮書,即中本聰的論文《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中,還沒有“區塊鏈”這個詞,只有“區塊”(Block)和“鏈”(Chain)。一些人為這種超越主權、不會濫發的虛擬數字貨幣而歡欣鼓舞,開始積極投入到挖礦、炒幣中,甚至發行自己的數字貨幣進行籌資(ICO),俗稱“幣圈”。而另一些人,包括很多專家和學者,則專注于比特幣底層技術,對區塊鏈(Blockchain)技術和應用進行深入地研究,考慮能否將這個技術加以改進,運用到更多的領域中去,俗稱“鏈圈”。
七年之后,以2015年10月美國《經濟學人》雜志發表的《信任的機器》(The Trust Machine)的封面文章為標志,大家意識到,作為比特幣底層技術的“鏈”,其價值遠大于比特幣本身。區塊鏈可以讓人們在沒有中央權威機構監督的情況下,對彼此的互相協作建立起信心。簡單來說,它是一臺創造信任的機器。華爾街開始熱捧區塊鏈。Gartner發布的2016年技術炒作曲線圖表明,當前區塊鏈正處于期望的最高點,即“過度期望期”,這也意味著在未來不久的一段時間,區塊鏈將墜入“期望幻滅期”。人們對區塊鏈的過度期望,實際暗示著對其存在很多誤解,其中最典型的有三個,因為其關鍵詞的首字母都是D,所以筆者將其歸納為“3D誤區”。
誤區一——區塊鏈是一種顛覆性(Disruptive)的新技術
首先,區塊鏈不是一項新技術,而是一個新的技術組合。其關鍵技術,包括P2P動態組網、基于密碼學的共享賬本、共識機制(拜占庭將軍問題,即一種分布式場景下的一致性問題)、智能合約等技術,都是已經有十年以上的老技術了。但是,中本聰將這些技術很巧妙地組合在一起,并在此基礎上引入了完善的激勵機制,用經濟學原理來解決傳統技術無法解決的問題。
其次,這個技術組合雖然有其獨到的創新之處,但并非是顛覆性技術,是現有技術的有力補充。目前大部分人已經認同,區塊鏈是“價值互聯網”的基礎協議,從這個角度看,其地位與當前“信息互聯網”的HTTP協議相當,兩者都是建立在TCP/IP協議之上的應用層協議,同是互聯網的兩大基礎協議。因而,兩者是互補而非顛覆的關系。
最后,這個技術組合,并未顛覆現有業務,而是引入了新的思想,去改善和改造現有業務模式,從而為大眾提供更好的、普惠的服務。《華爾街日報》在2015年1月曾發表題為《比特幣與數字貨幣的顛覆性革命》的文章,認為比特幣的數字貨幣發行機制可能“顛覆”目前各國央行的法定貨幣發行模式,這算是最接近“顛覆”性的區塊鏈案例。而實際上,比特幣在經過8年多的發展后,雖然總市值發展到了100億美元,但在全球經濟活動中的比重還是微不足道。與此同時,也確實有一些國家的央行,如英國和中國,在考慮擯棄比特幣的挖礦機制后,通過借鑒數字貨幣的一些機制,在一定范圍內實現可跟蹤、可追溯、數字化的法定貨幣。
誤區二——區塊鏈就是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的
首先,很多人認為Decentralized是區塊鏈的核心特征,并將其翻譯為“去中心化”。然而這個最早由國內“幣圈”所做出的翻譯,多少有一點主觀和政治化的色彩。作為軟件系統的網絡架構一般有三種模式:單中心、多中心、分布式。單詞Decentralized只是表明不是單中心模式,可能為多中心或弱中心,也可能是分布式的。所以在中國臺灣地區,大多將Decentralized翻譯為“分散式的”而不是“去中心化的”。
其次,在中本聰的整篇論文中并沒有提到過Decentralized,而只有Peer-to-Peer(P2P)。在2016年6月召開的W3C區塊鏈標準會議上,以太坊的核心開發團隊EthCore就明確表示,不再使用Decentralized這個詞,而是用P2P、Secure、Serverless這類純技術性詞語。
最后,The DAO事件表明,完全去中心化是不可行的。The DAO是一個基于以太坊公有鏈的眾籌項目,它在短時間內就募集了價值1.6億美元的數字貨幣,成為史上最大的眾籌項目。然而由于其智能合約的漏洞,導致The DAO被黑客攻擊并轉移走價值6000萬美元的數字貨幣,最后不得不黯然落幕。在挽回這個損失的過程中,原有的去中心化機制未能解決問題,最后還是通過“集中式”的方式,強制以太坊進行“硬分叉”完成交易回滾。但這也導致了以太坊社區的分裂,產生了ETH和ETC這兩種同源卻又不同價格的數字貨幣,給以太坊生態系統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此次事件之后,很多人對區塊鏈的“去中心化”進行了反思。前上交所總工、ChinaLedger聯盟技術委員會主任白碩則認為“去中心化不是區塊鏈的本質特征”。萬向控股副董事長兼執行董事肖風則進一步闡述“區塊鏈的核心是分布式而不是去中心”。
誤區三——區塊鏈交易存在很大的延遲(Delay)
在使用比特幣進行支付時,一般需要10分鐘才能完成一次支付確認。如果要保證支付交易的不可逆轉,通常需要等待連續的6個數據塊完全確認,這至少需要1個小時的確認時間。而我們通常使用的銀行網銀支付和第三方支付,通常都是秒級完成的。與之相比,使用區塊鏈的比特幣支付實在太慢。
然而,我們再考慮一下跨境支付的場景,當我們使用Swift完成一次跨境匯款時,通常需要3~5個工作日,對方才能收到相應的款項。而使用比特幣進行跨境匯款,僅僅需要一個小時就能收到匯款。如此比較起來,比特幣支付已經是非常快了。
為什么有兩個完全不同的結論?因為,對于比特幣支付來說,支付確認過程即是清算和結算的過程。如果把支付過程和清結算過程作為一個整體,來比較兩類支付的延遲時間,使用區塊鏈進行交易還是很快的。區塊鏈交易的本質,是大幅減少了交易后的處理工作,消除了大量的人工干預過程,從而提高了交易效率。
通常我們把區塊鏈分為公有鏈、私有鏈、聯盟鏈三種,比特幣和以太坊都屬于公有鏈范疇。在數字貨幣之外的場景中,尤其是在金融領域中引入區塊鏈技術,將面臨很多問題。如何引入以及引入哪種區塊鏈,還存在許多權衡決策方面的障礙。
第一,主流金融機構難以接納公有鏈。R3發布最新研究報告,證明公有區塊鏈不可作為金融機構解決方案。2016年Swift發布白皮書指出,當前世界主流金融機構無法接納公有區塊鏈。對于這些金融機構而言,需要的是一個自主可控的系統,而公有鏈顯然做不到這點。
第二,私有鏈與公有鏈架構差異大。筆者曾仔細分析了以太坊和超級賬本這兩個典型區塊鏈的模塊結構,發現兩者差異巨大。很多公有鏈的核心模塊,如挖礦、PoW共識、原生貨幣等,在私有鏈環境中是完全不必要的,甚至是有害的。與此同時,公有鏈系統中還缺失一些諸如身份認證、權限管理等在私有鏈中必要的模塊。以太坊創始人Vitalik也曾坦言,只有5%的以太坊程序可被金融領域使用。
第三,私有鏈和聯盟鏈還很不成熟。目前,以比特幣和以太坊為代表的公有鏈相對比較成熟,而私有鏈和聯盟鏈則遠遠不夠成熟。開源而且好用的聯盟鏈,更是不存在。目前全球影響力最大的開源聯盟鏈,是Linux基金會下面的超級賬本(Hyperledger)項目,目前已有95個成員單位。旗下的Fabric子項目是以IBM捐獻出的OpenBlockchain為主體搭建而成的,目前還處在0.6版的快速迭代過程中,到0.8將是Alpha版,而0.9則是Beta版,再經過3個RC版本之后,才會進入相對成熟的1.0版。
想要找到或研發出一個成熟穩定的、適合金融領域的聯盟鏈底層系統,還任重道遠,需要很多仁人志士的共同努力,踏踏實實地投入到區塊鏈的基礎研究中去。
在目前已出版的區塊鏈書籍中,有很多都冠以“革命”、“重塑”、“重新定義世界”等煽動性詞語作為書名,這更像是一種口號,而非切合實際的研究。我很高興地看到,還有像鄒均、張海寧、唐屹、李磊、劉天喜、陳暉、曲烈、鄭曉明等這些研究者們,在踏踏實實地研究區塊鏈底層技術,用普實的話語來介紹和普及區塊鏈技術,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區塊鏈技術,實實在在地讓人們了解區塊鏈技術特征和特點,以及在現階段環境下的不足,如何去改善這些不足等。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世上沒有“銀彈”,沒有哪一種技術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希望讀者們能夠通過本書,深入地了解區塊鏈技術。也只有深入了解其底層運作機制和原理,才能更好地靈活運用該技術,取得理想的效果。
未來已來,只是尚未流行,我輩仍需多努力。
張斌,聯動優勢科技有限公司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