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興國之器:中國制造2025
- 王鵬主編 劉東 胡春民副主編
- 20字
- 2019-01-04 10:14:25
第1章
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與全球制造業危機
第一節 制造業危機
對于全球經濟而言,制造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制造業產值約占16%的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提供了14%的就業機會。制造業的角色正在變化,在今天的發達制造經濟體中,制造業對創新、生產力、貿易增長和就業產生了促進作用。制造業結構升級、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融合發展是實現經濟轉型的重要方向。
但是2015年,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發表了全球制造業報告,指出世界制造業增長在2015年第一季度繼續保持低位。事實上,全球制造業增速放緩已經持續了較長一段時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也曾用“新平庸”一詞描述世界經濟,意指世界經濟面臨普遍性的“弱復蘇、慢增長、低就業、高風險”。
自金融危機以來,制造業未能幸免于難。在經濟衰退的背景下,世界工業一直面臨著巨大的產能過剩危機,國際市場需求大幅萎縮,汽車、化工、鋼鐵、有色、建材等傳統產業的增速大大放緩。例如鋼鐵產業,從金融危機后便進入產業周期性低迷,無論是歐美還是亞洲的各大鋼企,利潤普遍下滑,鐵礦石價格下跌了逾40%。鋼鐵產能與需求差距持續增大,2013年時全球鋼鐵產業的過剩產能便已經達到3.34億噸。
幾乎所有發達國家都經歷了制造業的持續相對衰退,面臨擴張動能不足、市場需求持續疲軟、貿易爭端加劇等不利因素,全球制造業數據集體疲軟,世界工業經濟復蘇依然艱難曲折。來自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數據顯示,1980~2010年間,德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30%下降至21%,而日本則從27%降至19%。
美國制造業增加值從20世紀50年代的近40%世界總和占比,跌落至2012年的17.4%,世界第一的制造業大國地位被中國取代。2009年,美國工廠的平均開工率只有68%,創下1967年以來的新低。美國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方案以實現重振制造業戰略,但在產能過剩現象比較突出的制造業領域,例如汽車業,成效并不明顯。
2013年,一度是美國工業力量象征的底特律市身負總計180億美元的債務,宣布破產,這是美國公共部門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破產。在20世紀初葉,底特律曾見證了福特、通用與克萊斯勒美國三大汽車制造商的發展壯大,見證了美國整個汽車工業的蓬勃振興。而如今,底特律人口已經減少了一半,當地制造業根基已經凋零。在網上搜索底特律的照片,看到的幾乎都是被木板封住門窗的房屋。
在過去的10年中,美國生產率增長表現糟糕,而英國的生產率也已經8年未出現改善,打破了一個世紀以來每年增長約2個百分點的趨勢。2015年5月,英國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向新的保守黨政府承諾將提高生產率。
曾經風光無限的日本制造業也面臨著舉步維艱的日子,其家電制造業和汽車制造業正陷入“泥沼”。日本本土成為大多數日系企業最后的退守地,作為日本電子制造代表的夏普、索尼、松下、東芝等知名企業都相繼出現了經營問題。日本的汽車制造業也陷入世界最大規模的召回丑聞,“高田氣囊門”的車輛被頻繁召回,使得正在試圖“崛起”的日本制造業雪上加霜。
過去10年內,中國以20%以上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驅動著國內經濟迅猛發展,令全球各國望塵莫及,但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產能過剩。統計資料顯示,目前中國制造業的平均產能利用率只有60%左右,不僅低于美國等發達國家當前工業利用率78.9%的水平,也低于全球制造業71.6%的平均水平。
中國現有24個行業中,22個行業出現產能過剩。鋼鐵制造行業進入長期產能過剩階段,電解鋁產能利用率也降低至65%左右。汽車行業的產能過剩壓力同樣巨大,2015年車市增速繼續放緩,需求下滑,銷量暴跌。家電行業也經歷了粗放型擴張的過程,絕大多數小家電產品80%以上的產能在中國,中國的彩電產品占全球產能的80%,空調產品占世界產能的70%。白電過剩48%、黑電過剩72%、工程機械及化工過剩50%,等等。
除鋼鐵、電解鋁、焦炭、水泥、船舶、紡織業、服裝等傳統行業產能嚴重過剩外,多晶硅、風電設備、新材料等新興行業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產能過剩問題。風力發電機組制造業目前產能閑置逾40%,光伏產業產能也出現嚴重過剩。
隨著中國的制造成本大幅度上漲,人口紅利衰退,大量企業開始回流,如日本的佳能、松下、夏普、本田、西鐵城、日本大津、優衣庫等,美國的通用、福特、卡特彼勒、陶氏化學等,而遷到東南亞國家的企業更是不計其數。根據美國商會所發布的中國商務環境調查,2014年之前中國是絕大多數美國企業的首選投資之地,到了2014年,這個比例下降為20%。
全球的制造業傳統的增長動力正在減弱,而新的增長點尚未形成。產能過剩已經直接導致了全球制造企業“去庫存”壓力的加速聚積,全球制造業迫切需要轉型升級,形成新的增長動力,擺脫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