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有人走的路大全集(超值白金版)
- 高榕璠 宋小鳳
- 14195字
- 2019-01-03 03:06:58
第五章 喚醒最真實的自己
不帶任何偏見、純潔無瑕,是我們每個人本來的姿態(tài)。我們若能尋回孩提時代那顆自然無邪、不曾蒙垢的心,不被既定的概念和懷有的偏見所束縛,對于身邊發(fā)生的多樣事態(tài)、雙目所見的各種現(xiàn)象,只是無為地接受它們發(fā)生和存在的自然形態(tài),便可以把自己從諸多艱難困苦的煩擾中解放出來。
自知之明
哲人說:“誠實地向自己展開自己,這是人生一道優(yōu)美的風景線?!弊灾褪且雷约?、了解自己。常言道:“人貴有自知之明”,把人的自知稱之為“貴”,可見人是多么不容易自知;把自知稱之為“明”,可見自知是一個人智慧的體現(xiàn)。人之不自知,正如目不見睫——人的眼睛可以看見百步以外的東西,卻看不見自己的睫毛。
自知之明,是人們探索自我心靈的起點,沒有這一點,也就談不上心靈的成長。同樣,自知之明開始于謙遜,離開了謙遜,自知之明便無從談起。抱有一種謙遜的態(tài)度,我們才能更好地認識自己,才能更加深刻地了解我們心靈深處的本來面貌。
孔子問子貢:“你和顏回哪一個強?”子貢答道:“我怎么敢和顏回相比?他能夠以一知十;我聽到一件事,只能知道兩件事。”
生物遺傳密碼的千差萬別,造就了每個人的優(yōu)點和缺陷,后天教育與環(huán)境的差異更是造就了不同的志趣、性格和風采。其中既有迷人之處,又有遺憾之處。它可能是爽朗、是幽默、是仁慈、是熱情、是勤快、是深沉。當這些“自我”能真實地表露出來時,其魅力一定動人。牽強自己,一味要求自己與令我們羨慕的人看齊,常常會喪失美好的東西,而流于尷尬與痛苦。
子貢的自知是明智,子貢的從容更是胸懷博大。他雖不及顏回聞一知十,卻以其獨特的人格魅力享譽千古。
自知之明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我們只有對自己有了清醒而正確的認識,有了客觀而中性的評價,才能更好地完善自我。
美國軍方曾進行過這樣一項研究:成功者都具有什么樣的品質?研究人員從軍隊不同部門選出12位成功人士,把他們集中在一起進行測試。這些人年齡大約三四十歲,有男有女,表面看上去都很普通,家庭也一般,但他們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在對他們進行的大量測試中,有一項尤其引人注目。這項測試要求他們按先后順序寫下三樣東西——生活中需要完善的三樣東西。
就是這樣一項簡單的測試,第一個交卷的人竟花了40多分鐘,許多人則花了1個多小時。盡管看到同組的多數(shù)人都已交卷,有些人仍一絲不茍地做完了問卷。更令人想不到的是,在每個人的答卷上,雖然選項各不相同,但幾乎無例外地都寫上了自己的缺點。
歌德說:一個目光敏銳,見識深刻的人,倘若還能承認自己有局限性,那他離完人就不遠了。成功的人之所以能夠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他能及時地認識到自己的確定。一個木板參差不齊的木桶,它所能容納的水量的多少,不取決于最長的那塊木板,而取決于最短的那塊。這就是管理學中的“木桶理論”。同樣如此,一個人的成功不在于他有多大的優(yōu)點,而在于他能分析自己的弱勢,并巧妙將其轉變?yōu)樽约旱膬?yōu)勢。
另外一種情況是,有的人也能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缺點,但他要做的不是彌補或轉化,而是想方設法地掩蓋。他們會隨時隨地、不惜代價,盡一切努力去維護他們外在的完美形象。如果有任何東西威脅到他們的形象,有任何跡象表明他們的某種不足,他們往往不是根據(jù)這些跡象去修正自己,而是著手消滅掉這些跡象。
為了讓自己成為身心健康的人,我們有時不得不付出一些代價,放棄一些自信,不要總感覺自我良好。我們應該永遠愛自己,珍視自己,要有自知之明。
保留一分純真
當人們初臨人世的時候,以一顆純真的初心,新奇地觀望這個世界,享受這個世界帶給他的每一絲歡樂。但經(jīng)過歲月的洗禮之后,能保留這些純真的人卻很少,世事滄桑,我們都變得自私自利,所有屬于人本身的純樸消失得不留一絲痕跡。
從前有一個老人和一個小孩生活在一起,這個老人從來不教孩子各種禮儀和做人的道理,只是讓他自然而然健康地成長。
有一天,一個云游四方的僧人在老人的家中借宿,見孩子什么也不懂,于是教了他很多禮儀。
孩子很聰明,很快就學會了。晚上,孩子見老人從外面回來,于是恭敬地走上前去問安。老人十分驚訝,就問孩子:“是誰教給你的這些東西?”
孩子如實回答:“是今天來的那個和尚教我的?!?/p>
老人馬上找到和尚,責備說:“和尚你四處云游,修的是什么心性啊?這孩子被我撿來養(yǎng)了兩三年,幸好保持了他一片天然可愛的本心,誰知道一下子就被你破壞了!拿起你的行李快出去吧,我家不歡迎你!”
是啊,小孩秉持天然個性成長,和尚卻用俗禮污染,和尚被趕走不冤。由此可見,能夠保留孩子般的天真,使他自自然然地生活,不為世俗的規(guī)矩所約束,能夠給他帶來莫大的快樂。但生活中又有幾人能做到如孩子般天真自然呢?
孩子的心是純真無瑕的,是天真可愛的。它可以用天底下最美的語言去描述,卻不能用金錢去衡量。因為童心是無價的。一個童心未泯的人,才是感悟生活真諦的人。只要擁有童心,你就會用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人生,面對生活中的每一次失敗和挫折,你就會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到處充滿了愛。也許我們不再擁有天真爛漫的童年,但一定要保持那顆童心,只有保持一顆童心的人,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
在宮崎駿的《哈爾的移動城堡》里,索菲雖然被變成了90歲的老太婆,卻還保留著小女孩的天真和純潔。這部漫畫要表達的就是永遠的童心,容顏可以蒼老,心靈卻可以永遠年輕。
泰戈爾把孩童的赤子之心比做也空中的一輪新月,沒有受到任何污染,像一輪新月那樣純潔、美麗、溫柔和寧靜。
泰戈爾贊美童心,絕非想抒發(fā)自己的親子之情或表現(xiàn)天倫之樂,而是想探索和宣揚“年輕的生命”“對于世界的價值”。他在《新月集》中主張:人們應該像兒童的心靈那樣純潔,像兒童的世界那樣理想,那樣自由。在泰戈爾看來,孩子的世界是沒有受到任何邪惡勢力的玷污的,是沒有矛盾和沖突的,更是自由的。
作家劉再復在他的新作《獨語天涯》里寫道:“回歸童心,這是我人生最大的凱旋。當往昔的田疇重新進入我的心胸,當母親給我的簡單的瞳仁重新進入我的眼眶,當人間的黑白不在我面前繼續(xù)顛倒,我便意識到人性的勝利。這是我的人性,被高深的人視為淺薄的人性,被淺薄的人視為高深的人性。此刻我在孩童的視野中沉醉。大地的廣闊與干凈,天空的清新和博愛,超驗的神秘和永恒,這一切,又重新使我向往,揚棄了假面,才能看到生命之真和是世界之真。我的凱旋是對生命之真和世界之真的重新?lián)碛小P旋門上有孩子的圖騰:赤條條的渾身散發(fā)著鄉(xiāng)野氣息的孩子,直愣愣地張著眼睛面對人間大困惑的孩子?!?/p>
俗世之中的人們往往為了功名利祿而終日奔波勞累,殊不知再多的財富、再高的地位也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在對功名利祿的爭奪中,你爭我奪,攪起紅塵漫漫,使人徹底迷亂其間,看不清前途所在,看不清禍福,看不清生死,對于生活的意義、生命的價值也徹底惑然,自我迷失,萬千的煩惱也應運而生,糾纏著人們的身心。
要想擺脫這萬千的煩惱,重返歡樂無憂的境界,你需要找回你的一顆初心。想要找回你那顆丟失已久的初心,你不妨向著童心靠攏,多和孩童玩耍,去找回你逝去的童真稚趣。
直面瘡疤是對自己最大的尊重
奧地利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在其著作《活出意義來》中說:“每個人都被生命詢問,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問題;只有以‘負責’來答復生命。因此,‘能夠負責’是人類存在的最重要的本質?!比松谑溃拖裥枰约嘿嶅X養(yǎng)活自己一樣,永遠不要指望別人為我們買單。無論處境好壞,都是自己的行為所造成的,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是對生命最大的尊重。
在南太平洋番地考斯特島上,有一種古老的儀式:人們需要通過高空彈跳取悅神靈,以確保山芋豐收。
彈跳者仔細挑選地點,用樹枝及樹干來搭蓋高塔,用藤蔓把跳臺捆束妥當。每個彈跳者要為搭蓋工程負責,如果有任何差錯,沒有任何人會代他負責。
彈跳者要選擇自己使用的跳藤,尋找恰到好處的長度,讓自己在以頭朝下腳朝上的姿態(tài)墜落時,頭發(fā)剛好擦到地面。跳藤太長,就會有一次致命的墜落;太短則會把彈跳者彈回平臺,這樣可能會對他的收成有不利的影響。
在彈跳的當天,彈跳者爬上自己搭蓋的跳臺,綁上自己挑選的藤條,然后縱身躍下。彈跳者可以在最后一刻放棄彈跳,這樣也不會被認為是件恥辱的事,但大部分人愿意做這件事,愿意100%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既然所有的行為都是自己的選擇,便應對其負全責,即便是出現(xiàn)了差錯,也絕不推脫,而是要勇敢地承擔起自己的責任。我們不可能杜絕錯誤的發(fā)生,卻能在錯誤發(fā)生后直面“瘡疤”,勇于承擔。
總是愿意面對成就、逃避失誤,這是人之常情。但不能正視錯誤的人,無異于容忍自己的那塊短板永遠存在,而且有越來越短的趨向。直面瘡疤,是一種對自己負責任的表現(xiàn),它是一種智慧,同時也是一種勇氣。能否正視錯誤、承擔責任,是優(yōu)秀人士與平庸者的顯著區(qū)別。
李森和彭宇是速遞公司的兩名職員。他倆是工作搭檔,干起事來一直都很認真,也很賣力。領導一直對他倆很滿意,但一件瓷器的出現(xiàn)改變了他們的命運。
李森和彭宇負責把一件很貴重的瓷器送到碼頭,老板反復叮囑他們要小心。不料,送貨車壞在了半路。彭宇說:“出門之前你怎么不把車檢查一下?!崩钌裁匆矝]說,只是背起郵包,一路小跑,終于在規(guī)定的時間趕到了碼頭。
這時,彭宇說:“我來背吧,你去叫貨主?!彼南?,如果客戶看到此事并告訴老板,說不定還能加獎金呢。他只顧想獎金了,李森遞過來的郵包沒接住,“嘩啦”一聲,郵包掉在了地上,瓷器碎了。
“你怎么搞的,我沒接你就放手。”彭宇大喊。
“你明明伸出手了,是你沒接住?!崩钌q解道。
他倆都知道事情的嚴重性。果然,老板對他倆進行了嚴厲的批評。
事后,彭宇偷偷對老板說:“老板,是李森不小心弄壞的?!崩习迤届o地說:“謝謝你,我知道了?!?/p>
于是,老板把李森叫到辦公室,詢問緣由。李森把事情的原委從頭到尾說了一遍,最后說:“這件事情是我們的失職,我愿意承擔責任。另外,彭宇的家境不太好,如果可能的話,他的責任我也來承擔。我一定會彌補我們造成的損失的?!崩习迓犕辏屗厝サ却幚淼慕Y果。
幾天之后,老板對他倆說:“公司很器重你倆,想從你們當中選擇一個擔任客戶部經(jīng)理,不料卻出了這樣的事情。也好,讓我們更清楚了誰更合適。我們決定由李森擔任這一職位,因為,一個能夠勇于承擔責任的人是值得信任的。彭宇,你明天不用來上班了。”
“老板,為什么?”彭宇問。
“其實,瓷器的主人已經(jīng)看見了你倆在遞送瓷器時的動作,他跟我說了他看見的事實。還有,我也看到了問題出現(xiàn)后你們兩個人的反應。”
彭宇在“趨吉避兇”的選擇中,不僅失去了升職的機會,而且連工作也丟掉了,他最大的問題就在于逃避責任。其實,犯錯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永遠說不出那句“我錯了”。有的人犯了錯,連承認的勇氣都沒有,還為自己找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男子漢大丈夫說不低頭就不低頭!好像承認錯誤就是失敗、丟面子的事情,而堅持錯誤就是男子漢的表現(xiàn)。其實不然,列寧說過:“認錯是改正的一半?!敝挥杏梅此嫉难酃馊フ暷切┻^失的“瘡疤”,才能為其“消毒”,也才能談得上彌補過失的“動手術”之舉。
現(xiàn)代社會中有很多人,每天只顧埋頭于手中的事情,很少抽出時間平心靜氣地思考一下自己的生活。一天天過去,他們日復一日地重復著相同的生活,日子就這樣在忙碌中蹉跎,碰到自己生命中的瘡疤,更是避之不及,唯恐再在自己的傷口上撒把鹽。殊不知這樣傷口不僅不可痊愈,很有可能會在生命的緊要關頭狠狠刺你一下,而且這本身是對自己生命的不尊重。我們應該做的是,做任何事情都坦蕩磊落,錯了就是錯了,正視它,改正它,才能得到自己內心的認可。
人生是為心的修行而設立的道場
生活中,我們無休止地追求金錢、地位、名譽,樂此不疲。此外,盼望出人頭地,也是人生的動力之一。這當然不應一律加以否定,但是在我們拼命追逐這些東西的時候,也時常會向自己提出這樣的疑問:“人類活著的意義到底是什么?”對于這個最根本的疑問,日本“經(jīng)營四圣”之一的稻盛和夫作出了這樣的回答:提高心地,修煉靈魂。
稻盛和夫認為,人生是為心的修行而設立的道場。人生的目的就是在災難和幸運的考驗中磨煉自己的心志、磨煉靈魂,造就一顆美麗的心靈。他認為人之所以來到這個世上,是為了比出生時更為進步,或者說是為了帶著更美一點、更崇高一點的靈魂死去。
人生在世苦難多,這樣的苦難,是對修煉靈魂的一種考驗,也是鍛煉自我人性的絕對機會。所謂今生,是一個為了提高身心修養(yǎng)而得到的期限,是為了修煉靈魂而得到的場所。
在稻盛先生的人生經(jīng)歷中,除了取得事業(yè)上的巨大成功,他一直踐行著“提高身心修養(yǎng),磨煉靈魂”。稻盛和夫在42年的商業(yè)人生中,締造了京瓷和第二電電兩個世界500強公司。稻盛和夫留給世界的財富,除了是在追求全體員工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幸福的同時,也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做出了貢獻。
京瓷盡量讓員工持有股份,這是因為稻盛和夫不單單把員工當做勞動者,而且把他們視為同志和合作伙伴。1984年,稻盛把自己17億日元的股份贈與1.2萬名員工。稻盛的做法十分罕見。與美國夢大相徑庭,稻盛和夫的想法和做法,純粹是一個“日本夢”,讓滿懷理想振興企業(yè)的人有了一個新的坐標。
在1985年,他投入所持京瓷公司的股票和現(xiàn)金等個人財產(chǎn)200億日元成立稻盛財團,創(chuàng)設了“京都獎”。每年在全球挑選出在尖端技術、基礎科學、思想藝術等各個領域取得優(yōu)異成績、做出杰出貢獻的人士進行表彰,頌揚他們的功績。
1997年,65歲的稻盛和夫身患胃癌,匆忙手術的兩個月后,宣布退居二線,只擔任名譽會長,并正式皈依佛門。自皈依佛門后,稻盛和夫將大部分時間用于慈善事業(yè)和到世界各地演講。
稻盛先生有著“奉獻于社會、奉獻于人類的工作是一個人最崇高的行為”的個人信念,他不僅在事業(yè)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也磨煉了自己高尚的靈魂和崇高的人格,受到了人們的尊敬。
無論一個人創(chuàng)造了多少物質財富,它們都只限于今生,即使積攢再多也帶不到來世去。今生之物只限于今世消受。如果說今生之物中有一樣永不滅絕的東西,那就是“靈魂”,只有屬于靈魂的才是永遠的。因此,我們應該在今生這個期限內不斷修養(yǎng)心靈,為提升自我存在的意義做出努力。
改變一下心靈的運行軌道
快樂需要一顆善于發(fā)現(xiàn)的心。如果不能發(fā)現(xiàn)快樂,那就需要改變一下心靈的運行軌道。
一個心存快樂的人,不會因為塵世間各種紛擾而破壞那份對美好事物的憧憬,他總會發(fā)現(xiàn)世界的種種可愛之處,在每一個早晨,都讓自己的心靈滾動著露珠。
一個快樂的人善于裝飾自身,也摯愛自己的家庭,他將生命的每一個時刻都看做是一種享受:認真地品讀一本自己喜歡的書、親自為家人做他們愛吃的炸醬面……
快樂的人不會在還沒有辦事情的時候就會想到一大堆的困難,而是興奮地、努力地去做好它,想到成功時的喜悅就會使他信心大增。
快樂,簡單而樸實,有時候自行車的車輪聲也是美妙的歌曲,有時候再動聽的音樂也會讓你生煩,快樂不是某個人所專有的,而是在于這個人的心態(tài)簡單,充滿著美好的愿望。
生活中很多事情是無法改變的,能改變的只是自己的心態(tài),同樣一件事情在不同人的身上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反應,有的人會一直愁眉不展,有的人依然和往常一樣積極進取。
快樂不在于一個人擁有了多少,而在于一個人能夠承受多少,在于一個人能夠擁有多大的胸襟——我們在抱怨自己的衣服不夠多的時候,抱怨自己不夠有錢的時候,可否想到那些甚至還穿不上衣服、吃不飽飯的人們。然而,當我們面帶憐意地看著他們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他們并沒有我們想的那樣愁眉不展,他們依舊天天很純樸、很自然地對你微笑,這就是一個富有而不快樂的人與一個貧困卻快樂的人的差別。
人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常常會把精力全集中在對生活的不滿之處,而我們更應該做的是把注意力集中在開心的事情上,這樣就可以更多地感受到生命中美好的一面,對生活心存感激。
快樂是緊緊地抓住現(xiàn)在,讓昨天所有的陰霾煙消云散,只留下理性的經(jīng)驗教訓做今天快樂的基石;把明天的杞人之憂擋在門外,只讓幸福的憧憬走進落地之窗,讓自己盡情享受當下的人生。
快樂似一杯清茶那么清香,似一點星光那么寧靜,似一抹朝霞那么絢爛。做一個快樂的人,就要有對負面消息進行過濾的能力,不要讓它們在自己的大腦中存在很長的時間,因為這些負面的消息可能在一段時間內影響一個人的情緒。
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快樂的人總會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問題,改變自己心靈的運行規(guī)則,輕松地處理問題,而不是整天活在恐懼或者沮喪之中。
純然的觀察
人們常說“視而不見”、“充耳不聞”,意思就是對身邊發(fā)生的事太過習以為常,慢慢地甚至會忽略掉其中的真義。這樣的看和聽,并不是真正的觀察。
有一次,克里希那穆提和幾位朋友一起在印度乘車旅行。司機駕著車,克里希那穆提坐在他旁邊的位置,還有三位先生則在后座熱切地討論“覺察”的問題,并不斷問克里希那穆提的意見,甚至那位司機后來也加入了他們的討論。有一刻,司機稍稍分了一下神,不幸的是,車子已經(jīng)軋過一頭來不及閃到路邊的山羊。然而所有人都沒有覺察到這一幕,他們仍然在激烈地討論覺察力,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剛剛扼殺了一個生命??死锵D悄绿釂栠@三位致力于“覺察”的先生有沒有注意到剛才所發(fā)生的事,他們居然感到驚訝萬分。
我們許多人都如此,對于外在或內在的事物常常渾然不知。稍有耐心和敏銳覺察力的人也必須投入全身心的注意力,才能看到綠樹紅花、山川河流、鳥唱蟲鳴的美,也才能看到其他人身上善良的美德和偉大的博愛。為什么必須投入“全身心的注意力”才能夠覺察?存不存在一種純然的觀察——純然地看、純然地聽、純然地愛,從而消除觀察者和被觀察者之間的區(qū)分?
純然的觀察到底指的是什么?純然的觀察指的就是要放下自己的自我中心感,全心全意地覺察自己和外界。如果你很想讓自己全心全意地覺察,這個狀態(tài)就無法持續(xù)下去。你很想探討覺察的問題,你還想找到答案,于是有一個聲音在耳邊不斷提醒你:“我在思考,我要找到覺察的答案”,這樣你就成了一位刻意的觀察者,你和真相之間已經(jīng)因這個目的性筑起了一道墻,它還會使你的注意力偏離正確的軌道。這就是為什么自以為很認真地在探討覺察的問題,卻又不能觀察到眼前被碾死的山羊的原因。真正能完全解決問題的是純粹的心靈,它能讓你在沒有意識到觀察者的情形下觀察,只要觀察就可以了,不要加入你作為觀察者過去的經(jīng)驗、記憶和知識,而且你必須親自去觀察,而不是透過別人的眼睛。
如果你想從已有的經(jīng)驗去觀察一個東西,你就不會是自由的,或者說只要存在觀察者和被觀察者的鴻溝,你就不能夠專注地去認識。你是否曾受困于作為觀察者而產(chǎn)生的艱難觀察?你是否曾經(jīng)不依賴任何聯(lián)想或既定的知識,好好凝視過一個對象,譬如一棵樹,甚至是你的寂寞和痛苦?當你最親愛的親人死去的時候,你能夠看著寂寞,觀察寂寞,而不帶任何過去的記憶,也沒有觀察者地觀察嗎?你在看一件事情的時候,可以不帶任何偏見、概念、判斷和字眼去觀察,才能看到它之所以為它的原因和屏障。試試看,身臨其境、全神貫注地觀察一棵樹,會是一種什么樣的經(jīng)驗?你會發(fā)現(xiàn)在那份強烈的感受之下,觀察者就消失了,只剩下了專注本身。心不在焉的觀察,才會有觀察者與被觀察者的區(qū)別。
要完全了解某樣東西,我們必須做到純然的觀察。但是這很難做到,因為我們已經(jīng)習慣于心不在焉。例如你看見一朵花或一棵樹,你首先想到的是:“它是一朵玫瑰花”,或者“它是一顆梧桐樹”,然后分析它的葉子、顏色。你在給它們命名的時候,其實你已經(jīng)停止了觀察。如果你能全神貫注于一件事情,觀察者就消失了,只剩下了一股專注力,也就是最高形式的智慧。它是我們對待問題的專注力,也是我們解決問題的能量。這種心智狀態(tài)顯然是完全寂靜的,而這種寂靜只有在完全專注和純然觀察時才會出現(xiàn),它不是靠修煉得來的。
內省的力量
世界著名靈性大師克里希那穆提曾說:當我們通過內省進入到毫無覺知的過程后,我們的心智才能夠釋放出巨大的、自由的能量。
內省的具體含義是什么?我們所說的內省是看自己的內在,內心的意念和想法,并檢查自己。我們?yōu)槭裁匆獧z查自己呢?為了改進、改變、改良自己,為了使這個“我”成為另一個優(yōu)秀甚至卓越的“我”。假如我們意識到自己的內心充滿了憤怒和嫉妒,我們就要全身心地投入內省的行動當中,去尋找憤怒和嫉妒的緣由,看清它們的真相,從而改變或消除它們,以恢復內心的和諧與寧靜。如果沒有要改善自己的內省行為,我們就不會去重新認識自己,那么我們永遠也不會看清那個真實的“我”。
檢視自己是好的,它可以讓我們進行自我覺知,然而內省的結果總是夾雜著失望和批評。因為凡是有內省的地方,也就有需要自我改善的地方,這必然存在一個期望目標。如果我們改善的目的沒達到,我們可能就會感到失望、沮喪、失落和悲傷。由此來看,內省似乎總是伴隨著消極情緒。其實內省一開始就注定要伴隨著失望了,因為我們一般都習慣安于現(xiàn)狀,只有迫不得已的時候才會想到改變,尤其是改變自己。或者有一部分受到啟發(fā)的人想要改變,但也總會缺乏改變的勇氣和決心。那些過分自信和自戀的人,更不可能積極主動地去改變自己了。只有那些敢于查看內心、揭露自身缺陷的人,才會一次又一次地去識別和譴責消極的東西,不斷地去檢查自己,也才能促使自己向更好的方向進步。
之所以說內省需要極大的勇氣,是因為在內省的過程中人們的內心很容易產(chǎn)生沖突。內省以自我為中心,它是一個沒有釋放的過程,它企圖將真實的存在轉變成某種未知的東西。“我”總是在檢視某個情緒或狀態(tài),不滿意的時候還要改變它。等到第一次改善成功后,我們又會對它不滿,因此我們總是在變與不變的二元沖突之中,難以釋懷。
內省還必須面臨高度緊張狀態(tài)的挑戰(zhàn),因為我們想要改變、提高和完善自己,所以我們總是不斷地提醒自己,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是否得當、是否得到他人的贊賞、是否符合社會的標準,這樣我們的內心就隨時處在一種高度緊張的狀態(tài)中。我們的心總是充滿著憂郁、焦慮、擔憂的情緒,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從來就沒有輕松、自由過。這樣的心智是多么遲鈍和愚蠢!當我們在和別人交往的時候,我們不得不壓抑那些自認為齷齪、消極的想法,獨處的時候頭腦又不停地譴責、批判它們,這樣我們根本就沒有真正地靜下心來好好觀察那些意念,也沒有靜靜地觀察過自己。這只能制造更多的沖突,所以內省是不斷積累沖突的過程。
在擁有了內省的勇氣之后,我們需要尋找內省的方法。內省的方法很多,最簡單的方法是讓自己獨自靜心讀書,寫下心得體會,此外還有記日記、冥想、禱告,等等。比如,讀書的時候,拿一支筆,邊讀邊寫下自己內心的感受,既可在書的空頁(如果是你自己的書)上寫,也可寫在筆記本上,當然也可直接敲進你的電腦里。你會發(fā)現(xiàn)這個習慣一旦養(yǎng)成,它會成為你很好的內省方法。它讓你把自己瞬間的思緒變成文字,強化你的記憶,變成你的智慧寶庫。將來哪一天你打開它,會發(fā)現(xiàn)它很有用?;蛘?,你已完全忘記它,重讀它讓你再次思考,你會驚喜如初。長此以往,你的靈性將在這樣簡單的內省過程中得到升華,通過內省進入到毫無覺知的過程后,我們的心智也就能夠釋放出巨大的、自由的能量。
生命的原生態(tài):不矯揉、不造作
在紛繁復雜的社會大染缸中,我們很多人會被染成五顏六色、絢爛多彩,而自己本身的顏色早已經(jīng)分不清了。保持本色似乎就如同陽春白雪一樣稀有,所以保持本色十分珍貴,而出演《士兵突擊》中許三多一角的王寶強,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幾乎分不清他究竟是王寶強還是許三多,因為這個演員太本色了。王寶強有著許三多一樣的純樸、一樣的謙卑、一樣的堅毅,他成功了。即使是在他成名之后,他依舊是那樣一副燦爛的笑容,言語行動依舊純樸自然??岛槔讓ν鯇殢姷奈磥磉@樣評價:“人的未來不能設計。沒有人知道明天是晴天還是雨天,是刮風還是下雨。但人總要成長,誰又敢說,本色的王寶強成不了世界巨星。”
本色的王寶強能否成為世界巨星還是個未知數(shù),但是依舊本色的張曼玉已經(jīng)成了一代影后。
張曼玉從小就喜歡電影,但沒敢做明星夢。機緣巧合,她當上了廣告模特兒,也慢慢知道這是一條通向影壇的道路。1983年,18歲的張曼玉報名參加了當年的港姐選美大賽,并在決賽中獲得了亞軍和“最上鏡小姐”的榮譽。從此,人們便認識了這個容貌秀麗、活潑可愛的小姑娘,而她的職業(yè)生涯和人生理想也隨之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她的人就像她的名字一樣,給人曼妙靈秀、溫雅純凈的感覺。身材修長、笑容純真、嬌憨可愛,烏黑飄逸的長發(fā)、明亮慧黠的雙眸總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她的相貌在演藝圈里算不上最漂亮,但絕對算最有特點,她的美麗讓人無法復制。在這么多年的演藝生涯里,張曼玉一直保持著清新自然的本色,也正因為如此,她成為世界影迷心中無法替代的瑰麗。
同年與張曼玉一起選上的佳麗還有48人,而當時的冠軍恐怕已經(jīng)不為人所知了,張曼玉卻是我們所不能忘記的。對張曼玉而言,如果她沒有保持自己清純自然的本色,而是隨波逐流,追趕所謂的“時尚”,也不會得到命運女神的眷顧,不會成為一直被人們銘記的新面孔。
也許你感嘆自己沒有張曼玉般的美麗容貌、修長身姿,也許你曾經(jīng)抱怨自己沒有出生在那個年代,否則自己也可以成為“李曼玉”、“王曼玉”了??晌覀?yōu)槭裁床徽艺易约号c張曼玉共同的特點呢?花樣的年華、青春的氣息、迷人的笑容、健康的身體,我們也有屬于自己最本色的東西。本色就是不矯揉造作、不過分修飾,把自己最本真的一面呈現(xiàn)出來?,F(xiàn)實生活中的我們往往試圖通過學習和模仿別人來改變自己,讓自己變得更酷,或者更有所謂的“魅力”,但到最后卻丟掉了自己。因為不管你模仿得如何逼真,終歸是假的,而且那樣你永遠只能做別人的影子,也永遠不可能超越別人,反而丟失了自己。
每個人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別人完全沒法復制。一個人,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特色,清純率真也好、樸實木訥也罷,不要盲目崇拜別人就好。固然,學習別人的長處是為了彌補自己的短處,但是為了學習他人而把自己的長處丟掉,便是貽笑大方的事了。寧做自己第一,不做別人第二,保持一個真實和真誠的自己,誰能說你的“本色”不是這個時代正在尋找的“新面孔”呢?
觀察者就是被觀察者
觀察者如果突然了悟所有的被觀察者其實都是他自己時,那么他和一些自己創(chuàng)造出來的意象和情境之間的沖突就消失了。他就不會總是先入為主地去評判某個事物,而是視一切東西為自己的再現(xiàn)。
有位師父每天早晨都會給門徒進行一番開示。有一天,當他走上講臺,正要開講時,有一只小鳥飛到窗臺上,開始唱起歌來,唱得那么美妙悠揚,怡然自得。唱完了以后,小鳥拍拍翅膀就飛走了,師父若有所思地說道:“早晨的開示到此結束?!?/p>
假如當時我們也在那個開示會上,我們是全心地去聽那只小鳥的歌聲,還是僅僅看到它的白色羽毛、棕色尾巴去判斷它是喜鵲、杜鵑或黃鸝?它是一個等待被認識的對象,我們是不是已經(jīng)把自己建立在一個觀察者的位置上,把小鳥當做一個被觀察者進行觀察?在我們進行這些思維活動的時候,就已經(jīng)建立起了一個印象,我們對小鳥的觀察于是也建立在這些經(jīng)驗之上了。人們習慣在第一眼看到一個人時,就立刻生起喜歡或不喜歡的反應,這就是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非??粗氐谝挥∠蟮脑?。這好惡的情緒,主要來自于我們的文化、素養(yǎng)、社交、嗜好以及我們后天形成的性格,它和事物的真實面目并不是一回事,甚至,觀察者產(chǎn)生的這些印象阻礙了我們和對象的溝通。
觀察者是印象的制造者,是記憶、知識及觀念的累積,是一堆抽象的概念。當我們說“我認識你”,這表示我們只認識昨天的“你”,對目前真實的“你”其實是一無所知的。你站在我們面前,我們所看到的也只是我們對你的印象罷了,這個印象的好壞還建立在你以前對我們的好與壞的交往之上。你對我們的各種反應累積成為印象,貯存于我們的記憶中形成了你??傊覀兞晳T觀察他人的一舉一動,透過他人的行為來認識他人。
然而,通過這種觀察得到的印象,往往給予了我們偏離真相甚至錯誤的提示,阻礙了我們和他人進行真實的接觸。因此,我們心中必須拋開先入為主的觀念或意象,才能接觸到真實的生活。而我們一向都是透過經(jīng)驗這樣的一個中心點來觀察和判斷事情的,這樣,觀察者和他的所觀之物就分裂為二了。我們所有的人際關系通常都建立在思想塑造的印象之上,因此我們常常無法看到真正的對方,所以我們的人際關系才會出現(xiàn)矛盾和沖突。在溝通和交際等認識的過程中,只要存在觀察者、經(jīng)驗者、思想者的加入,你心中的痛苦、你對自我的執(zhí)著就會為自己對自身和他人的觀察制造一個又一個的隔閡。
對自然界的觀察也是如此。當我們看著天上的星星時,是我們這個觀察者正在看星星,燦爛的星光在天上匯成星河,我們還把看到的星星聯(lián)想起來想象成獅子、牧羊、天蝎等星座。我們從未拋開先入為主的印象去看人看事,所以我們也永遠無法了解自己與星星之間、我們與丈夫或妻子之間,以及我們與朋友之間的隔閡,這也是我們無法了解什么是美、什么是愛的原因,也是我們產(chǎn)生悲傷的原因。
但是當我們明了悲傷就是這個“我”,觀察者本身就是悲傷,我們自己就是悲傷的始作俑者,那時悲傷就會終止。“我”制造了悲傷,感覺到悲傷的也是“我”,所以“我”其實就是悲傷。這就是說,如果我們非要把悲傷當成是被觀察者,那么觀察者就是被觀察者。當觀察者就是被觀察者時,就是整合的狀態(tài)。要整合觀察者和被觀察者,需要很警覺、很有智慧的意識,這是難以經(jīng)驗的事,因為我們已經(jīng)習慣了把它分離。當觀察者與被觀察者都歸于寂靜時,既無自然界,也無觀察者,那是一種完全的、徹底的空寂,這空寂就是美。
全心全意地聽
試著想象這樣的場景:每天清晨,天才蒙蒙亮,窗臺外面聚集的一群小鳥在嘰嘰喳喳地唱歌。樓下的空地種著一大片的鳶尾花,綠綠的葉子,開花時節(jié)整片整片紫色的花格外美麗,還有一顆柳樹,已經(jīng)長高到能夠把枝葉伸到了窗臺,所以贏得了這些小鳥們的青睞。一年四季,除了下雨天未見小鳥,幾乎每天相同的時間它們都出現(xiàn),尤其是夏天,歌聲更加清脆響亮。
你想生活在這樣的美妙環(huán)境中嗎?很少有人會搖頭說“不”吧,但同時又可能會覺得這種美妙是可遇而不可求。其實不然,只要能夠靜下心來全心全意地聆聽,你就會發(fā)現(xiàn)天籟之聲一直在身邊。
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被各種各樣嘈雜的聲音充斥了耳朵和內心,搖滾樂、大街上的汽車和人流的噪聲、人與人交談時的高談闊論,以至于很少有人擁有閑暇的時間、靜下心來全身心地傾聽大自然的聲音。
為什么傾聽是最難的?因為我們大都只關注自己的問題、思想和見解,我們通常都急于表達自己的意見,喋喋不休地說個不停,生怕他人不能理解我們的意思,唯恐沒有發(fā)表看法的機會;而當別人和我們說話、向我們傾訴時,我們卻表現(xiàn)得極其不耐煩,一點都不能靜下來耐心地聽,所以我們常常發(fā)出這樣的疑問:“抱歉,請問剛才你說了什么?”你為什么沒能聽清別人的意思?別人說話的時候你在想什么?別人話還沒說完,你是不是已經(jīng)在想著怎么接話,甚至剛開始交談的時候,你是不是已經(jīng)在想怎么去反駁對方的觀點?許多人都會給出肯定的答案,這更說明人們的心靈缺乏傾聽。
當意識到這些問題的根源在于自己的自私后,你是不是該克制一下自己說的欲望,更多地傾聽他人的想法?而如何傾聽也是一門藝術。聆聽有兩種,一種是用耳朵聽,另一種是用心聽。如果我們能全心全意地調動起所有的感官整體投入地去聽,就不必管耳朵聽或不聽的問題了。
然而,我們的聆聽通常摻雜著各種各樣的動機。那個動機有時候表現(xiàn)得很明顯,有時候又很隱秘。比如,我們聽別人說話,常常先入為主地認為不可能有太多收獲。我們高興的時候就認真地聽,不高興的時候就敷衍了事;別人說的話對我們有利,我們就欣然接受,別人說的話是在貶低我們,那么我們就一概拒絕。在這樣的情況下去傾聽,我們往往難以全面地認識他人,更難以全面地認識世界。只有當我們完全不帶著任何目的去傾聽,不被任何事物限制,我們的心才會變得無比自由,它會非常敏銳、活潑、輕盈。所以思考一下你究竟為什么聽別人說話,以及你究竟在聽什么,是非常重要的事。
聆聽大自然亦是如此,不能帶著選擇和評判去聽。無論是鳥叫聲、蟋蟀聲、風聲、流水聲,還是小草發(fā)芽、花兒開放的聲音,都各有各的美。你只要安靜地坐著,保持一顆靜謐之心,不必刻意集中注意力,就能夠聽到所有的聲音。你會發(fā)現(xiàn),你的內心正在發(fā)生著驚人的變化,能夠感受到一股輕松、愉悅、純粹的力量涌上心田,使自己進入到一種安靜祥和的冥想狀態(tài)。
如果我們能全心全意地聽,那聽的本身便是一件最重要、最神奇的事,它能使我們的心產(chǎn)生驚人的轉變,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多的快樂。
沒有選擇地覺知
我們每天都會遇到無數(shù)的人,和他們交談、討論、合作、爭吵,但是我們是否真的在客觀、不抱偏見地和對方接觸?我們是不是常常喜歡或討厭某個人,對某件事情感到很贊同或很反感?我們的頭腦從不間斷地閃過無數(shù)個千變萬化的念頭,還有那些沒被我們意識到的思想,一旦我們發(fā)現(xiàn)它是可恥的、下流的、齷齪的想法時,就會譴責并努力地去壓制,使自己擺脫那樣的意念。認識和覺知是兩個不同的東西,這些帶有自我選擇和判斷的認識并不是覺知,而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沒有選擇的覺知。
要查看事實就是要有覺知。在這個覺知中,應該盡量客觀、沒有選擇、沒有譴責、沒有好惡地去觀察,只是如實地面對事物的狀態(tài),讓頭腦去沒有選擇地接受一切。覺知是一個完整的過程,而不是分裂和對比的。在接觸的過程中不帶背景地去觀照,不用植物學的眼光去看一朵花時,就會看到花的整體。但是,如果我們的頭腦完全采用有關花的植物學的知識,那么我們并不是整體地在看這朵花。在這種敏感的覺知中,沒有選擇,也沒有評判。
覺知意味著毫無選擇的敏感性,對我們周圍的河流、山川和樹木的敏感,對坐在我們身邊的人敏感,對我們朋友或愛人的不安敏感。無論我們看到天空劃過小鳥的痕跡,還是聞到路邊野花的芬芳,都能去感受自然的美麗和自由的心情,從而忘掉所有的煩惱和不快。同時,我們不僅要有外在的覺知,而且也要對心理過程、內在的緊張和沖突有覺知。一旦我們想到自己內在的沖突,我們就會譴責或者辯護。如果覺知之中帶著選擇性,那么我們就是在阻礙自己的觀察和認識。但如果覺知之中沒有選擇性,那么一切事物都會被揭露出來,包括我們最深的恐懼、沖動及秘密需求。不認同也不反對地覺知我們自身的思想和感覺,以及外界的一切事物,就不會單調乏味和痛苦不堪。
覺知的過程是完整的、狂喜的、喜悅的。我們覺知到每天的生活、我們的思想和行為,以及他人,我們饒有興趣地靜靜觀察所有的一切,并產(chǎn)生了對所有一切的深深的愛。我們了解自己的全部,包括每一個感覺和情緒,無論是快樂的還是憂郁的,我們都能毫無保留地敞開自己,進而以相同的方式去了解整個世界。因此,我們就進入了越來越廣闊的領域,那里沒有壓抑和隱藏,只有無限的自由和單純。
怎樣才能夠沒有選擇地覺知?時間和練習都不能幫助我們做到這點。如果我們允許思想和練習,那么我們就不是敏感的。敏感不需要去培養(yǎng),而僅僅是通過突然的靈感和沖動就能夠捕捉得到。它是一瞬間所釋放出來的能量,像春天般的花兒自由地怒放,里面有狂喜、愉悅和單純。
我們應該放下自己的身份,拋開我們在社會中各種各樣職務上的頭銜和姿態(tài),不要去想過去,也不要去保留關于他人的印象,盡量避免對事物懷有偏見。如果我們帶著既定的印象去看他人和外界的事物,就無法覺知任何東西了。我們的妻子、朋友、同事,都是長年累積下來的經(jīng)驗累積的記憶,是一片片被選擇之后剩下的殘缺片段和僵死印象,而并不是活生生的那個人。因為念頭、象征或見解都會阻礙我們觀察,所以要想認識自己,就不能有先入為主的想法、知識、象征或印象,這樣我們才能在每個當下沒有選擇地、真實地覺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