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津通識讀本:法哲學:價值與事實(中文版)
- (英國)雷蒙德·瓦克斯
- 2443字
- 2019-01-04 07:30:27
引言
法律問題經常見諸報端并引發爭論。雖然法學家和政治家贊賞法治的優點,改革家卻對法律的不足之處感到遺憾,憤世嫉俗者也對聲稱法律即是正義的說法表示質疑。但是所有人都承認法律是促進社會變革的手段,而且很少有人懷疑法律在我們的社會、政治、道德以及經濟生活中的核心作用。
但何者謂之法律?法律是否包含了一套合乎自然的普遍道德法則(參見第一章)?或者法律是否僅為很大程度上是由人制定的有效的規則、命令或者規范的集合(第二章)?法律是否有某種特定的目的,諸如保護個人權利(第三章)、實現正義(第四章)或經濟、政治和性別平等(第六章)?法律能否脫離其賴以運行的社會背景(第五章)?
許多問題有待試圖揭示法律之概念和功能內涵的人們去解決,上述問題只是管中窺豹。這些問題貫穿法哲學整個領域,詳細描繪這幅寬廣的藍圖是令人畏懼的任務。我只希望在有限的篇幅里,能僅僅闡明法哲學最突出的外在特征。為達到這個目的,我將敘述重點放在最主要的法學理論上,因為這些理論提供了了解古典和當代法學思想最好的入門渠道。
這種寫作方法絕非意圖貶損另一種策略的價值,后者試圖闡明困擾法哲學良久的諸多概念性、解釋性問題。實際上,本書第四章就致力于探討兩個最重要、最困難的問題:權利和正義。其他擺在法理學家面前的繁雜問題包括先例原則(根據該原則,法院本身一定要受高級別法庭裁決的約束)、遵從法律的道德義務、法律人格的概念、因果關系和責任的復雜性以及各種各樣的刑罰學說。所有這些內容都包含于法學理論的大范疇內,但是,盡管其中有些內容在以下章節中會間接地涉及,鑒于篇幅,這些問題還是沒有納入本書的論述范圍。
雖然本書承諾對法哲學進行非常簡單的介紹,在概念上我是交換使用“法哲學”與“法律理論”“法律哲學”“法理學”的。但嚴格來說,“法理學”關注的是對法律進行最抽象的理論分析(例如關于權利、義務的性質、法律推理等問題,這些問題經常暗含在實體法分支中)?!胺衫碚摗蓖ǔS脕碇笇Ψ傻睦碚撎骄?,此處所說的“法律”比法律專業學者所理解的法律(例如馬克思主義者對法律控制的研究方法)范圍要寬泛?!胺烧軐W”,正如其名稱所暗示的那樣,通常是從哲學學科的觀點著手來進行研究(例如,它試圖解決可能會令道德哲學家或政治哲學家困惑的一類問題,諸如自由或者權威的概念)。但當代作者往往幾乎不考慮這些細微的區別;現代法哲學的研究范疇幾乎沒有界限。
法律理論遠不同于法律劇目。但即使是聳人聽聞的刑事審判——無論是真實的還是虛擬的——都已成為熒幕上的常客,它們集中描述出一些讓法哲學家爭論不休的法律特征。它們在道德和法律責任、刑罰的正當性、損害的概念、司法功能、正當程序等諸多方面提出了一些棘手的難題。不難說明的是,法哲學絕非一種抽象而不切實際的研究。
沒有一種連貫一致的法律概念與法律原理,任何社會都無法得到恰當的理解或解釋。法律的社會、道德、文化基礎以及貫穿其中并解釋它們的理論,和法律的“黑體字”一樣重要。法律理論寬廣的范疇里有許多主題,其中之一就是法律本身的定義。顯而易見,在開始探究法律的本質之前我們需要闡明,當說到法律這個經常讓人難以捉摸的概念時,我們到底意指什么。如果我們對自己正在討論的東西到底是什么這一點沒有一些共識,就很難對法律和法律制度進行分析。具有建設性的第一步是要區分描述性和規范性的法律理論。
描述性法律理論試圖解釋法律是什么、為什么以及法律的重要性。規范性法律理論則關注法律應當是什么。換句話說,描述性法律理論是關于事實的理論,而規范性法律理論則是關于價值的理論。描述性法律理論有三種主要類型。首先是“原理性”方法論,該種理論的提出是要闡明某個特定的法律原理。比如,表達自由可通過法庭對言論自由限度的裁決來得到證成。原理性法律理論試圖回答的問題如“這些案子能否被一些基礎理論所闡明?”其次,描述性法律理論可以是“解釋性”的,這種理論試圖解釋為什么法律是現在這樣的。馬克思主義法律理論在這種意義上來說就是“解釋性”的,因為這種理論把法律解釋為表達了統治階級的利益(參見第五章)。第三種描述性法律理論關注的是從某一套法律規則中所產生的結果。如法律的經濟分析(參見第四章)會評估對機動車輛制造商施加一種嚴格責任制度可能產生的成本。
規范性法律理論關注的則是價值。例如,一種規范理論也許會試圖確認為了保護消費者,是否應實施機動車輛制造商的嚴格責任制。這樣做是否公平或公正?規范性法律理論因此必然與道德或者政治理論聯系在一起。為追求對法律的價值評判,規范性法律理論可能要么是“理想的”,要么是“非理想的”。前者涉及當法律規則在政治上可實現時,什么樣的規則將產生最佳法律制度。后者則預設了對選擇法律規則的多種限制,如執行這些規則所存在的困難。
但是,這兩種法律哲學之間并沒有非常明確的界限。規范性理論可以依賴描述性理論來獲得其理論支點。由此,如果不對某個特定規則的適用所產生的結果進行描述性說明,功利主義規范理論(參見第四章)便很難得到證明。如果不對結果進行描述,功利主義者將如何知道規則X產生最大的幸福(結果Y)?同樣,描述性法律理論也可以在預測(比如)法律變革成功的可能性的基礎上限制引起這種改良的規范性法律理論。
我們也將同樣看到(在第三章)規范性理論和描述性理論如何結合在一起,從而產生了一種法哲學的混合體。例如,羅納德·德沃金的“作為整體的法律”理論中,就存在著描述性規則理論和規范性理論目標的融合。在主張法律理論應當同時“適用于”并“證成”法律素材時,德沃金的法律即一種解釋性概念的理論似乎允許描述性規則理論與規范性理論的結合。
我們生活在一個繁難四起又不甚公平的世界。也許這個世界向來如此。面對邪惡與不公,當反思法律確切的本質與功能時,我們很容易陷入含混不清的過分簡單化及花言巧語般的詭辯。對法律的基本性質、正義以及法律概念的含意作清晰的分析和嚴謹的法學沉思是不可或缺的。法律理論在闡釋維系我們生活方式的價值標準和理想并為之辯護方面應起到決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