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爾街證券分析:股票分析與公司估值(原書第2版)
- (美)弗里 C. 胡克(Jeffrey C. Hooke)
- 1312字
- 2019-01-04 10:26:47
博弈論與證券分析
一般的投資組合經理手中所持股份不足以對公司擁有控制權。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可能掌握在無數的投資者手中。在這種充分分散的所有者結構下,投資組合經理在某只股票或整個市場上的回報率就取決于其對手投資者的行為。如果投資組合經理認為某只股票值得投資并持有它,而其他人持相反的看法并賣出它,那么,投資組合經理在短期內會失利。公司未來的業績也許會證實他原先的分析,但目前他看起來很差。這在按季度而不是按年度來衡量業績的投資業界就是很危險的處境了。因此,了解其他人如何看待所發生的事件并做出反應,對于取得成功至關重要。
一些投資者在這種相互作用中使用博弈論,并試圖影響市場思維的過程,下面用幾個事例進行說明。
·虛假收購。一個以惡意收購著稱的投資人取得某公司一定數量的股票,便發表公開聲明或私下告知流言圈,說他對目標公司有收購的興趣。其他投資者馬上對此做出反應,買入股票使股價上漲。在這種情況下,表演這起虛假收購的演員并無意購買該公司。他的初始興趣引發了購買浪潮,他趁機拋出自己的股票并從其他投資者投機性的預期中短期獲取暴利。證券分析師克林頓·莫里森(Clinton Morrison)評論道:“這叫作能自我實現的預言。你把你自己的頭寸廣而告之,然后再賣掉它。”
·虛假促銷。某位重要的市場參與者,如大型基金的經理,表示他對某一行業,如有線電視業有著強烈的興趣。正當其他投資人追隨基金經理買入有線電視股票時,基金經理卻忙著把自己持有的股份拋售給買方大軍。例如,2007年一家大型基金的基金經理受到輿論批評,他在公共場合吹捧軟件業股票,而他的基金卻在私下出貨。
·給股票編故事。專業投資者對某個名不見經傳的股票先大量建倉。利用財經媒體、股市新聞簡報和風格激進大膽的經紀人,在幕后編造出一個關于公司未被發現的盈利潛力的故事。盡管分析過程比較粗糙,但成長的故事是吸引人的。《凱博市場快訊》(Cabot Market Letter)的編輯卡爾頓·盧茨(Carton Lutts)把這種博弈論的互動關系概括得很好:“股票,正如愛情一樣,因浪漫而生,因現實而死。”當鼓吹的號角越吹越響時,投資者就會注意到它,他們買入后股票價格開始攀升。該專業投資者一旦達到盈利目標,就會拋出全部頭寸,放慢公關機器的腳步。此后不久,股價下滑。這種策略對于初創期公司與高科技公司尤為有效。它們的經營前景很難分析,使得異想天開的預測難以駁斥。有時,僅僅是關于某一重要投資人介入的消息就已足夠。例如2007年,梅西百貨(Macy)的股票因市場傳言對沖基金大鱷愛德華·蘭伯特(Edward Lampert)正在建倉,價格上漲了8%。當謠言被證明失實后,股價幾天內下跌了20%。
在前面幾種情形里,投資者競爭性行為的后果都取決于對手的反應。這與精彩的象棋比賽情況類似。競爭對手一個看起來不理智的反應,都可以使精心策劃的策略失效。如果分析師制造出了收購傳言卻無人跟風,那將會如何呢?此時博弈的風險就是競爭對手并不按預期方式行動。如果博弈者擁有公認的市場領導地位并有很強的公關能力,這種風險就可以被弱化。例如,卡爾·伊坎(Carl Icahn)就是一位頂尖的博弈者,他旗下管理的基金達數十億美元,因對投資標的主動施加影響而聞名。當然,對目標股票必須仔細挑選。否則競爭對手可能看穿了鼓吹者的策略,而直接忽視掉傳遞給他們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