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第4版)
- 圣才考研網
- 14982字
- 2019-01-04 02:25:40
第四章 社會運行與社會文化
4.1 復習筆記
一、文化的含義與特性
1.文化的含義
(1)德國學者普芬多夫認為,文化是社會人的活動所創造的東西和有賴于人和社會生活而存在的東西的總和。按照這個定義,文化既包括物質因素,也包括非物質因素。
(2)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B·泰勒認為,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其中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人作為社會成員所獲得的各種能力與習慣。文化的特點是:它是人類后天習得的,它為人類所共同享有。
(3)學者對文化所做定義的共性:
①文化是社會成員所享有的一切知識、思想、價值觀和物質財富(近似于前述的普芬多夫定義);
②文化是在社會互動中產生的,是社會成員在社會化過程中習得的(近似于前述的泰勒定義)。
(4)本書的觀點。文化是與自然現象不同的人類社會活動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物質的與非物質的成果。
文化是人類社會區別于動物界的根本標志。社會文化是人類社會所獨有的,人類社會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是按照一定的文化邏輯來進行的。
2.文化的特征
(1)文化具有超生理性
文化的超生理性或超生物性,指文化不是依賴生理的、生物的特性而獲得的。任何文化都是人們后天習得的或創造的,而不是通過生物遺傳獲得的,遺傳學上也從未發現過文化的遺傳因素。
人類學習文化主要依靠符號性學習和意義性學習。
①符號性學習是將事物、知識、技能用符號來替代,通過知識的符號化,人們可以將其儲存和積累起來,然后通過教育和傳授實現代代相傳。
②意義性學習指人們是在把握和了解各種事物及行為的意義基礎上而習得文化的。在文化學習中,我們不僅要了解某些事物本身,而且要理解它們之于生活的意義。意義性學習使人類的文化學習具有能動性、創造性和多樣性。
(2)文化具有超個人性
超個人性也被稱為文化的共享性。個體、個人雖具有接受文化或創造文化的能力,但是,只有在與他人的互動中才需要文化,才能接受文化,才能影響文化。文化為所有社會成員所共享。“個人社會化”的過程即為在一定文化環境中接受文化熏陶的過程。
(3)文化的象征性
象征性是指文化現象總是具有廣泛的意義,文化的意義要遠遠超出文化現象所直接表現的那個窄小的范圍。文化的象征性為價值觀的確立和秩序的建構奠定了基礎。
(4)文化具有全括性
文化不是單一的現象,而是涵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各種社會行動或社會現象,都包含了文化的因素。同時,文化既抽象又具體。抽象即它體現在所有的社會行動或現象之中;具體即可以將狹義文化看做各種具體行動或現象。
(5)文化具有整體性
文化是一個有機系統和整體,由不同的要素構成,各構成要素之間按照一定的規則或規律形成一個綜合的整體。每一種文化在生態環境、生計策略、觀念、語言、藝術、習俗和制度等要素之間以及要素的內部結構中,都含有一種規則或法則,人類學家通常把這種規則稱為文化法則或文化文法。
(6)文化的傳遞性與變遷性
①傳遞性,是指文化一經產生就要被他人模仿、效法、利用。
a.縱向傳遞。指人類將文化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這種傳遞在社會學上又稱為“社會化”。
b.橫向傳遞。指文化在不同地域、民族之間的傳播。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極大地促進了各民族社會的發展。
②變遷性,是指在文化傳遞的過程中會發生文化的變遷。文化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時刻處于變化之中。
a.引發文化變遷的因素:
第一,自然條件的變化;
第二,不同文化之間的接觸,不同國家、民族在技術、生活方式、價值觀等方面的交流會引發大的文化變遷;
第三,發明與發現。
b.美國社會學家威廉·奧格本(W.F.Ogburn)提出的“文化墮距”的理論認為:
第一,由相互依賴的各部分所組成的文化在發生變遷時,各部分變遷的速度是不一致的,結果就會造成各部分之間的不平衡、差距、錯位,由此造成社會問題。
第二,“物質文化”先于“非物質文化”發生變遷,物質文化的變遷速度快于非物質文化,兩者不同步,于是就產生差距。
第三,就非物質文化的變遷看,一般說來總是制度首先變遷,其次是風俗、民德變遷,最后才是價值觀念變遷。
二、文化的類型
1.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
(1)物質文化指物質世界中,一切經過人的加工、體現了人的思想的東西。因自然規律的作用,物質文化在使用過程中不斷被損耗。
(2)非物質文化,又稱精神文化,指制度、規范、觀念等。精神文化可區分為理念文化(或觀念文化)與制度文化。理念文化是還處在思想、觀念狀態的文化,還沒有變為社會規范。制度文化則是已成為多數人遵循的規范,它反過來對人們的行為具有約束力。非物質文化可以反復被使用而不損耗。
2.主文化與亞文化
(1)主文化是在社會上占主導地位的,為社會上多數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對社會上大多數成員的價值觀、行為方式、思維方式影響極大。
(2)亞文化指僅為社會上一部分成員所接受的或為某一社會群體特有的文化。
亞文化可分為不同的類別:
①民族亞文化。它是為社會中少數民族群體所特有的文化。
②職業亞文化。指為各種職業群體特有的文化。
③越軌亞文化。指為一些反社會集團所特有的文化。反社會集團的行為規范往往偏離主流文化所規定的行為規范,相對于主流文化來說,反社會集團的群體規范是越軌行為。
(3)從發展的角度看,主文化與亞文化的區分不是絕對的,兩者都在發生變化,也可能互相轉化。對于主文化與亞文化的性質或是非曲直,只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3.主文化與反文化
根據文化在社會中的地位、作用,從對立、沖突的角度可將文化分為主文化與反文化。
(1)主文化指在社會上占主導地位,對現存社會秩序起著維護、支持作用的文化。
(2)反文化是對現存秩序的背離和否定,是對現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對抗。
4.評比性文化與非評比性文化
根據不同民族文化比較,可將文化分為評比性文化和非評比性文化。
(1)評比性文化是指有好壞、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兩種文化的比較中,可以評出孰優孰劣的文化。一般說來,評比性文化都是比較容易鑒別其價值的文化。包括優性文化和劣性文化。人們對于它的態度明確,即吸收和發展優性文化,剔除和拋棄劣性文化。
(2)非評比性文化,又稱中性文化,是指在文化比較中沒有明顯的優劣、高下之分的文化。中性文化是民族分野的重要標志,它有助于維系社會的團結與穩定,有助于增強社會的內聚力。對待中性文化的態度:
一方面,由于中性文化沒有明顯的優劣之分,因而我們的改革與吸收外來文化的重點絕不是中性文化;
另一方面,由于中性文化與人們的行為方式、習俗等聯系密切且無明顯的高低之分,因此對于他的演變與發展不應采取過多的干預政策,應聽任其自然發展。
三、文化構成與文化分析
1.從文化要素角度理解文化構成
(1)象征符號
象征符號是人類創造的文化象征體系的基本構成要素。象征符號要素是人類文化的重要基礎,人類的所有社會行為均依賴于象征符號的使用。
①象征符號有:a.語言、文字、藝術、宗教、科學技術;b.物質象征符號;c.姿態和行動等。
②意義的建構是象征符號的基本特征,人們不僅在創造各種象征符號,同時也在不斷賦予各種符號以不同的意義。象征符號是動態的、發展的。
(2)價值觀
價值觀是以理念的形式出現的文化要素,是指社會成員對人或事物的價值的判斷,即對于人或事物的意義、重要性的總體評價,它也是人們判斷是非曲直的基本標準。價值觀對社會成員的社會態度和社會行動選擇起著直接的指導作用。
文化價值觀與社會成員的行動有著密切的關系,社會學理論中對于這一問題有兩種觀點:
①價值觀決定行動者的態度和行動,代表人物帕森斯;
②人們的行動創造和建構了價值觀,代表人物薩姆納。
上述兩種觀點是從兩個極端來解釋價值觀與社會行動之間的關系的,它們把價值觀和社會行動視為兩種相對靜止的事物,因而不可避免地將兩者置于二元對立狀態。將兩種觀點綜合起來,對價值觀和行動之間關系的認識可能會更加全面。
(3)社會規范
社會規范是指在既定社會背景下指導、制約人們行動的標準或準則。社會規范包括正式規范和非正式規范:
①正式規范,是以法律、法規形式出現的,違反了會受到懲罰。
正式規范主要包括:a.規章規則,是社會團體和組織中的基本行為規范,通常是正式的、明文規定的行為規范;b.法律,是約束力最強的正式行為規范,不僅具有引導和制約社會行為的作用,而且對不良社會行為具有威懾作用。
②非正式規范,主要有社會習俗、民風、民德、鄉規民約等。
a.社會習俗是一種無形的規范系統,其引導性或約束力來自大眾的壓力;
b.民風即民間的風尚或社會風尚,屬于倡導型規范,即在社會中流行和倡導的行為模式;
c.民德中還包含禁止型的規范,即對某些行為加以制止;
d.鄉規民約是在特定范圍的群體或社會中,人們根據默契達成的多數人所認可和接受的契約或規定。
(4)物質文化
物質文化是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以及這些產品的文化形式,其內容極其廣泛。
物質文化與語言、藝術、價值觀、規范等非物質文化之間有著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系。
①人類是在一定的價值觀念和社會規范的引導下創造物質的;
②人類創造出的物質文化又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人們的價值觀和規范。
2.從文化分層角度理解文化構成
(1)文化特質
文化特質是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單位,可以表現為物質文化的形式,也可以表現為非物質文化的形式。
其特點是,每種特質都可以獨自成一個單位,有它的特殊歷史和特殊形式,不會與其他特質相混淆。
(2)文化叢
文化叢又稱文化特質叢,指因功能上相互聯系而組合成的一組文化特質。它往往與人們的某種特定活動有關,而且往往是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的特殊結合。
(3)文化區域
文化區域是指在地理空間上不同區域中分布的特定的文化現象,文化特質叢是有其空間地理分布的,在不同的區域可以發現集中地、成片地分布著的某些文化特質叢。區域文化的核心意義是用地理區域來區分文化分布。
(4)文化模式
文化模式是一個社會中所有文化內容(包括文化特質與文化叢)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結構。這種形式往往表現了一種社會文化的特殊性。
在文化模式的研究中,有特殊的文化模式與普遍的文化模式之分。
①特殊的文化模式指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地區、不同社會群體的多樣的文化結構與文化內容。
②普遍的文化模式,指各種文化模式雖各具特點,但是就其基本結構看卻有著共同的東西。
威斯勒提出,普遍的文化模式包括九個方面,即語言、物質性特質(飲食習慣、棲息地、運輸交通、服裝、工具等)、藝術、神話與科學知識、宗教活動、家庭與社會制度、財產、政府、戰爭。
3.文化中心主義與文化相對主義
(1)文化中心主義又稱種族中心主義,指各個國家、各個民族都常有一種傾向,常易于將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價值觀、行為規范看成是最好的,是優于其他人的。
(2)文化相對主義認為各種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評價和比較的,因為,如果從各種不同的文化模式所賴以生存的環境看,每一種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們之間沒有優劣之分。
4.文化震驚與文化邊際
(1)文化震驚
文化震驚是指生活在某一種文化中的人,當他初次接觸到另一種文化模式時所產生的思想上的混亂與心理上的壓力。
文化震驚顯示的是,有著巨大差異的不同文化,在相互接觸時發生的沖突和碰撞現象。文化震驚不僅發生在民族之間,在不同的社會群體之間、地區之間也會發生。文化震驚是一種客觀現象,并沒有善惡之分,但是對文化震驚的處理卻可能產生兩種不同的效果。
(2)邊際文化
邊際文化是指文化的邊緣地帶,或兩種文化的交界地帶。
在文化模式的邊緣地帶,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大大減弱,外來文化的影響較中心文化增強,邊際文化也常出現兩種以上文化的混合;邊際文化還有另一種情況,即:雖遠離中心文化,但并不能接觸到其他的發達文化,處于一種不發達的狀態。
四、文化的功能
1.認同功能
認同功能是指文化使得社會群體、社會成員有了共同的可以交流的符號基礎、心理基礎,他們相互認可,認定自己屬于同一種文化。
文化認同具有很強的持久性和穩定性,是一種深層次的認同,甚至可以超越一般的群體歸屬界限。
文化是社會或民族分野的標志。在不同的國家、民族或群體之間,文化所表現的區別要比人類的皮膚顏色或任何其他生理現象所表現的區別深刻得多。地域、疆界只能劃出兩個國家、民族形式上的區別,只有文化才能表現出其內在本質上的區別。
2.規范功能
文化使社會有了系統的行為規范,影響、指導、規定著社會成員的社會生活與行為方式。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
(1)文化給一個社會提供了基礎,是社會交往的前提條件;
(2)文化給一個社會提供了范本,告訴社會成員做事情的規矩、規則是什么;
(3)文化給一個社會提供了最為原始的素材、材料,人們從事任何社會活動,都只能取材于文化;
(4)文化使社會秩序得以維持、使社會運行得以持續。
3.整合功能
整合功能是指文化使社會形成一個整體,社會要素之所以能形成社會,是靠了文化的聯系作用。從文化整合的觀點出發,一個社會上的各種文化機構都從不同側面維持著社會的團結。
由于文化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文化的各構成部分相互依存,因而,如果文化的某一個部分出現解體,它也可能威脅到整個文化體系,并進而導致社會團結、社會整合的瓦解。
4.教育與教化的功能
關于文化對于人的教化,即一個人能適應文化、接受文化,可稱作“文化涵化”。只有通過“文化涵化”,一個人才能成為社會的人。一個人從生物人演變成社會人最主要的是一步一步地接受社會文化的熏陶,掌握文化規則,并按這些規則行事,這樣才能被他人或社會接納。
不管人們是否進入正規學校,只要生活在社會中,就一定會受到文化教化、涵化功能的影響。正因為有了文化的教化功能,文化才得以一代一代傳遞和延續。
4.2 課后習題詳解
1.什么是文化?文化有哪些類型?
答:(1)文化的含義
文化是與自然現象不同的人類社會活動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物質的與非物質的成果。文化是人類社會區別于動物界的根本標志。社會文化是人類社會所獨有的,人類社會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是按照一定的文化邏輯來進行的。
(2)文化的類型
按照不同的分類標準,文化的類型也存在差別,主要包括:
①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
a.物質文化指物質世界中,一切經過人的加工、體現了人的思想的東西。因自然規律的作用,物質文化在使用過程中不斷被損耗。
b.非物質文化,又稱精神文化,指制度、規范、觀念等。精神文化可區分為理念文化(或觀念文化)與制度文化。理念文化是還處在思想、觀念狀態的文化,還沒有變為社會規范。制度文化則是已成為多數人遵循的規范,它反過來對人們的行為具有約束力。非物質文化可以反復被使用而不損耗。
②主文化與亞文化
a.主文化是在社會上占主導地位的,為社會上多數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對社會上大多數成員的價值觀、行為方式、思維方式影響極大。
b.亞文化指僅為社會上一部分成員所接受的或為某一社會群體特有的文化。
c.從發展的角度看,主文化與亞文化的區分不是絕對的,兩者都在發生變化,也可能互相轉化。對于主文化與亞文化的性質或是非曲直,只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③主文化與反文化
根據文化在社會中的地位、作用,從對立、沖突的角度可將文化分為主文化與反文化。
a.主文化指在社會上占主導地位,對現存社會秩序起著維護、支持作用的文化。
b.反文化是對現存秩序的背離和否定,是對現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對抗。
④評比性文化與非評比性文化
根據不同民族文化比較,可將文化分為評比性文化和非評比性文化。
a.評比性文化是指有好壞、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兩種文化的比較中,可以評出孰優孰劣的文化。一般說來,評比性文化都是比較容易鑒別其價值的文化。包括優性文化和劣性文化。人們對于它的態度明確,即吸收和發展優性文化,剔除和拋棄劣性文化。
b.非評比性文化,又稱中性文化,是指在文化比較中沒有明顯的優劣、高下之分的文化。中性文化是民族分野的重要標志,它有助于維系社會的團結與穩定,有助于增強社會的內聚力。
2.什么是文化的基本特性?
答:文化的基本特性主要包括:
(1)文化具有超生理性
文化的超生理性或超生物性,指文化不是依賴生理的、生物的特性而獲得的。人類學習文化主要依靠符號性學習和意義性學習。
(2)文化具有超個人性
超個人性又被稱為文化的共享性。個體、個人雖具有接受文化或創造文化的能力,但是,只有在與他人的互動中才需要文化,才能接受文化,才能影響文化。文化為所有社會成員所共享。“個人社會化”的過程,就是在一定文化環境中接受文化熏陶的過程。
(3)文化的象征性
象征性是指文化現象總是具有廣泛的意義,文化的意義要遠遠超出文化現象所直接表現的那個窄小的范圍。文化的象征性為價值觀的確立和秩序的建構奠定了基礎。
(4)文化具有全括性
文化不是單一的現象,而是涵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各種社會行動或社會現象,都包含了文化的因素。在這一意義上,文化既抽象又具體。抽象,即它體現在所有的社會行動或現象之中;具體,即可以將狹義文化看做各種具體行動或現象。
(5)文化具有整體性
文化是一個有機系統和整體,由不同的要素構成,各構成要素之間按照一定的規則或規律形成一個綜合的整體。
(6)文化的傳遞性與變遷性
傳遞性是指文化一經產生就要被他人模仿、效法、利用。變遷性是指在文化傳遞的過程中會發生文化的變遷。文化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時刻處于變化之中。
3.怎樣理解文化的構成?
答:文化的構成可以從文化要素和文化分層兩個角度來理解:
(1)從文化要素角度理解文化構成
①象征符號
象征符號是人類創造的文化象征體系的基本構成要素。象征符號要素是人類文化的重要基礎,人類的所有社會行為均依賴于象征符號的使用。
②價值觀
價值觀是以理念的形式出現的文化要素,是指社會成員對人或事物的價值的判斷,即對于人或事物的意義、重要性的總體評價,它也是人們判斷是非曲直的基本標準。價值觀對社會成員的社會態度和社會行動選擇起著直接的指導作用。
文化價值觀與社會成員的行動有著密切的關系,社會學理論中對于這一問題有兩種觀點:一種是價值觀決定行動者的態度和行動,代表人物帕森斯;另一種是人們的行動創造和建構了價值觀,代表人物薩姆納。
上述兩種觀點是從兩個極端來解釋價值觀與社會行動之間的關系的,它們把價值觀和社會行動視為兩種相對靜止的事物,因而不可避免地將兩者置于二元對立狀態。將兩種觀點綜合起來,對價值觀和行動之間關系的認識可能會更加全面。
③社會規范
社會規范是指在既定社會背景下指導、制約人們行動的標準或準則。社會規范包括正式規范和非正式規范:
a正式規范,是以法律、法規形式出現的,違反了會受到懲罰。
正式規范主要包括:規章規則,是社會團體和組織中的基本行為規范,通常是正式的、明文規定的行為規范;法律,是約束力最強的正式行為規范,不僅具有引導和制約社會行為的作用,而且對不良社會行為具有威懾作用。
b非正式規范,主要有社會習俗、民風、民德、鄉規民約等。社會習俗是一種無形的規范系統,其引導性或約束力來自大眾的壓力;民風即民間的風尚或社會風尚,屬于倡導型規范,即在社會中流行和倡導的行為模式;民德中還包含禁止型的規范,即對某些行為加以制止;鄉規民約是在特定范圍的群體或社會中,人們根據默契達成的多數人所認可和接受的契約或規定。
④物質文化
物質文化是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以及這些產品的文化形式,其內容極其廣泛。
物質文化與語言、藝術、價值觀、規范等非物質文化之間有著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系。一方面人類是在一定的價值觀念和社會規范的引導下創造物質的;另一方面人類創造出的物質文化又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人們的價值觀和規范。
(2)從文化分層角度理解文化構成
①文化特質
文化特質是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單位,可以表現為物質文化的形式,也可以表現為非物質文化的形式。其特點是,每種特質都可以獨自成一個單位,有它的特殊歷史和特殊形式,不會與其他特質相混淆。
②文化叢
文化叢又稱文化特質叢,指因功能上相互聯系而組合成的一組文化特質。它往往與人們的某種特定活動有關,而且往往是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的特殊結合。
③文化區域
文化區域是指在地理空間上不同區域中分布的特定的文化現象,文化特質叢是有其空間地理分布的,在不同的區域可以發現集中地、成片地分布著的某些文化特質叢。區域文化的核心意義是用地理區域來區分文化分布。
④文化模式
文化模式是一個社會中所有文化內容(包括文化特質與文化叢)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結構。這種形式往往表現了一種社會文化的特殊性。
在文化模式的研究中,有特殊的文化模式與普遍的文化模式之分。
a特殊的文化模式指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地區、不同社會群體的多樣的文化結構與文化內容。
b普遍的文化模式,指各種文化模式雖各具特點,但是就其基本結構看卻有著共同的東西。
威斯勒提出,普遍的文化模式包括九個方面,即語言、物質性特質(飲食習慣、棲息地、運輸交通、服裝、工具等)、藝術、神話與科學知識、宗教活動、家庭與社會制度、財產、政府、戰爭。
4.文化分析有哪些視角?
答:文化分析有兩大視角,分別為:文化中心主義與文化相對主義和文化震驚與文化邊際。
(1)文化中心主義與文化相對主義
①文化中心主義又稱種族中心主義,指各個國家、各個民族都常有一種傾向,常易于將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價值觀、行為規范看成是最好的,是優于其他人的。
②文化相對主義認為各種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評價和比較的,因為,如果從各種不同的文化模式所賴以生存的環境看,每一種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們之間沒有優劣之分。
(2)文化震驚與文化邊際
①文化震驚
文化震驚是指生活在某一種文化中的人,當他初次接觸到另一種文化模式時所產生的思想上的混亂與心理上的壓力。
文化震驚顯示的是,有著巨大差異的不同文化,在相互接觸時發生的沖突和碰撞現象。文化震驚不僅發生在民族之間,在不同的社會群體之間、地區之間也會發生。文化震驚是一種客觀現象,并沒有善惡之分,但是對文化震驚的處理卻可能產生兩種不同的效果。
②邊際文化
邊際文化是指文化的邊緣地帶,或兩種文化的交界地帶。
在文化模式的邊緣地帶,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大大減弱,外來文化的影響較中心文化增強,邊際文化也常出現兩種以上文化的混合;邊際文化還有另一種情況,即:雖遠離中心文化,但并不能接觸到其他的發達文化,處于一種不發達的狀態。
5.怎樣理解文化的社會功能?
答:文化的功能主要包括:
(1)認同功能
認同功能是指文化使得社會群體、社會成員有了共同的可以交流的符號基礎、心理基礎,他們相互認可,認定自己屬于同一種文化。
文化認同具有很強的持久性和穩定性,是一種深層次的認同,甚至可以超越一般的群體歸屬界限。
文化是社會或民族分野的標志。在不同的國家、民族或群體之間,文化所表現的區別要比人類的皮膚顏色或任何其他生理現象所表現的區別深刻得多。地域、疆界只能劃出兩個國家、民族形式上的區別,只有文化才能表現出其內在本質上的區別。
(2)規范功能
文化使社會有了系統的行為規范,影響、指導、規定著社會成員的社會生活與行為方式。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文化給一個社會提供了基礎,是社會交往的前提條件;
第二,文化給一個社會提供了范本,告訴社會成員做事情的規矩、規則是什么;
第三,文化給一個社會提供了最為原始的素材、材料,人們從事任何社會活動,都只能取材于文化;
第四,文化使社會秩序得以維持、使社會運行得以持續。
(3)整合功能
整合功能是指文化使社會形成一個整體,社會要素之所以能形成社會,是靠了文化的聯系作用。從文化整合的觀點出發,一個社會上的各種文化機構都從不同側面維持著社會的團結。
由于文化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文化的各構成部分相互依存,因而,如果文化的某一個部分出現解體,它也可能威脅到整個文化體系,并進而導致社會團結、社會整合的瓦解。
(4)教育與教化的功能
關于文化對于人的教化,即一個人能適應文化、接受文化,可稱作“文化涵化”。只有通過“文化涵化”,一個人才能成為社會的人。一個人從生物人演變成社會人最主要的是一步一步地接受社會文化的熏陶,掌握文化規則,并按這些規則行事,這樣才能被他人或社會接納。
不管人們是否進入正規學校,只要生活在社會中,就一定會受到文化教化、涵化功能的影響。正因為有了文化的教化功能,文化才得以一代一代傳遞和延續。
4.3 考研真題詳解
一、填空題
亞文化可以分為______、______、______等類別。[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08年研]
【答案】民族亞文化;職業亞文化;越軌亞文化。
二、選擇題
文化現象總是具有廣泛的意義,其意義要遠遠超出文化現象所直接表現的那個窄小的范圍。此點突出表明文化的下述哪種特點?(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07年研]
A.超生理性和超個人性
B.復合性
C.象征性
D.傳遞性
E.變遷性
【答案】C
三、概念題
1.文化[華中農大2011年研;中財2008年研]
答:文化是指與自然現象不同的人類社會活動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物質的與非物質的東西;也可以說,自然界本無文化,自從有了人類,凡經人“耕耘”的一切均為文化。社會學認為,人類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包括社會化、社會互動、社會群體、社會制度、社會變遷等,都可以歸結為是各種文化現象。
2.文化墮距[人大2006年研;吉林大學2003年研]
答:美國社會學家威廉·奧格本提出了“文化墮距”的理論。該理論認為,由相互依賴的各部分所組成的文化在發生變遷時,各部分變遷的速度是不一致的,有的部分變化快,有的部分變化慢,結果就會造成各部分之間的不平衡、差距、錯位,由此造成社會問題。一般說來,總是“物質文化”先于“非物質文化”發生變遷,物質文化的變遷速度快于非物質文化,兩者不同步,于是就產生差距。就非物質文化的變遷看,它的各構成部分的變化速度也不一致,一般說來總是制度首先變遷,或變遷速度較快,其次是風俗、民德變遷,最后才是價值觀念變遷。
3.主文化與亞文化[華中農大2011年研]
相關試題:亞文化[南京理工大學2011年研;河北大學2010年研]
答:(1)主文化是指在社會上占主導地位的,為社會上多數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對社會上大多數成員的價值觀、行為方式、思維方式影響極大。
(2)亞文化是指僅為社會上一部分成員所接受的或為某一社會群體特有的文化。亞文化一般并不與主文化相抵觸或對抗。亞文化的類別有:①民族亞文化;②職業亞文化;③越軌亞文化。
4.文化相對主義[華中農大2010年研;中山大學2007年研]
答:文化相對主義是對文化模式評價的一種傾向,它認為各種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評價和比較的,因為,如果從各種不同的文化模式所賴以生存的環境看,每一種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們之間沒有優劣之分。它的口號是:好的民德就是適合當時環境的民德。
5.文化震驚[南京理工大學2011年研;華中農大2010年研;人大2007年研]
答:文化震驚是指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當他初次接觸到另一種文化模式時所產生的思想上的混亂和心理上的壓力。文化發展的一個巨大動力就是不同文化模式之間的交流。文化震驚不僅發生在民族之間,在不同的社會群體,地區之間也會發生。這是一種客觀現象,無善惡之分,但對文化震驚的處理卻可能產生兩種不同的后果。處理不當可能發生盲目排外,得當的話則可以吸收外來文化為我所用。
四、簡答題
1.簡述文化模式。[中財2010年研]
相關試題:文化模式(概念題,吉林大學2005年研]
答:(1)文化模式是一個社會中所有文化內容(包括文化特質與文化叢)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結構。這種形式往往表現了一種社會文化的特殊性。
(2)文化模式分為特殊的文化模式與普遍的文化模式。文化模式研究是將各個層次上的文化結合起來加以研究,只有研究文化模式,才能認識到一個社會或民族文化的優點與缺點,才能進行文化比較。
①特殊的文化模式,指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地區、不同社會群體的多樣的文化結構與文化內容。
各種特殊的文化模式,受到各國、各民族、各地區、各階層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有物質環境的影響,如氣候、地理條件、資源、人口的影響等。另外也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如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制度的特點、意識形態、外來文化等等。
②普遍的文化模式,指各種文化模式雖各具特點,但是就其基本結構看卻有著共同的東西。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a.語言,包括語言、文字、符號等;
b.科學,如自然科學知識:數學、物理、化學;又如社會科學知識: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等;
c.習俗,如各種各樣的禮儀、禮節等;
d.家庭與社會制度,如婚姻形式、繼承制度、社會控制、教育制度等;
e.政府,如政體、司法、法律程序等。
2.亞文化的含義和主要類型。[中財2011年研]
答:(1)亞文化的含義
亞文化是指僅為社會上一部分成員所接受的或為某一社會群體特有的文化。亞文化一般并不與主文化相抵觸或對抗。亞文化也可以轉變為占主導地位的主文化。
(2)亞文化的主要類型
①民族亞文化
它是為社會中少數民族群體所特有的文化。例如,我國50多個民族在參加社會整體生活的同時,也都保留著本民族的語言、文字、生活方式等。當然,民族亞文化與主文化并不是涇渭分明,而是彼此交融的。中華民族文化就是漢、滿、蒙、回、維、藏等多種民族亞文化交融的結果。
②職業亞文化
指為各種職業群體特有的文化。各種專業性較強的職業都有一些專門的訓練,有專門的職業術語、職業道德、職業習慣等等,這樣,不同職業就形成了不同的職業亞文化。
③越軌亞文化
指為一些反社會集團所特有的文化。反社會集團的行為規范往往偏離主流文化所規定的行為規范,相對于主流文化來說,反社會集團的群體規范是越軌行為。越軌亞文化反過來又成為犯罪行為產生的重要根源,犯罪團伙成員的犯罪行為雖被主流文化視為違法,但在犯罪團伙內的亞文化中卻是被肯定的,受到同伙的贊揚。因此,越軌亞文化為犯罪行為提供了容易滋生的環境。
3.文化所包含的規范體系是怎樣的?[華中農大2011年研]
答:文化使社會有了系統的行為規范,影響、指導、規定著社會成員的社會生活與行為方式。文化給一個社會提供了范本,告訴社會成員做事情的規矩、規則是什么。有了文化,人們便有了行為標準。而且,文化使一個社會的規范、觀念更為系統化,文化集合著、解釋著一個社會的全部價值觀和規范體系。文化還給一個社會提供了藍圖,人們做事情或多或少都在依據文化的藍圖。文化所包含的規范體系主要包括正式規范和非正式規范。
(1)正式規范
正式規范是以法律、法規形式出現的,違反了會受到懲罰。正式規范主要包括:規章規則,是社會團體和組織中的基本行為規范,通常是正式的、明文規定的行為規范;法律,是約束力最強的正式行為規范,不僅具有引導和制約社會行為的作用,而且對不良社會行為具有威懾作用。
(2)非正式規范
非正式規范主要有社會習俗、民風、民德、鄉規民約等。社會習俗是一種無形的規范系統,其引導性或約束力來自大眾的壓力;民風即民間的風尚或社會風尚,屬于倡導型規范,即在社會中流行和倡導的行為模式;民德中還包含禁止型的規范,即對某些行為加以制止;鄉規民約是在特定范圍的群體或社會中,人們根據默契達成的多數人所認可和接受的契約或規定。
此外,文化中的價值觀是以理念的形式出現的文化要素,是指社會成員對人或事物的價值的判斷,即對于人或事物的意義、重要性的總體評價,它也是人們判斷是非曲直的基本標準,對社會成員的社會態度和社會行動選擇起著直接的指導作用。文化價值觀與社會成員的行動有著密切的關系。
五、論述題
1.試從社會學的文化多樣性研究闡述我國社會轉型過程對“中國道路”探索的必要性。[中財2008年研]
答:(1)文化
文化是與自然現象不同的人類社會活動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物質的與非物質的東西。也可以說,自然界本無文化,自從有了人類,凡經人“耕耘”的一切均為文化。社會學認為,人類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包括社會化、社會互動、社會群體、社會制度、社會變遷等,都可以歸結為是各種文化現象。
(2)文化多樣性
①文化具有多樣性,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文化模式。文化模式是指一個社會中所有文化內容(包括文化特質與文化叢)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結構。這種形式往往表現了一種社會文化的特殊性。
②在文化模式的研究中,有特殊的文化模式與普遍的文化模式之分。
a.特殊的文化模式,指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地區、不同社會群體的多樣的文化結構與文化內容。各種特殊的文化模式,受到各國、各民族、各地區、各階層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有物質環境的影響,如氣候、地理條件、資源、人口的影響等。另外也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如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制度的特點、意識形態、外來文化等等。
b.普遍的文化模式,指各種文化模式雖各具特點,但是就其基本結構和形式看卻有著共同的東西。
(3)文化模式在“中國道路”上體現了其特殊性
中國有其獨特的文化背景和模式,發展道路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產黨對現階段綱領的概括,要求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本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適合中國特點的道路,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把中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即一方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走社會主義道路;另一方面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不照抄、照搬別國經驗、模式,而是走自己的路,具有中國特色。所以,文化模式的特殊性和多樣性表明了探索“中國模式”的必要性。
2.試舉例論述文化之功能。[南京理工大學2010年研]
相關試題:簡述文化的功能。(簡答題,華中農大2011年研]
答:文化主要有4個方面的功能:
(1)文化的認同功能
認同功能是指文化使得社會群體、社會成員有了共同的可以交流的符號基礎、心理基礎,他們相互認可,認定自己屬于同一種文化。文化認同具有很強的持久性和穩定性,是一種深層次的認同,甚至可以超越一般的群體歸屬界限。
例如,中國和美國在價值觀方面具有不同的文化,美國強調個體主義和個人成就,而中國強調集體主義和集體成就。
(2)文化的規范功能
文化使社會有了系統的行為規范,影響、指導、規定著社會成員的社會生活與行為方式。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
①文化給一個社會提供了基礎,是社會交往的前提條件;
②文化給一個社會提供了范本,告訴社會成員做事情的規矩、規則是什么;
③文化給一個社會提供了最為原始的素材、材料,人們從事任何社會活動,都只能取材于文化;
④文化使社會秩序得以維持、使社會運行得以持續。
如中國古代社會,許多人都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
(3)文化的整合功能
整合功能是指文化使社會形成一個整體,社會要素之所以能形成社會,是靠了文化的聯系作用。從文化整合的觀點出發,一個社會上的各種文化機構都從不同側面維持著社會的團結。
典型例子是人類學家對于澳大利亞的亞尤倫特部族文化的研究。亞尤倫特部族對石制工具懷有敬意,尤其對石斧這種加工復雜的石器更是如此。部族通過批準石斧使用的程序建立了行為規范。圍繞著石斧,文化的其他部分,如宗教、社會控制、行為規范、權力結構也都相互聯系,于是亞尤倫特社會便通過文化而整合起來。
(4)教育和教化功能
文化對于人的教化,即一個人能適應文化、接受文化,可稱作“文化涵化”。只有通過“文化涵化”,一個人才能成為社會的人。在人由生物人轉變為社會人的過程中,文化的作用最大。一個人從生物人演變成社會人最主要的就是一步一步地接受社會文化的熏陶,掌握文化規則,并按這些規則行事,這樣才能被他人或社會接納。
比如,中華文化就是在長達數千年的時間里,通過教化功能傳承至今。
六、材料題
請閱讀下列材料,然后回答問題。
材料:吳老太爺為避戰亂而來到上海,進上海城時,“機械的噪音,汽車的臭屁,和女人身上的香氣,霓虹電管的赤光——一切夢魘似的都市的精怪,毫無憐憫地壓到吳老太爺朽弱的心靈上”。這些都市景象使這個足不出戶的老朽驚恐不已,一個勁兒地念《太上感應篇》,不久便一命嗚呼。(摘錄自茅盾的小說《子夜》)[華中農大2010年研]
請問:《子夜》中吳老太爺的驚恐乃至死亡是一種什么樣的文化現象?在出現這種現象時,人們可能會有哪些不當的反應?在你看來,怎么處理才是得當的?
答:(1)茅盾小說《子夜》中,吳老太爺從農村到上海見到一種新的文化模式,心中驚恐不已,一個勁兒地念《太上感應篇》,不久便一命嗚呼了,這是一種文化震驚。文化震驚就是指生活在某一種文化中的人,當他初次接觸到另一種文化模式時所產生的思想上的混亂與心理上的壓力。
(2)文化震驚顯示的是,有著巨大差異的不同文化,在相互接觸時發生的沖突和碰撞現象。文化震驚現象不僅發生在民族之間,在不同的社會群體、地區之間也會發生。農村人到了城市,會對喧鬧、快節奏的城市文化不適應。相反,城市人到了農村,也會對農村時間觀念不強、做事離不開人情的文化感覺不適應。
在文化震驚出現時,人們可能有以下不當的反應:
①可能發生盲目排外現象,如清朝末年,清政府視西方科學技術為“奇技淫巧”;
②可能發生盲目崇拜,對自己的文化喪失信心,以為一切都是外國的好。
如果處理得當,則可吸收外來文化為我所用。近代以來,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中國曾出現幾次大的文化震驚,它們都促進了中國社會、文化的發展。
(3)文化震驚是一種客觀現象,并沒有善惡之分。
當出現文化震驚的時候需要客觀理性的對待:
①把文化震驚作為一種客觀現象來對待,消除認識上的偏見;
②積極學習其他文化中的先進部分,避免盲目排外;
③發掘自身文化精髓,避免對外來文化的盲目崇拜;
④促進自身文化與異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 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244二外德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2020年現代漢語考點歸納及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高而基考研心理學:實驗心理學分冊(統考版)
- 2014年企業法律顧問《企業管理知識》歷年真題與模擬試題詳解(修訂版)
- 2020年漢語國際教育碩士《354漢語基礎》考研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侯欣一《中國法律思想史》(第4版)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2020年同等學力申碩《經濟學學科綜合水平考試(社會主義經濟理論部分)》復習全書【核心講義+模擬試題詳解】
- 李秉德《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2014年在職攻讀碩士學位全國聯考英語考試語法、詞匯、完形填空專項突破
- 林崇德《發展心理學》(第2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安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616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閩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914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廣告學與媒體經營管理歷年考研真題視頻講解【6小時視頻講解】
- 劉瑞璞《服裝紙樣設計原理與應用·男裝編》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劉大椿《自然辯證法概論》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