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津通識讀本:佛學概論(中文版)
- (英國)關大眠
- 1042字
- 2019-01-04 07:22:47
序言
關大眠(Damien Keown)的這本《佛學概論》(Buddhism: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英文原版問世已有多年,頗受讀者歡迎。這本小書篇幅不大,卻是一本優秀的佛學入門作品。作者的寫法并不像一般的入門作品那樣,只是簡單地羅列資料、介紹學科歷史,而是有重點、有創見地對佛學領域的一些重要主題進行了梳理。佛陀的教義、業與輪回、佛教倫理、禪定,佛學與日常生活的融合、佛教思想在過去許多世紀中的演變、佛教對當今時代人類所面臨的困境的回應,這些在書中都有富有洞見的探索。
全書開篇即以一個載于《百喻經》中的盲人摸象的故事來描述佛學研究的現狀。舍衛國那些眼盲的臣民被分成小組,然后各自去觸摸大象軀體的某個部位,有的摸頭,有的摸身,有的摸腿,有的摸尾。于是,在他們的各自描述中,大象便或者像水壺,或者像籮篩,或者像石柱,或者像門閂;因此,便有了無休無止的爭論。
的確,受到主觀態度、文化背景、思維方式或者研究方法等等因素的影響,不同的研究者對佛學往往會形成相當不同的看法,得出的結論也常常各有殊異。應該說,這種現象是正常和合理的,因為佛教本身是一個復雜的多面體,各個人用不同的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去看佛教,得出的結論自然不會完全一樣,例如,僅就研究方法而言,除了傳統的“以佛學研究佛學”的方法之外,還有諸如哲學詮釋方法、歷史考據學方法、宗教社會學方法、宗教心理學方法,乃至于現象學、分析哲學的方法等等。不同的方法對于揭示佛教的某一方面或某一層面的思想特質都有其特殊的作用,它們之間并非一定就是情同楚漢、相互矛盾與對立,而往往可以相互發明、相得益彰,如果人們能用盡可能多的方法、從盡可能多的角度去研究佛教,那么,對于佛教的了解和認識就會更全面和具體,從而使自己的認識更接近于真理。
佛學確實是一座博大精深的人類思想寶庫,不同的人都可以從中獲得自己想要、對自己有用的東西。例如,對于那些喜歡思辨哲學的人來說,佛學應該說是一個相當不錯的棲身之所。德國古典哲學家黑格爾對中國古代哲學頗有微詞,認為她的思辨性不強。實際上,要么黑格爾不了解佛學,要么他沒把中國佛學納入中國古代哲學范圍。實際上,佛學的思辨性絕對不亞于世界上任何一種哲學體系,而中國佛學不但是中國古代傳統學術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甚至把它視為中國古代哲學的主干所在!而對于那些較多著眼于現實人生,希望探尋某種人生智慧或者某種調適身心法門的人們,佛教中的思想資源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真誠希望今后有更多的人來研究佛學,也真誠祝愿不同的人都能從佛學中受益,能從這本佛學著作中受益!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