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津通識讀本:哈貝馬斯(中文版)
- (英國)詹姆斯·戈登·芬利森
- 3828字
- 2019-01-04 07:22:01
前言
于爾根·哈貝馬斯是二戰后最為重要、擁有最廣泛讀者面的社會理論家之一。他的理論著作在人文和社會科學的許多不同領域都產生了重要影響。任何研究社會學、哲學、政治學、法學、文化學或研究英國、德國以及歐洲的學者都無法回避他的名字。他的著作之所以擁有如此廣泛的影響力,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哈貝馬斯是個跨學科理論家。他的學術涉獵之廣令人驚嘆。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1864—1920)曾經提到過一種“沒有靈魂的專家”,這種人作為學者從來不去嘗試超越自己狹仄的專業領域,而哈貝馬斯恰恰與這類人相反。他的研究沖破了學科的界限,完全不像大多數研究人員和學者那樣螺螄殼里做道場。對于他的思想,大多數讀者只能從其著作中窺豹一斑。其次,哈貝馬斯在五十多年的學術生涯中撰寫了大量的作品,他不僅是公認的社會政治理論家,還是當今歐洲首屈一指的公共知識分子。他是德國左派民主主義的元老與靈魂人物,在捍衛自己哲學原則的同時,積極以公民而非學者身份參與到德國和歐洲公共領域對文化、道德、政治等普遍性話題的批判中去。
為了使本書盡量精簡,我對于哈貝馬斯的生平不作詳述。個中原因不在于哈貝馬斯的一生不精彩--雖然學者的生平很少能稱得上引人入勝,而在于我還是認為作品比作者本人重要。(當然,我也不會簡略到像馬丁·海德格爾寫哲學家亞里士多德那樣,在專著中就其生平僅漫不經心地寫下:“他生于斯地斯時,工作過,然后辭世了?!保┕愸R斯生平所經歷的里程碑式的歷史事件影響并激發了他的著述,1945年二戰結束、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從經濟與社會廢墟中誕生、冷戰、1968年學生抗議運動、1989年柏林墻倒塌以及蘇聯解體等事件影響尤甚。

圖1 于爾根·哈貝馬斯
1929年,哈貝馬斯出生于杜塞爾多夫。他在一個德國中產階級家庭中長大,家人識時務地適應了納粹政權,但也談不上擁護納粹。哈貝馬斯的政治觀點最初形成于1945年,他十六歲的時候。二戰行將結束之時,哈貝馬斯與當時幾乎所有身體健康的德國同齡青少年一樣,加入了希特勒青年團。戰后,在觀看了納粹屠猶的紀錄片并經歷了紐綸堡審判之后,他終于看清了奧斯威辛的駭人事實和納粹當權期間德國民眾在道義上的集體淪喪。
青年時期,哈貝馬斯曾在哥廷根大學、蘇黎士大學和波恩大學學習過哲學。那時他談不上激進。1949年至1953年間,他沉浸于馬丁·海德格爾的著作中。但是,很快便對海德格爾幻滅了。這主要不是因為海德格爾曾經是納粹黨成員并公開支持納粹黨,而是因為他后來回避這個歷史問題,拒絕對其行為表示任何懺悔,拒絕承認真相然后將這一頁翻過去。1949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第一屆政府成立,由保守派的康拉德·阿登納主政。對海德格爾,青年哈貝馬斯一開始滿懷期待與熱情,但隨即便感到了失望和上當;對阿登納政權他的態度也經歷了這樣的轉變。在他看來,這個政權代表了一個集體對不光彩歷史的蓄意否認和留戀。

圖2 馬丁·海德格爾。求學期間,哈貝馬斯研究過他的著作。后來,哈貝馬斯對海德格爾在其納粹黨員身份問題上保持沉默持激烈批判態度。
1954年,哈貝馬斯憑研究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弗里德里?!ぶx林的論文而獲博士學位。之后,他便轉向了赫伯特·馬爾庫塞和早年卡爾·馬克思的作品,兩年后在法蘭克福的社會研究院成了哲學家西奧多·W.阿多諾的第一位研究助手。哈貝馬斯同情他在法蘭克福的老師阿多諾和馬克斯·霍克海默的經歷,這兩個人都有德國猶太人血統,因此兩人對于德國傳統在歸屬感上持有可以理解的矛盾情緒。從兩人身上,哈貝馬斯學會了如何批判地認同自己祖國的傳統,用他自己的話來說,這使他“以自我批判的精神、懷疑主義的態度、被欺騙過的人的清醒的頭腦去繼承德國的傳統”。(《自主與團結》,第46頁)在這一階段,哈貝馬斯的著作變得更為激進,對于馬克思有更多的認同。對于霍克海默的偏好來說,這便過分了。這位法蘭克福研究院院長反感哈貝馬斯不加掩飾的馬克思主義觀點,對哈貝馬斯暗地里下了逐客令。1958年,哈貝馬斯離開法蘭克福去了馬堡大學,并在1961年取得了該校的任教資格。后來,他成了海德堡大學的哲學教授,并于1964年又回到法蘭克福大學擔任哲學和社會學教授一職。在這段政治動蕩時期,哈貝馬斯與學生激進分子卻產生了齟齬,這件事在當時眾所周知。雖然哈貝馬斯對于這些學生在總體上持同情態度,但在當時,他具有挑釁意味地把這些學生所持有的與所有權威都徹底對立的態度斥為“左派法西斯主義”。從1971年到1983年,他都在施塔恩貝格的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當院長。1983年,哈貝馬斯回到法蘭克福大學教授哲學,并在此建立了他作為西德主要社會理論家和受人尊重的民主主義左派發言人的地位。

圖3 康拉德·阿登納,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第一任總理。
1989年11月柏林墻倒掉了,哈貝馬斯親眼見證了隨之而來的德國統一。對于德國統一,哈貝馬斯和某些人一樣,對其統一進程的推進方式持激烈的批評態度。90年代早期,哈貝馬斯對于美國政治哲學家羅爾斯的著作、他的自由主義觀點以及美國的憲政民主興趣與日俱增。從左邊批評哈貝馬斯的人往往對他一生的學術活動進行漫畫式的描述,根據這類描述,他的一生始自馬克思主義式的對于資本主義的批判,終于對美式自由民主的捍衛。這一漫畫式概括雖然表面上合理,但仍然膚淺,究其原因,乃在于未能理解哈貝馬斯復雜的政治與思想立場。哈貝馬斯不僅是馬克思主義批判家,更是馬克思主義的批判者,他對資本主義和自由主義一直懷有深深的憂懼。但是,盡管他以與自己錯誤的政治文化見解相決裂的姿態,對西方民主傳統作出了趨于負面的評價,他又把西德對西方民主傳統的成功照搬說成是西德最偉大的文化成就。正因為這個原因,德國社會學家拉爾夫·達倫多夫言過其實地稱哈貝馬斯為“阿登納之嫡孫”(《柏林共和國》,第88—89頁),當然,這其中帶有戲謔之意。然而,盡管哈貝馬斯思想非常復雜,過去五十年知識界和政界又經歷了風云突變,哈貝馬斯的學術觀點和政治觀點還是保持了高度的連貫性。
關于哈貝馬斯對德國的矛盾情感和對民族主義的一貫憂懼,我已經簡述了其心理動因與出身因緣。然而,我們應當努力避免把哈貝馬斯作品中的這些因素個人化。人們很容易忘卻的一點是,近代德國歷史與政治的內在復雜性與張力仍然實實在在地存在著。要獲得對于歷史和現實的生動認識,就去柏林的德國國會大廈透明穹頂上看看吧,在這里可以眺望勃蘭登堡門和新建的大屠殺紀念館,也可以俯視國會議事廳。

圖4 大屠殺紀念館,柏林,背景中是勃蘭登堡門和德國國會大廈新建的透明穹頂。
沒有哪種社會政治理論能像哈貝馬斯的理論那樣,如此好地捕捉到這些復雜性和張力,并且如此好地利用它們。哈貝馬斯的世界主義,他對歐盟的支持、對民族主義的懷疑、對憲政愛國主義的捍衛,他的道德普遍主義,這些都是基于他的理論體系。哈貝馬斯的哲學是純粹德國式的,同時他的哲學眼界又絲毫不受限于德國或德國哲學。
1994年從法蘭克福大學的職位退休之后,哈貝馬斯便在施塔恩貝格生活和從事著述,也在美國兼職講學。他仍然定期發表文字,還一如既往地積極評論政治和文化。近期他的文章涵蓋了各種主題,如生物倫理學、基因工程、伊拉克、恐怖主義、世界主義和“9·11事件”之后的美國外交政策。
本文主要討論哈貝馬斯的成熟理論,即他從1980年至今的作品。對于他偶爾發表的政治評論文章我只是一筆帶過。這種安排并不是在暗示哈貝馬斯作為公共知識分子的一生和他作為學者的生涯孰輕孰重,只是由于他的理論較其政治觀點和文化評論更難懂,后者是寫給外行讀者看的,不用嵌入理論系統之內。
哈貝馬斯以一種地道的德國方式、一種現在看來已有幾分不合潮流的方式堅持并傳播著自己的宏大理論。對于現代社會的本質、現代社會面臨的問題,以及語言、道德、倫理、政治、法律在現代社會中的位置等,哈貝馬斯提出了一些重大問題,而他對這些問題的回答是由多個學科的知識精心編織在一起的,是錯綜復雜又包羅萬象的復合體。不僅如此,他的主要理論著作篇幅之長、術語之多令人望而生畏。哈貝馬斯并不為入門者寫作,第一次讀到他著作的讀者可能會產生挫敗感。又因為哈貝馬斯著述的重點都放在整體框架上,所以填補局部細節的工作就經常留待其研究合作者和學術繼承人他日完成了。有時,論證的個別環節是缺失的,但同時哈貝馬斯與其批評者又處于不斷的對話狀態,通過經常性地重述觀點來回應批評者,并且對理論作一些細微的、意義并非總是一目了然的調整?;谝陨显颍绻狈愸R斯理論的總體了解,不知道哪些是其理論主干,哪些又屬于旁枝末節,讀者就很容易迷失閱讀的方向。本書的寫作目的之一,就是想為讀者勾畫哈貝馬斯理論的主要脈絡,方法便是將其著述的不同部分置于一個整體化的背景中。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首先在此給出哈貝馬斯全部成熟著作的體系提綱。這個提綱包括了五個研究專題:
一、意義的語用學理論
二、交往理性理論
三、社會理論專題
四、商談倫理學專題
五、民主理論和法律理論(政治理論)專題
以上每個研究專題都相對獨立,在各不相同的知識領域有所創新。但同時,每一部分又都同所有其他部分存在著或多或少的系統性聯系。
哈貝馬斯的意義語用學理論和交往理性理論,一同為他的社會學、倫理學、政治學理論提供了前導性理念。另一方面,后面三個研究專題之間又能起到相互支撐作用。我之所以稱它們為研究專題,是因為它們仍在進行之中。每個專題都通過融合不同學科的真知灼見,回應一系列不同的問題。在本書末尾的附錄部分,我為每個專題提供了一個簡短的概述。在下面的章節中,我將大致沿著哈貝馬斯進行構思的時間線索來探討這些專題。

圖5 哈貝馬斯的研究專題概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