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津通識讀本:叔本華(中文版)
- (英國)克里斯托弗·賈納韋
- 1371字
- 2019-01-04 07:26:08
序言
通覽《叔本華》譯本,有些心得,愿與作者、譯者、編者和讀者分享。
英國學者賈納韋當屬飽學之士,故能這般自信、凝練、準確地概述叔本華其人其著,宛如塑了一尊精神銅像。為西方哲學開非理性主義先河的叔本華,既擅長系統思辨,又通曉文學章法,竟將其名著《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的四個板塊(認識論、意志論、美學和倫理學),寫得像音樂那般富有曲式變化。相應地,賈納韋的文字及其漢譯,亦能在精致縮微叔本華哲學建構的框架里,不失語感的彈性和可讀性,頗為難得。這大概是對“牛津通識讀本”之“通識”一詞的文體承諾。
在高等教育義域,“通識”有別于“專業”?!皩I”側重于知識型課程及相關智能、技能規訓,“通識”則要為學子的人格養成提供價值型資源。前者旨在“專業成才”,后者旨在“精神成人”,即為學生一輩子把路走好打底。這用19世紀中葉英國教育思想家紐曼的話說,便是“專業”屬教學范疇,“通識”才屬教育范疇。
當物質至上和消費主義如迷霧彌漫地球,連靜穆的世界名校也愈益躁動的今日,紐曼的思想遺產,不僅凸顯永恒,更變得警策。于是,人們也就有理由對“牛津通識讀本”滋生新的期盼。這就是:包括賈納韋在內的學者,若能深摯地體恤學子對“精神成人”的潛在渴求,則其筆端或許會少一份學院派的矜持,轉而到世界學術典藏中去尋覓更具針對性的優質營養,來有效地緩解學子“成長的煩惱”。
這落到《叔本華》一案,也就意味著有兩種寫法。一,比如追溯叔本華哲學的元概念“意志”一詞,本是對康德“物自體”和柏拉圖“理念”的創意性合成所致,這是典型的學術史路子,也是學院派所恪守亦最擅場的。還有第二條路。不依傍知識學學科譜系,而直接從《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讀出讓自己心靈顫栗的人本憂思,不僅切實地緩解青春期特有的靈魂陣痛,而且嗣后轉化為文哲探索的第一內驅力即精神能源——這是王國維青年時曾走的路。
青年王國維不是賈納韋。王國維當年沒有能力從西方哲學譜系來系統解析叔本華,但這并不妨礙他從叔本華讀出了其心靈成長最亟需的價值啟示。這叫“心有靈犀一點通”。
記得賈納韋曾寫到叔本華1818年完成《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這一里程碑后,整個德國學界竟置若罔聞。然叔本華依然堅信:“一代人欣喜若狂地贊同我寫的每一行字的那個時刻必定會到來?!保?843年5月17日致函波洛克豪斯)1848年后,已臻晚境的叔本華終于收獲了遲到的光榮。但他做夢也想不到,在其身后四十二年,即1902年,在萬里之遙的中國大陸,有一個叫王國維的無名之輩,竟捧著他的那部英語版名著,整整啃了兩年。后來這竟使青年王國維的學業如火山噴涌:1904年首發《紅樓夢評論》,1905年出版《靜安文集》,1907年出版《靜安文集續篇》,1908年刊發名著《人間詞話》,既揭開20世紀中國文藝美學的輝煌序幕,又為20世紀中西美學關系史奠基。都說用文言文寫的《人間詞話》堪稱“國粹”,然有識者卻屢屢從青年王國維的墨跡中讀出了叔本華。事實上,叔本華無涉功利的審美體驗論(賈納韋概述為“無意志的沉思狀態”),已經成為青年王國維的人本-藝術美學的思辨基點。
世界上究竟有沒有能穿越時空的思想史或心靈史?這就像問:“有無上帝?”信徒說有,不信者說無。深信青年王國維會認同有思想史或心靈史,否則,在1902至1908年間,他就無計與叔本華在人類精神星空作神圣相遇。
“通識”教育之根,恐怕不在學術史,而在思想史或心靈史。
2010年春于滬上學僧西渡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