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9章 地租(5)

不過,美質才是貴金屬的主要價值。這一美質,使得貴金屬特別適宜用來裝飾衣物和家具。鍍金的光亮色彩,是任何顏料或染料都無法提供的。由于這些貴金屬比較稀少,所以它們的這種美質也相對地大大增加了。大部分富人的愉悅,都是炫耀他們的富裕。對他們來說,最大的炫耀,就是擁有別人求之不得的、決定性的富裕標識。在富人們眼里,那些有幾分用處或美質的物品的價值,會因為它們的量少而大大增加。換言之,因為相當數量的這種物品,需要花費很大的勞動量才能收集到,而能夠支配這些勞動量的只有富人,所以這種物品的價值就大大增加了。即使這種物品沒有普通物品那么美麗、實用,他們也情愿出比普通物品更高的價格來購買它們。貴金屬能夠到處以高價換得很大數量其他貨物的根本原因,正是它的稀少和它美麗的特質。貴金屬早在未用作貨幣以前,就已經具有高價值了。正因為高價值這一用途,它才被用作了貨幣。不過,由于金銀的這一用途增加了新需求,同時又減少了其被用于其他用途的數量,所以其價值后來就被保持或增加了。

人們需求寶石,全部的原因就是寶石的美質。寶石僅有的效用就是用作裝飾。寶石由于采掘難度和費用都很浩大,所以非常稀缺,其美質也因此而大大增加。因此,在大多數情況下,寶石高價格的幾乎全部組成部分都是工資和利潤,只有極小的一部分是地租,而且往往沒有地租。能夠提供較大地租的,除了那些產出力較大的礦山。塔福尼埃是一位寶石商人,他曾到戈爾康達和維沙波爾這兩地的金剛石礦山實地考察過。他說,當地開采礦山的目的只是為國王謀利。國王命令,除了那些能夠出產高產、美質金剛石的礦山能夠開采之外,其余礦山全部都要封閉。如此看來,其余礦山似乎都不值得開采。

由于世界上最豐富礦山的礦產價格決定了其他金屬的價格,所以貴金屬或寶石礦山能夠提供的地租,只和它的相對產出力成比例,即和它優于其他同類礦山的程度成比例,而與它的絕對產出力關系不大。如果有優于波托西礦山的新礦山出現,那么波托西礦山就會像曾經的歐洲礦山一樣沒有多少經營價值,其銀價也會比現在低得多。

在西班牙屬西印度發現以前,歐洲最豐富礦山提供給礦山所有者的地租,也許就像秘魯最豐富礦山提供的地租那么大。當時的銀量雖然比現在少很多,但其換得的其他貨物量卻和現在相同;而礦山所有者用他們的所得份額,也能夠換得和現在相等的勞動量或商品量。也就是說,今昔生產物和地租的價值,即今昔生產物提供給公眾與礦主的實際收入,可能都是一樣的。

富含貴金屬或寶石的礦山,不會增加多少世界財富。因為,稀缺正是造成這類產品高價的原因之一。如果這類產品供給充足,它們的價值也必然會下跌。這時,世界人民從這些豐富的金銀或寶石中得到的唯一利益,就是能夠以比以前少的勞動量或商品量,購買到金銀餐具及奢華裝飾品。

可是,土地這一財產的情況卻不是這樣。土地生產物及地租的價值,與土地的絕對產出力成比例,與土地的相對產出力則沒有多大關系。如果某塊土地能提供一定分量的衣、食、住,它就一定能為一定數量的人提供衣、食、住。此外,無論地主從中得到多少收益,地主都能因此而支配相當的勞動量或商品量。而且,肥沃土地的價值不但不會減少附近貧瘠土地的價值,反而經常會增加那些貧瘠土地的價值。因為,肥沃的土地可以養活更多的人口,這就給貧瘠土地的許多生產物提供了更大的消費市場。而當兩塊土地都很貧瘠時,人口基本不會增加,因為人們的生活都可以用自己的生產物來維持,因而貧瘠土地的許多生產物也就找不到市場了。

如果生產食物的土地的產出力增加,該土地的價值就會增加,同時也給其他土地的生產物開辟了新市場,從而使這些土地也跟著增值。隨著土地的改良,人們自身消費不了的剩余食物越來越多,使得人們有能力追求衣服、住宅、家具和其他一切便利品,甚至是貴金屬和寶石這類奢華裝飾品。食物是世界財富的主要組成部分,正是豐富的食物,才使得其他許多物品有了價值。

在西班牙人發現古巴和圣多明各以前,當地窮苦人民通常都拿小金塊當頭飾和服飾。在這些窮苦人民眼里,這些金塊和那些比一般鵝卵石稍微美麗的小鵝卵石差不多,它們值得拾取,也可以贈人,根本談不上是什么珍貴的東西。所以,當有從西班牙來的新客請求他們把這些金塊作為禮物送出時,他們無不立即把它們贈與客人,并對西班牙人想獲得金塊的熱切心情感到驚訝。他們缺乏的,正是西班牙國內大量剩余的食物。所以,他們不明白西班牙人為什么愿意以大量食物來交換他們的小金塊。要知道,這大量的食物足夠維持全家好幾年的生活,而那些小金塊不過是個會發亮的玩意兒罷了。如果他們能夠理解正是食物的剩余造成了這種現象,他們就不會對西班牙人的“黃金熱”感到驚異了。

第三節 上述兩種土地生產物相對價值的變動

土地改良和耕作進步的日益擴大,使得糧食產量日益增加。于是,對一切能供實用及裝飾用的非食用土地生產物的需求,就隨著糧食產量的增長而增加了。因此,可以預見這兩種生產物的相對價值只會發生一種變動,即有條件提供地租的生產物的價值會不斷增長,而總能提供地租的生產物的價值則變化不大。技術和產業的發展,使得人們對衣服、住宅材料、地下有用化石和礦物,甚至是貴金屬和寶石的需求不斷增加。于是,這些東西的價格就逐漸增高,它們能夠換得的食物也越來越多。這些是大多數場合中大部分物品的情況。如果其中某些物品的量沒有因特殊原因而增加到遠遠超過其需求的程度,那么這些情況就是這些物品在一切場合中的普遍情況。

例如,某地進步狀況的增大和人口的增加,必然會使當地砂石礦的價值增加。當鄰近一帶只有這一家砂石礦時,砂石礦的價值增加情況就更明顯了。銀礦就不同了,即使千里之內只有一家銀礦,其價值也不一定會隨該國的改良而增加。砂石礦的產物很少會被賣到周圍數里之外,其需求一般都由該區域的改良與人口數量決定;而銀礦的產物則可能遍布世界各地。因此,只有在全世界的土地都被改良、各地方的人口都增加的情況下,白銀的需求才會增加。而且,即使這樣,如果同時又發現了礦藏更豐富的新礦山,那么增加的白銀需求也會從新礦山那里得到滿足。這么一來,銀的真實價格一樣會逐漸降低,從而使得一定分量(比如1磅)的白銀所能支配或購買的勞動量,即谷物這類勞動者的主要生活資料逐漸減少。

白銀的大市場,一般分布在商業發達且有文化氛圍的地方。

假如一般的改良能夠增大白銀的市場需求,卻無法讓供給以同一比例增加,那么白銀價值就會以谷物價值的增長幅度而增高。換言之,用一定分量的白銀,可以換得越來越多的谷物,亦即谷物的平均售價將逐漸下跌。

相反的,如果某種金屬的供給因為某種意外而增加,且增加的比例在多年內都大于需求的增加,那么這種金屬的價格就會越來越低廉。也就是說,盡管改良很大,谷物的平均售價也會逐漸升高。

從另一方面來看,假如這種金屬的供給和需求的增加比例幾乎相同,那么這種金屬所能購買或交換的谷物數量,就會繼續保持不變。換言之,盡管改良非常大,谷物的平均售價卻幾乎沒有變化。

上述三種情況,幾乎包括了改良過程中所有可能遇到的情況。就拿法國和英國的事實來說,在過去的4個世紀當中,這三種情況好像都按我現在所說的順序在歐洲市場上發生過。在這里,我就順便談一談銀價在過去4個世紀中的變動情況。

銀價變動的第一期。

在1350年(含1350年)以前的數年間,英格蘭每一夸脫小麥的平均售價好像都不低于陶衡4盎司銀,約合20先令的英幣。后來,每夸脫小麥的平均售價逐漸降低到了2盎司銀,約合10先令的英幣。在我們來看,每夸脫10先令的平均價格,是在16世紀初葉商定并持續到1570年的小麥價格。

1305年(即愛德華三世第25年),勞動法規頒布。這一法規的前言,把要求雇主增加工資的用工狠狠地批判了一番,說他們橫行霸道。而法規則對一切用工及勞動者的工資進行了如下規定:此后,一切傭工及勞動者的工資及配給(包括衣服和食料),都應該按照愛德華三世第20年制定的通常工資及配給進行發放。因此,無論何地,他們都只能按10便士每蒲式耳的價格來領取配給的小麥,而且,配給小麥是以實物還是貨幣形式支付,也須由雇主決定。在愛德華三世第25年,10便士每蒲式耳是極其普通的小麥價格。需要通過特殊的法令,才能迫使傭工接受這一代替通常配給口糧的小麥價格。因此,人們普遍認為這一價格低于愛德華三世第16年的小麥價格。在愛德華三世第16年,10便士大約含有陶衡半盎司銀,約合半克朗英幣。所以,當時每夸脫(即8蒲式耳)小麥的普通價格,必定會被認為是陶衡4盎司銀,相當于當時的6先令8便士和今日的20先令。

這一法令所記錄的當時的普通谷價,無疑要比歷史學家或其他著述者所記錄的某些年度的谷價要好得多。因為,歷史學家或其他著述者所記錄的谷價,不是異常高昂就是異常低廉,所以實在不容易以此判斷當時小麥的普通售價。而且,根據別的理由判斷,在14世紀初及以前的數年,小麥的普通售價不低于4盎司銀每夸脫,其他各種谷物的售價也以此為準。

拉弗·得·波恩是坎特伯雷的圣奧古斯丁修道院104的副院長,他于1309年就任,當時曾大擺過筵席。這次筵席所用的谷物及許多食物的價格,在威廉·桑恩那里都有記錄。根據當時的記錄,小麥:53夸脫,共花了19鎊,每夸脫的售價是6先令2便士(相當于今日的21先令2便士);麥芽:56夸脫,花費了17鎊10先令,每夸脫的售價是6先令(相當于現在的18先令);燕麥:20夸脫,總價為4鎊,即每夸脫的售價為4先令(相當于今幣12先令)。在這里,小麥的普通售價似乎低于它和麥芽、燕麥的一般比價。

這些價格的記載,只是如實記錄了這一大規模筵席所消費的谷物的實際售價,既沒有夸大也沒有減少其實際價格。

1262年(即亨利三世第51年),重新頒布了《面包麥酒法定價格》的法令。亨利三世在這一法令的前言中說,這一法令是其祖先(即以往的英格蘭國王)制定的。由此推斷,這一法令至少是在亨利二世時期制定的,也說不定早在日耳曼征服時代就已經頒布了。這一法令規定,面包的價格由當時的小麥價格決定。當時,小麥的售價為1先令至20先令每夸脫。在這里,我們可以對這一法令作出如下假設:它必定會仔細考慮小麥的時價超過或不及普通價格的情況。所以,在這一法令制定之初,每夸脫小麥的普通售價必定是含有陶衡6盎司銀的10先令,相當于現在的30先令。小麥的這一普通售價,一直持續到亨利三世第51年。由此,我們可以假定,小麥的這一普通價格不會少于面包最高法定售價的1/3,即當時的6先令8便士(含有陶衡4盎司銀)。

根據以上事實,我們有充分的理由得出如下結論:14世紀中葉及以前相當長一段時間里的小麥平均價格,大概不低于陶衡4盎司銀每夸脫。

而在14世紀中葉至16世紀初,小麥的普通或平均售價似乎已經減到了此前價格的一半,即陶衡2盎司銀,大約相當于現在的10先令。直到1570年,小麥的這一普通售價還維持在這一水平。

在諾薩伯蘭五世時期,時任伯爵的亨利在他1512年的家務記錄中,記錄了兩種小麥價格:第一種,每夸脫僅5先令8便士;第二種,每夸脫6先令8便士,含陶衡2盎司銀,大約相當于現在的10先令。

許多法令都表明,自愛德華三世第25年至伊麗莎白初期的這200余年中,小麥的普通或平均售價都是6先令8便士。但是,由于這一時期還出現了銀幣變革,所以相同的名義貨幣中所含的銀量也不斷減少。不過,銀價也同時增加了,因而減少的銀量好像又得到了補償。因此,名義貨幣含銀量的減少,就被立法當局小而化之了。

1436年,立法當局對小麥價格作了如下規定:如果國內每夸脫小麥的售價低于6先令8便士,商人可以不經特許就將其輸出,而要想輸入小麥,則必須等到國內小麥的售價高于6先令8便士每夸脫。因為,當小麥售價極其低廉時,就算任意輸出也沒有什么大礙,但是,如果是國內小麥售價增高,則是輸入比較劃算。所以,當時小麥的普通價格就是6先令8便士,相當于現在的13先令4便士。不過,這一普通價格的含銀量,比愛德華三世時期同一名義貨幣的含銀量減少了1/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星子县| 四川省| 上思县| 静宁县| 临湘市| 鄂尔多斯市| 博客| 诸暨市| 长子县| 改则县| 宁安市| 黔江区| 苏尼特左旗| 措勤县| 天津市| 库伦旗| 五原县| 靖安县| 德庆县| 河池市| 永仁县| 宜春市| 平潭县| 托克托县| 五莲县| 宿松县| 崇文区| 南投县| 宜兰市| 中宁县| 修武县| 新蔡县| 泰和县| 山阳县| 江北区| 周口市| 绥化市| 海南省| 安达市| 观塘区| 平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