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三字經之中華文明
  • 何秀麗主編
  • 1645字
  • 2019-01-04 02:19:32

1.11 首孝弟 次見聞 知某數 識某文

【譯文】

一個人首先要學的是孝敬父母和友愛兄弟之道,其次要積極學習看到的或聽到的知識。要能夠學習數學和基本的文學知識。

【注釋】

見:看見。

聞:聽到。

某:代替不明確指出的人、地、事、物等。

拓展故事

薛包待親出自《后漢書·劉平傳》、《歷史感應統紀》。

歷史上有一個叫薛包的人,為人善良敦厚,事奉雙親至孝。他的母親很早就不幸去世,父親再娶了后妻。薛包的后母心胸狹窄,懷有私心,不想讓薛包住在家里,就慫恿慫恿:讀sǒng yǒng,從旁勸說鼓動別人去做某事。薛父趕走薛包。薛包傷心痛哭,不忍離去,父親生氣地拿起手杖責打薛包,薛包不得已只好順從父母心意,在屋外搭茅屋獨居。他雖然在外居住,但每天早晨照常入內灑掃。父親憤怒未消,又決意驅逐他。薛包沒有辦法只好到里巷(里巷:胡同、街巷)另搭了一個茅屋居住,盡管如此,薛包并未因此而嫌棄怨恨父母,每天早晨仍然回家請安,夜晚為父母安鋪床席,倍加謹慎孝敬,委婉事奉,從不間斷,希望能得父母歡心。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父母心生慚愧,于是讓薛包回家居住,從此全家和樂相處,共享天倫之樂。

父母去世以后,薛包的弟弟要求分家產,各自生活,薛包勸阻不了,便將家產平分,年老奴婢都歸自己,他說:“年老奴婢和我共事年久,有感情。”田園廬舍荒涼頓廢的,分給自己,說道:“這是我少年時代所經營整理的,心中系念不舍。”衣服家具,自己挑揀破舊的,并說:“這些是我平素穿著使用過的,比較適合我。”良田美屋、年輕力壯的奴婢都給了弟弟。兄弟分居以后,其弟不善經營,生活又奢侈浪費,數次將財產耗費破敗。薛包又屢次將自己所有周濟給弟弟。薛包孝親愛弟的德行,傳遍鄉里,后來被薦舉任用為侍中官職。

薛包年老時,皇上下詔賜準告老辭歸,時年八十余歲。

【評析】

“首孝弟,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本章最后一節,說的是人生的次第問題。人生確實應該是有次第的。在做事上有次第,在學習上更應該有次第。那什么是次第呢?次第就是先后順序。我們在這四句話中,再一次看到古人對于德行的重視。這里又一次強調了“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的重要性。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本句出自《孝經·圣治章第九》。”“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本句出自《孝經·三才章第七》。”“孝”就是要愛自己的父母,很難想象一個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的人,怎么能談得上博愛他人,奉獻社會?所以,連續不斷地出現在《三字經》中的“孝道”就是讓我們重視孝道,因為這是亙古不變的自然規律。而對于“弟”,通“悌”,也是同樣的道理,正如上一節我們所講,一個內心中有父母的人,是懂得珍惜手足之情的,這“友于兄弟”的親情是放大的孝道。所以 “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治”。把孝道放在首位的人,他的人生會有一個中心點,心中有愛,智慧圓滿,做事圓融,上下和順,南北通達。所以“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去孝呢?

“孝弟之道”是永恒的,不隨時間空間的變化而變化,那么這里所說的“數”和“文”就有一個時代發展的問題了。“某”,本身就有不確定的成分。不確定的人,不確定的事,不確定的物,都可以稱為“某”。正是因為時代在發展,不斷在變化,作為萬物之首的人,應該與時俱進,學會自己所在時代的“數”和“文”。所謂“數”和“文”其實就是知識。就是我們在第2、3、4章提到的一些“常識”、“典籍”和“歷史”,當然還包括一些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增長的知識。學習一定的知識,擁有一定的技能,具備一定的能力是成家立業的本錢。加上本身所具有的修養、胸懷和境界,才是一個德才兼備的人,所以這一節還是告訴我們中國人傳統之中對于一個人德行的重視。具備德行,鍛煉才能,會有所作為。

【思考】

我們的先祖把“孝弟”之道放在培養人的首位,然后才是學習知識。在清朝康熙年間李毓秀所編的《弟子規》中有更加精確的人生次第:“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各位親愛的讀者,這個人生次第,您知道是什么意思嗎?

名言欣賞

1.夫孝者,百行之冠,眾善之始也。

——《后漢書》

2.堯舜之道,孝悌而已。

——宋李綱

3.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孝經》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治市| 呼伦贝尔市| 石棉县| 宜黄县| 江永县| 浮梁县| 钟山县| 安阳市| 自治县| 华容县| 尚志市| 辽中县| 葵青区| 南京市| 搜索| 金阳县| 方城县| 买车| 亳州市| 锦屏县| 富锦市| 台东县| 兴安县| 深州市| 武陟县| 河间市| 盱眙县| 赣州市| 嵊州市| 贡嘎县| 库尔勒市| 于都县| 津南区| 玉门市| 房产| 沽源县| 大渡口区| 舞阳县| 东方市| 项城市| 习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