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
- (美)安德斯·艾利克森 羅伯特·普爾
- 2055字
- 2019-01-04 06:41:22
“天才”是訓練的產物
只是在最近,神經系統(tǒng)科學家才開始懂得,為什么存在那樣的才華。數(shù)十年來,科學家相信,我們的大腦天生就帶有一些極其固定的回路,而這些回路決定了我們的能力。你的大腦,要么對完美音高十分適應,要么不適應,而且,你沒有太多的辦法去改變它。你可能需要一定程度的訓練,將那種天生的才華充分提升,而且,如果沒有獲得這樣的練習,你的完美音高也許不會得到充分的發(fā)揮,但人們一般認為,如果你天生就不具備適當?shù)幕虻脑挘毜迷俣啵矡o濟于事。
但是,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研究大腦的研究人員開始意識到,大腦(甚至是成年人的大腦)比我們想象的具有更強的適應能力,這使得我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大腦能做的事情。特別是,大腦采用以各種方法“重新布線”的方式,對適當?shù)挠|發(fā)因子做出響應。神經元之間構成了新的連接,同時,現(xiàn)有的連接要么得到強化,要么被弱化,在大腦的某些部分之中,甚至還可能生長新的神經元。這種適應能力,解釋了榊原彩子的研究對象以及莫扎特怎樣培育和提升完美音高:他們的大腦通過發(fā)展特定的、能夠擁有完美音高的回路,對音樂訓練做出響應。迄今為止,我們尚不能辨別那些回路都是些什么回路,也不能說它們看起來是什么樣子,或者它們到底在做些什么,但我們知道,它們一定在那里,而且知道,它們是訓練的產物,并不是某些天生的基因。
在完美音高的案例中,當孩子過了6歲以后,大腦的必要的適應能力就會消失,因此,如果完美音高必備的重新布線還沒有出現(xiàn)的話,那么,它將永遠消失。(不過,正如我們將在第8章描述的那樣,也有一些例外的情況,讓我們能夠深入了解人們如何充分地利用大腦的適應能力)。這種消失,是一種更寬廣現(xiàn)象中的一部分,也就是說,年輕人的大腦和身體的適應能力比成年人更強,因此,有些能力只能在6歲、12歲或18歲之前培養(yǎng),或者在這些年齡之前更容易培養(yǎng)。盡管如此,在我們整個成年時期,身體和大腦依然都保留著極大的適應能力,這種適應能力,使得成年人甚至老年人也可能通過正確的訓練,培養(yǎng)各種新的能力。
天才更懂得利用大腦的適應能力
牢記這一點,讓我們回到我在開篇時提出的問題:為什么有些人對他們所做的事情如此擅長,擅長到令人不可思議的地步?我在對各個不同行業(yè)或領域的專家進行的多年研究中發(fā)現(xiàn),他們全都以和榊原彩子的學生同樣的方式培養(yǎng)了自己的能力,也就是說,通過專注的訓練促使大腦改變(有時候根據(jù)人們的能力不同,還可以促使身體上的改變),那些改變使得他們能夠做到在正常情況下可能做不到的事情。
沒錯,在某些案例中,基因遺傳確實也很重要,特別是在身高或其他生理因素十分重要的領域或行業(yè)。比如,某位男性的身高基因為165厘米左右,那么,他可能發(fā)現(xiàn)自己很難成為一位職業(yè)籃球運動員;同樣,一位身高接近183厘米的女性,將會發(fā)現(xiàn)自己事實上不可能成為一名具有較高水準的藝術體操運動員。同時,如我們將在本書后面的內容中討論的那樣,基因可能還以許多其他的方式影響著某人的成就,特別是那些影響著某人有多大的可能勤奮并正確地練習的基因。但從數(shù)十年的研究中發(fā)出的清晰信號是:不論基因遺傳可能在“天才”取得的成就中發(fā)揮著什么作用,這些人擁有的重要才華,與我們每個人都擁有的才華是一樣的。也就是說,他們和我們一樣,大腦和身體都具有適應能力,只是比我們更多地利用了那一能力而已。
不論基因遺傳可能在“天才”取得的成就中發(fā)揮著什么作用,他們和我們一樣,大腦和身體都具有適應能力,只是比我們更多地利用了那一能力而已。
如果和那些杰出人物交談一番,你會發(fā)現(xiàn),他們全都在某種程度上理解這一點。他們也許對認知適應的概念不太熟悉,但很少接受這樣的觀點:他們在自己行業(yè)或領域中達到巔峰,是因為他們遺傳了優(yōu)秀的基因。他們知道,培養(yǎng)卓越的技能,是因為他們首先就具有了那些方面的豐富經驗。
在這個主題上,我最喜歡的證據(jù)是曾十次入選NBA全明星陣容、聯(lián)盟歷史上最偉大三分射手的雷·阿倫(Ray Allen)。多年前,ESPN評論員杰奇·麥克馬蘭(Jackie MacMullan)曾寫過一篇關于雷·阿倫的文章,那時,后者即將創(chuàng)造三分籃的歷史紀錄。在說到雷·阿倫的故事時,麥克馬蘭提道,另一位籃球評論員曾說,雷·阿倫天生就是三分王。換句話講,他具有三分射手的天賦。但雷·阿倫并不贊同這種說法。
他告訴麥克馬蘭,“我和身邊的許多人圍繞這個話題爭論過。當人們說,上帝賜予我杰出的稟賦,讓我在比賽中完成漂亮的三分跳投時,那真是氣死我了。我告訴這些人,‘不要低估我每天付出的巨大努力。’不是一天兩天,是每一天。問一問我曾經的隊友,哪個人在訓練投籃的時候最為刻苦。回到西雅圖和密爾沃基,問一問那些球員們。他們的回答一定是我。”事實上,正如麥克馬蘭說過的那樣,如果問過雷·阿倫高中籃球隊的教練,你會發(fā)現(xiàn),雷·阿倫在高中時代的跳投,并不比其他隊友更出色;事實上,他的表現(xiàn)還很差。但他不向命運低頭,而是掌控著自己的命運,一直在心無旁騖地刻苦訓練。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將自己的三分跳投訓練得如此嫻熟自然,動作優(yōu)美,以至于人們以為他天生就是個杰出的三分射手。他只是利用了他的天才,他真正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