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習慣11 盡快走出自己的錯誤

一個人做錯了一件事,最好的處理辦法就是老老實實認錯,然后盡快走出錯誤的陰影,而不要去為自己作無謂的辯護。這是做人的美德,也是為人處世的學問。

畫家弗迪南德·沃倫采用了一方法使買他畫的人由憤怒、埋怨變得寬容大度。“畫廣告畫和為出版社畫畫要準確、認真,這一點很重要,”費迪南德在卡耐基訓練課堂上回憶自己的經歷時這樣說,“有些編輯要你按他的意圖馬上創作一幅畫,這難免會使你的作品出錯。與我共事的一位編輯喜歡吹毛求疵,每當他這樣做時,我就離開他的辦公室躲出去,這倒不是因為對他提出的批評不滿,而是對他這種態度和方法感到氣憤。前不久,他要我在短時間內給他創作一幅畫,我抓緊時間畫好了。他打電話把我請去。我一進他辦公室發現他對我懷有敵意。這是我意料之中的事。他讓我談談為什么這樣畫,而不那樣畫。于是我就用學到的方法作了自我批評。我說:‘先生,如果這幅畫確實像您所說的我畫錯了,我沒有理由為自己辯護,我承認錯誤。我長期應約為您作畫,發生錯誤是不應該的,我很內疚。’

“他立即改口為我開脫:‘您說得對,但這不是什么嚴重錯誤,只是……’

“我打斷了他的話:‘任何錯誤都要付出代價的,犯錯誤自然會惹人生氣。’他又想說什么,但我沒讓他說。我有生以來第一次批評自己,但我對此滿意。

“‘我再仔細些就好了,’我說,‘您長期約我作畫,有權要求我把畫畫好。我重新畫一幅。’

“‘不,不’,他反對我這樣做,‘我沒有那個意思。’他把我的作品夸贊了一番,表示只是想讓我對其作些修改,我的失誤對出版社的聲譽不會有什么影響,勸我不必為此擔心。我的自我批評使他無法再同我爭吵。最后他請我—起用早餐,臨分手前他給了我—張支票,并約我再為他作一幅畫。”

如果你覺察到他人認為你有不妥之處,或是想指出你的不妥之處,你自己就要首先講出來,使他無法同你爭辯。你要相信,他會寬宏大度,不計較你的過錯,能原諒你,就像那位編輯待沃倫一樣。

只有愚蠢的人才會試圖為自己的錯誤辯護。而實際上大部分人卻都是這樣做的。主動走出自己的錯誤,會使你比不承認錯誤的人高明得多。

犯了錯誤,不肯承認自己的錯誤,反而找借口為自己開脫、辯解,歸根結底是人性的弱點在作怪。

坦誠地面對自己的錯誤

有一個畢業于名牌大學的工程師,有學識,有經驗,但犯錯后總是自我辯解。工程師應聘到一家工廠時,廠長對他很信賴,事事讓他放手去干。結果,卻發生了多次失敗,而每次失敗都是工程師的錯,可工程師都有一條或數條理由為自己辯解,說得頭頭是道。因為廠長并不懂技術,常被工程師駁得無言以對。廠長看到工程師不肯承認自己的錯誤,反而推卸責任,心里很是惱火,只好讓工程師卷鋪蓋走人。

能坦誠地面對自己的弱點,不僅能彌補錯誤所帶來的不良結果,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謹慎行事,而且別人也會很痛快地原諒你的錯誤。

某些人認為,拒不認賬的好處在于不為后果負責,就算要負責,也把相關的人都包括在內,誰也逃脫不了干系。這樣,能推就推,能躲就躲,保住了面子,又避免了損失,這是從表面上看。實際上,你既然已經犯有錯誤,拒不認賬的結果是弊大于利。首先,你鑄成的大錯是盡人皆知的,你的抵賴只能讓人覺得你太頑固。如果你犯的錯誤人證物證俱存,責任又逃避不了,你再抵賴也只是枉費心機。如果是雞毛蒜皮的小錯,那你就更不用頑固,頑固會造成你在同事心目中更壞的印象,真是得不償失。你敢做不敢當的印象形成后,主管的頂頭上級不敢再用你。怕你有朝一日也拉自己下水,同事也不敢與你合作,怕你故伎重演。而且你一旦拒不認錯,形成習慣,那還談得上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嗎?——你會認為自己“一貫正確”。

承認錯誤,就有可能承擔責任,獨吞苦果。但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別人都不會一棍子打死你的,既然你認錯了,還要怎樣呢?坦率認錯本身就是替上級分擔責任,主動取咎,上級再抓住你不放,顯然也有損他的形象。

坦率認錯的好處還在于,首先,為自己樹立敢作敢當的形象。承擔責任,不推諉過失,上級放心,下屬尊敬,同事喜歡,認一個錯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其次要勇敢地面對錯誤,今后才能避免錯誤,從而及時提高自己的水平和能力,錯誤成了上進的墊腳石。最后,你的坦率承認,雖然得到了上級的訓斥,你無形中處在受難者的地位,而眾人從心理上往往是同情受苦受難者的,你獲得的是人心。你既然挨了訓,上級再罰你,也不至于太狠。人畢竟都有同情心。

所以,人不怕犯錯誤,就怕犯了錯誤以后不認錯、不改錯。你坦率地承認,并想辦法補救,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進,便會得到人們的信任。

常言道:“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一個人再聰明,再能干,也總有失敗犯錯誤的時候。人犯了錯誤往往有兩種態度:一種是拒不認錯,找借口辯解推脫;另一種是坦誠承認錯誤,勇于改正,并找到解決的途徑。

每個人都有犯錯誤的可能,關鍵在于你認錯的態度。只要你坦率承擔責任,并盡力去想辦法補救,你仍然可以立于不敗之地。

喬治是一家商貿公司的市場部經理。在任職期間,曾犯了一個錯誤,他沒經過仔細調查研究,就批復了一個職員為紐約某公司生產5萬部高檔相機的報告。等產品生產出來準備報關時,公司才知道那個職員早已被“獵頭”公司挖走了,那批貨如果一到紐約,就會無影無蹤,貸款自然也會打水漂。

喬治一時想不出補救對策,一個人在辦公室里焦慮不安。這時老板走了進來,他的臉色非常難看,就想質問喬治怎么回事。還沒等老板開口,喬治就立刻坦誠地向他講述了一切,并主動認錯:“這是我的失誤,我一定會盡最大努力挽回損失。”

老板被喬治的坦誠和敢于承擔責任的勇氣打動了,答應了他的請求,并撥出一筆款讓他到紐約去考察一番。經過努力,喬治聯系好了另一家客戶。一個月后,這批照相機以比那個職員在報告上寫的還高的價格轉讓了出去。喬治的努力得到老板的嘉獎。

一個人犯了錯誤并不可怕,怕的是不承認錯誤,不彌補錯誤。

松下幸之助說:“偶爾犯了錯誤無可厚非,但從處理錯誤的態度上,我們可以看清楚一個人。”老板欣賞的是那些能夠正確認識自己的錯誤,并及時改正錯誤以補救的職員。

成功來自于在錯誤中不斷學習,因為只要你從錯誤中學得經驗吸取教訓,就不會再重蹈覆轍。只要你堅持并且有耐心,認識錯誤,改正錯誤,彌補錯誤,就能吸取經驗,取得成功。

接受不可避免的錯誤

有一家廣告公司的創意總監認為,工作的大部分時間都失敗,他才會快樂,他說:“假如你想做個原始創意人,就需要犯很多錯誤。”

一家電腦公司總裁也告訴員工:“我們是發明家,我們要做別人從未做的事。雖然我們將會產生許多錯誤。但我給你們的勸告是:‘可以犯錯,但是要快點犯完錯誤。'”

一家尖端科技公司的某部門經理,詢問副總工程師新產品的市場成功率,得到的答案是“大約50%”,這位經理憂慮地說:“太高了,最好設定在30%,否則在我們的計劃內,我們會因為太保守而不敢放手去做。”

IBM的創始人湯瑪斯·華生有類似的話:“成功之路就是使失敗率加倍。”

現在我們可以說,錯誤是脫離常軌和嘗試不同方法的引路標。

大自然提供了以試錯法來進行改變的絕佳實例。

每一次基因繁殖時發生的錯誤,就會導致遺傳上的突變發生。在大多數的情況中,這些突變對物種都有不利影響,使其遭到自然選擇的淘汰,但是偶爾也會產生對物種有利的突變,且會遺傳給下一代。

地球上之所以有如此多的生物,就是這種試錯過程的結果。

曾有位企業家作了一個錯誤的決定,這個決定讓他蒙受了一筆巨大的損失。

在這之后,他拒絕承認自己的失誤,拒絕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實,并想去反抗它。結果,他失眠了好幾夜,痛苦不堪,但問題一點兒也沒解決。

更嚴重的是,這件事還讓他想起了很多以前細小的挫敗,他在灰心失望中折磨著自己。

這種自虐的情形竟然持續了一年,直到他向一位心理專家求救后,才徹底地從痛苦中解脫出來。

如果我們研究一下那些成功的企業家或政治家的生活,就會發現,他們大多數都能接受那些不可避免的錯誤的事實,讓自己保持平和的心態,過一種無憂無慮的生活。否則,他們立刻就會被巨大的壓力壓垮。

“當我們不再反抗那些不可避免的事實之后,”愛爾西·麥可密克在一篇文章中這樣寫道,“我們就能節省下精力,去創造一個更加豐富的生活。”

同時抗拒不可避免的事實和創造新的生活,沒有人能有這樣的精力。你只能在兩者中間選擇其一:可以選擇接受不可避免的錯誤和挫敗,并拋下它們往前走,也可以選擇抗拒它們,變得更加苦惱。如果我們面對一些不可避免的挫敗,不去接受它們而是去反抗它們的話,我們會遇到什么樣的結果呢?答案非常簡單,它會產生一連串的焦慮、矛盾、痛苦、焦躁、緊張等,那樣我們只能因此整天神經兮兮、不知所終。

“對必然之事,輕快地加以接受。”在今天這個充滿緊張、憂慮的世界,忙碌的人們比以往更需要這句話。所以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實,保持樂觀的態度,是我們最應該具有的一種生活狀態。在創造過程的萌芽階段,錯誤是偏離正軌的警告,如果一個人一直很少失敗,那就表示他沒有很大的創造力。但是,犯錯誤并不是沒有限度的,以下幾條是你應該注意的:

(1)如果你犯了錯,就把它當成獲得新創意的墊腳石。

(2)區分“嘗試犯錯”和“避免犯錯”的不同,后者的代價要大于前者。如果你未曾犯錯,那你應該問問自己:“由于太過保守,我錯失了多少機會?”

(3)加強你的“冒險”力量,每個人都有這種能力,但必須常常運用,否則就會退化。你可以把至少24小時冒一次險列為生活的重點。

(4)要記住失敗的兩種好處:第一,如果你的嘗試失敗了,你將知道哪條路行不通;第二,失敗給予你嘗試新方法的機會。

勇于認錯就會贏得他人的尊重

一個人在前進的途中,難免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過錯。對一個欲達到既定目標、走向成功的人來說,正確對待自己過錯的態度應當是:知過能改。

有兩個年輕人,因為貧窮的緣故,一起去偷羊,結果被當場抓獲。

當地人按照風俗習慣,在兩個年輕人的額頭上烙上了英文字母ST,即偷羊賊的縮寫。

其中一個年輕人無法忍受內心的羞辱感,無法頂著這兩個字母在家鄉生活,便遠走他鄉。但他額頭的字母總是引來別人好奇的發問,這使他痛苦不堪,一直生活在郁郁寡歡之中。

另一個年輕人開始時也為自己頭上的字母充滿了悔恨,但他再三考慮后,選擇了留下,他決心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洗刷這份恥辱。

隨著時光的流逝,他為自己贏得了良好的聲譽。當他年老時,好奇的旅客問當地人,這兩個字母是什么意思。當地人說:“可能是圣徒的縮寫吧!”

如果自己錯了,最好在別人察覺之前就予以承認。勇于承認自己錯誤的人,反而能夠獲取別人的信任。用真誠換真心,天地無限寬。

人們大都有一個弱點,喜歡為自己辯護,為自己開脫,而實際上,這種文過飾非的態度常常會使一個人在成功的航道上越偏越遠。知過能改需要一種堅強的糾錯意識和寬廣的胸懷,一般人做不到這一點,原因可能是虛榮心在作怪。一向認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都不錯,很少有失誤發生,久而久之,自然養成了“一貫正確”的意識,一旦真的出現過錯,則在心理上難以接受,出于對面子的維護,人們會找這樣那樣的理由開脫。或者干脆將過錯掩蓋起來。另外的原因是怕影響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威信及信任。其實,有了過失并不可怕,怕的是不思悔改,一味堅持,這種人是很難擁有輝煌人生的。在生活的沖突中,人們往往不愿承認自己的錯,而指責別人。即使是自己的差錯,也盡可能地找些借口來為自己辯護。不幸的是,這不但無助于解決矛盾,反而使矛盾愈演愈烈,最后可能弄得無法收拾。

在人際沖突雙方,如果有一方站出來誠懇地說:“這是我的錯,我來承擔責任。”一場人際沖突可能就煙消云散了。可是人們為什么不愿承認自己的錯誤呢?主要原因之一是人性的弱點作怪,害怕承認錯誤有失自尊,面子上過不去。其次是害怕承擔責任,害怕懲罰。

然而,只要把眼光放遠一點,就能看清實際情況。如果有錯不承認,你留給別人的印象便是激進、自私、蠻橫無理,越不認錯,越被人瞧不起。這樣,你虛假的自尊和面子還能保得住嗎?至于承擔責任和懲罰,假如是你的過失,你怎么否定也推脫不了,誰也不可能代你受過。關系鬧僵了,或矛盾激化了,因此而帶來的責任和懲罰可能更嚴重。

如果我們發現自己的錯誤,坦誠地承認,結果不僅人際沖突解決了,而且,會使別人更加尊敬你。因為胸懷寬廣,通情達理,有信心有能力承認錯誤,會讓你在他人的心目中,形象高大起來,這不是更有自尊,更有面子嗎?所以,迅速真誠地承認錯誤,才是眼光遠大地解決人際沖突的上策。

一次,貝姆先生在電臺發表演說,談論一本名著的作者。由于不小心,他兩次把這位作者的故居康科特鎮說成位于新罕布什州,而正確的是在相鄰的馬薩諸塞州。

由于康科特是歷史名鎮,貝姆先生的錯誤遭到不少人來信來電的指責批評。一位從小在康科特長大的女士,從居住地費城寫來一封憤怒加辱罵性的信。貝姆先生幾乎被激怒,他覺得,他雖然在地理上犯了一個錯誤,但那位女士在普通禮節上犯了更大的錯誤。

但是貝姆先生克制了自己準備回擊的沖動,他知道相互指責和爭論是毫無意義的。自己錯了,就應主動迅速地承認,這才是最好的策略。于是,他不但于第二周的星期天在廣播里向聽眾認錯道歉,還特意給那位侮辱他的女士打電話,向她承認錯誤,并表示抱歉。

結果那位女士反而為自己寫那封發泄憤怒的信感到慚愧。她說:“貝姆先生,您一定是個大好人,我很樂意和您交個朋友。”

貝姆先生化干戈為玉帛,將一個憤怒的人變成一個友善的朋友。一個人在有勇氣承認自己錯誤的同時還會獲得被認可的滿足感。

所以,要征服人心和處理好人際矛盾,學會迅速真誠地承認錯誤很有用處。它能化解矛盾,破解難題,為自己的人生之路拓展平坦大道。

改過才能自新

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我們常因疏忽而犯一些錯誤。人犯了錯誤往往有兩種態度,一種是拒不認賬;另一種是坦率地承認。

某些拒不認賬的人認為這樣做可以不為后果負責,就算要負責,也把相關的人都包括在內,誰也逃脫不了干系。這樣,能推就推,能躲就躲,保住了面子,又避免了損失。實際上,拒不認賬的結果是弊大于利。首先,你鑄成的大錯是盡人皆知的,你的抵賴只能讓人覺得你太不負責任。如果你犯的錯誤人證物證俱存,責任又逃避不了,你再抵賴也只是枉費心機。

如果是雞毛蒜皮的小錯,那你就更不用頑固,頑固會造成你在人們心目中更壞的印象。而且一旦拒不認錯,形成習慣,是后悔莫及的。而坦率認錯的人首要的是為自己樹立敢作敢當的形象。承擔責任,并且勇敢地面對錯誤,今后才能避免錯誤,從而及時提高自己的水平和能力,錯誤成了上進的墊腳石。

所以,人不怕犯錯誤,就怕犯了錯誤以后不認錯、不改錯。你坦率地承認,并想辦法補救,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進,便會得到人們的認可和信任。

孔子說:“過而不改,是過矣。”

犯錯誤有時是不自覺的,這錯誤就不容易引起自己注意,這有待別人指出后才知道,如知而改之,就不會再犯。宋代宰相呂端從愛喝雞舌湯到不再喝雞舌湯就是這種例子。

呂端很喜歡喝雞舌湯,且每天早上都要喝。本來喜歡喝什么,這是屬于個人的口味愛好,不算是什么錯誤。可是,有一天晚上,呂端游花園,見遠處墻角有個小土山,便問左右說,“誰為之?”答:“此相公所殺雞毛耳。”呂端聽了驚訝說:“吾食雞幾何?乃有此?”答:“雞一舌耳,相公一湯用幾許舌?食湯凡幾時?”呂端慚愧說不出話,深感后悔,以后就不再喝雞舌湯了。

一雞僅一舌,喝一次雞舌湯殺多少雞,天天喝雞舌湯,殺的雞就難數清,僅雞毛就堆成小土山之高,可見殺雞之多。為滿足個人口福,作為執全國之政的宰相而如此奢侈,何以對得起人民?如果是那些浪費人民血汗而感不到心痛的人,即使有人提醒也毫無反應,而呂端究竟是個明理的宰相,知如此浪費立即改之。

薛惟吉也能改過從善,從一個二流子變成一個有用之材。《宋史》有其本傳:

薛惟吉的養父是宋太祖時的宰相薛居正,居正妻妒悍,她不生子,又不讓婢妾近居正,便養惟吉,甚愛之。豪門子弟多縱欲,惟吉在相門養育下,也就沾染吃喝玩樂之風,他常與京都富貴子弟一起鬼混,因有其養母偏愛而居正不知。

宋太宗繼位,宰相子皆升官,惟吉也得任右千牛衛大將軍。及居正病死,太宗親臨撫慰其家人,他素知惟吉品行不好,便問:“不肖子安在,頗改行否?恐不能負荷先業,奈何?”這時,惟吉伏喪側,聽了太宗的話,既驚且愧,不敢站起來說話。但太宗對他的批評和關懷,終使他振作起來,從此盡改故態,謝絕舊交游,居喪有禮。之后,多結交賢士大夫,篤志讀書,頻涉獵書史,得到人們贊賞。太宗知其改過,初任澶州知府,后改任揚州。史稱“惟吉既知非改過,能折節下士,輕財好施,所至有能聲”。

是人,總有過錯,但過錯要改,才能自新,有所作為。

木屑已經碎了,何必再鋸呢?

惟一可以使過去的錯誤有價值的方法,就是很平靜地分析錯誤,從中吸取教訓——然后再把錯誤忘掉。

亞倫·山德士先生永遠記得他的生理衛生課老師保爾·布蘭德溫博士教給他的最有價值的一課。

他說:當時我只有十幾歲,卻經常為很多事發愁,為自己犯過的錯誤自怨自艾。我老是在想我做過的事,希望當初沒有那么做;我老是在想我說過的活,希望當時把話說得更好。

一天早晨,我們走進科學實驗室,發現保爾·布蘭德溫老師的桌邊放著一瓶牛奶。真不知道那和他教的生理衛生課有什么關系。突然,老師一下子把那瓶牛奶打翻在水槽中,同時說道:“不要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

然后,他把我們叫到水槽邊上說:“好好看看,永遠記住這一課。你們看,牛奶已經灑光了。無論你怎么著急,如何抱怨,也不能收回一滴了。只要先動點腦筋,先加以防范,那瓶牛奶就可以保住。可是現在已經太遲了——我們現在惟一能做到的,就是把它忘掉,去想一下以后如何防止這樣的事發生。”

這次表演使我終生難忘。它教給我,只要有可能,就不要打翻牛奶。萬一牛奶打翻時,就要把這件事徹底忘掉。

“不要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雖然是老生常談,卻是人類智慧的結晶。縱使你讀過各個時代無數偉人寫的有關憂慮的書,你也不會看到比“不要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更有用的言語了。事實上,只要我們能讀懂、讀透那些古老的俗語,我們就可以過一種近乎完美的生活。

不加以利用,知識便無法轉化為力量。

佛烈德·富勒·須德有一種把古老的真理用又新又吸引人的方法說出來的天分。有一次在大學畢業班講演時,他問道:“有誰鋸過木頭?請舉手。”大部分學生都舉了手。他又問:“有誰鋸過木屑?”沒有一個人舉手。

“當然,你們不可能鋸木屑。”須德先生說:“過去的事就像木屑一樣,當你開始為那些過去的事憂慮的時候,你就是在鋸一些木屑。”棒球老將康尼·馬克81歲時有人問他有沒有為輸了的比賽憂慮過。

他說:“我過去常這樣。可是,我發現這樣做對我完全沒有好處,磨完的面粉不需要再磨,水已經把它們沖到底下去了。”辛辛監獄有這樣令人吃驚的景象:囚犯們看起來都和外面的人一樣快樂。典獄長說這些罪犯剛進去時都心懷怨恨,脾氣很壞。可是幾個月后,大部分聰明一點的人都能忘掉他們的不幸,安下心來適應他們的監獄生活。典獄長還說,有一個犯人過去在園林里工作,他在監獄圍墻里種菜種花時,還能唱出歌來,因為他知道,流淚是沒有用的。

當然,犯錯誤是我們不好。可是,有誰一生中沒有犯過錯呢?拿破侖在他所有重要戰役中不也輸過三分之一嗎?

有一句俗話說得好:“即使動用國王所有的人馬,也不能挽回過去。”

過去的事就讓他過去吧,我們沒有必要挽回,為打翻的牛奶憂慮是于事無補的,更不要試圖去鋸那些早已鋸碎的木屑,因為那相當于在做無用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施甸县| 平山县| 渭南市| 华亭县| 奉新县| 青海省| 聊城市| 谢通门县| 夏津县| 石棉县| 石阡县| 兰州市| 化隆| 北宁市| 胶州市| 光泽县| 赣州市| 阳春市| 桑日县| 宁强县| 苍溪县| 高台县| 东城区| 翁牛特旗| 沽源县| 南阳市| 五莲县| 梁山县| 商都县| 扎赉特旗| 武功县| 彭山县| 万安县| 安新县| 拉孜县| 缙云县| 佛坪县| 巢湖市| 黄龙县| 海安县| 余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