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可不知的民俗禁忌大全(超值白金版)
- 靜荺
- 6471字
- 2019-01-03 02:46:22
第二節 飲食時間禁忌
古時,在飲食上很有講究,在一些特殊時間,如在不同的時令、節日,都是有所禁忌的。
節令飲食禁忌
在古時,人們重視節令,因此,人們對于節令上的飲食也是很講究的,什么節令吃什么食物,一定要遵守飲食節令的禁忌。
·忌六甲日食魚鱉
中國古代用天干地支相配計稱時日,其中的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稱“六甲”。傳統醫學與食俗認為,這幾個日子不能吃長有鱗甲的魚鱉等物,否則將有傷身體,招致災禍。此忌見漢代張機撰、清代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十四。這種禁忌自然無科學依據,大概源于一種原始的靈物崇拜,即甲日勿食有甲之物。
·忌丙午日吃雞肉
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在“丙午日”(古時干支計時稱謂之一)切忌吃一切雞肉(包括野雞),否則,男子吃后會雙目失明或被燒死;婦女食后會精神紊亂、妄見鬼怪,或血崩而亡。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說:“丙午日食雞雉肉,丈夫燒死,目盲;女人血死、妄見。”
·忌食春天的鯽魚
按陰陽五行、春夏秋冬四季變化的觀念認為,同一食物在不同季節便會有不同禁忌。食俗認為鯽魚在春天就不能食用,而夏秋冬則能食用。并認為春天的鯽魚頭中生有蟲子,人若食之會誘發或加重腳氣病。當然這只是一種飲食禁忌信仰,而事實上是無科學根據的。
·忌春天吃酸醋
傳統醫學認為,春季應少吃酸味食品,否則將使人肝氣太旺,而春季肝氣過旺則侵犯脾胃,導致脾胃之氣衰弱。故我國著名醫學家孫思邈曰:“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
·忌春天食動物肝臟
傳統醫學認為,春天萬物復蘇,人的肝氣旺盛而脾氣虛弱,此時食肝則肝氣更旺,而脾氣則更加虛弱,故春忌吃動物肝臟。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說:“春不食肝者,為肝氣王,脾氣敗。若食肝則又補肝,脾氣敗尤甚,不可救。”
·忌正月吃虎、豹、貍等野獸的肉
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每年農歷正月,應忌食虎肉、豹肉和貍肉,否則必損傷人的精神,減少人的壽命。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誡曰:“黃帝云:正月勿食虎豹貍肉,傷人神損壽。”此說有無科學依據尚待驗證,但從保護國家珍稀動物角度出發,是應當禁忌的。
·忌正月吃老鼠吃剩下的食物
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老鼠吃剩下的食物多已被毒素污染,不能再食用,尤其每年農歷正月忌食用,否則將中毒,使人頸上、口中生毒瘡,若毒入腹胃,則將使人便血不止。巢元方《巢氏諸病源候總論》卷三十四引《養生方》說:“正月勿食鼠殘食,作鼠瘺,發于頸項,或毒入腹,下血不止,或口生瘡如有蟲食。”
·忌正月吃未熟的水果
傳統醫學及養生學指出,農歷正月時,不要吃沒成熟的水果,否則將引發癰疽毒瘡及寒熱痢疾。
·忌二月庚寅日吃魚
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每年農歷二月的庚寅日(古天干地支記日)切忌食魚,否則必將招致大的災禍。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說:“二月庚寅日勿食魚,大惡。”
·忌二月吃雞蛋
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每年農歷二月應忌食雞蛋,否則會使人常感惡心。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說:“二月勿食雞子,令人常惡心。”
·忌二月吃兔肉
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每年農歷二月應忌食兔子肉,否則,食后必損傷人的精神元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說:“二月勿食兔肉,傷人神氣。”
·忌二月不能吃蓼
蓼為草本植物,其葉味辛香,古人常用作調味品。傳統醫學認為,每年農歷二月應忌食蓼,否則必損傷人之腎臟。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十四說:“二月勿食蓼,傷人腎。”
·忌三月吃魚
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每年農歷三月應忌食一切魚肉,否則,必將使人飲食不消化而導致舊病復發,損害人的精神元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說:“三月勿食一切魚肉,令人飲食不化,發宿病,傷人神氣。”
·忌三月三日吃鳥獸五臟
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每年農歷的三月三日應忌食鳥獸五臟,否則將遭受災禍。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有此一說。此禁忌是因三月三日為祓除之日,人們到水濱去凈身以除邪穢,這天吃鳥獸五臟恐遭神靈的懲罰。
·忌三月至五月吃牛肺
傳統醫學認為,牛從三月至五月,其肺中易生一種形如馬尾的寄生蟲,吃的時候應小心謹慎,將病蟲割棄勿吃,否則吃后必損傷身體,遭受疾患。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說:“牛肺從三月至五月,其中有蟲如馬尾,割去勿食,食則損人。”
·忌三月三日吃果菜五辛等物
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每年農歷三月三日應忌吃一切水果瓜菜及姜蒜及五辛等食物,否則必招致災禍。此禁忌見于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三月三日為祓除之日,所以古人有諸多禁忌。
·忌四季食生葵
這里所說的葵不是指向日葵,而是一種蔬菜,可食,如《詩·七月》:“七月亨(烹)葵及菽”。傳統醫學認為,葵菜在任何時候都不可生吃,否則將使人飲食消化不良而導致多種疾病。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十四說:“四季勿食生葵,令人飲食不化,發百病。”此說有一定合理的地方,可以采信。
·忌四月吃爆炒雞肉
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每年農歷四月間,應忌吃爆炒雞肉,否則,食后會引發內疽,導致胸脯、腋下潰爛成瘺孔,男子因之而損陽氣,婦女因之而虛弱不孕,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說:“四月勿食爆雞肉,作內疽,在胸腋下出瘺孔,丈夫少陽,婦人絕孕,虛勞乏氣。”
·忌四月吃鱔魚
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每年農歷四月應忌吃鱔魚,否則,必將損害人的精神元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說:“黃帝云:四月勿食鱔魚,損神害氣。”
·忌四月吃蛇肉
蛇肉在民間一直是忌諱吃的,吃蛇肉有很多禁忌。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每年農歷四月應忌食蛇肉,否則,必將損害人的精神元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誡曰:“黃帝云:四月勿食蛇肉,損神害氣。”
·忌四月吃螺肉
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每年農歷四月不要吃螺肉,否則會使人中毒生毒瘡癰疽。隋代巢元方《巢氏諸病源候總論》卷三十三引《養生方》說:“四月勿食螺肉,作內癰,在胸腋下出瘺也。”
·忌四月、八月食大蒜
大蒜古又稱“葫”,因其味辛具除風殺蟲之功效,故人多愛食之。但傳統醫學認為,每年農歷四月和八月,不要吃大蒜,否則將損傷人的精神膽氣,導致哮喘、心悸、肋間氣急等疾病。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說:“四月八月,勿食葫,傷人神,損膽氣,令人喘悸,脅肋氣急。”
·忌四月、八月吃胡荽
胡荽,一種香菜名,四川等地又稱作“芫荽”。其味清香,古今人均喜用以佐食。古代醫學及食俗認為,每年農歷四月和八月應忌食胡荽,否則將損傷人的精神。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十四說:“四月八月勿食胡荽,傷人神。”
·忌五月食馬肉
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每年農歷五月,應忌吃一切馬肉,否則必損傷人的精神元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說:“五月勿食馬肉,傷人神氣。”
·忌五月食鹿肉
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每年農歷五月應忌食鹿肉,否則,必損傷人的精神元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說:“五月勿食鹿肉,傷人神氣。”
·忌五月五日將鯉魚子和豬肝一起食用
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每年農歷五月五日,應忌把鯉魚蛋和豬肝一道烹制食用,否則,食后必引起腸胃不消化而導致惡病。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說:“五月五日勿以鯉魚子共豬肝食,必不消化成惡病。”
·忌五月食不成熟核果及桃棗
傳統醫學及養生學認為,每年農歷五月,不要吃還沒成熟的核果及桃棗,否則將引發癰癤毒瘡,或導致寒熱痢疾等疾病。巢元方《巢氏諸病源候總論》卷三十二引《養生方》說:“五月勿食不成核果及桃棗,發癰癤,不爾,發寒熱,變為黃疽,又為泄利。”
·忌五月五日食韭菜
韭菜,又名“豐本”,其味鮮香適口,營養豐富,古今人們均愛食之。古代醫學及食俗認為,每年農歷五月應忌食韭菜,否則將使人體軟無力。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十四說:“五月勿食韭,令人乏氣力。”
·忌五月五日食生菜
農歷五月五日為端午節,古人認為這一天應忌食一切生菜,否則將導致百病發生。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十四說:“五月五日勿食一切生菜,發百病。”
·忌六月嘗新時食雞
我國傳統的飲食禁忌習俗中也有著語言名稱方面的禁忌。比如在我國的湖北一帶地區,人們認為在六月嘗剛收獲的糧食瓜果蔬菜(又稱“嘗新”)時,切勿食用雞,否則會使來年逢災害,歉收挨餓。這是因為“雞”與“饑”同音,便會出現饑荒,給人們帶來苦難。
·忌六月食雁肉
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每年農歷六月應忌食雁肉,否則,必將損傷人的精神元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說:“黃帝云:六月勿食雁肉,傷人神氣。”
·忌六月食羊肉
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六月天氣炎熱,宜吃清淡食物,羊肉燥熱,切忌食用。否則必損傷人的精神元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說:“六月勿食羊肉,傷人神氣。”此說有一定合理成分,今人可以取信。
·忌六月食水鴨肉
“水鴨子”古稱“鶩”,一名“舒鳧”。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每年農歷六月應忌食鶩肉,否則,會損傷人的精神元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記載說:“黃帝云:六月勿食鶩肉,傷人神氣。”
·忌六月、七月食茱萸
茱萸,為植物名,其味香烈,可入藥,又名“越椒”。古代醫學認為每年農歷六月、七月應忌食茱萸,否則將損傷人的精神元氣。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百二十四記載:“六月七月勿食茱萸,傷神氣。”
·忌六月飲澤中水
六月天氣炎熱,沼澤水坑中水臟而細菌很多,切忌飲這種水,否則將感染病毒,導致惡疾。巢元方《巢氏諸病源候總論》卷十九引《養生方》說:“六月勿食澤中水,令人成鱉瘕也。”
·忌七月食生蜜
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每年農歷七月應忌食生蜜糖,否則,必將使人瀉痢,導致霍亂之疾。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記載道:“黃帝云:七月勿食生蜜,令人暴下,發霍亂。”另外,巢元方《巢氏諸病源候總論》卷二十二引《養生方》也說:“七月食蜜令人暴下發霍亂”。
·忌八月食被霜打過的瓜菜
傳統養生方及食俗指出,農歷八月,霜露始降,此時應忌食染霜的瓜菜,否則將會引發寒熱及溫病。巢元方《巢氏諸病源候總論》卷二十一引《養生方》說:“八月勿食被霜瓜,向冬發寒熱及溫病,食欲吐或心中停飲不消,或致反胃。”
·忌八月食雞肉
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在每年農歷的八月,應忌吃雞肉,否則將會損傷人的精神元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說:“八月勿食雞肉,傷人神氣。”
·忌八月、九月食生姜
姜味辛微溫,能治傷寒頭痛,除痰通汗;又能開胃健脾,故人多愛食之。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每年農歷八月、九月不宜吃生姜,否則將損傷人之精神,減少壽命。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記載道:“黃帝云:八月九月勿食姜,傷人神,損壽。”
·忌九月食犬肉
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每年農歷九月應忌食犬肉,否則必損傷人的精神元氣。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說:“九月勿食犬肉,傷人神氣。”
·忌十月食花椒、胡椒
花椒、胡椒均為古今人們喜歡吃的調味品。古代醫學及食俗認為,每年農歷十月應忌食之,否則將損傷人的心身和氣脈。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十四說:“十月勿食椒,損人心,傷心脈。”
·忌十月食被霜打過的生菜
農歷十月天氣轉寒,霜露始降,畦中菜蔬,均被霜凍,這種帶霜蔬菜,切忌生吃。傳統醫學指出,生食披霜生菜將使人面青無光,目澀心痛,腰酸疼,發心瘧,以致手腳十指青黑萎縮。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十四說:“十月勿食被霜生菜,令人面無光,目澀心痛腰疼,或發心瘧,瘧發時手足十指爪皆青困委。”
·忌十一月食燕肉
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每年農歷十一月應忌食燕肉,否則,必將損傷人的精神元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記載道:“黃帝云:十一月勿食燕肉,損人神氣。”
·忌十一月食鼠肉
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每年農歷十一月應忌食老鼠肉,否則,必將損傷人的精神元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記載道:“黃帝云,十一月勿食鼠肉,損人神氣。”
·忌十一月、十二月食蝦蚌等帶甲的動物
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每年農歷十一月和十二月,應忌食蝦蚌龜鱉等帶甲的動物,否則將招致災禍。此禁忌見于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
·忌十一月、十二月食薤
薤,草本植物,其莖名薤白,可食。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每年農歷十一月和十二月不要食薤,否則將使人垂涕流唾,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十四說:“十一月、十二月勿食薤,令人多涕唾。”
·忌十二月食牛肉
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每年農歷十二月應忌食牛肉,否則必損傷人的精神元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記載道:“十二月勿食牛肉,傷人神氣。”
·忌十二月食螃蟹和鱉肉
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每年農歷十二月應忌食螃蟹和鱉肉。否則必損傷人的精神和元氣。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說:“十二月勿食蟹鱉,損人神氣。”
·忌十二月食狗、鼠咬過的肉食
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經狗和老鼠咬食所剩的肉,多為毒氣污染,不宜食用,尤其在農歷十二月更忌食用,否則將中毒生惡瘡毒瘺。巢元方《巢氏諸病源候總論》卷三十四說:“十二月勿食狗鼠殘肉,生瘡及瘺,出現頸項及口里,或生咽內。”
·忌立秋后食蒼耳
蒼耳,為一種草名,可蔬食,可入藥。傳統醫學認為,每年立秋后應忌食之。否則將損害人的身心。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說:“蒼耳……立秋后忌食之。”
知識鏈接
忌秋季食用辛辣食物
進入秋季,氣候干燥,俗稱“秋燥”。秋氣性燥,居室內應常保持一定濕度,尤其在飲食上更要以防燥護陰為原則,多吃一些柔潤生津食物如糯米、芝麻、甘蔗、乳制品等;多吃一些帶酸性的水果如蘋果、山楂、梨等。年老體弱者還可采用早餐食粥養生法,比如食用黑芝麻粥、百合蓮子粥、銀耳冰糖粥等以求益胃生津,防邪防燥。而切勿多吃辣椒、蔥、韭、蒜等辛辣食物,否則會使燥性更甚而燥邪傷人,引起精液耗傷,導致口舌生瘡、鼻干眼澀、大便干結等病癥。
病中飲食禁忌
傳統中醫認為,病人在服藥的過程中,應忌食與藥物相克的食物。舊時,人們在生病的過程中,在飲食上是極其注意的,唯恐食物與藥效相克,加大病情。
·忌患寒熱病的人吃扁豆
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患寒熱病的人,不應再吃扁豆,否則將使病情加重。此忌見于漢代張機《金匱要略》卷二十四。
·忌服茯苓時飲醋
傳統醫學指出,在服用中草藥茯苓時,不能食醋,否則會降低藥效或有傷身體。此忌見于葛洪《肘后備急方》卷七。
·忌服黃連、桔梗時吃豬肉
傳統醫學及食俗指出,在服用中草藥黃連、桔梗時,不要吃豬肉,否則會降低藥性或有害身體。葛洪《肘后備急方》卷七說:“黃連、桔梗忌豬肉。”
·忌熱病患者吃羊肉
羊肉在傳統飲食文化中被視作陽性大補食物,食后補氣增熱。故傳統醫學認為,本有熱疾的病人應忌吃羊肉,以免熱毒旺盛,其病難治。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十四:“羊肉其有宿熱者不可食。”注曰“宿熱者,謂舊有熱病人也,羊肉補氣,得補而熱,故不可食。”此說有一定道理,可以取信。
·忌病后體弱吃生菜
夏秋之季,人們喜吃涼拌生菜。傳統醫學認為,久病而體質衰弱者應忌食生菜,否則將導致手足四肢水腫、病情惡化。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十四指出:“時病差未健,食生菜,手足必腫。”病后吃生菜雖說不一定導致手足水腫,確實會影響身體,今人也須避忌。
·忌傷寒初愈食豬肉等肥膩食物
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傷寒初愈,人的脾胃虛弱,消化功能還沒恢復正常,這時應稍食流汁類食物,應少食勿飽,切忌食豬肉等肥膩難消化的食物,否則必再次結熱犯病以致死。巢元方《巢氏諸病源候總論》卷二十說:“傷寒病新瘥,脾胃尚虛,谷氣未復,若食豬肉腸血肥魚及久膩物,必大不利,醫所不能治也,必至于死……”此說有合理的成分,可以取信。
·忌蛇瘡未愈食熱食
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人被毒蛇所咬,其傷未愈之時,切忌不要吃太熱的食物,否則毒性復發,其病難愈。巢元方《巢氏諸病源候總論》卷三十六說:“凡蛇瘡未愈,禁熱食,熱食便發。”
·忌婦女月經期吃蓼與蒜
蓼,草本植物,古人用作調味品。傳統醫學認為,蓼與蒜味皆辛烈,婦人月經來潮時切忌食用,否則將導致血淋帶下之疾。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說:“婦女月事來,不用食蓼及蒜,喜為血淋帶下。”
知識鏈接
服藥飲食禁忌
服藥期間對某些食物的禁忌,前人稱為服藥禁忌,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忌口。在古代文獻上有甘草、黃連、桔梗、烏梅忌豬肉,薄荷忌鱉肉,茯苓忌醋,鱉魚忌莧菜,雞肉忌黃鱔,蜜忌蔥,天門冬忌鯉魚,白術忌大蒜、桃、李,人參忌蘿卜,土茯苓忌茶等記載。但對于這些內容不能絕對化,應靈活掌握,科學對待,有的內容有待臨床進一步證實。