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三綱者 君臣義 父子親 夫婦順
【譯文】
三綱在古代講的是皇上與臣子要有忠愛之義,父子之間要慈孝相親,夫妻之間要和順相處。
【注釋】
綱:榜樣,規則。
君:國家的元首,在現代,我們可以理解為上級。
臣:政府官員,在現代,我們可以理解為下級。
親:指父子之間慈孝相親。
順:和順相處。
拓展故事
擊鼓救父
南北朝的時候,有個少年叫吉翂。吉翂從小就是一個很孝順的孩子,11歲那年,母親因病去世,他的父親帶著他和弟弟一起生活。他的父親是個縣令,受人誣陷,被押解到京城,準備處死。11歲的小吉翂,為了救父親趕到京城,不顧生死,到皇宮門口擊鼓鳴冤。梁武帝知道這個事后,覺得這個孩子可能是受了人的指使才會代父而死。于是就下令廷尉嚴加審訊,看看背后有沒有人指使他。于是蔡法度在公堂上,命衙役把吉翂推倒在地打了一頓,他問:“你這么小的孩子是不是有人指使你到皇帝這兒來鳴冤。”吉翂回答到:“我幼年喪母,我還有好幾個弟弟,如果我爸爸受誣陷冤屈而被殺了,誰來養我和我的弟弟?所以我只能請求你,查明這個冤案,否則我就代我父親去死。”蔡法度被他感動了,感到這里可能確實有冤情,就答應再去查辦一下。蔡法度想先將小孩的手銬腳鐐換成小號的,小吉翂卻說我既然請求代父而死,那你就不用給我換成小的,就給我戴著大的手銬腳鐐吧。后來蔡法度把審訊過程稟告了梁武帝,梁武帝非常感動,經過徹查,吉翂的父親的確是被冤枉的,所以下詔釋放父子,并且加以褒揚。
楚莊王的仁義之舉
楚莊王是春秋時期的五霸之一,他是一位治國和用人都很有方法的君主。有一次,楚國的軍隊接連打了幾次勝仗,楚莊王非常高興,設宴在宮中召集臣子們慶功。在酒宴中,君臣一家,一邊飲酒,一邊觀賞著宮女們美麗的舞姿,大家沉浸在一片歡樂、溫馨的氣氛中。楚莊王下令讓將士們開懷暢飲,不必拘束,還特意讓他的愛妃許姬為每位有功將士敬酒。
許姬是位絕世美女,她面帶笑容走到每位將士面前敬酒助興。宴會上,有一個叫唐狡的將士已喝得大醉,見許姬飄然如仙地走過來,以為是天仙下凡。正在此時,突然,宮中蠟燭熄滅了,頓時一片黑暗,唐狡借著酒意,情不自禁地用手去牽許姬的衣襟。許姬氣憤地將其頭上的帽纓拔下。許姬跑回楚莊王面前說:“大王,有人想趁黑欺侮我,我拔下了他的帽纓,您快令人點上燭燈,查明此人,處置此人。”
楚莊王知道這件事后,不想讓一向忠心耿耿的大臣當眾出丑,內疚地說:“這都是本王讓他們喝酒,酒喝多了才會有這種事情發生,我怎么能為此去懲治一位剛從戰場上拼殺下來的勇士呢?所以,本王不能因這件事情使臣子受辱。現在,大家都把帽子的帽纓摘下來吧。”等到燭火重新點燃時,臣子們的帽纓都不見了,他們繼續飲酒歡樂,直到深夜。唐狡心里無比感激楚莊王。
幾年后,楚國出現了一位英勇殺敵的大將,這個人正是唐狡。他為了報答楚莊王不殺之恩,奮勇殺敵,打敗了楚國的敵人,為保衛國家立下了赫赫戰功。
【評析】
綱,是榜樣,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古時的三綱,原義為做上級的要當好下級的榜樣,做父親的應該當好孩子的榜樣,做丈夫的應該當好妻子的榜樣。即人與人之間應該遵守三個行為準則,就是君王與臣子的言行要合乎義理、相互之間遵守道義,“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父母子女之間相親相愛,父慈子孝;夫妻之間和順相處,夫唱婦隨,相敬如賓。這才是“三綱”真正的含義。后世所說的“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讓子亡,子不得不亡”是封建統治階級別有用心的人對“三綱”不正確的理解及有意的歪曲。正是因為這一點,才讓歷史上演出了許多人間悲劇。我們今天的社會文化空前的繁榮,只有正確的理解、合理的解讀,才能繼承傳統、發展文明。三綱是古代人們必須遵守的政治制度、社會制度、家庭制度,這是一個社會的秩序。我們今天的社會制度與封建制度盡管有很大的區別,但父母子女間、夫妻之間、上下級之間的基本相處原則并沒有改變。我國傳統社會制定并遵守的君臣之間、父子之間、夫妻之間的相處原則,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精華原則,是優秀的文化傳統。
【思考】
現在的孩子由于獨生子女居多,被稱為“小皇帝”、“小太陽”,被父母過分寵愛,習慣于父母溺愛的孩子,會忘記對父母應有的尊重和孝敬。同樣對父母缺少尊重的人,在組成新的家庭后,在夫妻之間的相處中,也不知道尊重對方,不知道夫妻間互敬互愛、坦誠相待,更談不上夫妻之間的相處之道。試想,一個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連夫妻間的相敬都不能做到的人,又怎會是一個有愛心、有責任感的人呢?這樣的人在社會中、在集體中,也不會懂得和上下級同事之間的相處之道,缺乏應有的禮貌和禮儀。所以,五倫敗壞、三綱缺失是社會動蕩的根源。
名言欣賞
1.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孟子
2.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
——韓非
3.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滕文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