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潛意識:心理學幫你發現未知的自己(第3版)
- 耿興永
- 10字
- 2019-01-04 05:04:15
第二章 潛意識里有什么
1.叛逆的小男孩
很多年以前,有一個小男孩,他的父親是一個油漆匠,母親在工廠里工作。父親的工作很辛苦,為了緩解疲乏,下班之后他經常到酒吧里借酒澆愁,晚上回到家的時候常常是醉熏熏的。父親對孩子們并不是很關懷,有限的關懷也不是責備就是罵,在小男孩的印象里,一直到父親去世,他們之間的交流都非常有限。
孤獨的小男孩特別渴望來自于母親的溫柔。
可是,母親也在一家工廠里工作,每天都要很晚才回家,回到家里還有大量的家務要做,繁重的家務讓她疲憊不堪,使她很少有精力去關心孩子。小男孩又是一個非常調皮的孩子,精力十分旺盛,每天動個不停,母親實在無法跟上這個孩子的精靈古怪,于是她采取了嚴厲的措施:嚴格規范他的行為,對他提出的幾乎每一項要求都采取苛刻的態度,在小男孩的眼里,母親就是“嚴格管制、冷漠與拒絕”的代表。
父親的拒絕與母親的冷漠讓男孩感到十分難過。其實,很多時候他的調皮與頑劣只是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沒想到換回的卻是他們更加冷漠的對待。孤獨的生活讓他變得十分敏感和脆弱。于是,小男孩選擇了逃避,他開始逃學,終日和街上的野孩子混在一起,不斷地參與街頭的斗毆,對父母的話置之不理。他變得愈發叛逆了。
就這樣,小男孩在責罵聲中長大了,不過,雖然不是一個成績優良的孩子,但他并沒有喪失對于理想的追求。出于對電影藝術的愛好,他遠離自己的家鄉,進入一家劇院做起了舞臺學徒。雖然工作很辛苦,但他沒有放棄,在此后的多年中,憑借著自己的韌勁和不懈努力,他成長為一位優秀的導演。他就是北野武,后來享譽國際的大導演,他導演的《壞孩子的天空》《兇暴的男人》《菊次郎的夏天》等多部影片贏得了廣泛贊譽。作為日本電影界的代表人物,他對20世紀90年代的日本電影有著深刻的影響。
熟悉北野武的電影的人都知道,他的電影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似乎在不斷地表達著一種強烈的反抗。在他的電影中,經常會出現各種沖突鏡頭,年輕人之間的爭執,甚至是打架,是很常見的情節,似乎只有這樣才能讓他把內心所希望的表達出來。然而,許多人在觀看了電影之后覺得,在這些不斷發生的沖突背后,似乎又在表達著某種無奈與嘆息。的確,雖然這些電影中的主人公沒有一個不是反抗和叛逆的,但在背后似乎又有著難言的苦衷。宣泄與釋放成為北野武的主要風格,并且使他成為一位風格獨特的國際知名導演。
這位以沖突來演繹自己導演風格的人,在功成名就之后,有一天,他接受了一家電視臺的采訪。有人問他:
“為什么你的電影總在用這樣極端的風格表達自己?”
他想了許久,然后這樣回答:“在潛意識里,或許我一直在渴望什么。”
其實,如果聯想到他孤獨的童年,就不難理解他的電影為什么會形成這樣一種獨特風格。這位曾經在家庭矛盾中感到迷茫的少年,在他成年以后的情感表達中,仍然還有著同樣的訴求——對家庭和親情的渴望,因為得不到滿足與釋放,他只能用自己的電影語言不斷地訴說,似乎只有這樣才能讓他得到一些寬慰。在各種影片中,他不斷地重復著同一主題。
從某種意義上看,北野武的經歷對許多人來說是有著共性的。
潛意識在生活的基礎層面上影響著我們。人的一生中總是充滿著各種阻礙,缺乏親情,缺乏關注,生活中遇到坎坷,缺乏友善的成長環境,都能可能使我們產生挫折感。而我們又都是受感情支配的動物,一旦內心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就會感到壓抑,這常常會讓我們處于一種矛盾的,難以擺脫的狀態;如果不能得到解決,就可能會對以后的生活產生影響。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曾經發生過一宗離奇的“連環案”。一連幾天,警察接到報案,有一位男子,總是躲在角落里,以奇怪的目光盯著每一個路人,看上去好像要有什么企圖,讓人感到心驚膽戰。
接手這件案子的探長感到很奇怪,經過一段時間的追蹤,他發現這個人雖然面目可憎,目光猶疑不定,看起來很像一個非常危險的人物,但是實際上他并沒有什么危險的舉動。在進一步的調查中他發現,這個人只是喜歡以一種奇怪的目光注視著別人而已。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這樣做?
經過調查了解,探長終于發現了事情真相。原來,這位男子在生活中十分孤獨。數年前,他曾有過美滿幸福的生活。他曾有一位很鐘愛的漂亮妻子,兩人感情很和睦,讓他以為自己一輩子可以這樣過下去。不過,這樣的生活卻稍顯平淡。直到有一天,這位妻子不堪忍受平淡乏味的生活,于是她選擇了一位更富有的人,臨走的時候,妻子對他說:“你本來是一個不錯的人,但你的生活與我想象的不同,我不能忍受你的生活。”她拋棄了自己的丈夫,從此再無消息。
這樣的經歷對他打擊很大,他從沒想過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從那以后,他對每一個人都充滿了狐疑。他以懷疑的目光看著路邊的每一個人,似乎一定要看出什么究竟來才行。其實,他的這種行為正是在表達他內心曾經受到的打擊。最終的分析表明,這起離奇的“案件”,只是出于這位男子潛意識中對美好生活的懷念所致。
實際上,在很多人的內心深處往往有著大量的心理創傷與情緒結。這種創傷與情緒結的存在,使人始終處于壓抑與焦慮的狀態中。一旦這些創傷被觸發,就可能使人們重新回到過去所經歷的苦痛當中。每一個創傷、情緒結都與巨大的情緒體驗糾結在一起,當它重新回到人們的生活中時,我們的身體與心理就處于一種再次被激發的狀態,過去的種種體驗會再次回到生活中,這就可能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大的影響。
對于潛意識而言,創傷、壓抑與不幸構成了它的一個重要的主題,而我們自己卻往往無從感知,因為我們對于過去的事情大都采取一種忽視的態度,這就使得當這些潛意識里的內容再次襲來的時候,我們對它毫無準備。
對潛意識的了解越多,你就會越多地發現隱藏在一個人內心里的這些壓抑和情緒結。對潛意識的研究,其中很大一部分內容就是對這種創傷與不幸進行整理,把它們釋放出來,讓我們重獲健康,獲得快樂生活的能量和動力。
2.蛛絲馬跡——隱藏不住的潛意識
到底什么是潛意識?潛意識是怎樣被發現的?
有一個人問一位心理學家:“什么是潛意識?”
心理學家回答:“就是你不能夠覺察到的意識。”
那人又問:“既然不能夠覺察到,我們又怎么可以在這里來談論它?”
……
心理學家一時語塞了。
其實,要解答這個問題并不難。潛意識雖然隱蔽,但是它并不是無跡可循的;相反,它有許多細微的表現。我們在前面說過,人的內心世界是通過行為表現出來的,即使是再微小的行為,只要我們細心觀察,也可以發現它背后的含義。
一位著名的節目主持人,應邀主持一臺大型晚會。
到了晚會開始的時間,大幕徐徐拉開,舞臺燈光和攝像機鏡頭一齊聚集在他身上,成千上萬雙眼睛在注視著他。這時,他面帶微笑注視著臺下的觀眾,然后開口了:
“各位觀眾、各位來賓,電視機前的觀眾,你們好,歡迎你們觀看今天的晚會。現在,我正式宣布,演出——結束了。”
一語既出,一片嘩然。

潛意識常常會在“無意”中表現出來
相信這是一個被許多人所熟悉的故事。一位如此專業、如此著名的主持人,卻犯了一個如此低級的錯誤,給人們的生活增添了笑料。然而,對于我們的潛意識來說,這個在大多人眼里的故事,卻并不只是笑料那么簡單。
對于心理學家來說,人們的每一個行為、每一句話,不管看上去有多么微小,都是有意義的,既使是一個看起來極其可笑的失誤,也有其背后的原因。正如上面的那個例子,讓我們以心理學家的目光來看待這件事情:這位主持人本應該說的是“演出開始了”。可是他為什么說的是“演出結束了”呢?當我們隨著心理學家的目光去觀察他近期的工作狀態,就會發現,原來,一段時間以來,這位主持人在上級管理者的安排下已經連續主持了許多場節目,身心都已經十分疲憊,心里巴不得這臺晚會趕緊結束。當舞臺燈光亮起的時候,職業素養讓他不得不對攝像機和臺下的觀眾做出笑臉,然而,內心的疲憊與厭倦卻讓他在一時疏忽中說出了自己的真實想法:“我正式宣布,演出——結束了!”
一位如此專業的主持人,卻做出了一個讓人意外的舉動,正是源于內心的矛盾心態。
其實,這樣的故事并不罕見。我們的內心里常常會有一些隱秘的情結,由于它們的存在,使我們做出一些意想不到的行為。生活中常常會見到下面這樣的事情。
性格木訥的A先生喜歡上同一個公司里漂亮的B女士。為此,A先生費盡了心機,又是送花,又是請客吃飯。不過,這位女士對他并沒有興趣。敷衍了幾次之后,就以“工作太忙,沒有時間”為由,不再接受A先生的殷勤。A先生雖然十分沮喪,卻也只好作罷。
可是,沒過多久,公司里新來了一位C先生。C先生外表英俊,性格活潑,剛來不久,就和B女士打得火熱。A先生雖然表面鎮靜,心里卻非常生氣。之后,讓他更生氣的事情發生了。一天早上,C先生和B女士喜氣洋洋地來到公司,二人手里捧著一大堆喜糖,給公司里的每位同事發糖,然后宣布:“我們已經登記結婚了。”
A先生與C先生在公司的同一個部門,兩人在業務上有著很多聯系。可是,從那以后,A先生就一再忘記C先生的名字,以至于每當有事要向C先生打招呼的時候,A先生都要向別的同事詢問他的名字。
按理來說,A先生不至于連非常熟悉的C先生的名字都不記得。但如果我們從潛意識的角度來分析,顯然,在潛意識里A先生想把讓他感到憎惡的情敵完全忘掉,甚至連他的名字都給“忘記”了。這種“忘記”行為正是他內心里潛意識的體現。
在生活中,我們總是認為自己能夠掌握一切,其實不然,因為潛意識的存在,我們往往會在不知不覺之中受到影響。每一個人的潛意識都隱藏著大量的情結、情緒叢,它們往往會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影響我們的生活,使我們的生活處于一種自己尚未了解的狀態。
心理學家巴特勒曾經說過一件趣事。他有一個很好的朋友,兩人的關系一直十分密切。不過,有一次兩人因為對一個時事問題的看法發生了爭執。當時發生了一起家庭事件,報紙上有很多報道。在兩人的討論中,巴特勒認為應該對當事人予以更多的同情,而他的朋友則認為應該對當事人予以制裁。兩個人為此爭得不歡而散。爭執過程中,朋友正好坐在桌邊,在他起身倒水的時候,“無意中”一甩手臂,“不小心”把花瓶碰到地上摔碎了。對此巴特勒并沒有往心里去,他認為這只是朋友無意的舉動所致。但是不久之后朋友給他打電話,在電話里向他道歉,并承認,那天他是因為與巴特勒有所爭執,心情很不愉快,正是在這種不愉快的心態下,他才“無意地”把花瓶弄到地上摔碎了。他說當時的舉動雖然是在不經意之中,但自己心里也是有不滿的,所以還是應該道歉。
人們的每一個微小的行為、每一句不經意的話語都是有意義的,既使是一個看起來極其平常的行為,也有其背后的動因。對此我們必須加以重視,認真分析,才能發現人們內心世界里真正隱藏的內容。
簡單的行為背后可能隱藏著很多豐富的內容與想法。只有深入發掘它們、了解它們、分析它們,才能夠發現我們自己的真實內心,才能夠真正地認識自己、掌控生活。
3.冰山之一角
可以這樣講:每一個人的心理都是由意識與潛意識組成的。
意識是我們當前知覺與情感的狀態,是我們當前直接感受到的內容。比如你正在看這本書,你心里所想的一定是與這本書有關的內容;如果你去看一場電影,那么,你的頭腦中展現的一定是緊張生動的電影情節;你正在打球,那么你的腦海里展現的一定是激烈的身體對抗與動作……只要是處于清醒的狀態,我們的頭腦中就總是在展現、思考一定的認知內容與情感體驗,這就是意識。意識,簡單來說,就是你當前的知覺與情感的狀態。它總是直接而又清晰的,不過,它雖然清晰,但往往很短暫,所以對我們的影響往往不那么顯著。
意識總是與我們此時所處的環境密切相關,并且很容易發生改變,它像是一個快速的掃描儀,把我們感覺到的內容快速地梳理一下,如果是需要進一步處理的,就進行更多整理,否則就忽略掉。正是因為意識的這種特征,有一個很著名的藝術流派叫“意識流”,提倡用多變的、快速切換的情景來表達人們對人生的感受。

意識的冰山
但潛意識完全不同。
飄浮在大海中的冰山,常常會給航行的人們一種假象,即它只有飄浮在海面上的那么大。如果你也這么想,那你可能要吃虧了。這是因為,通常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它很小的一部分,其余大部分都隱藏在水下。如果你是航行的水手,沒有注意到這一點,把船行駛得離它太近,那么很可能會撞到冰山在水面以下的部分而沉沒。
在這里,我們也借用大海中的冰山來做一個比喻。如果我們把冰山露在水面上的那部分看作是我們當前的意識狀態,稱之為“意識”,那么那些隱藏在水面之下的部分就可以看成是我們的潛意識。潛意識就是那些深藏在我們內心深處的心理與情緒叢,凝聚著大量的情感沖突與情緒體驗。通常情況下它們雖然很難被人覺察到,但又在不知不覺中決定著我們的思想與行為。在“意識的冰山”中,我們所能夠覺察到的只是水面之上的那一部分,其余大部分都是隱藏在水面之下的,是我們難以覺察,常常予以忽視的。
而心理創傷又構成了潛意識中的一個重要內容。
有一位年輕人,每當看到別人的時候,總會表現得很緊張,不知道該怎樣與別人相處,甚至連最平常的打招呼都難以做到。他說:“我總是覺得自己太軟弱,太沒存在感,沒本事沒能力。當大家在熱烈討論一件事時,我總是插不上話,即使努力插上一句,也總被大家忽略,好像什么都沒發生過一樣。當我說出一句話完全沒有響應時,我就覺得又受到打擊,恨不得鉆到地縫里。就像從前和別人一起玩游戲,別人都玩得很好,自己卻不會的感覺一樣。在朋友的聚會上很少有人和我打招呼,即使有人打招呼我也不知道該怎么回答。生活中沒人理我,偶然與別人在一起,我也是不在狀態,不知道該說什么。在別人的眼里我是沒用的。所以,每當與別人在一起時,我都不說話,通過猛吃猛喝來給自己找件事做,以掩飾內心的尷尬。這樣的生活真讓人難堪。”
那么,為什么他會遇到這樣的難題呢?原來,他小的時候性格本來是很開朗的,但是有一件事情改變了他。他剛上大學的時候,因為來到了全新的生活環境,幾乎沒有認識的朋友,沒有人能夠聊天說話、相互談心,讓他感到很孤獨,這種情況一直持續了很久。有一次,學校里組織聯歡晚會,晚會上很多人都準備了節目去表演,氣氛很熱烈。看到別人快樂的樣子,他也很想上去唱個歌。可是等到叫到他的名字的時候,他才發現自己并沒有準備好,甚至站到臺上去的時候連歌詞都忘了。他就站在那里,大家等著他唱,可是他唱了兩句就再也唱不出來了。看到他手足無措的樣子,大家等不及了,紛紛議論。主持人看到他緊張的樣子,急忙過來幫他打圓場,說:“我們的×××同學,他的歌聲其實是很美的,不過呢,今天他被我們臺下的美女同學們的容貌驚呆了,所以唱不出來了,我們掌聲鼓勵他好不好?”
聽到主持人的調侃,同學們都笑了。而他,更加羞愧,不知所措。
一位本來開朗的年輕人,卻因為從前的一次經歷讓自己失去了信心,每當遇到別人的時候就會不由自主地感到緊張。如果不是心理分析幫他解決了這一問題,他可能一直都不知道其中的原因,還在受著它的影響。
下面這個例子也很好地說明了這樣的道理。
心理學家弗洛姆曾經接待過一位年輕人,這位年輕人很容易焦慮,對別人一個不經意的行為也很容易發火;有強迫癥,經常會失眠,每天都要吞下一大把藥片,雖然明知道這些藥片對身體無益,也不能讓自己停止;他害怕與別人相處,每到人多的地方就不由自主地緊張,經常會感到莫名其妙地心慌,雖然他試圖擺脫這種狀態,但卻一直不能成功。這種狀況已經嚴重影響了他的生活。
經過深入的心理分析,弗洛姆發現,這位年輕人曾經非常努力,是一個很上進的青年,幾乎讓每一個見到他的人都稱贊不已。不過他在家庭中卻并不受重視,他父母的性格比較強勢,對他很嚴格,經常會向他提出一些近乎于苛刻的要求,與他的溝通交流卻較少。比如要求他吃飯的時候不許發出聲音,每天必須按時睡覺,看電視要有規定的時間。即使是他快成人的時候也是如此。他不愿意與父母爭吵,因為他覺得他們并沒有惡意,但是面對這樣的苛求,總讓他感到很難過。于是他選擇了逃避。他每天早出晚歸,回到家里就躲進自己的房間,盡量避開父母的目光。但長久下去,自己的心情也變得很壓抑,低落消沉不說,最后不得不求助于藥物治療。
生活中的壓抑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而我們的心理又常常遵循著“追尋快樂”的原則,只把喜歡的記住,而把那些不愿意面對的“忘掉”,結果,久而久之,我們的思想、行為就成了一座冰山,在冰山之上,是我們喜歡的、已經習慣的那個自我,而在冰山之下,卻是那個敏感的、焦慮的、小心翼翼的自我。
實際上,心靈的傷害是時時發生的。在生活中,人們會努力保持心理平衡,讓潛意識中不安分的成分隱藏起來,讓生活繼續保持陽光、快樂。但是在不經意之中,這種防衛機制會放松,這些隱藏在內心里的內容就會不知不覺地表現出來,使我們做出異常的行為。比如日常生活中的說錯話、做錯事,情緒異常、心不在焉,一些奇怪的夢,自己意想不到的行為,等等,往往是潛意識在發揮作用的結果。嚴重時,還可能導致心理出現不適,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
所以,一定要把潛意識當成生活中一個重要的內容來對待,潛意識既有千百年來遺傳下來的本能,同時也包含著我們在生活中的種種積淀,我們現在的思想意識的狀態是由過去的潛意識來決定的,而將來的快樂、幸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由我們現在的選擇所決定。只有了解和改變潛意識,讓積極的成分不斷涌入其中,把身心充分的調動起來,才能成為一個自然、快樂的人,才能生活幸福、取得成功。
在潛意識的冰山里,還有一股能量是不能忽視的,心理學家把它稱為“人類的本能”,或者“情感與愛的本能”,這也是我們要注意的,我們將在后面的章節中對它做進一步的分析,以揭示它對生活的影響。
4.潛意識的三種成分
毫無疑問,潛意識是心理學中最為神秘又充滿獨特性的內容之一。許多人都驚訝于潛意識的復雜與趣味。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說過:“潛意識是如此豐富而又強大,它一直在影響我們的生活,而我們往往無從知曉。”另外一名心理學家梅奧也說過:“如果打開你的潛意識,你將會發現許多驚人的秘密,就如同打開一個思想的寶庫一樣。”
那么,到底什么是潛意識,潛意識里到底有什么?
從心理學角度概括地說,潛意識中大致有三種成分。
潛意識中的第一種成分是我們壓抑的創傷
人的心理的成長是一個構建的過程。但這個構建的過程往往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如果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受到某種傷害,它就可能會隱藏到潛意識中影響到我們以后的生活。
一個女孩,在童年時代,親眼目睹了兩位兄長因為一點小事而爭吵,其中一位在盛怒之下失手重傷了對方。女孩兒目睹了這一場景,深受刺激。等到成年以后,她無論如何也無法與別人建立信任。因為過去這一事件的影響,她眼中的人都是冷漠、殘酷、無法信任的。實際上她長大以后表現出來的不安全感,正是因為潛意識中的這一事件的影響所致。
還有一位年輕人,也有著類似的經歷。因為一直缺少別人的關注,他生活在沉悶的環境中,與別人的交流很少,結果,當他試圖融入別人的生活時,才發現與別人相處的時候很困難,不知道以怎樣的方式才能夠被別人接納。他的生活很封閉,內心很孤獨,但他并不知道該怎樣去打開。
如果回顧我們的一生,每個人的成長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如同一棵小樹,如果想長成參天大樹,需要迎接許多困難的挑戰,狂風、暴雨、意外事件,都可能給它帶來傷害。很多人在生活中都遭遇過不幸,家庭、社會環境與生活,都有可能給他們帶來挫折與苦痛。這種苦痛,雖然經過自己的努力一時得到緩解,但并沒有真正消失,而是隱藏到潛意識中。心理創傷又有一種放大效應,它不僅會對我們當前的生活產生影響,還會對我們以后的生活產生影響,就如同“井繩之慮”一樣,我們會把在從前傷害中得到的認知放大到以后生活中的每一方面,使我們在生活中表現出彷徨、不適。
所以,認識潛意識的第一步,就是從這些過去的創傷中走出來。雖然生活中有很多挫折,但應該看到生活中更多的是積極與陽光的一面,要對這些創傷進行整理,如同清理不必要的物品輕裝上陣一樣。把那些消極的成分去除,這樣我們才能夠解除傷痛,重獲快樂的人生。
潛意識的第二種成分是我們未曾滿足的情感訴求
人是受感情支配的動物,生活中我們總是充滿著對感情、對美好生活的渴望,這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不過,由于生活中的種種限制,這些愿望在很多情況下難以得到滿足,這時我們就會感到壓抑,就會有挫折感。
曾經有很多人因為感情的失敗而陷入痛苦的境地。美國小說家杰克·倫敦曾經對別人說過,他是因為對愛的追求的失敗而寫下了著名的小說《野性的呼喚》;《飄》的作者瑪格麗特·米切爾也是一位感情失敗的受害者,在與心愛的人分手之后,因為釋懷,反而使她萌發了巨大的力量,才寫下了這部世界名著。感情的力量是如此強大,它可能會讓我們變得與以往的自己完全不同。
潛意識中的這種愿望我們必須加以重視。未滿足的情感,其強烈程度遠超出我們的想象,如果不能得到滿足,就可能會產生強烈的壓抑感,這樣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面目全非。
潛意識的第三種成分則要積極許多,如果說前兩種成分是消極的、灰暗的,常與壓抑、苦痛,難以表達的焦慮和不安糾葛在一起,那么第三種成分就完全不同,它是與快樂、解脫、成功與幸福緊密相連的。
潛意識的第三種成分就是因為擺脫壓抑而獲得的能量
每一個人的內心里都有著巨大的潛能,但是生活中,我們很難將它們真正發揮出來。這是由于心理創傷與壓抑所致。我們前面已經說過,生活中的挫折、情感的創傷等,都有可能使我們處于一種壓抑和麻木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控制生活尚有困難,更不要說開發自己的潛能了。
但如果你能夠意識到這一點,并加以改變,結果就可能完全不同。潛意識是可以改變的,如果你能夠克服潛意識中的消極能量,取而代之以一種積極的成分,生活就會發生變化。
許多人都因為對潛意識的發掘而取得了成功,其中包括很多著名人物,如達·芬奇、米開朗基羅、貝多芬、托爾斯泰、羅斯福、丘吉爾等,他們因為充分認識了自己而改變了自己,并且進一步改變了人生。正確地認識自己,面對自己,這樣,你內心的能量才能得到釋放,你的人生才會因此發生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