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譯文】
三才是天才、地才、人才,三光是日光、月光、星光。整個物質世界都是由其而來的。
【注釋】
才:最基本的東西。
三才:乃天才、地才、人才也。
三光:乃日光、月光、星光也。
拓展故事
張衡幼年數星星的故事
張衡字平子,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他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為我國天文學、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由于他的貢獻突出,聯合國天文組織曾將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

張衡小的時候就非常喜歡觀察天空。他經常晚上在院子里仰望星空,看得出神。一次,晚上的天空非常晴朗,滿天的星星像明珠一樣閃亮。張衡坐在小院子里,仰頭望著滿天的繁星,突然他對著滿天的繁星數了起來。一顆,兩顆,一直數到了幾百顆。這時奶奶走進院子,看了看聚精會神數星星的張衡,笑著說:“傻孩子,天上那么多星星,一閃一閃地亂動,看著眼睛都看花了,你還能數得清嗎?”張衡并未停下,對奶奶說:“奶奶,我能數得清。星星是在動,可不是亂動。您看,這顆星星和那顆星星,總是離那么遠。”這時爺爺走過來,說:“孩子,你觀察得很仔細。天上的星星是在動,可是它們之間的距離是不變的。我們的祖先把它們分成一組一組的,還給它們起了名字。”爺爺停了停,指著北邊的天空,說:“你看,那七顆星連起來像一把勺子,叫北斗星。勺口對著的一顆大亮星,就是北極星。北斗星總是繞著北極星轉。”聽了爺爺說的話張衡很興奮,為了驗證爺爺的話,他一夜沒睡好,幾次起來看星星。他看清楚了,北斗星果然繞著北極星慢慢地轉動。他長大后刻苦鉆研天文,成了著名的天文學家。
女媧補天
傳說盤古開天辟地,女媧用黃泥造人,日月星辰各司其職,子民安居樂業,人類自由自在地在大地上勞動、生活。后來天地發生了可怕的變化,一場災難陡然降臨人間。支撐著天的東、西、南、北四邊的天柱毀壞了,造成天崩地裂,九州裂開,天傾西北,地陷東南,洪水泛濫,大火蔓延,世界一片可怕凄涼的景象,人類已無法再生存下去。
女媧看到她的子民們陷入巨大的災難之中,心里十分著急,決心煉石來補蒼天。于是她周游四海,找遍群山,最后選擇了東海之外的海上仙山——天臺山。天臺山是東海上五座仙山之一,五座仙山分別由神鰲用背駝著,以防沉入海底。因為只有天臺山才出產煉石漿用的五色石,在這里可以煉就補天的石漿,所以女媧選擇了天臺山。
女媧用天臺山的五色石為原料,又借來太陽神火,將五色石堆積在一起,歷時九天九夜,煉就了五色石漿。而后她手捧滾燙的石漿,縱身飛起,把天上的窟窿一一填補好,被補上五色石漿的天比原來更多彩了。
天終于補好了,可是卻找不到支撐四極的柱子。要是沒有柱子做支撐,天就會塌下來。情急之中,女媧只好將背負天臺山神鰲的四只腳砍下來支撐四極。天是有了支撐,可是天臺山要是沒有神鰲的負載,就會沉入海底,于是女媧將天臺山移到東海之濱的瑯琊,就是今天日照市一帶。
經過女媧的一番努力,世間又恢復了原來的面貌。從此之后,人類過上了幸福快樂的生活。
這個故事是大家熟悉的神話傳說,也是古代勞動人民用雙手努力創造幸福生活的見證。
【評析】
這四句提到了最基本的東西,即天地人,日月星。它體現了古人對于天地自然的認知,體現了人們對于自然的敬仰。古人認為整個世界都是由它們變化而來的,對它們的崇尚度可想而知。這在很多的古代傳說中都有所體現。天地之間人為貴,中國的傳統思想中擁有豐富的“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傳統中國非常重視人,重視人文精神,這也是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區別之一。日月星是三個重要的發光體和有光體,也是伴隨人類最重要的三樣東西。日月星之間的自然關系構成了我們人類與大自然的依存關系,形成了人類生存的不二法則。
【思考】
人才是社會進步發展的重要源泉,所以我們更要重視對人才的培養,讓優秀人才在重要崗位上發揮巨大作用。那么人類如何才能改造世界,成為世界的主人呢?只有認識世界,不斷學習,才能運用掌握的知識去改造世界。
名言欣賞
1.天有三光日月星。
——班固
2.《易》之為書也,廣大番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易·系辭》
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