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章 社會系統與社會運行

3.1 復習筆記

一、社會與社會系統

1.社會與社會系統的概念

(1)社會與社會系統的聯系與區別

①聯系

社會是人類生活的共同體。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在本質上是生產關系的總和,是以共同的物質生產活動為基礎而相互聯系的人們的有機總體,在這個意義上,社會也稱作“社會系統”。

②區別

社會是最為本源的概念,它等同于“人類社會”,更側重于人群的聚集、社會關系的總和;而社會系統更側重于社會是一個體系,強調社會的“有機體”特點,強調它是一個有機整體。

(2)西方社會學者對社會的解釋的兩大主要派別

①社會唯實派(或實體派)認為,社會不僅僅是個人之集合,它是一個客觀存在的東西,是真實存在的實體,代表人物有德國的喬治·齊美爾、法國的涂爾干等。

②社會唯名派認為,社會是代表具有同樣特征的許多人的名稱,是空名,而非實體,真實存在的只是個人,代表人物有美國的F.H.吉丁斯、法國的G.塔爾德等。

(2)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基本觀點(本書的觀點)

①社會不是單個個人的堆積或簡單相加,而是人們的聯系或關系,是人們相互交往的產物,是全部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是一種關系。

②在全部社會關系中,生產關系是最為根本的關系。人們之間的最基本的、決定其他一切的關系是生產關系,生產關系是社會的基礎和本質,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物質關系。

③社會是一個“有機整體”,構成這個有機整體的不同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

④社會系統運行的基本規律表現為,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是社會系統運行的本質,正是在這種運行中,產生了社會系統和社會經濟形態演進的不同時代。

2.社會的特點

(1)社會是由人群組成的

人是社會系統最基本的要素,是社會生活的開拓者、社會活動的發起者、社會關系的承擔者和社會過程的推動者。

(2)社會以人與人的交往為紐帶

人與人的橫向和縱向聯系,形成了整個社會系統。橫向聯系,即同一時代人們之間的聯系;縱向聯系,即歷史聯系,表現為人類文明前后相繼的無止境發展過程。

(3)社會是有文化、有組織的系統

社會創造出原來自然界中沒有的文化與文化體系,文化形成后又成為社會最主要的構成要素,使社會按一定的文化模式組織起來。

(4)社會是以人們的物質生產活動為基礎的

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是社會系統的基本活動,人們在這一活動中所結成的生產關系是社會系統的基礎和本質。

(5)社會系統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聯系

人類社會創造出了一系列的語言、文字、符號及多種非本能的通訊方法,這反過來又加強了人們之間精神上的互動與聯系。

(6)社會系統是一個具有主動性、創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機體

社會的主體——人,能夠主動地發現社會自身以及社會與自然之間的不平衡,并主動地進行調整使之實現平衡,并不斷創造維持自身生存和發展的物質條件。

3.社會的功能

(1)整合的功能

整合(社會整合),指社會將無數單個的人組織起來,形成一股合力,調整種種矛盾、沖突與對立,并將其控制在一定范圍內,維護統一的局面。

我國正處于急劇的變遷時期,社會群體、社會關系、社會觀念等方面的矛盾、沖突均較為突出。我國發揮社會整合功能的措施包括:

①在文化方面,要注意解決原來的傳統的文化模式與新興的或外來的文化模式的整合問題;

②在社會規范方面,既要注意解決“社會失范”問題,又要注意解決多種規范相互沖突的問題;

③在觀念方面,要注意解決多元價值觀的社會整合問題;

④在功能方面,要注意解決改革過程中社會諸種功能不相配合的問題。

(2)交流的功能

社會創造了語言、文字、符號等人類交往的工具,為人類提供了多種多樣互動的場所,為合理地、得體地互動提供規范。

(3)導向的功能

社會有一整套行為規范,用以維持正常的社會秩序,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規定和指導人們的思想、行為的方向。導向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

(4)繼承和發展的功能

人類創造的物質和精神文化通過社會而得以繼承和發展。

二、社會運行

1.社會運行的定義和分類

社會運行是指社會有機體自身的運動、變化和發展,表現為社會多種要素和多層次子系統之間的交互作用以及它們多方面功能的發揮。社會運行大體上包括縱向與橫向兩個方面。

(1)縱向運行

縱向運行是社會的變遷與發展。社會系統在縱向運行中表現出以下關系:

①繼承的關系,即后來的社會接受了過去社會所留下的遺產。

②變異的關系。社會縱向運行雖然繼承了過去的東西,但它不是一成不變的照搬,而是隨時修改著、變化著。

③中斷的關系。在社會的縱向運行中,有很多東西被歷史發展所拋棄。

(2)橫向運行

橫向運行是指社會發展某一階段上,社會諸要素、社會諸系統的交互作用。橫向運行表現為以下基本關系:

①交叉與滲透的關系。社會是一個整體,社會各要素、各系統的區分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

②制約的關系。社會某些要素、子系統的功能的發揮會限制和約束另一些要素與子系統的發展。

③促進關系。指一個系統功能的發揮對另一系統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④轉化的關系。一種要素轉變為另一種要素、一個系統的問題轉變為另一系統的問題。

2.評價社會運行狀態的原則

(1)綜合性原則

①從社會學的角度看,衡量社會運行與發展不能只從某一個方面,或某幾個片面的角度出發,而是必須用一種全面的、綜合性的標準來評價,這個標準應包括社會的各個基本方面。

②綜合性的含義,主要可以從兩個角度來把握:

a.對社會運行評價的全面性,即要對多因素、多層次的社會做周密全面的考察;

b.強調對社會運行評價的整體性。整體效益是衡量社會大系統以及各個子系統運行狀態的根本依據。

③綜合性原則的運用有兩條基本途徑:

a.理論綜合研究。其一般過程是,首先通過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占有大量實際材料,然后通過分析材料說明其內在的聯系,并由其中找出最重要的聯系,最后得出科學的結論。

b.利用數學、統計學等模型的綜合研究。這類模型的基本出發點是認為,社會現象雖然復雜,但總可以通過一定的方法而加以計量。計量化的社會現象具有準確、嚴格、客觀性強和容易比較的特點。

(2)協調性原則

社會運行的協調性即社會多種要素、社會各部分之間的相互配合狀況,包括結構性協調、功能性協調和結構與功能之間的協調三個方面。

①結構性協調

結構性協調是指社會要素的聯系具有較高的有序性、合理的比例與排列和嚴密的組織性。社會結構是社會運行的基礎,它對社會運行狀態起著根本性制約作用。社會良性運行必須建立在結構協調的基礎上。

中性運行是以社會結構的部分協調為前提的,社會惡性運行的根本原因是結構的基本失調——社會要素的有序性被破壞、各方面比例嚴重不合理。

社會結構具有穩定性的特點,即結構具有維持其原有的秩序、組織和比例的趨向。這表現在運行上,就是社會運行的慣性。

②功能性協調

功能性協調是指社會系統在活動和作用上相互配合與相互促進。

a.功能上的協調有兩種情況:

第一,在結構協調基礎上的功能協調,這時,功能上的協調有牢固、可靠的基礎,是一種比較穩定和持久的協調。

第二,結構不協調,但由于人們主觀上的努力,在結構發揮的作用上做了盡可能的調整,功能上實現了暫時的協調。

b.功能的協調在社會運行中發揮重要作用:

第一,功能的協調與否是社會運行狀態的直接標志;

第二,功能協調的特點也給社會運行狀態以深刻的影響。

③結構與功能之間的協調

結構的協調與功能的協調是互相配合、互相促進的。

a.結構決定功能。當結構處于協調狀態時,功能的協調也比較容易實現。

b.功能的協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結構的協調,最終有利于社會的良性運行。

c.結構與功能在變化上的相互配合,也對社會運行產生重大影響。一方面,功能的變化是結構變化的前提;另一方面,結構一旦發生變化,就要求有新的功能迅速與之配合。

(3)滿足需要的原則

需要是個人、社會集團和整個社會對于維持和發展其自身活動的條件的各種要求的總和。滿足需要的程度是指個人、社會集團與社會實現其生存和發展的條件所達到的水平或狀態,是一個具有一定確定性的、可以量度的范疇。

①人的需要可分為:

a.自然需要,是人作為有生命的自然物的需要;

b.社會需要,是作為社會的人所需要的一切;

c.客觀需要,是與物質相聯系的需要;

d.主觀需要,是與人的精神活動相聯系的需要。

②滿足需要的程度作為衡量社會運行狀態根本原則的原因:

a.人是社會的主體,人是社會活動的承擔者和社會運行的推動者;

b.客觀事物本身如果不與人類相聯系就無所謂好與壞;

c.滿足需要的程度是綜合性原則和協調性原則的落腳點。

三、社會學考察社會的幾種角度

1.宏觀社會與微觀社會的角度

(1)宏觀社會是指社會的整體結構,是較大范圍的社會關系,如人口結構、民族結構、階級結構、職業結構等等。對宏觀社會的研究可以使人們站在較高的位置上看到社會的整個面貌,考察大規模的社會總體現象,而不被繁雜的個別現象所蒙蔽。

(2)微觀社會是指社會的個體結構,即表現日常生活中人際互動的模式。如民族的或階級的個別成員之間的互動,職業群體的人員構成等等。微觀社會的考察著重于社會中個人之間的差異與特性,因而有著區別于他人的個別原因。

2.個人關系、群體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角度

(1)個人關系是指日常發生的人與人之間的直接聯系或互動,它是一種較低層次的社會關系,這種關系常常是非正式的,是不穩定的、變動不居的。

社會學重視個人關系的研究的原因包括:

①個人關系是全部社會關系的起點,其他社會聯系由此展開;

②個人交往是社會中最頻繁發生的社會關系與社會互動;

③個人關系是人們對于社會關系、社會互動的最直接的體驗,給人們留下最豐富的感性認識。

(2)群體關系是指在社會的群體或組織的層次上所發生的社會關系,是社會關系的中間層次。群體關系具有一定的穩定性、持久性,它受到社會群體的規則、規范的約束。

群體關系在社會關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比個人關系更明確、更集中地表現了社會關系的基本傾向,是社會制度的基礎。

(3)社會制度是指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社會關系及與之相聯系的社會活動的規范體系。

在社會關系中,社會制度占據最重要的地位。社會制度是社會關系的綜合體系,也是社會關系的最高層次。社會制度是一種固定化的較為持久的社會關系。

3.血緣、地緣和業緣的角度

(1)血緣關系

①血緣關系是指以血統的或生理的聯系為基礎而形成的社會關系,是一種先天聯系,是人類最早形成的社會聯系。

重要的血緣關系有:

a.種族,指具有某種相同遺傳身體特質的人種分支。區分種族的方法有:

第一種,從人的外在特征上區分,如根據膚色、眼形、頭發、嘴唇等;

第二種,根據遺傳基因或血液來區分。

b.氏族,又稱氏族公社,是原始社會中由血緣關系聯系起來的社會集體或社會基本單位。

c.宗族,指有著共同的祖宗或同一父系,因而使用同一姓氏的人們。

d.家族,指同一血統的幾代人所形成的社會群體,它包括直系和旁系兩種血緣聯系。

e.家庭,通常只是把具有血緣練習的群體成為家庭。家庭有核心家庭與擴大的核心家庭之分。

②血緣關系的功能

a.正功能。聯系社會與群體,使之增強內聚力,從而形成牢固的整體的作用。

b.反功能。血緣關系是人們的一種先天的聯系,實際上使人們處在一種相當被動的地位上。

(2)地緣關系

地緣關系是指人類社會的區位結構關系或空間與地理位置關系。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對地緣關系的劃分有所不同。我國的地緣系統按七級劃分:國家—省(或自治區)—市—縣(或大區與縣級市)—鄉鎮(或街道)—村(或居民區)—鄰里。

①地緣關系的類型

a.封閉型的地緣關系,指工業革命以前的社會,表現為小生產占統治地位,分工不發達,人們局限于較小的地緣范圍內,流動性很低。

b.開放型的地緣關系,指工業革命以來的社會,表現為機器大生產、現代大城市的發展、現代交通工具的發展。

②地緣關系的功能

a.正功能。維系社會的穩定。鄉土觀念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方面,海外華僑支持家鄉建設成為區域發展的重要力量。

b.反功能。在我國,由于地緣關系的封閉性很強,束縛人們的發展。使人們形成深厚的地區觀念、鄉土觀念、老鄉觀念。

(3)業緣關系

業緣關系是指以人們廣泛的社會分工為基礎而形成的復雜的社會關系,是在血緣和地緣關系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建立在廣泛的社會分工基礎上的真正獨立的業緣關系是隨著階級社會的產生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①業緣關系的意義

a.業緣關系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基礎;

b.業緣關系反映著社會前進的步伐和整個社會的面貌。

②業緣關系的反功能

業緣關系的基礎是把人局限在某一種職業上的社會分工,限制了人們的發展,在一定歷史階段上起著維護剝削制度的作用。在剝削制度消滅后,業緣關系和龐大的職業網依然束縛人們的發展,相當大的一部分人只能整日從事機械性勞動。

3.2 課后習題詳解

1.簡析“社會”和“社會系統”的概念。

答:(1)社會與社會系統的聯系與區別主要表現為:

①聯系

社會是人類生活的共同體。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在本質上是生產關系的總和,是以共同的物質生產活動為基礎而相互聯系的人們的有機總體,在這個意義上,社會也稱作“社會系統”。

②區別

社會是最為本源的概念,它等同于“人類社會”,更側重于人群的聚集、社會關系的總和;而社會系統更側重于社會是一個體系,強調社會的“有機體”特點,強調它是一個有機整體。

(2)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

①社會不是單個個人的堆積或簡單相加,而是人們的聯系或關系,是人們相互交往的產物,是全部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是一種關系。

②在全部社會關系中,生產關系是最為根本的關系。人們之間的最基本的、決定其他一切的關系是生產關系,生產關系是社會的基礎和本質,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物質關系。

③社會是一個“有機整體”,構成這個有機整體的不同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

④社會系統運行的基本規律表現為,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是社會系統運行的本質,正是在這種運行中,產生了社會系統和社會經濟形態演進的不同時代。

2.怎樣理解社會的功能?

答:社會的功能主要包括:

(1)整合的功能

整合(社會整合),指社會將無數單個的人組織起來,形成一股合力,調整種種矛盾、沖突與對立,并將其控制在一定范圍內,維護統一的局面。我國正處于急劇的變遷時期,社會群體、社會關系、社會觀念等方面的矛盾、沖突均較為突出。我國發揮社會整合功能的措施包括:

①在文化方面,要注意解決原來的傳統的文化模式與新興的或外來的文化模式的整合問題;

②在社會規范方面,既要注意解決“社會失范”問題,又要注意解決多種規范相互沖突的問題;

③在觀念方面,要注意解決多元價值觀的社會整合問題;

④在功能方面,要注意解決改革過程中社會諸種功能不相配合的問題。

(2)交流的功能

社會創造了語言、文字、符號等人類交往的工具,為人類提供了多種多樣互動的場所,為合理地、得體地互動提供規范。

(3)導向的功能

社會有一整套行為規范,用以維持正常的社會秩序,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規定和指導人們的思想、行為的方向。導向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

(4)繼承和發展的功能

人類創造的物質和精神文化通過社會而得以繼承和發展。

3.什么是社會運行?

答:社會運行是指社會有機體自身的運動、變化和發展,表現為社會多種要素和多層次子系統之間的交互作用以及它們多方面功能的發揮。社會運行大體上包括兩個方面:

(1)縱向運行,是社會的變遷與發展;

(2)橫向運行,是指社會發展某一階段上,社會諸要素、社會諸系統的交互作用。

4.怎樣對于社會運行的狀態做出評價?

答:評價社會運行狀態要遵循三大原則:綜合性原則、協調性原則、滿足需要的原則。

(1)綜合性原則

從社會學的角度看,衡量社會運行與發展不能只從某一個方面,或某幾個片面的角度出發,而是必須用一種全面的、綜合性的標準來評價,這個標準應包括社會的各個基本方面。綜合性原則的運用有兩條基本途徑:

①理論綜合研究。其一般過程是,首先通過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占有大量實際材料,然后通過分析材料說明其內在的聯系,并由其中找出最重要的聯系,最后得出科學的結論。

②利用數學、統計學等模型的綜合研究。這類模型的基本出發點是認為,社會現象雖然復雜,但總可以通過一定的方法而加以計量。計量化的社會現象具有準確、嚴格、客觀性強和容易比較的特點。

(2)協調性原則

社會運行的協調性即社會多種要素、社會各部分之間的相互配合狀況,包括結構性協調、功能性協調和結構與功能之間的協調三個方面。

①結構性協調是指社會要素的聯系具有較高的有序性、合理的比例與排列和嚴密的組織性。

②功能性協調

功能性協調是指社會系統在活動和作用上相互配合與相互促進。功能上的協調有兩種情況:

a.在結構協調基礎上的功能協調,這時,功能上的協調有牢固、可靠的基礎,是一種比較穩定和持久的協調。

b.結構不協調,但由于人們主觀上的努力,在結構發揮的作用上做了盡可能的調整,功能上實現了暫時的協調。

(3)滿足需要的原則

需要是個人、社會集團和整個社會對于維持和發展其自身活動的條件的各種要求的總和。滿足需要的程度是指個人、社會集團與社會實現其生存和發展的條件所達到的水平或狀態,是一個具有一定確定性的、可以量度的范疇。

5.我國改革與發展的新時期,在血緣、地緣與業緣關系上面臨哪些新問題?

答:社會學通常從聯系人際關系的紐帶上,將社會關系分為三個方面:血緣關系、地緣關系、業緣關系,在我國改革發展的新時期,這三類關系面臨著一些新的問題。

(1)血緣關系問題

一些人利用職權為親屬謀取私利,近年來,媒體上關于“富二代”、“官二代”的討論,都是血緣關系在改革開放以后的新局面下提出的新問題,對此應認真對待和研究。

(2)地緣關系問題

①背景

農村剩余勞動力突出,每年外出打工的“農民工”總數達2.6億,如此大規模的人口在地域之間的遷移,造成了世界罕見的“春運”難題。

②途徑

解決這一問題需要通過進行中國特色的城鎮化來實現,而在處理城鎮化的地緣關系問題上,一個核心環節就是我國特有的“戶籍制度”。

③制度

戶籍制度一方面體現了我國地緣關系的相對穩定性,但另一方面,也在不同程度上制約了人口的流動、約束了機會的均等。為了實現現代化、城鎮化,我們也要根據社會發展的要求,逐步改革我國的戶籍制度,最終實現中國公民在地域關系上的機會均等。

(3)業緣關系問題

①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就業體制多元化,包括私營企業、個體經營、外商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合作單位、聯營、合資企業、港澳臺商人投資企業等。實際運作中的體制比這些還要復雜得多,比如承包的、轉包的、出租的、租柜臺的、包丁隊式的、掛靠式的、交管理費式的,等等。

②問題

這些新的體制以及新型就業關系,都是在比較短的時期內發生的,很多方面的規章規則還不完善,還有不少體制上的漏洞。所以,當前我們面臨著勞動糾紛、勞資糾紛頻發的局面。近些年,上訪上告、信訪告狀的,大多屬于業緣關系方面的問題。

3.3 考研真題詳解

一、概念題

社會運行[中財2011年研]

答:社會運行是指社會有機體自身的運動、變化和發展,表現為社會多種要素和多層次子系統之間的交互作用以及它們多方面功能的發揮。社會運行大體上包括兩個方面:①縱向運行,是社會的變遷與發展;②橫向運行,是指社會發展某一階段上,社會諸要素、社會諸系統的交互作用。

二、簡答題

血緣、地緣和業緣的功能與相互關系是怎樣的?[華中農大2010年研]

答:(1)血緣、地緣和業緣關系的含義

①血緣關系是指以血統的或生理的聯系為基礎而形成的社會關系。血緣關系是人的先天聯系,它在人類社會產生之初就已存在,因而通常認為,它是人類最早形成的社會聯系。比較重要的血緣關系有:種族、氏族、宗族、家族、家庭。

②地緣關系是指人類社會的區位結構關系或空間與地理位置關系。人類要生存就必須占有一定的空間或位置,由此形成了人們之間的地緣關系。

③業緣關系是指人們以廣泛的社會分工為基礎而形成的復雜的社會關系。與血緣關系和地緣關系不同,業緣關系不是人類社會與生俱來的,而是在血緣和地緣關系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2)血緣關系、地緣關系和業緣關系的功能

①血緣關系的功能

a.正功能。起到聯系社會與群體,使之增強內聚力,從而形成牢固整體的作用。這種功能在古代交往不發達的情況下尤為重要。而近代開始這種功能的地位和作用有下降與減弱的趨勢,但血緣關系中家庭仍然發揮著重要的功能。

b.反功能。由于血緣關系是人們的一種先天的聯系,因而一個人在他剛出生時就已被置于一定的血緣聯系之中,直到死也未必能完全退出這種聯系。這樣,血緣關系實際上使人們處在一種相當被動的地位上。

②地緣關系的功能

a.正功能。能維系社會的穩定。例如在我國目前的情況下,隨著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農村出現大量剩余勞動力,而城市又一時無能力容納剩余的農業人口,這時,相對穩定和封閉的地緣關系就發揮著維護社會安定的正功能。

b.反功能。束縛人們的發展。例如在我國,長期封建社會的傳統使得地緣關系的封閉性很強,并由此形成了人們的很強的地區觀念、鄉土觀念、老鄉觀念。

③業緣關系的功能

a.正功能。

第一,業緣關系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基礎。工業革命以來,社會上逐漸發展出分工體系與業緣關系,它們促進了現代經濟的發展,并成為現代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基礎。

第二,業緣關系反應著社會前進的步伐和整個社會的面貌,這主要體現在社會分工主要領域的演變上。

b.反功能。業緣關系的反功能主要表現在,業緣關系的基礎是把人局限在某一種職業上的社會分工,從而限制了人們的發展。

(3)血緣、地緣和業緣的相互關系

從原始社會至今,不同人際關系在不同的社會階段是有強弱的變化,如在原始社會中,血緣關系是社會的基本關系,是社會組織的基礎,對社會生產及人們的生活起著決定性作用。

到近現代以來,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血緣關系的地位和作用有日趨下降的趨勢,它不斷讓位于地緣關系和業緣關系。由于傳統和文化的差異,血緣關系在不同國家的地位、作用也不一致。

在我國,傳統上一向重視血緣關系,目前我國的血緣關系主要是家庭,但是血緣關系在社會上仍然發揮著重要功能。在我國廣大農村,家族、宗族關系仍十分濃厚。隨著人們走出家門外出務工,地緣關系也處在一個下降的趨勢。如今,社會逐漸發展分工體系,在這里業緣關系起著很強的作用。

總體來說,血緣、地緣關系是業緣關系的基礎,血緣、地緣關系的地位和作用正在日益下降,與此同時社會分工體系的發展正在促進業緣關系地位和作用的增強。

三、論述題

試述社會學考察社會的主要維度。[北科大2011年研]

答:社會學考察社會的主要維度包括以下幾類:

(1)宏觀與微觀的角度

①宏觀社會是指社會的整體結構,是較大范圍的社會關系。如人口結構、民族結構、階級結構、職業結構等等。社會學歷來重視對宏觀社會的研究,因為它可以使人們站在較高的位置上看到社會的整個面貌,考察大規模的社會總體現象,而不被繁雜的個別現象所蒙蔽。

②微觀社會是指社會的個體結構,即表現日常生活中人際互動的模式。如個別成員之間的互動、職業群體的人員構成等等。與考察宏觀社會不同,社會學對微觀社會的考察著重于社會中個人之間的差異與特性,即每個個別人的態度、行為等都受到個人的心理支配,因而有著區別于他人的個別原因。

(2)個人關系、群體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角度

從社會關系的水平和層次上看,社會系統可以區分為個人關系、群體關系和社會制度三個層次。與宏觀社會、微觀社會一樣,這也是一種形式上的區分。

①個人關系是指日常發生的人與人之間的直接聯系或互動,是一種較低層次的社會關系,這種關系常常是非正式的,沒有什么固定的要求,更沒有通過法律、法規、規則、規章等形式固定下來,因而它常常是不穩定的、變動不居的。

②群體關系是指在社會的群體或組織的層次上所發生的社會關系。它是社會關系的中間層次。與個人關系相比,具有一定的穩定性、持久性,它受到社會群體的規則、規范的約束。例如,一個社會團體內部的小組與小組、成員與成員之間的關系受到這一團體的規則、規章的約束。

③社會制度是指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社會關系及與之相聯系的社會活動的規范體系。社會制度是社會關系的綜合體系,也是社會關系的最高層次。社會制度是一種固定化的較為持久的社會關系。只有研究社會制度,我們才能從總體上把握住一個社會的基本關系。

(3)血緣、地緣和業緣的角度

社會學通常從聯系人際關系的紐帶上,將社會關系區分為三個方面:血緣關系、地緣關系和業緣關系。

①血緣關系是指以血統的或生理的聯系為基礎而形成的社會關系,它是人類最早形成的社會聯系。比較重要的血緣關系有:種族、氏族、宗族、家族、家庭。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制度下,血緣關系所聯系的緊密程度及其地位、作用是不相同的。在原始社會中,血緣關系是社會組織的基礎,其地位相當重要。近代以來,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血緣關系的地位和作用下降與減弱。

②地緣關系是指人類社會的區位結構關系或空間與地理位置關系。人類要生存就必須占有一定的空間或位置,由此形成了人們之間的地緣關系。

③業緣關系是指以人們廣泛的社會分工為基礎而形成的復雜的社會關系。與血緣關系和地緣關系不同,業緣關系不是人類社會與生俱來的,而是在血緣和地緣關系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可以認為,建立在廣泛的社會分工基礎上的真正獨立的業緣關系是隨著階級社會的產生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推薦閱讀
  1. 多恩布什《宏觀經濟學》(第12版)名校考研真題詳解
  2. 朱玉賢《現代分子生物學》(第4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3. 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334新聞與傳播專業綜合能力[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4. 最新英語專業考研名校真題集:語言學
  5. 張志偉《西方哲學史》(第2版)筆記和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6. 曾代偉《中國法制史》(第2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7. 華東師范大學外語學院805文學與翻譯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8. 王壘《組織管理心理學》筆記和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9. 廣西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622基礎英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10. 四川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357英語翻譯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11. 湖南大學等四校合編《土木工程材料》(第2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12. 202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農學門類聯考動物生理學與生物化學題庫【歷年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13. 北京大學數學系《高等代數》(第3版)【教材精講+考研真題解析】講義與視頻課程【29小時高清視頻】
  14. 深圳大學經濟學院西方經濟學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15. 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818英語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基礎(含英語語言學、應用語言學與英語教學基礎知識)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蒗| 河北区| 桓台县| 修水县| 田林县| 宁河县| 广昌县| 伊川县| 阳春市| 叙永县| 三穗县| 南陵县| 商城县| 玉山县| 汤阴县| 盱眙县| 化德县| 巴彦县| 望奎县| 广平县| 甘谷县| 洞口县| 黄山市| 巴楚县| 漳浦县| 巴彦淖尔市| 四子王旗| 香河县| 青海省| 连平县| 敦煌市| 山西省| 临武县| 突泉县| 砀山县| 重庆市| 白沙| 攀枝花市| 巴林左旗| 蒲城县| 海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