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也,真正的原因是,他在聚會上得知自己的戰友們生活狀況都比自己好,有些人留在部隊里,已經是正軍級,當上了將軍,最普通的也是師級干部;有些戰友轉業從政,成了副廳級干部,有的是縣處級干部;有些戰友轉業之后下海經商,賺了不少錢,如今已經是大老板了——周身名牌,財大氣粗,住著別墅,開著豪車……
再想想自己,轉業之后,是一家小工廠的車間主任,工廠效益不好,退休之后養老金也不多。再加上老伴體弱多病,兒子下崗,一家人的生活過得緊巴巴的。和別人一比,感覺別人在天上,自己在地下,越比越生氣,最后氣得突發腦溢血,差一點送了命。
為什么一定要與那些比自己強的人比呢?孰不知,當你朝九晚五擠公交時,你或許不知道,還有很多人在忙著找工作;當你為工作而尋覓時,還有很多人永遠不能工作了。
心理學家做了一個研究快樂的實驗:他讓受試者以“我希望成為×××”造句,比如“我希望成為比爾蓋茨那樣有錢的人”“我希望成為貝克漢姆的情人”“我希望成為下一個樂透頭獎的得主”……接著,他再讓受試者以“還好我不是”造句,比如說“還好我不是絕癥患者”“還好我的妻子不亂花錢”“還好我一家人都健健康康”等等。調查結果發現,同樣一批受試者,在用“我希望成為……”造句之后,心情都會變得比較糟糕,而用“還好我不是”造句之后,心情都會變得較好。
這項實驗告訴我們,快不快樂是因比較而來的。當你“希望自己成為什么樣的人”時,你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不足,難免會產生沮喪情緒;而當你發現“自己還好不是什么”時,你看到的是自己實實在在的幸福。這項調查也證明了“知足常樂”的道理。
人往高處看是沒錯的,但有時候也需要低頭看看身邊,看看后面,否則,你永遠不知道自己在前進。正如俗話說的那樣:“世人紛紛說不齊,他騎駿馬我騎驢,回頭望望推車漢,比上不足下有余。”想一想,生活是不是這個道理呢?當你騎馬的時候,你覺得別人開車比你優越,其實還有人騎驢呢,更有人推著車呢!所以,還是懷著一顆知足的心去面對生活吧,不要在攀比中痛苦,而要在知足中快樂。
美國著名的作家亨利·曼肯說過:“如果你想幸福,有一件事非常簡單,就是與那些不如你的人,比你更窮、房子更小、車子更破的人相比,你的幸福感就會增加。”的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這就是人生的最真實的體驗,只要你能保持一顆淡然知足的心,你總能收獲一份恬靜的好心情。
4.淡泊名利,才能享受人生
在武俠片《獨孤九劍》中,有兩句讓人印象深刻的禪語:“誰能破名利,太虛任遨游。”誰能看破名利,誰就能活得逍遙自在,不受羈絆。然而,滾滾紅塵,名利世界,有幾個人能看破?
自古以來,人們就重視追求名利,尤其是在當今這個浮躁的年代,名利對每一個凡夫俗子,都有著無法言喻的誘惑。很多人不惜勞心傷神,蠅營狗茍;不惜鉤心斗角,沽名釣譽;不惜機關算盡,背后使詐。結果被名利的韁繩牽絆了,完全忘卻了生活本身的快樂。
其實,名與利從來都是不由人的。杜甫說:“何用浮名絆此生!”沒想到,他死后成了中國文學史上一位后人無法跨越的豐碑;柳永說:“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盡管他失去了功名利祿,一生窮困潦倒,但依舊留下了“一代才子詞人”的不朽名號。
還有那些不求名利、超脫塵世的僧人,當他們成為得道高僧之后,便退隱山林,沒想到卻能招來很多人的仰慕。本不打算揚名立萬,卻無意間傳播了好名聲,獲得了名利。由此可見,名利無須刻意追求,更不用不擇手段,只要你做好自己該做的,名利自然而然會降臨到你的頭上。
法國物理學家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比埃爾·居里都是放射性物質的早期研究者。1895年,他們結婚時,新房里只有兩把椅子,比埃爾·居里覺得椅子太少了,建議增加幾把椅子,免得客人來了沒地方坐,但是居里夫人卻說:“有椅子是好的,可是,客人坐下來就不走啦。為了多一點兒時間搞研究,還是算了吧。”
后來,他們夫妻二人共同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釙(Po)和鐳(Ra),并因此獲得了190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成名之后,居里夫人繼續默默耕耘在自己的崗位上,用心研究了鐳在化學和醫學上的應用,并成功分離出純的金屬鐳,且因此獲得了1911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盡管居里夫人名聲越來越大,但是她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她的一生獲得了16枚獎章,各種名譽頭銜117個,但是她對這些并不在意。有一次,一位朋友到居里夫人家做客,看見居里夫人的小女兒拿著英國皇家學會不久前頒發給她的金質獎章玩,頓時驚訝地說:“居里夫人,你能得到英國皇家學會的獎章,這是多么高的榮譽啊,你怎么能給孩子玩呢?”
居里夫人笑著說:“我是想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榮譽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絕不能看得太重,否則將一事無成。”
隨著居里夫人逐漸名揚天下,她的年薪也越來越多。從1953年開始,她的年薪已增至4萬法郎,但是她依然那么“吝嗇”。每次從國外回來,她都會把宴會上的菜單帶回來,因為這些菜單是用很好的紙片制作的,在這些菜單上寫字很方便。
居里夫人淡泊名利,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的人生境界,實在難能可貴,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每個人來到世上,不過是一個來去匆匆的過客。名利都是過眼云煙,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如果為名利所累,實在是得不償失。
人生的意義應該在于發揮自己所長,追隨內心的興趣,去充實自己,去磨煉自己,去享受追求過程中的樂趣,并把自己所知、所有、所得的名利與他人分享。這樣,你才能擁有更廣闊的生活空間,才能擁有更加豐富多彩的人生。發明大王愛迪生曾經說過:“我這輩子沒工作過一天,每天都在游戲玩耍,快樂無比!”如果你有這般知足,那么你的生活還愁沒有快樂嗎?你還愁成不了贏家嗎?
在名利面前,我們應該保持平和的心境,保持淡泊的境界。當名利來到面前時,學會欣然接受,當名利從手中溜走時,學會釋然放手。面對鮮花和掌聲,不得意忘形;面對冷嘲熱諷,不頹廢沮喪;面對流言蜚語,不憤懣失態;面對失意跌蕩,不憂愁傷懷……這就叫“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這般從容、灑脫,是一種深厚的人生修養。
中國現代大學者錢鐘書一生淡泊名利,謝絕了所有新聞媒體的采訪。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欄目的記者曾多次訪問錢鐘書,但是都以錢鐘書的拒絕而告終。最后,他們不無遺憾地向全國觀眾宣布:錢鐘書先生堅決不接受采訪,我們只能尊重他的意見。
美國著名的普林斯頓大學曾經邀請錢鐘書去講學,每周只需講40分鐘課,總共講12堂課,酬金為16萬美元。而且包吃包住,還允許錢鐘書帶著夫人一同前往。但是如此豐厚的待遇,并沒有打動錢鐘書。
錢鐘書的著名小說《圍城》發表之后,在國內外引起了很大的轟動。新聞界和文學界的很多人都想與錢鐘書見面,一睹他的風采,但是無一例外地遭到了拒絕。有一位外國女士讀了錢鐘書的《圍城》后,非常希望和他想見,但是錢鐘書再三婉拒,并幽默地說:“如果你吃了個雞蛋覺得不錯,何必一定要認識那只下蛋的母雞呢?”
一個人只有看淡名利,才能把所有的精力專注于自己喜愛的事業,踏實地走好每一步,傾力揮灑自己的聰明才智,揮灑自己的熱情,享受美好的事業帶給自己的快樂和成就感。這才是生活的本真,才是我們所應當追求的。
淡泊名利,是一份豁達的心態,是一種崇高的境界,是一種高深的覺醒。淡泊名利,淡泊人生,不是消極逃避的處世態度,也不是看破紅塵的思想積淀,而是在工作之余,多一份清醒,多一份思考,多一份對名利的舍棄。所以,選擇淡泊吧!不要只知道埋頭苦干,不要只知道一味求索,不妨偶爾抬頭看一看藍天白云,讓自己的心靈從平淡中獲得一些慰藉,讓自己的靈魂在安逸中獲得一種超越。
5.因為舍得,所以快樂
太陽因為舍得散發熱量而給人溫暖,使人在寒冬對它充滿向往;花朵因為舍得散發芬芳而令人喜悅,使人愿意用心把它欣賞。人生何曾不是這樣?因為舍得而獲得尊重,因為舍得而獲得真情,因為舍得而獲得快樂。
在一列飛速行駛的火車上,一位老人不小心把剛買的新鞋碰到了窗外,就在周圍旅客為之惋惜時,老人迅速將另一只鞋子扔出窗外。此情此景,讓眾人頗為不解,老人卻從容一笑,說:“雖然這是我花錢買來的鞋子,但丟了一只,剩下的一只對我來說已經失去意義了,倒不如把它扔下去,這樣人家撿到的是一雙鞋子,說不定還可以穿呢!”
老人丟了一只鞋子后,毅然丟下另一只鞋子,這種舍得是一種成熟,是一種睿智,更是一種高尚的情懷。一般來說,人總是飄飄然于擁有的喜悅,而悲戚戚于失去的傷懷。但老人卻以豁達之心,超脫于塵世,在“舍得”之際收獲一顆安然的心。
因為舍得,所以快樂。很多人習慣于從貪欲中追求快樂,從自私的占有中獲得快樂,從物質的享受中獲得快樂,但真正的智者卻在舍得中收獲快樂。舍得不僅僅拘泥于物質,還包括精神上的舍得。舍得一句贊美,收獲別人開心的笑容,我們也因此開心;舍得一個笑容,換來別人的一個笑容,我們會笑得更加歡心。
有一種壓水機,他需要先倒入一勺水,才能引出井中清涼的水,這不正是舍得的真意嗎?很多時候,我們在舍得一點財物之后,得到的是更純粹的需要,獲得的是更真實的滿足。相反,若是“舍不得”,那么人生注定會活得累。
舍得是一種智慧。當人為事業疲于奔命,為錢財迷失自己時,得到的是物質上的東西,但卻可能失去心靈的快樂;舍得是一種心境,正如古人所言:“相由心生,煩惱皆自添,若為舍不得,又怎尋快樂。”如果你沒有舍得的心境,就會因舍不得而痛苦,如果你想快樂,就應該學會舍得。
有個人擁有讓人羨慕的工作,收入頗豐;擁有十分賢惠的老婆,每天回家都有熱騰騰的飯菜和溫馨的愛意。可是,有一次,在公司的聯誼舞會上,他遇見了一個十分漂亮的女子,于是“凡心”大動。他忘記了家中深愛自己的老婆,忘記了工作上的事情,他的腦子里全是那個女人,上班時無精打采,回家后有氣無力,晚上輾轉難眠。
妻子看到丈夫整日唉聲嘆氣、萎靡不振,非常著急,就帶他到醫院檢查,醫生說他身體沒病,病在心理。后來,妻子帶著丈夫找到心理醫生,經過一番聊天溝通,醫生得知這個男人心病的根源,經過一番深入的開導,男人意識到自己精神出軌的錯誤,從此再也不對那個姑娘朝思暮想了,很快他又恢復了往日的自信和風度。
舍得是一種領悟,面對不切實際的感情時,如果你不醒悟,不放手,就會被情所困,這痛苦的不只是你自己,也會傷害愛你的人。只有敢于舍棄,才能獲得快樂。舍得是一種珍惜,舍去眼花繚亂的誘惑,珍惜當下所擁有的幸福,才能安心地生活。如果你舍不得,一切美好的生活都將因此而被磨滅。
有個女人向閨蜜傾訴感情上的難題,她說自己初戀的男友遠在廣州,兩人曾談了3個月,之后分開了。5年后的一天,他們再次聯系起來,得知彼此的感情之路都不順利,兩人似乎有一種同病相憐的感覺,于是曾經死去的愛情又獲得了新生,然后他們保持著曖昧不清的關系。
女人的內心很糾結,她不停地問自己:到底要不要和初戀男友繼續下去?女人的內心很糾結,因為初戀男友想讓她放棄工作,去廣州和他一起發展。但她和現男友還未明確分手,處于藕斷絲連的分手狀態。
閨蜜勸她放棄初戀男友,她說舍不得;閨蜜勸她放棄現男友,她也說舍不得;閨蜜勸她全部放棄,她更是說舍不得。最后,閨蜜只好說:“那你就繼續這種狀態吧,既不和現男友分手,也不去廣州和初戀男友相會。”她說:“這樣我很難過,我每天都在自責,感覺對不起現男友,畢竟他對我還可以。”
閨蜜很無語,最后扔下一句話:“要么勇敢地和現男友分手,去追求你所謂的初戀,要么和現男友好好相處,讓初戀男友滾出你的世界。這樣拉拉扯扯曖昧下去,浪費的是自己的青春,折磨的是自己的靈魂。”
她說:“非常舍不得,還想做朋友……”
網絡上曾流行一句話:“舍不得殘忍,就是對自己的殘忍。”用這句話來形容這個故事中的女人,實在恰當到極點。因為舍不得,所以曖昧不清,充滿期待,又覺得遺憾,這就是心累的關鍵所在。
大千世界,萬物有情,人活得累,就是因為有太多的舍不得,被舍不得迷惑了雙眼,才看不到應有的快樂與幸福。其實,舍得與舍不得,都在心中裝著,如果舍不得平坦大道的安逸,又怎能感受崎嶇山路的迤邐風光?如果舍不得闖危險山洞,又何來走出洞口后的豁然開朗?什么叫作“別有洞天”?什么叫作“柳暗花明”?這全都在一舍一得之間,因為舍不得,所以糾結痛苦;因為舍得,所以快樂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