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浙江富陽周凱,嘉慶辛未(1811年)進士,33歲多已歷任翰林院編修、襄陽知府、漢黃德道等,于清道光十年(1830年),奉旨授福建興泉永道,駐節廈門,道光十七年(1837年)逝于臺灣道任上,終年59歲。在閩南前后八年。他兩任興泉永道、兩任臺灣道任內,修書院、教士子,修二志、筑義田,捕盜賊、賑風災,議興革、穩大局,政績卓著,官聲極佳。他精通詩、書、畫,在京城與林則徐、魏源、龔自珍等結成“宣南詩社”,是“京都二十四詩人”之一;他的畫“宗師造化,自成一家,所作諸畫,人傳最工”。著有《內自訟齋文集》、《內自訟齋詩集》、《澎海紀行詩》,以及《武當紀游二十四圖》、《閩南紀勝十二景》等書畫藝術珍品。在廈門、金門、臺灣還留下不少蘊顏、楹聯、碑文、志銘,可以說他是一位德藝雙馨的政治家和藝術大家!
《閩南紀勝十二景》是周凱于道光十六年八月中秋在廈門玉屏書院完成的冊頁畫作。完成后,他即赴任臺灣道,可天不假年,于道光十七年七月卒于官,《閩南紀勝》成了他的絕響。友人說,《閩南紀勝》約于清末民初流入日本,被日本資本家收藏。2008年出現在日本的古董圈,標價極高,被日本收藏家買下,而后進入中國嘉德國際拍賣公司,現身于該公司2009年北京春拍會上。圖中的內容全部是周凱在興泉永道、臺灣道任上發生的事,歷史分量十分厚重!
《閩南紀勝》所記的事,均可從他編的《內自訟齋文集》中找到,該“文集”是在他逝世后,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雕版印行的,共十卷,分裝八冊,書首有玉屏書院山長高澍然寫的序和他自纂的年譜及吳德旋的周公墓志銘。臺北圖書館將“文集”中的有關“涉及臺灣部分”抽出,整理印行,定名《內自訟齋文選》,列“臺灣文獻叢刊”第82種。
為解讀《閩南紀勝》,茲特圍繞畫中的內容和周凱在廈門、臺灣任上的政事、文事、外事,從《內自訟齋文集》、道光《廈門志》、光緒《金門志》和《內自訟齋文選》中,選出涉及閩南尤其是廈門與臺灣、金門、澎湖有關的文稿三十八篇,作為《閩南紀勝十二景》的歷史文獻,提供給有興趣的研究者參考,如有條件的,可以參閱《內自訟齋文集》道光版原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