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社會運行的物質基礎

2.1 復習筆記

一、人口與社會運行

人口是指特定時間、特定地域所存在的人的集合,這樣一種集合呈現出一定的數量、質量和構成特征,并由此對社會運行和發展產生基礎性影響。

1.人口規模與人口結構

(1)人口規模

人口規模是指一定時間和地域內的人口總數,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受制于一定的生產力水平。人口規模直接因人的生育、死亡和遷移因素而發生變化。人口規模變化的測量指標包括:

①人口增長率,即在一定時期里人口增長數與人口總數之比。“一定時期”一般是一年,“人口增長數”是年末人口數減去年初人口數之差,“人口總數”一般用年平均人口數或年中人口數。

②人口倍增時間,是指人口總數翻一番所花的時間,通常用年數表示。人口增長率越高,人口倍增的年數越少,表明人口增長的速度越快;反之,人口增長率越低,人口倍增的年數越多,說明人口增長速度越慢。

③每增加10億人口所需要的年數。

(2)人口結構

人口結構分析通常包括三類分析:人口的自然構成、人口的地域構成和人口的社會經濟構成。

①人口的自然構成主要包括性別構成和年齡構成。

a.性別比通常是以女性人口數為100去計算男性人口數的百分比。如果性別比高于100,表示偏高,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反之,則表示偏低,男性人口少于女性人口。

b.從年齡構成看,在人口總體中,60歲及以上人口占到10%及以上或65歲及以上人口占到7%及以上,則表示人口結構進入老年型。

②人口的地域構成主要包括自然地理構成、行政區域構成以及城鄉構成等。

③人口的社會經濟構成包括經濟構成和社會構成兩大類。

2.人口分布與人口遷移

(1)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時點人口在地理空間上的分布狀態。人口密度是反映人口在地域分布上稠密程度的指標,指特定時點上單位土地面積所居住的人口數,通常以每平方公里的常住人口數來表示,可以用來評估人口規模與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

影響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口自身及其變動、自然環境及其變動和社會經濟條件及其變動。

(2)人口遷移

人口遷移是指人口居住地的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改變,包括國際人口遷移和國內人口遷移。

①人口遷移的統計方法

統計人口遷移的方法一般有三種:a.按居住地的變化進行統計;b.按照居住地改變的時間進行統計;c.按照常住戶口登記地的改變進行統計。

②人口遷移的表現類型

現代社會的人口遷移有兩種突出的類型:

a.伴隨著非農化、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所發生的從鄉村到城鎮的人口遷移,導致人口分布集中到城市地區;

b.伴隨著個人權力意識、遷移自由和市場化進程而發生的個體性的自愿遷移現象大量增加。

③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a.客觀因素,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由人口規模和資源環境的相互關系所形成的人口環境容量;第二,由人口規模和社會經濟的相互關系所形成的人口經濟容量。

b.在自愿遷移的條件下,遷移行為的發生與遷移者的個體情況有關,如受教育程度較高、身體狀況較好并富有進取精神的人往往更傾向于發生遷移行為。

c.是否發生遷移行為一般還包括人們對于遷入地拉力因素、遷出地推力因素以及中間因素的全面考量,只有從遷移中所能獲得的利益大于將會損失的利益時,理性的遷移行為才會發生,這被稱為“遷移利益差異比較選擇原理”。

3.人口轉變與老齡化

(1)人口轉變

人口發展有原始傳統型、過渡型和現代型三種模式。

①人口轉變論

a.含義

人口轉變論是闡述在相關的社會經濟因素影響下,人口發展從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長率轉變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長率之過程的一種理論。

b.核心觀點

人口發展一般都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人口處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長率的狀態;

第二階段,在醫學技術進步和公共衛生服務水平提高的時期,出現了人口的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增長率的現象;

第三階段,現代化階段出現的人口發展新轉變,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增長率。

②人口轉變的原因

現代人口發展出現新轉變的主導原因是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特別是醫療技術的進步、生活條件的改善。一方面,這促進人口死亡率率先下降;另一方面,生養孩子成本的增加使孩子的家庭效益弱化,避孕技術的推廣使人們少生孩子成為可能,同時受死亡率下降的拉動,人口出生率下降,最終實現人口增長從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的高位平衡向低死亡率和低出生率的低位平衡過渡。

(2)老齡化

老齡化,即總人口中老齡人口的比重,相對于年輕人口所占比重而言,呈持續增長。

①當代中國的老齡化問題

當代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人口轉變也伴隨著人口老齡化過程。按照常用的指標衡量,中國人口年齡結構已進入老年型。中國人口老齡化是在很短時間內完成的,與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不相適應,呈現出“未富先老”的狀況。中國老齡人口的絕對規模也很大。此外,老年人口中的高齡老人不斷增多,規模很大。

②人口老齡化對社會運行和發展的沖擊

a.人口老齡化意味著老年撫養系數提高,越來越少的年輕人要養活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口,影響到勞動就業和社會福利制度安排;

b.人口老齡化意味著社會需求發生變化,規模龐大的老齡人口有著特定的需求,影響到相關產業的發展,特別是圍繞高齡老人的社會服務業;

c.由于老年人口逐漸成為勞動、投資的重要主體,而老年人本身傾向于保守、儲蓄,有可能導致社會經濟活力不足、創新不足;

d.日益嚴重的老齡化最終必然導致人口再生產轉向靜止型甚至是縮減型,帶來人口發展不可持續的危機,直接威脅到社會的存在。

4.人口健康

(1)人口平均預期壽命

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是綜合反映人口健康水平的基本指標,是指同批人出生后平均每人一生可存活的年數。

(2)死亡率

死亡率,特別是嬰兒和新生兒死亡率是反映人口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死亡率包括粗死亡率和標準化死亡率兩個測算口徑。

粗死亡率是指一定地區在特定時期(一般為一年)內每千人中的死亡人數。

標準化死亡率是按照年齡調整的死亡率,是用同一標準年齡構成作為權數來計算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的人口死亡率,以消除年齡結構差異所造成的影響。

嬰兒死亡率是指一定地區在某年內未滿周歲的嬰兒死亡人數與活產嬰兒數的比率,通常以千分數表示。

新生兒死亡率是指一定地區在一定時間(通常是一年)內出生后28天以內或一個月以內的嬰兒死亡數占同期出生嬰兒總數的比例,一般用千分數表示。

(3)人口健康的影響因素

①各種疾病,尤其是傳染病是威脅人群健康、影響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的重要的直接因素。

②人類的醫學模式從生物—醫學模式向社會—心理—醫學模式轉變。即以前人類的疾病主要是由生物因素引起的傳染病,而以后的疾病則主要是由社會和心理(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引發的慢性病。

③各種新的傳染病依然不斷出現,有很多是不治之癥。人類曾經宣布已經控制的許多舊式傳染病,也依然構成對人類健康的威脅。

二、環境與社會運行

1.環境及其社會功能

(1)環境的定義

環境是指以人類為中心的外部生物物理世界,即人類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應的環境。它不包括社會文化環境,實際上是一種物質條件的綜合體,具有系統的特征,包括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兩大部分。

(2)環境的分類

①根據環境與人類的關系和人類對自然環境加工改造的程度,由近到遠,由小到大,可以把“環境”區分為以下四類:

a.聚落環境,是與人類的生產、生活關系最密切、最直接的環境;

b.地理環境,是人類活動的舞臺和基地;

c.地質環境,為人類提供豐富的礦藏;

d.星際環境,將是人類未來的活動場所。

②按照地球的圈層結構,環境中與人類關系最密切的是地球表面的幾個圈帶,包括巖石圈、水圈、氣圈。在這三個圈帶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相互轉化的交錯帶上,產生了土壤圈和生物圈,這些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直接環境。

(3)環境的組成部分

“環境”實際上包括了“資源”。資源是指自然界存在的天然物質財富,即自然資源。

環境中的資源(或自然資源)可以分為兩種基本類型:

①在一定意義上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資源;

②在人類開發使用過程中可能枯竭的資源,可分為可再生資源與不可再生資源。

可再生資源是指在一定時間內可以自我再生產以供人類反復開發利用的資源;

不可再生資源是指在一定意義上存在數量限制,并且無法自我再生產的資源,它們在人類開發利用的過程中會逐漸耗盡。

(4)環境要素的基本功能

環境要素包括環境中的資源,其基本功能具有兩重性:

①它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物質基礎,是人類可以開發利用的;

②它是環境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環境系統自身的良性運行發揮著重要作用。

(5)環境系統的社會功能

環境的社會功能(鄧拉普模型)

環境社會學家鄧拉普用模型來呈現環境系統對于人類社會運行和發展的功能。指出,環境服務于人類的三種總體功能包括“供應站”、“居住地”和“廢物庫”。

a.“供應站”功能表現為,它是各種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自然資源的來源。對這些資源的過度使用可以導致短缺和匱乏。

b.“居住地”功能表現為,它可以提供住所、交通系統以及其他日常生活中必需的重要東西。對環境這一功能的過度使用可能導致過度擁擠、堵塞以及其他物種棲息地的毀壞。

c.“廢物庫”功能表現為,它是堆放生活垃圾或其他垃圾、廢水、工業污染以及其他副產品的地方。當這種廢物淤積超過生態系統自身的吸納能力時,就會導致各種源于有毒廢棄物的人類健康問題以及生態系統自身的擾亂。

②功能之間的關系

環境的三種功能彼此競爭空間,常常相互沖突。環境的三種競爭性功能之間的重疊以及由此引發的功能沖突已經在相當程度上增加了,區域生態系統層次上的環境功能沖突已經對全球環境產生影響,甚至導致了諸如全球變暖之類的環境問題。

③鄧拉普模型的優缺點

鄧拉普的模型有助于簡明地概括環境的社會功能及其隨時間演進而發生的改變。但該模型忽視了社會行動主體,特別是制約社會行動的價值和權力因素。對于環境在滿足人們精神需求和形成社會文化價值方面的作用也有所忽視。

2.環境與社會關系的演變

人類社會與環境在雙向互動中呈現出復雜的協同進化的趨勢。

(1)環境與人類社會的關系

在人類進化過程中,人類社會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大致經歷了三個時期的不同類型。

①第一個時期是采集狩獵時期,持續約兩三百萬年。

a.特點:人口增長極其緩慢,整體生產力水平極端低下、人口規模非常有限、社會組織極其簡單,人類活動對于環境的影響十分有限。

b.關系:人類對環境依賴、敬畏和崇拜,在社會與環境關系方面,突出地表現為社會對環境的依賴,環境因素對于人類的生死存亡、遷徙變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②第二個時期是農業時期,持續大約1萬多年。

a.特點:人口增長率大大提高,人口數量有了前所未有的增加,整個社會的生產力水平大大提升,社會關系的復雜程度也較采集狩獵時期更為深化。

b.關系:人類社會相對于環境的獨立性逐步增強,在社會與環境關系方面,整體上表現出環境容量與人口增長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依然維持著與環境之間相互適應的有機聯系。

③第三個時期是工業時期,距今不過兩三百年的時間。目前仍然是工業主導的時期。

a.特點:社會生產力大大提高,物質財富和人口的飛速增加、社會分工的空前發達、社會關系和社會組織的空前復雜化。人類活動對于環境的影響嚴重擾動著環境系統的自我運行,導致各種各樣的環境問題,最終也威脅到人類發展的可持續性。

b.關系:在人類的環境意識中,明顯突出人類中心主義,突出人類憑借技術進步對環境的控制和主宰。在社會與環境關系方面,表現出社會系統的快速、過度膨脹和一定意義上的與環境的“脫嵌”,社會與環境之間的失衡、對立和沖突日益普遍化、嚴重化。

(2)人類社會與環境的理論模型

①POET[人口—組織—環境—技術)模型

由社會學家鄧肯在1961年提出,該模型又被稱為“生態復合體”。在模型中,每個要素與其他三個要素相互關聯;任一要素的變化都會對其他三個要素產生影響。

a.貢獻:POET 模型在分析人類社會對環境系統破壞的復雜性方面作出了開創性的探索,并對環境社會學有著思想積累的作用。

b.發展:鄧拉普等人在該模型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環境因素的中心地位,既著眼于分析環境對社會的影響,也強調分析社會對環境的影響。認為可以從人口、技術、文化、社會、心理等多種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角度來分析環境與社會的互動關系。

②IPAT(環境影響—人口—富裕程度—技術)模型

該模型建立在艾里奇和康芒納爭論的基礎上。前者強調人口增長因素對于環境影響的重要性,后者更加強調技術開發和使用在導致環境破壞方面的突出作用。人口增長、技術進步對于環境都有重要影響,一個社會的富裕程度也與環境壓力密切相關。所以總結出I=PAT的分析模型。

該模型表明,環境破壞是人口數量、生產商品所使用的技術以及人們消費商品總量的一個函數。

3.工業社會中的環境問題

(1)工業社會中的環境問題

①次生環境問題

次生環境問題是指由人類活動引起的環境問題。包括大量采掘自然資源、加工和使用自然資源、生產以及使用各種工業產品、處理各種生產生活廢棄物、改變動植物的基因組成、實施大面積單種類作物種植、破壞原始生態、阻斷生物鏈等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②原生環境問題

原生環境問題是指由于環境系統自身變動所引發的環境破壞。

(2)工業社會環境問題的特點

工業社會初期的環境問題基本上是區域性的。20世紀70年代以來,由于生態系統的復雜性和傳導性,區域性的環境問題具有擴展為全球性環境問題的必然性。

(3)中國的環境問題

①一些重點流域、海域水污染嚴重,部分區域和城市大氣灰霾現象突出,許多地區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過環境容量。

②農村環境污染加劇,重金屬、化學品、持久性有機污染物以及土壤和地下水等污染顯現。部分地區生態損害嚴重,生態系統功能退化,生態環境比較脆弱。

③核與輻射安全風險增加。

④人民群眾環境訴求不斷提高,突發環境事件的數量居高不下,環境問題已成為威脅人體健康、公共安全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⑤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全球性環境問題的壓力不斷加大。環境保護法制尚不完善,投入仍然不足,執法力量薄弱,監管能力相對滯后。

⑥隨著人口總量持續增長,工業化、城市化快速推進,能源消費總量不斷上升,污染物產生量將繼續增加,經濟增長的環境約束日趨強化。

(4)環境問題的原因

人類對待環境的認識和態度發生變化、對于環境與社會的關系存在錯誤認識、過度并且片面地強調人類中心主義,是環境問題的主要原因。根據人們對環境與社會關系的看法,區分出兩種范式的價值觀,即“人類例外范式”(HEP)和“新環境范式”(NEP),后又改稱“新生態范式”(NEP)。

①“人類例外范式”

a.人類不同于其他動物,他是獨一無二的,因為他有文化;

b.文化的發展與變遷是無限的,文化的變遷相對于生物特征的變化更為迅速;

c.人群的差異是由有文化的社會引起的,并非從來就有,而且這種差異可以通過社會加以改變,甚至被消除;

d.文化的積累意味著進步可以無限制繼續下去,并使所有的社會問題最終得到解決。

這些認識導致一種錯誤的觀念,即認為環境的負荷能力可以無限增長,予取予求,從而否定匱乏的可能性。

②“新生態范式”

a.社會生活是由許多相互依存的生物群落構成的,人類只是眾多物種中的一種;

b.復雜的因果關系及自然之網中的復雜反饋,常常使有目的的社會行動產生預料不到的后果;

c.世界是有限度的,因此,經濟增長、社會進步以及其他社會現象,都存在自然的和生物學上的潛在限制。

為了對“新生態范式”價值觀進行測量,鄧拉普等人還提出了NEP量表。2000年修訂后,該量表由15個項目組成,包含了5個主要方面:對自然平衡的看法、對人類中心主義的看法、對人類例外主義的看法、對生態環境危機的看法和對增長極限的看法。

4.環境保護與生態文明

(1)環境保護的主要階段

①“末端治理”階段

在環境保護工作的初期,人們認為環境污染與破壞是經濟增長的必然代價,“先污染后治理”成為環境保護的指導思想。在此背景下,環境保護工作主要采用“末端治理”技術和政策。

②“源頭和過程控制”階段

20世紀80年代,在地區、國家和全球層面,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并成為經濟增長、人民健康、社會公平、政治穩定,乃至文明延續的重大危害因素。通過對“末端治理”戰略的反思,人們提出了“源頭和過程控制”的環保思想,即將污染控制從末端治理延伸到工業生產源頭和過程的污染預防。

③“可持續發展”階段

即在不損害后代人滿足他們自己需要的能力和條件的前提下,滿足當代人需要的發展。各國應該依靠科技進步,轉變發展模式,節約資源和能源,減少廢物排放,實行清潔生產和文明消費,建立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協調、持續發展的新模式。

④“生態現代化”階段

哈勃、摩爾等生態現代化理論家指出,應當將環境問題看作推動社會、技術和經濟變革的因素,而不是一種無法改變的后果;應當看到作為現代社會之核心標志的科學技術、市場體制、工業生產、政治體制等方面發生的積極變化,而不簡單加以否定;應當反對各種反生產力的、去工業化的以及激進的建構主義主張。

工業化、技術進步、經濟增長不僅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具有潛在的兼容性,而且也可以是推動環境治理的重要因素和機制,由工業化所導致的環境問題可以通過“協調生態與經濟”和進一步的超工業化,而非“去工業化”的途徑來解決。

(2)對環境保護工作的啟示

要進一步反思傳統的環境保護戰略,更加強調環境保護的全面性、整體性和綜合性,更加強調對社會自身以及發展、現代化等觀念的反省,更加強調在調整和約束整個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及權力分配、價值觀念的基礎上,建設真正能夠適應環境約束、有利于環境保護,從而也有利于社會自身可持續的社會形態。

(3)中國的環境保護工作

中國政府提出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和“生態文明”,代表著環境保護思想的最新趨勢。

①“環境友好型社會”

“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一種以環境資源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社會經濟文化政策為手段,致力于倡導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的社會形態。

②“生態文明”

a.含義

“生態文明”是對“環境友好型社會”思想的進一步發展和升華,強調在人類認知環境威脅、環境系統運行規律、社會系統運行規律以及人類社會與環境之間互動規律的基礎上,自覺調整人類自身的價值取向和生產、生活實踐行為,創建符合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原則的全新文明形態。

b.意義

“生態文明”實現了對生態中心主義、人類中心主義以及“以物為本”的發展觀的三重超越,而社會主義的價值取向和制度建設則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現實的可能性。中共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并列,宣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從“四位一體”發展為“五位一體”,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三、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與社會運行

1.兩種生產與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

(1)兩種生產

兩種生產即人口自身的生產和物質資料的生產。

①人自身的生產,即種的蕃衍。

②物質資料的生產包括生活資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產。

在本質上,兩種生產是統一的,是人類歷史活動的兩個不可分割的方面。物質資料的生產對于社會運行和發展具有更為決定性的意義。

(2)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

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指人們運用生產資料進行生產以保證自己生活的方式。生產方式是生產主體、生產目的與生產條件三者的統一,生產條件規定著生產方式的性質。

生產條件包括生產得以進行的技術條件和社會條件。

①生產的技術條件是指生產過程的技術水平,主要包括:a.勞動者的生產技能;b.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技能,主要是所使用的勞動資料的性質及其規模;c.科學的發展水平及其在生產中應用的過程,主要是工藝的性質及其規模。

②生產的社會條件是指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或生產的組織形式,主要包括:a.生產組織的性質、規模,生產資料的聚散程度及其與勞動者的結合方式;b.生產者之間的社會經濟聯系的實現形式以及社會生產的調節方式。

2.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的基本特征

(1)客觀性

生產方式不是人們主觀規定和選擇的,而是由一定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所客觀決定的。生產力對生產方式的決定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①生產力狀況決定生產方式的性質,即生產力各種要素(勞動者、生產資料與科學技術)的性質與生產社會化程度從根本上決定著生產方式的性質。

②生產力的發展必然引起生產方式的變革。生產方式的存在和變革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們不可能脫離或超越一定的生產力發展水平而隨意地選擇和人為地改變生產方式。

(2)社會性

生產方式不僅是由一定的生產力水平客觀規定的,而且也與一定的生產關系,與特定的社會形態密切聯系、不可分割。超脫于一定社會形態的一般的、自然的或抽象的生產方式根本不存在。

(3)歷史性

生產方式總是與一定的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相聯系。任何生產方式,必定都體現為一定歷史階段的特殊的生產方式,不存在一種永遠不變、普遍適用于任何歷史階段的所謂永恒的生產方式。生產方式之所以具有歷史性,是因為它所由產生與存在的生產力基礎是不斷發展變化的。

3.物質資料生產方式作為社會的基礎

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最為基本的活動,個體生命的維持以及他人生命的生產,都取決于一定的物質資料基礎。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是社會的基礎,其主要原因在于:

(1)人類生產活動的特殊性。

在人類生產過程中,不僅要發生人與物之間的關系,而且要發生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生活的生產表現為雙重關系:一方面是自然關系,另一方面是社會關系。人與人之間在生產中所形成的關系一經產生,就具有了一種特殊的性質,并且成為所有社會關系,進而是社會的起點和基礎。

(2)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具有客觀性、社會性和歷史性,有其自身的發展演變規律。

其作為社會的直接的、現實的基礎,還進一步體現為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發生變革必然導致社會變革。

(3)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及其發展對人類社會產生重要的影響。

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及其發展變化,對作為人類社會運行基礎條件的人口和資源環境產生重要的影響,并通過這種影響改變社會運行的物質基礎。一定的生產力水平和生產方式,也影響著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進行物質交換的方式、規模、速度和后果。

總之,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最為基本的活動,無論是個體生命的維持,還是他人生命的生產,都取決于一定的物質資料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

2.2 課后習題詳解

1.試析人口老齡化對社會運行和發展的沖擊。

答:人口老齡化對社會運行和發展的沖擊主要包括:

(1)人口老齡化意味著老年撫養系數提高,越來越少的年輕人要養活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口,影響到勞動就業和社會福利制度安排;

(2)人口老齡化意味著社會需求發生變化,規模龐大的老齡人口有著特定的需求,影響到相關產業的發展,特別是圍繞高齡老人的社會服務業;

(3)由于老年人口逐漸成為勞動、投資的重要主體,而老年人本身傾向于保守、儲蓄,有可能導致社會經濟活力不足、創新不足;

(4)日益嚴重的老齡化最終必然導致人口再生產轉向靜止型甚至是縮減型,帶來人口發展不可持續的危機,直接威脅到社會的存在。

2.試析鄧拉普關于環境功能分析的模型的局限。

答:(1)鄧拉普關于環境功能分析的模型

環境社會學家鄧拉普用模型來呈現環境系統對于人類社會運行和發展的功能。指出:環境服務于人類的三種總體功能包括“供應站”、“居住地”和“廢物庫”。

①當環境被當成供應站使用時,它是各種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自然資源的來源。對這些資源的過度使用可以導致短缺和匱乏。

②當環境作為居住地或棲息地時,它可以提供住所、交通系統以及其他日常生活中必需的重要東西。對環境這一功能的過度使用可能導致過度擁擠、堵塞以及其他物種棲息地的毀壞。

③當環境被用為廢物庫時,它就成了堆放生活垃圾或其他垃圾、廢水、工業污染以及其他副產品的地方。當這種廢物淤積超過生態系統自身的吸納能力時,就會導致各種源于有毒廢棄物的人類健康問題以及生態系統自身的擾亂。

④環境的三種功能彼此競爭空間,常常相互沖突。環境的三種競爭性功能之間的重疊以及由此引發的功能沖突已經在相當程度上增加了,區域生態系統層次上的環境功能沖突已經對全球環境產生影響,甚至導致了諸如全球變暖之類的環境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表示環境系統在一定條件下也對人類社會的運行和發展有著消極的、限制性的影響。

(2)鄧拉普模型的局限

鄧拉普的模型有助于簡明地概括環境的社會功能及其隨時間演進而發生的改變。但是,該模型因為忽視了社會行動主體,特別是制約社會行動的價值和權力因素,而受到一些批評。實際上,該模型對于環境在滿足人們精神需求和形成社會文化價值方面的作用也有所忽視,需要引起注意。

3.試比較“人類例外范式”與“新生態范式”的不同觀點。

答:根據人們對環境與社會關系的看法,可區分出兩種范式的價值觀,即“人類例外范式”(HEP)和“新生態范式”(NEP)。

(1)兩種范式的觀點對比

(2)兩種范式的意義對比

①“人類例外范式”的觀點導致一種錯誤的觀念,即認為環境的負荷能力可以無限增長,予取予求,從而否定匱乏的可能性。

②“新生態范式”不僅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工業社會中人類認識的偏差,而且實際上為開創環境社會學這門分支學科奠定了基礎。

4.試析生態文明與生態現代化的聯系與區別。

答:(1)生態文明和生態現代化的理論觀點

①“生態文明”被視為對“環境友好型社會”思想的進一步發展和升華,它強調在人類認知環境威脅、環境系統運行規律、社會系統運行規律以及人類社會與環境之間互動規律的基礎上,自覺調整人類自身的價值取向和生產、生活實踐行為,創建符合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原則的全新文明形態。

②以哈勃、摩爾等為代表的生態現代化理論家指出,應當將環境問題看作推動社會、技術和經濟變革的因素,而不是一種無法改變的后果;應當看到作為現代社會之核心標志的科學技術、市場體制、工業生產、政治體制等方面發生的積極變化,而不簡單加以否定;應當反對各種反生產力的、去工業化的以及激進的建構主義主張。

他們進一步指出:工業化、技術進步、經濟增長不僅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具有潛在的兼容性,而且也可以是推動環境治理的重要因素和機制,由工業化所導致的環境問題可以通過“協調生態與經濟”和進一步的超工業化,而非“去工業化”的途徑來解決。

(2)生態文明與生態現代化的聯系與區別

①聯系

生態文明與生態現代化都是對環境保護而提出的指導思想,體現了生態中心主義的思想,將環境保護與社會發展結合起來,為現代化道路提供了一條合理化道路。

②區別

“生態文明”事實上實現了對生態中心主義、人類中心主義以及“以物為本”的發展觀的三重超越,而社會主義的價值取向和制度建設則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現實的可能性。中共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并列,宣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從“四位一體”發展為“五位一體”,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生態現代化則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由西方學者提出的: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環境問題初現時,西方很多學者提出否定技術進步,主張回到簡單技術時代,斬斷資本主義自我強化的增長鏈條以抑制增長,批評人類中心主義和物質主義價值觀,倡導生態中心主義和后物質主義價值觀,甚至有學者把環境危機看作現代社會的危機,并由此對現代化進程予以否定。生態現代化理論提出了克服環境危機而不偏離現代化道路的一種可能性,在20世紀90年代后很快流行開來。

5.物質資料生產方式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物質資料生產方式具有三大基本特征:

(1)客觀性

無論任何社會,生產方式作為人們保證自己生活的方式,不是人們主觀規定和選擇的,而是由一定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所客觀決定的。生產力對生產方式的決定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①生產力狀況決定生產方式的性質,生產力各種要素(勞動者、生產資料與科學技術)的性質與生產社會化程度從根本上決定著生產方式的性質。

②生產力的發展必然引起生產方式的變革。生產方式無論其存在還是其變革,都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們不可能脫離或超越一定的生產力發展水平而隨意地選擇和人為地改變生產方式。

(2)社會性

生產方式不僅是由一定的生產力水平所客觀地規定的,而且也總是與一定的生產關系,進而與特定的社會形態密切聯系、不可分割的。一定的生產方式總是必然產生或形成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

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從根本上決定著生產資料的占有方式。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決定著消費資料的分配方式。因此,生產方式必然地與一定的社會形態相聯系,超脫于一定社會形態的一般的、自然的或抽象的生產方式是根本不存在的。

(3)歷史性

生產方式總是與一定的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相聯系。任何生產方式,必定都體現為一定歷史階段的特殊的生產方式,不存在一種永遠不變、普遍適用于任何歷史階段的永恒的生產方式。

生產方式之所以具有歷史性,是因為它所由產生與存在的生產力基礎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新的生產力的獲得,必然會使生產的技術條件與社會條件發生變革,從而必然會出現新的生產組織形式及新的勞動與生產資料的結合方式,也必然會出現生產者之間新的社會經濟聯系形式,并使社會生產過程的調節方式不斷發生新的變化,由此必然改變人們的生產方式,帶來社會的根本變革。

6.為什么說物質資料的生產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答:物質資料的生產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的原因主要包括:

(1)人類生產活動的特殊性。

在人類生產過程中,不僅要發生人與物之間的關系,而且要發生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生活的生產表現為雙重關系:一方面是自然關系,另一方面是社會關系。人與人之間在生產中所形成的關系一經產生,就具有了一種特殊的性質,并且成為所有社會關系,進而是社會的起點和基礎。

(2)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具有客觀性、社會性和歷史性,有其自身的發展演變規律。

其作為社會的直接的、現實的基礎,還進一步體現為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發生變革必然導致社會變革。

(3)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及其發展對人類社會產生重要的影響。

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及其發展變化,對作為人類社會運行基礎條件的人口和資源環境產生重要的影響,并通過這種影響改變社會運行的物質基礎。一定的生產力水平和生產方式,也影響著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進行物質交換的方式、規模、速度和后果。

總之,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最為基本的活動,無論是個體生命的維持,還是他人生命的生產,都取決于一定的物質資料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

2.3 考研真題詳解

一、概念題

1.總和生育率[人大2010年研]

答:總和生育率(TFR),又稱總生育率,是指某國家或地區的婦女在育齡期間,每個婦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數,一般指15~49歲各年齡組婦女生育率之和。總和生育率是度量婦女生育率的指標之一,是在度量分年齡組生育率基礎上計算的婦女總體生育水平。它是衡量人口生育水平的標準化指標。其計算方法為:總和生育率(TFR)=。式中,GFR表示一般生育率,是度量婦女生育率的指標之一。一般生育率反映育齡婦女年平均生育水平。

2.人口老齡化[中財2011年研]

答:人口老齡化或老化反映的是人口年齡結構的一種動態變遷過程。人口老齡化是指總人口中60歲或65歲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升高,而其他年齡組人口比例相應降低的過程。人口老齡化將可能帶來家庭結構、社會關系、價值觀念以及社會生產和消費結構的變化。人口老齡化不僅是老年人的增多,而且也是老年人的老齡化過程,即在老年人中,高齡老人越來越多。老年人口的增多,同時也是其他年齡結構人口比例下降的過程。

二、簡答題

1.簡述環境問題成立的前提。[河北大學2010年研]

答:環境問題成立的前提有:

(1)環境承載力是有限的

環境承載力,指在某一時期、某種狀態或條件下,某地區的環境所能承受的人類活動作用的閾值。

(2)技術的有限性

這里既指技術種類的有限性,又指技術功能的有限性,更指技術開發的有限性。在特定的社會經濟發展階段,人類難以迅速通過技術進步獲得新的生存空間(比如說再找到一個地球),或取得社會經濟發展所必須的替代資源。因此,現有環境遭到破壞就成了一個“問題”。

(3)尊重人類的價值,特別是生命的價值

如果從極端的意義上考慮,環境問題也就不存在,至少不是那么引人注目。這種極端的考慮就是:地球自身是有生命年限的,甚至太陽也如此,它們最終與人一樣,都將面臨生命終結的命運。這種規律是不可抗拒的。從這種極端的角度出發,談論環境問題、環境保護顯得有些蒼白。然而,與命運抗爭,讓生命增輝,正是人類偉大精神之所在。在這種抗爭中,體現了生命的價值和人類的尊嚴。尊重人類及其后代的生命價值,是關注環境問題的出發點。

(4)通過人類行動改善環境的可能

在提出環境問題,并談論環境保護時,實際上意味著通過人類的主觀努力,環境狀況的改善是有可能的。如果面對一種毫無辦法的情況,就沒有必要把它當做“問題”提出來,因為提出也是枉然。研究表明,環境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人類活動不當的結果;同時,現實的經驗也表明,只要切實地付出努力,環境狀況確實可以得到改善。

2.簡述社會學闡釋環境問題的主要理論模式。[北科大2011年研]

答:目前,社會學關于環境問題的闡釋大致上有三種主要模式,即結構功能主義模式、社會沖突論模式和建構主義模式。

(1)結構功能主義模式

結構功能主義強調社會均衡,它認為社會系統是一個有機整體,由對社會系統發揮功能的、相互聯系的各個子系統共同組成,一個子系統的變化會引發其他子系統的相應變化。結構功能主義非常強調共同價值觀與信仰對于社會運行與社會秩序的重要性。

從結構功能主義的角度闡釋環境問題,大致上包括了以下幾個要點:

①環境問題的產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們價值觀的扭曲;

②西方文化具有物質主義和貪婪的本質,過于強調物質消費以及人與自然的二元對立,把物質占有看成是舒適與快樂的源泉,因而西方文化與環境問題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

③關于環境狀況的研究需要廣泛探討人們社會生活的組織形式,環境問題是某種社會過程的自然結果;

④當環境狀況持續惡化時,社會系統會自動調整以建設性地回應環境威脅;

⑤轉變社會成員的價值觀對于促進環境保護和維護社會安全有著重要意義。

(2)社會沖突論模式

社會沖突論強調社會系統內部的緊張與對立,它認為社會秩序是建立在強制基礎上的,社會系統內部始終存在著不平等,特別是權力分配的不平等。掌握權力的人總是壓制沒有權力的人,并規定著社會上“適當”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控制著整個社會的進程。

社會沖突論闡釋環境問題的主要觀點是:

①社會中的權力分配是不平等的,掌握權力的精英影響著社會事件,他們通過控制經濟、法律以及環境導向,設定區域及國家層次的議事日程;

②環境問題是不可避免的,因為環境問題的產生源于有利于精英利益的社會安排;

③資本主義制度本身必然制造環境威脅;

④全球環境危機正是全球財富與權力分化的直接后果;

⑤解決環境問題的關鍵是促進資源在全世界的公平分配,這既是對社會正義的追求,也是保護自然環境的一種策略。

(3)建構主義模式

建構主義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從過程的、動態的角度看待社會現象,在建構主義者眼里沒有一成不變的“社會事實”。社會事實基本上是人們經由特定過程建構出來的,并且總是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

建構主義闡釋環境問題的要點可以概括如下:

①對于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之間關系的理解是一種文化現象;

②這種文化現象總是通過特定的、具體的社會過程,經由社會不同群體的認知與協商而形成的;

③由于具有不同文化與社會背景的人對于環境狀況的認知不一樣,所以“環境問題”一詞本身基本上是一個符號,是不同群體表達自身意見的一個共同符號;

④特定的環境狀況最終被“確認”為環境問題,實際上反映的是不同群體之間意見競爭的暫時結果,這種結果的出現源于一系列互動工具與方法的使用,并且涉及到權力的運用;

⑤我們與其關注目前環境究竟出了什么問題,倒不如分析是誰在強調環境問題,對“環境問題”進行解構很有必要;

⑥解決特定環境問題的關鍵是利用科學知識、大眾傳媒、組織工具以及公眾行動成功地建構環境問題,并使之為其他人群所接受,進入決策議程,最終轉變為政策實踐。

三、論述題

1.試論人口老齡化的社會后果及對策。[河北大學2010年研]

答:人口老齡化或老化反映的是人口年齡結構的一種動態變遷過程。當總人口中60歲或65歲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升高,而其他年齡組人口比例相應降低,這一過程就稱為人口老齡化。如果從社會問題的角度來理解,利弊問題或利弊誰大誰小問題事實上僅僅是一個偽問題,也就是不需要討論也沒有討論結果的問題。關鍵是如何去預見這一人口運動過程將可能帶來的新事物,新問題,以及如何應對這些新事物,如何處理這些新問題,這些問題顯然已經不光是人口學意義上的問題,而且是社會學、人類學、經濟學意義上的問題。

(1)人口老齡化會帶來一系列的社會后果,主要表現為:

①人口老齡化將可能帶來家庭結構、社會關系、價值觀念以及社會生產和消費結構的變化。老年人在社會經歷、生理、心理以及利益需要等方面與其他年齡段的人群存在著某些差異,因此,各種制度的設置和社會安排應適應該群體規模的變化。

②人口老齡化不僅是老年人的增多,而且也是老年人的老齡化過程,即在老年人中,高齡老人越來越多。

③老年人口的增多,同時也是其他年齡結構人口比例下降的過程。因此,其他年齡組的群體在社會系統中的角色、位置也會發生一些變化,這就需要這些年齡組群體在價值觀、責任和義務等方面加以調整,個人和社會要為這一調整提供氛圍和制度背景。

(2)人口老齡化的對策

①在人口政策上,調整人口政策,以減弱人口老齡化在對社會帶來的不良影響。

②在社會政策上,調整產業政策和就業政策以應對人口老化給社會勞動力結構和經濟活動帶來的影響;完善相應的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政策,以應對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社會問題。

2.用有關社會學原理,分析我國人口紅利期與人口老齡化問題的關聯性及其帶來的社會問題。[中山大學2011年研]

答:(1)人口紅利期

“人口紅利”是指一個國家的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較大,撫養率比較低,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人口條件,整個國家的經濟呈高儲蓄、高投資和高增長的局面。

一國人口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齡化加速的同時,少兒撫養比亦迅速下降,勞動年齡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達到較高水平之前,將形成一個勞動力資源相對豐富、撫養負擔輕、于經濟發展十分有利的“黃金時期”,人口經濟學家稱之為“人口紅利”。

中國目前的人口年齡結構就處在人口紅利的階段。“紅利”在很多情況下和“債務”是相對應的,因此,在我們享受“人口紅利”豐厚回報的時候,千萬不要忘記今后可能會面對的人口“負債”。

(2)人口老齡化

人口老齡化或老化反映的是人口年齡結構的一種動態變遷過程。當總人口中60歲或65歲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升高,而其他年齡組人口比例相應降低,這一過程就稱為人口老齡化。聯合國的標準為65歲以上的老年人在總人口中占7%以上,就屬于老年型人口,即人口老化。

人口老齡化問題將成為中國21世紀最為突出的社會問題之一。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特點不同于發達國家,最為突出的特點是:①速度快;②絕對數大。

(3)人口紅利期與人口老齡化的關聯性及其帶來的社會問題

從長期看,一國的“人口紅利”并非可持續。“人口紅利”期只是一國人口變遷過程中的一個必經階段,即當人口出生率尚未顯著下降,而死亡率明顯下降的階段。

就中國而言,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實施計劃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的逐漸下降必將導致總勞動人口的下降。

另外,近年來,中國開始呈現較快的人口老齡化趨勢,中國已被認為是目前世界上人口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因此,從長期看,中國總人口中勞動人口比重將減少,中國經濟所享有的“人口紅利”的黃金時代正在漸行漸遠。

①人口老齡化可能帶來家庭結構、社會關系、價值觀念以及社會生產和消費結構的變化;

②人口老齡化不僅是老年人的增多,而且也是老年人的老齡化過程,即在老年人中,高齡老人越來越多;

③老年人口的增多,同時也是其他年齡結構人口比例下降的過程;

④人口的老齡化和青壯年勞動力供給速度的持續下降,將經由勞動力要素供給以及與此相關的社會儲蓄和資本積累兩方面,制約中國經濟未來的增長。

主站蜘蛛池模板: 虎林市| 怀化市| 土默特左旗| 禄丰县| 郑州市| 台江县| 巨鹿县| 噶尔县| 余江县| 昌邑市| 彭阳县| 保亭| 乌苏市| 揭西县| 合水县| 岚皋县| 若羌县| 麻栗坡县| 北碚区| 东明县| 乌兰察布市| 长治市| 临潭县| 西华县| 阜宁县| 贵德县| 南岸区| 杭锦旗| 九龙县| 陵水| 南通市| 凭祥市| 嘉义市| 启东市| 当阳市| 大同市| 华容县| 朔州市| 南宁市| 临夏县| 伊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